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 教案教學設計

 

哀江南 教案教學設計

16. 哀江南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對南明滅亡後南京城內外景象描寫所抒發的感情。

2、鑑賞課文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瞭解課文先鋪寫景物後直抒胸臆的寫法及其表達效果。

3、鑑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鑑賞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3、 品味語言的表達效果。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揚州趙園,有一副戲臺聯:“坐客爲誰?聽二分明月簫聲,依稀杜牧;主人休問,有一管春風詞筆,點綴揚州。”傳說,乾隆皇帝曾經到此,看戲時,乾隆心血來潮,要羣臣爲戲臺擬聯。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獻上一聯:“聽律呂,點破世態炎涼;見衣冠,描盡人間冷暖。”應該說,這副對聯生動傳神地概括了戲曲的藝術規律,對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覺得它過於文雅。片刻之後,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對聯:“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是誰。”這副戲聯就像繞口令似的,但不太合律,乾隆嫌它粗淺.要求衆臣再想一想。此時,戲臺上剛好在演《空城計》。諸葛亮端坐城樓撫琴飲漕,司馬懿率軍兵臨城下。老臣劉墉見此情景,靈感忽至,撰寫了這樣一副對聯:“三五人可做千軍萬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乾隆很滿意,認爲此聯平易樸實,雅俗共賞。    

二、簡介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又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清代著名戲曲家。少年就開始蒐集資料,準備寫南明興亡的戲劇。中年後,因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曾得到康熙帝的褒獎,被任命爲國子監博士,官至戶部員外郎,曾參加疏浚淮河的工作,結識了很多著名的明末遺民,感受了濃重的愛國思想,終於在一六九九年完成了傳奇《桃花扇》的寫作,演出後很快引起了反響。戲中明顯的反清哀明的思想使康熙皇帝大爲不滿。第二年孔尚任被藉口罷官回家,此後從事詩文寫作。有詩文集《湖海集》、《岸堂稿》、《長留集》等,戲曲除《桃花扇》外,還有與顧彩合撰的傳奇《小忽雷》。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 1出,實際共44出)。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爲線索,反映了明末腐朽、動盪的社會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魏忠賢的乾兒子阮大鋮想籠絡復社首領侯方域,暗中出錢資助侯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結婚。李、侯知道後,退掉了所有妝奩。阮便誣指侯與左良玉勾結有謀反野心,要逮捕侯。侯逃到揚州史可法處。馬土英、阮大鋮等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只知腐化享樂、迫害政敵。阮大鋮仰仗馬士英的勢力,逼迫李香君嫁給新任浩撫田仰,香君誓死不從,將頭撞破,血濺宮扇。侯方域之友點血在宮扇上畫成一枝桃花,所以稱爲桃花扇。不久,清兵南下,史可法孤軍奮戰,壯烈殉國。侯回到南京尋香君不遇,被阮逮捕。南京城破,南明朝廷潰敗。侯逃出,在白雲庵會見了香君,一齊出家,隱居山林。

劇本“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侯、李愛情故事爲線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獻資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未腐朽、動亂的社會現實,譴責了南明王朝昏王當朝,權奸掌柄,爭權奪利,置國家危亡於不顧的腐朽政治。

《桃花扇》是清代戲劇中影響最大的作品,與洪昇著的《長生殿》並稱清代戲曲“雙璧”。

三、分析情節結構

《哀江南》是傳奇《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北曲。這套曲子,通過教曲師傅蘇崑生在南明滅亡後重遊南京所見的淒涼景象,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痛,表達了強烈的故國哀情。南京原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章的國都,後來燕王朱棣遷都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清兵乘機入關後,明代宗室昆生(長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南明的興亡。南明滅亡之後,他故地重遊,撫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了這套沉鬱悲愴的曲子。

課文由七支曲子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崑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後郊外的淒涼景象,爲全文定下沉鬱、悲愴的基調。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崑生憑弔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重點寫明孝陵、明故宮的殘敗和秦淮一帶(包括長板橋和舊院)的冷落。通過對比,突出地表現了南明興亡的歷史變遷,寄寓了無限懷念故國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聲,寫蘇崑生憑弔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哀痛。結尾“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點明全篇主旨。                                                                                      

文章結構:

