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

《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1

活動目標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與物品的顆粒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是否攪拌的關係。

2.學習記錄,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透明的杯子(標記:綿白糖、白砂糖、方糖)、小勺、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記錄表,筆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一盆水,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糖、洗衣粉、藥等)

2.如果把這些東西(指幼兒說的)放在水裏,哪些化的快,哪些化的慢,怎樣做能讓它化得快一些呢?

(二)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係

1.認識實驗材料:塊糖、2杯涼水、攪拌棒。

並猜測:一杯攪拌,一杯不攪拌。塊糖在哪杯水中化的快?

2.填寫記錄表。幼兒2人一組,每人一份記錄表,第一個化完的寫上數字1,第二個化完的寫上數字2,第三個化完的寫上數字3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用小勺取一平勺綿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子中開始攪拌,看看誰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並填寫記錄表。

4.交流與討論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後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麼?

小結: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是否攪拌有關,攪拌的化得快,不攪拌化得慢。

(三)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係

1.認識實驗材料:綿白糖、白砂糖、方糖、3杯水、攪拌棒。請幼兒觀察其不同,並猜測:三種糖分別放進水裏,那種糖溶解的速度快些,爲什麼?

2.填寫記錄表。幼兒3人一組,每人一份記錄表,第一個化完的寫上數字1,第二個化完的寫上數字2,第三個化完的寫上數字3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將用小勺取一平勺綿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子中開始攪拌,看看誰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填寫記錄表。

4.交流與討論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後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麼,幼兒邊說老師邊記錄,並討論實驗結果:

物體的溶解速度與它的顆粒大小有關。可溶於水的物體越是顆粒小的溶解速度越快

(四)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水溫的關係

老師準備了同樣大小的塊糖,請你動腦筋、想辦法,看看誰能讓糖最先化完?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實驗材料,說出材料的名稱:塊糖、涼水、熱水、攪拌棒。

猜想:哪一杯水中的塊糖溶解速度快?並填寫記錄表。

2.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教師發出口令請幼兒同時將塊糖放進杯子裏,並一起輕輕攪拌,看哪一杯水中的塊糖溶解速度快?填寫記錄表。

3.交流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後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麼,幼兒邊說老師邊記錄,並討論實驗結果:水溫度越高,物體的溶解速度越快。

活動延伸:

從冰箱裏拿出魚來做菜,怎樣做能讓魚在最短的時間內化開呢?

《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2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及用語言表達能力。

2、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3、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5件玩具,一塊布。

活動過程:將2—5件玩具排列在桌上,媽媽先問幼兒“桌上放着什麼玩具?”並幼兒說出玩具的正確名稱。再要求幼兒仔細觀察,桌上有幾件玩具,請他點一下玩具的數目。遊戲開始時,讓幼兒轉過頭去背向媽媽。然後媽媽用一塊布將桌上的玩具蓋上,並悄悄地從布底下拿走一見玩具,再請孩子回過頭來,將布揭開,請孩子仔細觀察,將不見的玩具找出來。

遊戲規則:

1、進行遊戲時,要由易到難,比如先從2件玩具開始,然後逐漸增加到3件5件······先每次拿走一件,然後增多。

2、除了用玩具進行遊戲外,還可以用水果、衣服以及其他用品進行遊戲。

《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3

目標:

通過幼兒動手操作,引起幼兒對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這一現象的興趣。

準備:

臉盆、小碗、水桶、積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塊

過程:

1、激發興趣

“桌上的小籃子裏有許多東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請幼兒說一說籃子裏的物品)

“盆裏的水藍熒熒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歡不喜歡?我們小朋友可喜歡玩水了,小籃子裏的東西也想到水裏去玩一玩,等一下請小朋友把小籃子裏東西放到水盆裏去,看看它們到水裏後會怎麼玩?看看會有哪些東西不見了?”

2、第一次嘗試

A、幼兒每人一份材料,引導幼兒將物品放入水中,並觀察什麼東西不見了。

B、討論:什麼東西是浮在水面上?什麼東西不見了?不見的東西哪裏去了?

