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空巢老人”現象的反思

社會的發展伴隨帶來人口的流動和遷徙,村縣人口奔往城鎮,小城市人奔向大城市,北上廣打工的羣體幾乎要佔據了半數的本地人口,因此空巢老人無疑成爲了這個社會的產物。可是我們能去埋怨社會嗎?埋怨社會又能改變什麼呢?

對“空巢老人”現象的反思

不如把我們內心最深的歉意獻給他們吧,父母一輩的老人從來不曾指望我們這些孩子回饋些什麼,他們理解孩子,體恤孩子,甚至比我們自己瞭解這個社會的壓力和孩子們身上揹負的責任,各種“奴”纏身的孩子們,老人不願也不會再多爲兒女增添一分一毫的負擔。我們應該看到,有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學會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爲的就是給孩子減少負擔,他們學書法、種草養花自己找樂,希望能把樂趣帶給自己的'同時也帶給孩子一份安心。

面對如此深厚的愛,工作忙、經濟條件差、遠在他鄉力有不逮……這些理由我們又怎麼能說得出口?我們又怎能不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到最好?我們改變不了社會,只能改變自己,通過付出更大的努力來回報父母,這一點似乎比埋怨社會、同情他們來得更加實際。否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此情何堪?再退一步說,將心比心,我們也終都會有老去的那一天,就像現在的他們一樣,如果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子女也因爲各種理由而將我們置之腦後,我們又情何以堪?

無法侍奉老人於眼前,無法天天回家,那也請每天打個電話回家吧。或許不用長篇大論,也許只是簡單的問候,吃得如何,天氣冷了記得加件衣服。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卻足以讓他們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