 四、詞語註釋

 殘軍留廢壘:軍壘,即營牆

丹墀(chí):宮殿階上之地叫做“墀”,塗以紅漆,故稱“丹墀”,是臣子朝見皇帝的地方。     餓莩(piǎo):餓死的人,這裏指餓得不像樣子的乞丐。     啐啐(liáo):犬吠聲。     莫愁湖:在南京西門外。     鳳凰臺:在南京西南。     輿圖換稿:地圖變了,意思是江山易主。     蒿萊:泛指野草。

疾忙:急忙。

蕭條:寂寞冷落,毫無生氣。

壞檻當潮:已損壞的欄杆被水泡壞了。檻:欄杆。

謅一套:胡亂編造一套曲子。謅:編造。

五、鑑賞曲詞

1、分析【北新水令】一曲所蘊含的意義                                                        “山鬆野草帶花桃”,描寫蘇崑生肩挑柴草、信步走來的形象,點出他在南明滅亡後隱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擡頭株陵重到”,“猛擡頭”三字不僅可以使人想見蘇崑生心懷亡國之痛、低頭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轉,表現了他感情的急劇變化,使人彷彿看到他突然發現“襪陵重到”的情態。“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滅亡之前和滅亡之後、往昔和今日的時間界限,引出蘇崑生目睹的南明滅亡之後南京的淒涼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懷舊傷今的寫景抒情基調。“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寫的是蘇崑生“重到”南京後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裏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爲眼前之未見,後者爲眼前之所見;昔日用於戰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淒涼。“村郭蕭條,城對着夕陽道”,本應是遊人如織、笑語喧譁的古城,如今卻是隻剩“蕭條”,夕陽古道上,連個人影也見不着。這些描寫生動具體,寥寥數字,就真切地呈現了南京城郊戰後傷痕累累的淒涼景象。                                                                    2、分析[北新水令]曲在確立[哀江南]套曲感情基調中的作用。

作爲套曲中的第一支曲子 ,它寫出了蘇崑生重到南京的第一印象,他當時強烈的感受,情不自禁地要表現出來,而後面的幾支曲子則是將這種感情展示的更具體充分而已。另外,這支開篇曲子比較短,只有六個句子,因此作者選用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濃縮進人物思想感情,既具體又概括,爲下文的展開做好了準備。曲子以蘇崑生挑柴路經南京寫起,一路走來,猛擡頭,南京城已見於眼前,然而這是一個頹廢殘破的廢城,營壘和城壕不再壯觀宏偉,有的只是蕭條冷落的村郭和殘陽映照下的城墟。畫面是開闊的,放眼看去,衰敗是徹底的,收入眼底的盡是觸目驚心的景象,對一個曾經生活在這裏,熱愛這裏的人來說,鬱滿胸膛的沉痛和哀傷不難想像,這正是整個套曲要表達的感情。

3、分析【沽美酒】一曲所蘊含的意義                                                           它描寫的是長板橋邊的景象。長板橋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風景十分優美,如今卻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橫跨青溪的半里長橋,如今已沒有一片紅板,而且秋水長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見剩下的一株彎彎的垂柳。夕陽殘照本來就顯得冷冷清清,而這夕陽殘照下的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衆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與“一樹柳彎腰”互相映襯,愈顯冷清;一個“剩”字,尤其意味深長,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時過境遷、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這裏只略加點染,就勾勒出一幅悽清的畫面,把人帶入十分悲涼的意境。

4、分析【離亭宴帶歇拍煞】一曲所表達的意思                                                   三個“眼看他”的疊用,使音韻整齊,語氣貫通,加重了語意,給人以今昔變化之大之快的感受。“金陵玉階營啼曉,秦淮水謝花開早”“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果烏”等對偶句、排比句的運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語勢貫通,產生了情聲並茂的強烈表達效果。                                                                     5、“這青苔碧瓦,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從第一句裏我們看到了今昔對比,過去的碧瓦華屋,現今化做長滿青苔的廢墟,它已透出人物對敗落的傷感。人物是在第二句正面出現的,一個“曾”字帶進無限悲傷,這裏裝着他多少歡情和繁華的記憶呵,當美好和幸福永遠逝去時,記憶就成了最珍貴的財富,那麼,還有什麼比目睹裝載記憶的物證化爲烏有更讓人傷感呢?於是就有了第三句,唱曲人強使自己從個人遭遇的感受中掙扎出來,縱覽國家大事,歷史的變遷。半個世紀的生命浮沉,伴隨着一個王朝的逐漸沒落。盛衰興替,起伏迭宕,有多少事可評,多少情可感,多少理可悟呵!這時,唱曲人已不再是一個目擊者,而是以一個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向後世人提出浸透血淚的警示:讓這樣的悲劇少一點吧!當然,這正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鑑賞藝術特色