3、第二次嘗試

A、讓幼兒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將盆裏的水舀到小水桶裏(提醒幼兒注意不要將水撒到外面)

B、幼兒操作,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水底的東西。

4、總結

“我們把放到水裏後不見了的東西這一現象叫沉,把放到水裏後看的見東西的這一現象叫浮。”

《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4

【活動目標】

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及用語言表達能力。

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5件玩具,一塊布。

【活動過程】

將2—5件玩具排列在桌上,媽媽先問幼兒“桌上放着什麼玩具?”並幼兒說出玩具的正確名稱。再要求幼兒仔細觀察,桌上有幾件玩具,請他點一下玩具的數目。遊戲開始時,讓幼兒轉過頭去背向媽媽。然後媽媽用一塊布將桌上的玩具蓋上,並悄悄地從布底下拿走一見玩具,再請孩子回過頭來,將布揭開,請孩子仔細觀察,將不見的玩具找出來。

【遊戲規則】

進行遊戲時,要由易到難,比如先從2件玩具開始,然後逐漸增加到3件5件······先每次拿走一件,然後增多。

除了用玩具進行遊戲外,還可以用水果、衣服以及其他用品進行遊戲。

教學反思

在執教的過程中缺少激情,數學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識的時候,就需要老師以自己的激情帶動孩子的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這方面也要注意。

《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5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動手操作,培養觀察興趣。

2.激發幼兒對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這一現象的探索慾望。

 活動準備

水桶、積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

教師:小朋友,你們的桌上有很多多好玩的東西呢,想不想看看有什麼東西呀?

2.幼兒互相講述看到的物品

(積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

3.引起幼兒好奇

哎!你們說如果把這些東西放在水桶裏會怎麼樣呢?

你們想不想玩一玩呀?

4.觀察沉浮現象

請小朋友把東西放到水盆裏去,看看它們到水裏後會怎麼玩樣?

有哪些東西不見了?

(1)引導幼兒將物品放入水中,並觀察什麼東西不見了。

(2)討論:什麼東西是浮在水面上?什麼東西不見了?不見的東西哪裏去了?

(3)討論:爲什麼有的東西浮在水面,有的東西沉在水底?

讓幼兒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

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水底的東西。

5.教師小結

我們把放到水裏後不見了的東西這一現象叫“沉”

把放到水裏後看的見東西的這一現象叫“浮”。

《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6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什麼東西不見了》,選自幼兒園主題課程幼兒用書大班下冊主題二《科學放大鏡》中的次主題二《超級變變變》。本次活動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新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索的慾望。""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溶化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科學現象,糖融化了、雪融化了……在成人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卻深深吸引着我們的孩子,我們應抓住教育的契機,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從而培養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度、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選擇了《什麼東西不見了》這一科學活動,作爲科學探索的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各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幼兒有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着幼兒去探索求知。針對幼兒這一特點,我們從培養幼兒愛科學,學科學、記錄、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爲此,我引導幼兒通過實驗來感知、理解物體溶化的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係。

二、說活動目標

重難點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多活動起着導向作用,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的情感、能力、態度、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制訂了以下目標。

1、知道有些物體能溶於水。

2、初步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係,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3、發展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讓幼兒初步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係,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三、說活動準備

1、玻璃杯多個、碟子2、食鹽、面糖、冰糖、糖塊、木塊、玻璃珠等3、記錄表、熱水、涼水、筆若干

四、說教學法教法:

在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正如新綱要中所說的:"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1、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參與活動,用激情感染幼兒,對幼兒起示範帶動作用,引起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2、啓發提問法: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啓發性,引起幼兒的思考

3、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的觀察,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學法:

1、操作比較法:操作法是幼兒運用最多也是最感興趣的一種方法讓幼兒實際操作,幫助幼兒比較,自己找出答案。

2、嘗試實驗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學中做,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鼓勵幼兒用已有的物品做實驗,從實際實驗中得出形象準確的答案。

3、談論交流法:通過師幼、同伴互相交流,更好的瞭解物體溶化的速度與水溫、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

五、說活動流程

(一)、出示實驗材料,激起幼兒的活動興趣,進行第一次探究活動。

投放的材料有食鹽、面糖、玻璃珠、木塊)我會告訴幼兒今天我們要做一個實驗,你們走到實驗桌前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麼樣的實驗材料(幼兒活動,老師指導)讓幼兒輕輕回到座位,問幼兒誰願意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材料?教師小結:食鹽、面糖能溶於水,玻璃珠、木塊不能

(二)讓幼兒帶着問題進行操作,什麼樣的物體溶化的快,什麼物體溶化的慢,進行第二次探究。投放的材料有食鹽、面糖、冰糖、糖塊、攪拌棒。。我會現引導幼兒觀察出示的材料,說出他們的不同,引導幼兒猜測:如果把這四種物體放入水中,那種化的最快,爲什麼?(幼兒活動,教師指導)再請小朋友輕輕回到座位上,大膽說出自己操作的結果。

教師小結:物體溶化的快慢與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

(三)進行第三次探究活動,引導幼兒體驗物體溶化的快慢與水的溫度攪拌有關教師準備同樣大小的冰糖,涼水、熱水、攪拌棒,讓幼兒大膽進行操做活動,讓幼兒感知物體溶化的速度與水的溫度、攪拌有關,並進行交流記錄(記錄時畫的快的用笑臉,慢的用哭臉)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繼續探索關於溶化的知識並實驗。

