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面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16—18頁的《圓的面積》。

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面積》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的面積的含義;理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利用公式計算圓的面積;應用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進行操作、討論、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

3、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加強。

4、滲透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初步教育。

教學重點:

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能理解並掌握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利用公式計算圓的面積。

教學難點:轉化思想的滲透及圓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起疑導思

師:同學們,喜歡上公園嗎?來,讓我們一起去公園走走,好嗎?

(播放公園噴水頭正在給草地澆水的圖片)

師:到了公園,你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噴水頭正在澆灌草地。

師:你能提出一兩個數學問題嗎?

生1:噴水頭旋轉一週,噴到水的地方形成了一個什麼圖形

生2:澆灌了多大面積的草地?

……

[說明: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從生活的情境出發,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師:這些問題都很好!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澆灌了多大面積的草地呢?

師:剛纔有的同學看到噴水頭旋轉一週形成了一個圓形,求澆灌部分的面積,實際上就是求(圓的面積)。

圓的面積指的是哪一部分?我們把圓所佔平面的大小叫做圓的面積。

師:繼續看,你又發現了什麼?

生:圓的面積越來越大。

師:這是爲什麼呢?

生:半徑長了,面積也就大了;半徑決定圓的面積。

師:看來圓的面積與它的半徑是有關的。

[說明:數學新課程“強調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再加以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結合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學習數學知識與方法,應該說是北師版教材堅持新課程理念的一大特點,它體現了數學活動的數學化特徵。情境使學生產生“圓的面積與什麼有關係呢?”的疑問,學生平靜的水面泛起浪花,並急於想解決問題,對問題的思索在學生心中紮下了根,點燃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的熱情,爲進一步尋找解決策略明確了方向。]

(二)首次探究自主估算巧設玄機

師:圓的面積與它的半徑到底有什麼關係?你準備怎樣去尋找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生:我們如果能先確定半徑,再試着找出它的面積,也許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

[學習紙:正面畫有兩個圓,上面標有半徑的長度;背面在方格紙中畫有與正面同樣大小的圓]

(1)師:好,這兒有兩個圓,一個半徑是1釐米,另一個半徑是2釐米。任選一個你能估出它的面積嗎?

生試估,師評價。

(學生有點困難時)

師:請大家翻到學習紙的背面,有兩個與正面面積相等的兩個圓,這裏每個方格的邊長是1釐米,那每個方格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再試估一下,你選擇的圓面積大約是多少?你是怎麼估的?

[說明:在半徑已知的情況下,引導學生試着估出圓的面積。沒有方格的幫助,學生一時無從下手,再利用背面方格紙的幫助,體會用方格估算圓面積的好處。對於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的面積(面積單位),學生已經有了很深的認識。本次估算,目的是爲學生建立表象,隱含估算圓面積的兩種策略:一種與整個大正方形比;另一種先用1/4圓與小正方形比,再用整圓與大正方形比。]

(2)師:再請大家拿出手中的圓片,你能估出它的面積是多少?

生可能有:貼到方格紙上;對摺再對摺,量出半徑。

師:你是怎麼想的?還真有辦法!剛纔我發現有更奇特的'方法。

能不能將上面兩種方法綜合一下。

[說明:由有方格圖的支撐,到沒有方格,學生必定無意識的從上面的兩次活動中總結經驗並加以應用。在估圓片面積這一環節,承載着太多的意義:一使學生藉助上面活動形成的表象,進一步強化估算的方法,逐漸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二誘發學生利用上面活動的思維慣性,尋找圓片半徑,進而將圓片對摺再對摺,既隱含另一種估的策略,更隱含將圓片等分4等份的玄機,使學生主動探索(剪成4等份)成爲可能。]

(3)師:剛纔我們在估算圓的面積時,都有意無意的拿圓的面積與圓外的大正方形的面積比。(出示圖)

師:如果不知道一個圓的半徑,你還能表達出它的大概面積嗎?