1、借景抒情                                                                               分析:《哀江南》這套曲子先鋪寫景物,寓情於景;後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自開篇頭兩句後,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崑生遊南京的蹤跡爲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後南京各處的淒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

以劉禹錫的《烏衣巷》爲例,比較分析: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賞析:(!)、同爲描寫南京現在的淒涼景象,藉以抒發興亡之感,但兩者寫景抒情有所不同。《哀》寫整個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宮、秦淮一帶等各處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寫;《烏》只寫烏衣巷一帶的景象,以小見大。(2)、兩者都描寫了現在的淒涼景象,但《哀》比《烏》的今昔對比更顯露,更鮮明。《哀》在主要描寫現在的淒涼景象的同時,也有對過去繁華景象的描述,《烏》只描寫現在的淒涼景象,對過去的繁華景象僅以“舊時”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樣。(3)、《哀》傷古懷舊,悲嘆南明王朝的衰亡,抒發親身遭受的亡國之痛,表現了深沉的故國情懷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烏》詠史懷古,以顯赫世族的沒落表現六朝的興亡,抒發對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的感慨,寄寓了應從中汲取歷史教訓的深意。(4)、《哀》先集中筆墨寫景,寓情於景,景中見情;最後直抒胸臆,慷慨悲歌;《烏》“用筆極曲”,詩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於景物描寫之中。

2、語言準確、生動、形象

分析:《哀江南》這套曲子,語言準確、生動、形象。                                               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鉅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繫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聖宮廷的今日極端衰敗景象;“剩一樹柳彎腰”的“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衆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尾聲一曲,多用對偶、排比,兼用三個散句,既句式整齊又驕散結合,錯落有致,讀起來一氣貫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擊節。如“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誰祭掃?”這句,精選意象,運用對偶、反問等修辭手法,寫出了陵墓的.荒涼破敗,抒發了內心的哀痛之情。對偶,句式整齊,讀來有一種音韻美,反問語氣強烈,引人思考,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又如最後一曲中,運用對偶句“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眼看南明王朝由興而亡,由此結束全劇,點明主旨,造成濃郁的悲傷氣氛,讀來備覺沉痛。

二、歸納主題思想

《哀江南》套曲,描寫了淪陷後的南京城郭蕭條、皇陵破敗、故宮坍塌荒蕪、舊院冷落寂寥的景象,並通過今昔對比,抒發了深沉的興亡之感、故國之思,表達了一定的民族意識。 

三、比較傳奇與雜劇常識

明清傳奇是以唱南曲爲主的長篇戲曲形式,是宋元南戲的進一步發展,它與雜劇主要有以下區別:

(1)在體制上,雜劇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標折目;傳奇不稱“折”而稱“出”,並加出目,出數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長篇。傳奇沒有楔子,第一齣是“家門”,又叫“開場”,由副本說明創作意圖,介紹劇情概況,它不是劇情的組成部分。開場之後,第二齣纔是正戲。開場用的是詞牌而不是曲牌。

(2)在分工上,傳奇和雜劇一樣有唱、白、科,但不像雜劇那樣通常由一個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合唱;傳奇中不稱“科”而稱“介”;重要人物上場時光唱引子,繼以一段定場白,每齣戲有下場詩。

(3)在音樂上,都採取曲牌聯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傳奇每出不限只用一個宮調,可以換韻。雜劇演唱用北曲,傳奇多用南曲,並吸收北曲,創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邁雄壯,南曲婉轉柔媚,因而傳奇與雜劇的音樂風格各異。

(4)在角色上,大同小異,但傳奇角色增多,分工更細。雜劇的主角是未、旦,傳奇的角色是生、旦。傳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總之,傳奇與雜劇相比,規模宏大,曲調更豐富,角色分工更細緻,形式更自由靈活,因此更便於表現生活。