教學反思本次活動,我們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從孩子的經驗和水平出發,不強調用書上的原話,不強調科學知識和概念,而改爲用孩子易於接受的語言來提問,並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表達他所發現的科學現象。通過提出問題,讓幼兒先猜測、再操作、最後驗證的辦法,在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動下,仔細觀察、認真記錄,並且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與同伴分享。

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積極性得到極大地調動,大膽地去做、去說。真正實現了幼兒與材料、與同伴、與老師的有效互動。

《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7

活動目標

1.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品的顆粒大小及水的溫度的關係。

2.提升邊操作邊做記錄的能力。

活動準備

透明罐子、石子、沙子、菊花等、綿白糖、砂糖、冰糖、熱水、涼水、記錄表、筷子、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導入:

師:老師這裏有好幾種東西,想請小朋友來猜一猜哪些物品放進水裏能化,哪些物品放進水裏不化?

(幼兒自由交流討論後進行分類:能溶化的一組,不能溶化的一組。)

師:如果把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裏,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

二、基本部分

幼兒分組做實驗驗證。

(一)實驗一:什麼樣的物品化的快?什麼樣的物品化得慢?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各種試驗用具並說出它們的名字。(三種糖:綿白糖、砂糖、冰糖,將所有幼兒分爲四組,每組三個貼有不同糖的圖案的實驗透明罐子、筷子、水、一份調查表、一支彩筆)

師:如果我們把這三種糖分別放進水裏,哪種糖會先化完呢?爲什麼?(每組桌上有3個透明的罐子,在老師的指令下,同時將3種糖放入罐子中,觀察那種糖最先化完。)

師:小朋友們,如果你們杯子裏的糖全部化完後在表格中做記錄,第一個化完的寫上數字1,第二個化完的寫2,依次類推。(幼兒相互交流實驗結果)

教師小結: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的顆粒大小有關係,可溶於水的物品越是顆粒小的溶解的越快。

(二)實驗二

師:老師準備了同樣大小的冰糖,請你動腦筋、想辦法,看看誰能讓糖最先化完?

1.每組桌上有兩個透明的罐子,罐子裏分別是涼水、熱水、教師發出口令請幼兒同時將塊糖放進杯子裏,觀察一下究竟是那個杯子裏的糖最先化完。

2.實驗結束,記錄結果,幼兒相互交流、討論。

師:通過剛剛這個實驗,我們又瞭解到物體的溶解速度和什麼有關?(水的溫度)

教師小結:物體的溶解速度除了和顆粒大小有關,和水的溫度也有關係。

三、結束部分

師:其實,在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除了糖是可以溶於水以外,還有很多種東西都是可以溶於水的,我們可以一起去尋找一下吧!

《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8

活動目標: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與物品的顆粒大小及水的溫度的關係。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錄能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水、透明的杯子、塑料瓶、小勺、筷子、記錄表、筆若干。

2、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

查看課件:大班科學課件《什麼東西不見了》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回憶做過的溶解實驗,引出新的探究問題。

教師出示一盆水,請幼兒說說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奶粉、食鹽、洗衣粉、感冒沖劑……)

2、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係。

(1)出示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請幼兒觀察其不同點,猜猜哪種溶解的速度會快一些。

(2)請幼兒分組做實驗驗證。

請幼兒分爲三人一組,用小勺取一平勺白糖和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中開始攪拌,看看誰杯子中的糖溶化完。

(3)交流、討論實驗結果,並記錄。

請小朋友在溶解最快的物品下寫1,最慢的寫3,中間的寫2。

小結:物體的溶解速度與它的顆粒大小有關,可溶於水的物品越是顆粒小的溶解得越快。

4、請幼兒思考,出示PPT圖片,生活中的這些物品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裏,哪些不能溶解?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請幼兒在科學區繼續探索物體的溶解現象。

《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9

【設計意圖】

溶化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科學現象,孩子們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對於溶化與哪些因素有關係卻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大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觀察、操作、記錄、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並且對科學現象有濃厚的探索興趣。本節課就是引導幼兒通過實驗來感知、理解物體溶化的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係。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2、引導幼兒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動下探索操作、初步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係,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活動準備】

杯子、面糖、砂糖、冰糖、小塊糖、果珍、一次性紙杯、碟子、熱水、涼水、記錄表、筆若干。

【活動重難點】

在實驗中探索、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等因素有關係。

【活動流程】

(一)猜測和假設:

教師出示各種不同的物品(石子、棉花、各種糖、植物種子等等)。幼兒猜測:哪些物品放進水裏能化,哪些物品放進水裏不化?

