人類的語言 教案教學設計

廣州市華美英語實驗學校 陳光榮

人類的語言 教案教學設計

[廣州市天河區 華美學園(510520)]

   

教學目的

一、瞭解人類語言的特點。

二、學習本文用平實、縝密、嚴謹的語言多角度地深入淺出地說明情況的方法。

教學設想

一、指導學生充分預習,閱讀課文,培養自學能力。

二、重點講清用平實、縝密、嚴謹的語言進行類比、對比的說明方法。可讓學生在閱讀中加深理解。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作者將人類在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發現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稱作“大自然的語言”。文章標題中的“語言”是比喻,使作者表述的內容生動形象和富有吸引力。

什麼是語言?語言是人們用語音按照一定的規則來表達意思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是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特徵,只有人類纔有真正的語言。

板書課題。

《人類的語言》是呂叔湘寫的一篇說明文。作者深入淺出地將語言的本質、特點和運用這一十分複雜的社會現象表述得清楚、明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二、指導預習

1.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中三個段分別說明了什麼內容?

(2)試說明三個段之間的內在聯繫。

2.解釋下列成語

人云亦云:人家說什麼,自己也跟着說什麼,形容沒有自己的主見。一般含有貶義。雲,說;亦,也。

隨機應變:掌握時機,根據情況的變化靈活應付。

前程萬里:前程遠大,不可限量。

三、講析、討論

1.默讀第1段,思考下列問題。

(1)你認爲第1段中哪些詞語用得縝密、準確?表達上有什麼效果?討論,歸納:作者用了“好像”“可是”“實在”“只有”這一類詞語來說明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主要特徵。“好像”與“實在”提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再用“可是”將前後兩個方面的轉折關係表達出來,引起讀者思考,繼續用“實在”和“只有”等詞強調了語言“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是區別於其他高級動物的本質特徵。語言平實,用詞縝密、嚴謹,加強了文章的邏輯性。

(2)“這三件事兒”指的是哪三件事?這三件事的說明順序能不能隨意調換?爲什麼?

討論,歸納:“這三件事”指的是吃飯、走路和說話。這三者的說明順序不可調換,因作作者的目的是在於說明“說話的不平常”,“用“吃飯”、“走路”的平常,對比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徵,反映了作者敘述條理的清晰和嚴密。

(3)人類與別的動物的特徵各是什麼?

歸納:

人類:會說話;吃熟食;上肢與下肢分工,直立行走。

別的動物:不會說話;吃生食;走路時身體與地面平行。

爲了準確地說明事理,作者在第1段中運用了比較的說明方法,從課文中找出實例加以說明。

討論,歸納:比較說明是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同類事物的比較叫“類比”,如第1段中將說話與吃飯、走路比較;不同事物的比較叫“對比”,如將人類吃熟食、直起身子來用兩條腿走路、嘴除了吃東西還會說話,與別的動物吃生食、走路時身體跟地面平行以及嘴只會吃東西作對比。

2.歸納段意: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徵之一。

3.齊讀課文第1段,理解句子間的內在聯繫。

四、佈置作業

1.預習課文2、3段;

2.用“好像……其實……只有……”寫一段話。

    

第二課時

  

一、講析第2段

1.指名朗讀第2段,並討論層次。

討論,歸納:第2段是全文的重點,可以分爲三層。第一層:“記得……問題。”第二層:“鸚鵡能學人說話……表達各種複雜的意思。”第三層:“一句話……辦不到的。”

2.第一層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討論,歸納:這一層是記人敘事,引用小學讀書時一位“能文”的大師兄的兩句話,提出要說明的問題:人類的語言與其他動物的“能言”有着本質的區別。通過敘事引出說明的問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能文”一詞加上引號,有一定的諷刺意味。因爲這位大師兄在作文中的兩句引文,並不完全準確。“佩服”一詞,是對大師兄感到有可信之處,但並非完全敬重和十分信服,因而作者只是“佩服”而並非“敬佩”,用詞之準確可算是用心良苦。“來歷”一詞,說明大師兄的話是出處的,事隔多年,作者竟能查出大師兄作文中兩句話的出處,並糾正其謬誤,可見治學之嚴謹。“問題”則是說“禽獸能言”,與事實相違。自然地引出第二層對鸚鵡及猩猩“能言”的分析。

3.第二、三兩層是用什麼方式表達的?主要說明什麼問題?