四、課堂練習

(一)、《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學過的懷古題材的詩詞作品有何異同?                                    明確:孔尚任的《哀江南》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姜夔的《揚州慢》等可謂同屬懷古題材。蘇詞重在抒發物是人非之感,即表達赤壁風景依舊而英雄業績全無的慨嘆;而辛詞重在借古諷今,即表達南宋王朝不求進取的憤慨和自己老當益壯的情懷;而姜詞和孔曲最爲接近,即表達物事全非,昔日繁華不再,今日人事飄零的興亡之嘆。

(二)、閱讀下面的曲文,完成題目

               桃花扇哀  江  南

[北新水令]山鬆野草帶花挑,猛擡頭秣陵重到。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着夕陽道。

[駐馬聽]野火頻燒,護墓長楸多半焦。山羊羣跑,守陵阿監幾時逃。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誰祭掃,牧兒打碎龍碑帽。

[沉醉東風]橫白玉八根柱倒,墮紅泥半堵牆高,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窗櫺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

[折桂令]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蕭。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沽美酒]你記得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太平令]行到那舊院門,何用輕敲,也不怕小犬哞哞。無非是枯井頹巢,不過些磚苔砌草。手種的花條柳梢,盡意兒採樵;這黑灰是誰家廚竈?    

[離亭宴帶歇拍煞]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來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餚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1.對[北新水令]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一曲用高度精練的語言概括了金陵城歷經戰亂後的衰敗景象。

B.“殘”“廢”“瘦”“空”“蕭條”均爲形容詞直接定性似有觸目驚心之感,表現出屈辱的歷史給現實所留下的痕跡。

C.“夕陽”一詞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早已成爲衰亡、淒涼的象徵,尤顯其歷史滄桑和無奈之感。

D.全曲與蘇軾的“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等語似有異曲同工之感。

(答案:D。本曲極寫蕭條,蘇詞重在雄壯,頗不相同。)

2.對[駐馬聽]和[沉醉東風]兩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駐馬聽]寫明朝皇陵的衰敗重在突出無知牧童和守陵人的破壞。

B.[沉醉東風]寫昔日皇陵的建築物早已殘破不堪,種種滿了野草和野鳥。

C.“牧兒”句敘寫明皇陵已成爲一些小孩的玩樂場所。

D.“乞兒”句表明明皇陵已成爲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的棲息地和安葬地。

(答案:A。皇陵的衰敗是改朝換代使然,與牧童和守陵人無關。)

3.下列曲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紅葉無個人瞧”,大有物是人非之感,與姜夔的“念橋邊芍藥,年年知爲誰開”有同工之妙。

B.“秋水長天人過少”句,回憶以往清秋時節,水闊天長,行人稀少。

C.“殘山夢最真”,山河已殘破,但過去的一切景物在夢中還最爲真切。

D.“眼看他起來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美與醜、興與亡的快速對比轉換揭示了歷史的滄桑和人事的無奈。

(答案:B。“秋水長天人過少”寫的是現實蕭條人煙稀少的景象。)

4.下面對該段曲詞分層最恰當的一項是:

A.[北新水令] [駐馬聽]/ [沉醉東風]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離亭宴帶歇拍煞]

B.[北新水令] /駐馬聽]/ [沉醉東風]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離亭宴帶歇拍煞]

C.[北新水令] / [駐馬聽]  [沉醉東風]/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離亭宴帶歇拍煞]

D.[北新水令]  [駐馬聽]/ [沉醉東風] /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 [離亭宴帶歇拍煞]

(答案:C。第一層是總寫,第二層是皇陵的衰敗,第三層是寫秦淮河的冷落,第四層是抒發哀江南之嘆。)

5.對此全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曲選取明朝皇陵和秦淮河最具特色的兩項景物,表現昔盛今衰的變化。

B.前部鋪寫唱曲人目睹的淒涼景象,寓情於景。

C.後部[離亭宴帶歇拍煞]直抒胸臆,大放悲歌。

D.全曲哀切感人,表達了唱曲人懷念昔日紅塵生活和世事無常的感嘆。

(答案:D。表達的應是亡國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