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教學設計

[故事簡介]

一片叫弗雷迪的葉子經歷了從春天的小嫩芽到夏天的厚實寬大,又尖又硬再到秋天的五彩繽紛最後到冬天乾枯、飄落。他和夥伴們一起享受春日的溫暖、夏夜的寧靜、美妙。這棵樹上有一位最老的葉子叫丹尼爾,丹尼爾和他們講述很多他們不懂的東西,費雷迪在生活中有什麼困惑都會向丹尼爾請教。秋天到了,費雷迪看到小夥伴們一個接一個被風吹落,很害怕,他向丹尼爾提了許多關於生死的問題,丹尼爾耐心地跟弗雷迪解釋。此後不久,丹尼爾隨風而落,樹上只剩下弗雷迪一個人了。最終,在冬天的第一場雪後,弗雷迪也落到了一堆雪上。

[教學對象]

六年級學生

[教學目標]

1。聽:聽故事,瞭解故事主要情節,理清故事發展脈絡。

2。讀:有感情地朗讀繪本,準確傳達出人物的語氣;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深入思考故事中蘊含的生死觀。

3。繪說:能根據對故事的理解將這本書分享給其他人;省思生活,給逝去的生命寫一封信,並能配上溫馨的插圖。

[教學重難點]

1。瞭解故事主要情節,理清故事發展脈絡。

2。有感情地朗讀繪本,準確傳達出人物的語氣;

3。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深入思考故事中蘊含的生死觀。

[教學準備]

提前和兩個孩子錄好的繪本配樂朗讀音頻(師讀丹尼爾、一生讀弗雷迪、另一生讀旁白),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的純文字版閱讀單,教學PPT。

[教學流程](含各個環節的設計意圖)

一、導入:生齊讀《我與地壇》節選

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爲什麼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過渡:這段話選自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我們之前學過他的一篇《那個星期天》,對史鐵生先生的生平有了一些瞭解,知道在他21歲的時候因患重病而雙腿癱瘓。他癱瘓後心情非常糟糕,常常一個人在北京的地壇公園一呆就是一天,他在那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生與死,最終他得出了上面的結論——

師再讀冒號後面的話。

師:“死是一個節日”?死那麼可怕,中國人最忌諱說死,怎麼會是節日呢?讓我們跟隨一片葉子去尋找答案吧。

設計意圖:花了好長時間爲這個繪本找導入詩歌,但一直沒有找到特別契合主題的,最後想起了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史鐵生先生因人生境遇的坎坷對生死的認識遠超常人,他對“死”的感悟是實實在在坐在輪椅上思索過無數次後得出來的,所以通透、動人。這些文字雖不是詩,卻勝過詩,或者說他筆下的每一個字都是用生命寫出來的詩。剛好六年級上過史鐵生先生的課文,學生對先生並不陌生,由熟悉的作家導入比較自然。然而《那個星期天》是寫先生小時候的事,筆觸一派天真,《我與地壇》中的文字充滿哲思,不同的風格可以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二、聽讀故事——一片葉子落下來

1。師播放音頻,配合音頻在PPT上帶學生翻看繪本。

設計意圖:《一片葉子落下來》的故事性並不強,講述的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樹木四季變換,沒有半點懸念。它的好處在於它是本情感性和哲理性兼具的繪本,而要弄懂本書蘊含的哲理必須有感情地朗讀。爲保證第一遍聽故事時學生有較好的聽感,能快速地進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會選擇和班上朗讀能力比較強的兩位學生提前錄好繪本的朗讀音頻,其中我扮演丹尼爾,一位同學扮演弗雷迪,另一位同學讀旁白,同時配好音樂。這樣,我和學生的一問一答,彷彿真的是一場老者與晚輩關於生死的深刻對話。

2。師將弗雷迪從春到冬的圖片集中放在一起,讓學生對照閱讀單用原文的語言說說它的變化。

預設:春天嫩芽

夏天葉子又寬大又厚實,又尖又硬

秋天五彩繽紛

冬天很脆

設計意圖:將弗雷迪四季的照片幾張放在一起,更直觀地看到它生命各個階段的變化。用文中的話概括弗雷迪四季的形態變化,訓練孩子們從原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過渡:弗雷迪在一年內從一顆嫩芽逐漸成長,最後飄落,他在一年內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就像我們一樣有許多成長的煩惱和困惑,於是他將這些問題一股腦拿來問一位叫丹尼爾的長者,讓我們再來讀讀這些問題。

PPT呈現弗雷迪向丹尼爾提出的問題。

Q1:志願是什麼啊?