討論,歸納:二、三兩層運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主要說明人類語言的特點。

這兩層中,第二層是採用對比說明的方法,將人類的語言與鸚鵡學舌及猩猩的“極其有限的一點符號語言”作比較,從而說明了人類語言的特徵,突出了中心思想。第三層是第2段的`總結。“一句話”,是總結性的語言,指出“人類語言的特點就在於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再一次說明人類語言區別於其他動物“能言”的本質特徵。

第2段中,引號的用法有兩種:一類是引用,如“鸚鵡能言,不離於禽;猩猩能言,不離於獸”及“鸚鵡學舌”等;一類起強調作用,如“意念”等。

第2段中的三層意思,聯繫十分緊密,先提出問題,繼而分析問題,最後得出結論,行文條理清晰。

4.歸納段意:說明人類語言的特點就在於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

二、講析第3段

第3段可分爲幾層?各層次之間存在什麼樣的結構關係?

討論,歸納:第3段總共八句,可分爲三層。第一層:“人類語言……偶然的”,總提本段論述的中心;第二層:“人類的視覺最發達……是可以用圖形來補充的”,將訴之於視覺手段和聽覺手段的得失從五個方面進行對比,從而來論證中心;第三層:“總之……發展”,總結深化論述中心。不難看出,第3段的三個層次之間是“總分總”的結構關係。

三、總結全文

1.課文說明只有人類纔有真正的語言,指明人類語言的特點及其表現手段。

2.這篇說明文,不足1000字,卻把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語言)的本質、特點和賴以表達的手段說得十分清楚。主要是藉助於條理分明的行文結構、深入淺出的表現手法和周密乾淨的語言。

全文3段,每段說明的中心十分明確,第1段說明語言的意義,第2段說明語言的特點,第3段說明語言的表達手段。條理清晰,結構嚴謹,邏輯性強,中心突出。

表述方法深入淺出,如敘家常,如說故事。例如,開頭說語言“好像是極其稀鬆平常的事兒”,接着將它與吃飯、走路作比較,說明看似“平常”,其實“極不平常”;第2段以一位“能文”的大師兄文稿中的兩句話引入,極其淺顯地說明了人類語言特點,親切、自然,既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又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語言的平實、縝密、嚴謹除在第1段中得到充分表現外,第2段中講對大師兄“佩服”、“隨機應變”、“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詞的選用都是匠心獨運,第3段中,將“聲音”與“手勢”、“圖畫”作比較,也顯得乾淨利落,毫不囉唆。

作比較是說明文中常用的一種說明方法,本文較多地採用了比較說明的方法,成爲本文的一個重要特色。作者精確地選擇比較的對象和確定比較點,或類比,或對比,盡力使抽象艱深的道理變得生動具體。例如,第1段將語言與吃飯、走路類比,又將三件事與別的動物對比,突出了語言這一看似“平常”又“極不平常”的人類特有的功能;第2段將人類語言與鸚鵡、猩猩的“能言”對比,十分鮮明地說明了人類語言的特點;第3段將聲音與手勢、圖畫比較,選擇光線、距離、速度、超越障礙及能否同時做其他事等進行對比,突出說明人類語言採用聲音爲手段絕非偶然。

四、佈置作業

1.書面完成“理解分析”題一,口頭完成“揣摩運用”題七。

2.寫出本文的結構提綱(段落、層次、說明方法)。

附:《人類的語言》藝術三題

《人類的語言》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科學說明文,選自呂叔湘先生的《語文常談》第一章第一部分。原標題是“只有人類有真正的語言”,現在的課文標題是教材編者所擬。這篇文章在寫作藝術上成功之處頗多,以下三方面是更加值得探討的。

一、舉例藝術

本文是解剖語言學抽象事理的說明文,所以精選例子至關重要。例子選得好,就能寓“抽象”於“具體”之中,因爲讀者可以從作者的舉例中獲得具體的感受,產生感性認識,從而對有關的抽象事理易於理解和接受。例如文章的第2段,在說明只有人類的語言才能“隨機應變”時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舉得十分巧妙而且自然,從拉家常回憶自己小學裏讀書時班上一位同學的作文談起,舉出了鸚鵡學話的例子。指出:“鸚鵡能學人說話,可只是作爲現成的公式來說,不會加以變化。”第二個例子舉了猩猩。猩猩“能學會極其有限的一點符號語言,可是學不會把它變成有聲的語言”。這個例子舉得很典型,是用西方學者先進的科學試驗的結果來說明的,有根有據,很有說服力。這兩個例子,一個說鸚鵡學話能發出聲音,但不會加以變化;一個說猩猩會一點符號語言,但不能把它變成聲音。一句話,它們都不能“隨機應變”。而這正是動物和人類的根本區別所在:動物沒有真正的語言,只有人類纔有真正的語言。這樣就爲下文理論上闡明人類的語言爲什麼能“隨機應變”作了很好的鋪墊,讓讀者在頭腦裏初步獲得些具體的感性的認識。呂叔湘先生歷來非常重視文章中例句的選用,他說過:“在任何一本語法書或一篇語法論文裏,例句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有時候甚至是主要的部分。例句選擇得好,說明的話就可以簡單些,讀者能從例句上悟出道理(規律),說明部分只要點一下就行了。反之,如果沒有很好的例句,說明部分使多大的勁也不容易讓讀者完全領悟。”呂先生所說的選例句雖然是對寫語法論文而言,但同樣適用於寫剖釋抽象事理的說明文,我們可以從本文所舉的例子中悟出這個道理來。