幼兒自由交流討論後進行分類:能溶化的一組,不能溶化的一組。

提出問題:如果把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裏,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怎樣做能讓它化得快一些呢?導入課題。

(二)第一項探索活動:

什麼樣的物品化的快?什麼樣的物品化得慢?(幼兒帶着問題,在求知慾的驅動下通過操作、記錄、討論、分析來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係)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各種試驗用具並說出它們的名字。(四種糖:面糖、砂糖、冰糖、塊糖,每人一個貼有不同糖的圖案的實驗杯子、攪拌棒、一杯溫水、一份調查表、一支彩筆)

2、引導幼兒猜測:如果我們把這四種糖分別放進水裏,哪種糖會先化完呢?爲什麼?

3、幼兒按照自己面前杯子上所貼的標誌取對應的糖,在老師發出指令後同時把糖倒入杯子並開始攪拌,比比誰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4、請幼兒在確定自己杯子裏的糖全部化完後在表格中做記錄,第一個化完的寫上數字1,第二個化完的寫2,依次類推。

5、實驗結束後幼兒先在小組內交流實驗結果,然後在教師指導下把表格上的記錄結果統計到老師的大表上。

6、教師引導全體幼兒一起看錶格分析記錄結果,明確四種糖的融化速度排序。並請幼兒思考:什麼樣的物品化得快?什麼樣的物品化得慢?

教師小結: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係。

(三)第二項探索活動:

老師準備了同樣大小的塊糖,請你動腦筋、想辦法,看看誰能讓糖最先化完?(激發幼兒充分調動原有經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影響物體溶化速度的相關因素,初步理解融化速度與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係)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實驗材料,說出材料的名稱:塊糖、涼水、熱水、攪拌棒。

猜想:利用桌上老師爲你們準備的材料,怎樣做能讓糖化得快呢?

2、教師發出口令請幼兒同時將塊糖放進杯子裏,然後選擇自己需要的材料進行操作,比一比誰的糖先化完。

3、交流實驗結果:教師請杯中塊糖化的速度快的幼兒講述一下自己是怎樣做的,用的是熱水還是涼水,是否攪拌;再請杯中塊糖化的速度慢的幼兒也說一下自己是怎樣做的,幼兒進行對比。

4、教師小結:物體的溶化速度也與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係。

(四)解決問題:

1、媽媽批發了雪糕,怎樣做能讓它們不化呢?

2、家裏來客人了,爸爸從冰箱裏拿出魚來做菜,怎樣做能讓魚在最短的時間內化開呢?

教師小結,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繼續探索關於溶化的知識。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繼續探索關於溶化的知識並做實驗。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們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做出了兩個方面的改變:1、我們發現教參中關於溶化的描述是一種成人化的科學知識的表達方式。在試講和研討後一致認爲這種成人化的語言對孩子來說是生澀的、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們從孩子的經驗和水平出發,不強調用書上的原話,不強調科學知識和概念,而改爲用孩子易於接受的語言來提問,並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表達他所發現的科學現象。2、改變了以往老師佈置實驗內容、幼兒操作的老做法,而是通過提出問題,讓幼兒先猜測、再操作、最後驗證的辦法,在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動下,仔細觀察、認真記錄,並且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與同伴分享或者向老師報告

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積極性得到極大地調動,大膽地去做、去說。真正實現了幼兒與材料、與同伴、與老師的有效互動。

《什麼東西不見了》教案10

活動目標:

1、知道有些東西溶於水、

2、知道物體的溶化速度與水的溫度、物體的形狀大小等有關。

3、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觀察瞭解實驗物品。

說一說:碗內的面糖、砂糖、方糖各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什麼味道?(豐富詞彙:粉末狀、顆粒

狀、固體狀)

2、指導幼兒做實驗。

(1)讓幼兒從上述三種糖中各取少許,分別放在三個小碗中,觀察哪種糖化得快。

(2)讓幼兒取一種糖放入兩個碗中,一個加溫水一個加開水,引導幼兒觀察,哪個碗裏的糖化得快。

(3)讓幼兒就以上問題交流、得出結論:可溶於水的物品越是顆粒小的溶化的越快,在開水中溶化的比

溫水快。懂得物體的溶解與水的溫度、物體的形狀、大小等因素有關。

3、引導幼兒舉一反三。

(1)請幼兒說一說其他可以用開水沖泡後引用的物品的特點(如果珍、泡騰片)

(2)組織幼兒用各種開水沖泡的飲品配製好喝的飲料,並交換品嚐。

活動延伸:

生活經驗拓展--請幼兒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中,是什麼樣子的?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又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具有生活性和遊戲性的內容。整個活動的步驟比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強,操作過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現象,進而發展發展幼兒的思維和語言,激發求知慾。在整個活動進行中,幼兒自己發現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現象,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