Q2:爲什麼我們會變成不同的顏色呢?

Q3:我們全都會死嗎?

Q4:你也要死嗎?

Q5:到什麼時候呢?

Q6:那麼這棵樹也要死嗎?

Q7:我們死了到什麼地方去呢?

Q8:我們會回到春天去嗎?

Q9:這都是怎麼回事呢?既然我們要飄落下去死掉,我們幹嗎生長在這裏呢?

(一)默讀這些問題,思考弗雷迪的提問主要圍繞什麼而展開。

生回答,師將PPT中“死”標紅放大。

設計意圖:這個繪本較長,一節課要上完必須重點突出,繪本最能表現主題的部分即是弗雷迪和丹尼爾的對話,所以整體感知以後直接聚焦關鍵句段,將弗雷迪的提問排列出來,這一排,繪本的文眼——“死”自然而然就找到了。

(二)師請生將以上關於“死”的問題歸類並結合故事回答。

設計意圖:弗雷提提的問題多達9個,如不分類逐個分析,耗時費力。六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已發展到一定階段,此環節意在引導學生髮現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通過分類,我們也能明白弗雷迪的問題看似散亂,實則在逐步深入。

預設:

1。誰會死?——Q3、Q4、Q6

師生一問一答。

師:這片葉子會死嗎?

生:會。

師:這棵大樹會死嗎?

生:會。

師:我會死嗎?

生:會。

師:你會死嗎?

生:會。

師:你們的家人會死嗎?

生:會。

師:我們全都會死嗎?

生:會。

師:是啊,你、我、他,大家全都會死,從古至今,無一倖免。多少帝王想要尋找長生不死藥,但從未有人找到過。不論貴賤,所有人的歸宿都是“死”。

設計意圖: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死的時候,會和弗雷迪一樣感到害怕,緊接着最關注的便是自己會不會死、家人會不會死。書中的丹尼爾毫不遮掩,直接告訴弗雷迪每個人都會死這個事實。師在課堂上將問答主體置換,問的範圍由書上的樹和葉子過渡到學生最熟悉的人,學生即便他們不情願做肯定回答,也只能無奈地回答“會”,每一次回答,學生的心靈都將經歷一次震顫。

2。什麼時候死?——Q5

預設:說不準。

師: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明天和意外,不知哪個先來。我們開學、考試、放假都有一定的日子,但是誰都不知道自己哪天死。

3。死後去哪裏——Q7、Q8

設計意圖:對於這兩個學生同樣特別關注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那就如其所是,用原文的“說不準”來回答吧。“說不準”進一步強化了生命的無常。

預設:誰也說不準,這是個大祕密。

師:對於死後去哪裏我們同樣無法知曉。縱然人類的科技已經發展到如今的地步,但是對於關乎每個人的.死亡,我們除了畏懼根本不能自主,聽起來真沮喪啊,連我們也想像弗雷迪一樣問問最後一個問題了:

4。既要死,爲何生?

PPT呈現弗雷迪和丹尼爾關於這個問題的問答,以詩行的形式排列。

指一生讀:這都是怎麼回事呢?

既然我們要飄落下去死掉,

我們幹嗎生長在這裏呢?

第一組:這是爲了享受太陽和月亮,

第二組:這是爲了一起過那麼長一段快樂時光

第三組:這是爲了把影子

投給老人和孩子

第四組:這是爲了讓秋天變得五彩繽紛,

齊讀:這是爲了看到四季。

難道這些還不夠嗎?

(1)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前面幾個問題的答案都令人沮喪,在所有人的情緒都達到最低潮的時候,弗雷迪追問了生的意義,丹尼爾的回答彷彿一針強心劑,讓生的美好噴涌而來。這一處飽含情感的關於生命意義的排比句,除了朗誦,還有什麼方法能將它更好地表現出來呢?

(2)完成閱讀單後附的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以上幾處“爲了……”也並非胡亂排列,它涉及四個層面,生的意義表現在爲自己、爲他人、爲社會、爲世界,範圍逐步擴大,如不把這個理清楚,學生頭腦中對於生的意義的認識將仍是一團漿糊。但是,學生可能不是一下子能發現這個關係,畢竟他們還未走上社會。因此,老師在思維導圖中給出“爲社會”這個範例,這樣學生就有了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