二、比較藝術

有比較纔能有鑑別,才能分得出事物的高低。本文采用比較說明的方法是突出的,其中有的屬於類比,有的屬於對比。例如第1段爲了說明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別的動物的特徵之一,作者先把語言跟吃飯、走路作類比。因爲這三件事都是人類區別於別的動物的特徵之一,就很有說服力了。接着作者又通過人與動物的對比來具體說明這三個特徵:“別的動物都是吃生的,只有人類會燒熟了吃。別的動物走路都是讓身體跟地面平行,有幾條腿使幾條腿,只有人類直起身子來用兩條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來幹別的、更重要的活兒。同樣,別的動物的嘴只會吃東西,人類的嘴除了吃東西還會說話。”這樣一項一項地進行對比,目的是要襯托出最後一項,突出本段的說明中心。作者行文從容不迫,如數家珍,看似信手寫來,其實完全是基於對事物的深刻認識。

又如在第2段,作者舉了鸚鵡、猩猩兩個例子之後,就把它們同人類作對比,從而自然地得出結論:人類的語言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這是任何其他動物所辦不到的。

再如第3段中說明爲什麼人類語言要採用聲音作爲手段時,首先通過視覺、聽覺在與光線的關係上的對比,說明人類語言採用聲音手段優越於採用視覺手段;然後通過聲音手段與手勢之類的對比,進一步說明人類語言採用聲音手段優越於採用視覺手段。這樣一對比,讀者自然就心領神會了。

三、語言藝術

這篇文章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色是:活潑輕快,明白如話,娓娓動聽,趣味盎然。首先,作者採取同志式的平等態度,拉家常的談話方式,不擺架子,不繞彎子,儘量少用語言學的名詞術語(比如“語言,也就是說話”,而不說“語言就是人類表達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或“語言就是口語和文字”之類),而且不搞什麼尋章摘句,旁徵博引。作者在《語文常談》序言裏說:“這些文章既平淡無奇,行文也沒有引經據典,當不起‘概論’、‘基礎’之類的美名”。委實是自謙之辭。其實,這正是本文的一大優點。本文屬科普文章,讀者對象是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人,包括中小學教師、青年學生在內,我們讀這篇文章時就被作者的娓娓而談吸引住了,感到親切自然,饒有興味。這就是效果。呂先生能用極其通俗、一清如水的語言在不到1100字的篇幅內,把比較深奧的語言學知識和抽象的語言學事理講得如此清楚明白,而且要言不煩、直截了當,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實在難能可貴。這不僅體現了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深厚功力,而且反映了作者的羣衆觀點和優良文風。其次,這種特色還表現在:多用口語,句子簡短,句式活潑,語調輕快。我們讀過不少語言學方面的文章,發現有的文章讀起來就比較吃力,讀完了,自己的理解有時還跟作者的原意捏不到一塊兒去。可是讀呂先生的文章卻頗有輕鬆感,一點不感到吃力。請看文章開頭一段文字:“語言,也就是說話,好像是極其稀鬆平常的事兒。可是仔細想想。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爲說話跟吃飯、走路一樣的平常,人們纔不去想它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其實這三件事兒都是極不平常的,都是使人類不同於別的動物的特徵。”這段文字,句式之活潑輕捷,語調之明快輕鬆,在同類文章中是見得不多的。作者儘量把書面語化成口語,如不說“無關緊要平平常常”而說“稀鬆平常”,字數減了一半,就容易上口得多了;又如三處用了兒化韻,使口語色彩顯得極爲濃烈。此外還善於換同義詞語,如前面用了“仔細想想”,後面再說不去仔細想時,就說“不去想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又如前面用了“了不起的”,後面再說同樣意思時,就說“是極不平常的”。這些同義詞語的靈活變換,有效地避免了語言的單調,呆板,大大增強了語言的生氣和活力。另外,我們還發現作者極善於將複句化成緊縮句。如不說別的動物“只要有幾條腿,就使用幾條腿”,而說“有幾條腿使幾條腿”;不說人類的嘴“除了能吃東西之外,還會說話”,而說“除了吃東西還會說話”;不說“聲音則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都可以發揮作用”,而說“聲音則白天黑夜都可以發揮作用”;不說“手勢之類,如果距離大了,就看不清楚”,而說“手勢之類,距離大了看不清”;不說“如果打手勢,就要比說話慢;如果是畫畫兒,那就更慢了”,而說“論快慢,打手勢趕不上說話,畫畫兒更趕不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