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亮點:教師職業從封閉走向開放

 

2001亮點:教師職業從封閉走向開放

中國教育報     2001-12-28     記者 儲召生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裏,一旦你成了一名教師,你似乎就必須終身從事這一職業,社會上的種種其他職位的招聘,也會很自覺地把你排除在外;同時,社會上有些希望從事教師職業的人,卻又往往因爲“專業不對口”而被拒之門外。2001年,伴隨着教師資格制度的實施,教師職業開始從封閉走向開放。 

打破教師的終身制 

長期以來,學校和教師之間形成了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特別是在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的年代,爲了穩定教師隊伍,學校對教師流動作了種種政策上的限制。2001年,北京市教委做出決定,對城八區新接收的大學畢業生實行聘任制,同時在部分中小學試行聘任制。這就意味着多年來形成的教師職業終身制被徹底打破。 

其實,無論從人力資源配置效率上看,還是從學校的經濟效益來看,實行教師聘任制都是大勢所趨。我國1993年頒佈的《教師法》就已明確規定,“學校和其它教育機構應逐步實行教師聘任制”。聘任制是建立在學校和教師雙方自願互利基礎上的契約合同關係,不僅爲學校實現教師資源的最優配置提供了條件,也更好地尊重了教師自由選擇的權利。如北京市西城區一所學校原有教師136人,實行聘任制後,有9名教師轉崗,同時又從校外引進了7名學歷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這種“能進能出”制度的建立,使這所學校的教師真正有了危機意識,學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優秀教師的收入也增加了。 

不是誰都可以當教師 

隨着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和學校自身的發展,過去並不被看好的教師職業,這幾年卻變得越來越吃香了。1999年底,廣州市出現了1個教師職位60個人競爭的局面。2000年春,北京市舉行的面向社會的首次中小學人才交流會,同樣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當地一家報紙報道的題目就叫《你也可以當教師》。這種“喜人”的局面同樣引起了教育專家的憂慮。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大教授葉瀾就曾發出了這樣的疑問:爭教位的人究竟是爲何而來?其中真的都是優秀人才?教師職業究竟需要怎樣的優秀人才? 

同時,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現有的教師隊伍成分比較複雜,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目前教師隊伍不穩定,待遇難以落實,素質難以提高。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小學教師中具有中師、高中畢業學歷的只佔47%,初中教師中具有專科以上學歷的只佔10.6%,高中教師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只佔50.8%。另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我國教師隊伍的現狀同樣令人擔心。據江蘇某縣級市中小學的調查,發現該市各類濫竽充數和有其名無其人、頂編開餉的教師多達1000餘人,約佔該市教師總數的10%。造成這種狀況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沒有法定的教師資格制度,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學歷和教學能力等沒有法定的條件。 

2001年1月,新世紀的朝陽剛剛露出地平線,教育部便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教師資格制度實施工作會議,這標誌着我國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的正式啓動。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教師資格制度是國家實行的一種法定的職業許可制度,是國家對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是中國公民獲得教師職位的前提條件。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認爲,實施教師資格制度是社會文明進步、教育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標誌;是依法建設教師隊伍,使教師隊伍管理走上法制化軌道的'前提;是把住教師隊伍入口關,保證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措施;是形成開放式教師培養體系,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的途徑;是形成高質量的教師儲備隊伍,推動教育人事改革的基礎。 

校長和行政級別說再見 

1985年我國實行工資制度改革,提出了中小學等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工資待遇與行政機關級別掛靠的辦法。如北京市重點中學的校長爲正處級,區重點中學的校長爲副處級,初中和中心小學的校長爲科級等。這種中小學校長套用行政機關級別的辦法,對學校的管理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地方教育局業務科室的科長,往往很難領導省市重點中學的校長;學校間級別的差異導致了校長待遇的不同,往往會挫傷級別低的校長的積極性,更不利於學校間的幹部交流;因爲處於同一級別,縣教育局竟沒有對縣一中校長的任命權,等等。隨着教育事業的發展,這種套用行政級別管理校長的辦法,越來越影響到中小學校改革和發展的積極性。 

2001年1月,上海市開始在全市中小學全面推行校長職級制。這種新的管理辦法取消了中小學校長的行政級別,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通過校長職務等級評定和崗位要求,逐步建立起學校幹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管理機制。我國其他地區如江西省南昌市、遼寧省大連市等,也開始了“取消校長行政級別,實行校長職級制”的試點。校長職級制的推行,將有利於校長全面告別“官本位”,促進校長向“學者型”、“專家型”角色轉換,形成“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的良好氛圍,有利於更多的“名校”和“名校長”涌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