生:(先計算)圓的面積小於4r2。

師:誰來說說這裏r2指的是哪部分的面積呢?

生:小正方形的面積。

師:我們是不是也可這樣理解,將1/4圓看大一些爲r2,那麼圓的面積就會小於4r2。能不能將這裏的扇形看小一些呢?那圓的面積就會大於(2r2)。

得出:2r2<圓的面積<4r2

師:看樣子,圓的面積還真與半徑有關係。大膽的猜一猜,圓的面積最有可能是多少?

[說明:通過逐漸抽象概括,從而估

算出圓面積的大致範圍。在學生大膽的猜想下,又孕育着驗證的必要性。]

(三)再次探究觸發靈感體會“極限”

師:現在如果知道圓的半徑,你能求出圓的面積嗎?

生:還不能,只能大致確定一下範圍。

師:看來,我們還得繼續探索下去。

[說明:教師應當善於設計這樣的情境,在其中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不足以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從而產生觀念上的不平衡,使學生較爲清楚地看到自身已有的侷限性,並努力通過新的學習活動以達到新的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師:還記得以前,我們研究一個圖形的面積時,用到過哪些好的方法?

生:將新的圖形轉化成爲已經學過的圖形。

師:舉個例子。這兩種思路,都是將新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

師:我們能不能從中受到啓發,也來將圓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

[說明:開放性的設問,促發學生從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檢索有關的知識,去多方面的解決新問題。以舊引新,可促進學生知識的系統化,可掃除在新知中將要遇到的思維障礙,突出新知的生長點,將學生帶入有利於學習新知識的“鄰近發展區”。]

師:來!同桌爲一個小組,討論一下怎麼動手?

巡視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①將圓周剪直成一個正方形,剩餘部分無法拼成學過的圖形;

②將兩個圓拼在一起,無法拼成學過的圖形;

③將圓片沿半徑等分成4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拼成的近似三角形與三角形差異較大,出現的可能性較小。)

④將一個圓折成若干等份,每份象一個三角形,用一個三角形的面積乘份數就是圓的面積。

師:同學們,很多同學已經有了想法了,這兒有兩種,還有其他轉化的方法嗎?如果中途想到了,也可以上來說,好嗎?

評:[③將圓片沿半徑等分成4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

師:誰來現場採訪一下,聽聽他們是怎麼想的,好不好!誰先發問?

預設採訪語:

爲什麼將圓平均分成了4份?或你怎麼想到沿半徑去剪的?

你拼成了什麼圖形?

8等份與4等份相比,你覺得你拼的圖形怎麼樣?

你覺得應該怎麼做,拼成的圖形才更像平行四邊形?

[說明:學生自然而然的將圓片等分成4份,遠比老師提前準備的8等份,16等份要有分量,而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自己“創造”的,其教育價值遠比教師“直接告訴”要大得多。]

謝謝同學們的精彩提問和發言!

師:同學們,要想拼成的圖形更像平行四邊形,應該怎麼辦?

生:繼續分。

師:要不要試一試。

16等份,拼成的圖形怎麼樣?32等份?

想象一下,如果64等份呢?開始有點像(長方形)了。

繼續分下去,分得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簡直成了(長方形)。

[說明:將圓片4等份、8等份、16等份,學生可以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當份數越來越多時,學生感受到不可操作性,這時就有必要藉助電腦的優勢,彌補操作和想象的不足。在拼法的對比和想象中,學生體會着“化曲爲直”,初步感受極限思想。]

師:我們把圓轉化成學過的長方形,形狀變了,什麼沒有變呢?

生:面積。

師:要想求出圓的面積,只要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就可以了。長方形的面積怎麼求?這裏的長和寬又相當於圓的什麼?

[說明:在操作活動中,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爲主,教師適時的話鋒一轉,學生的思維過度到以抽象思維爲主,讓學生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效地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運用公式鞏固提高

師:怎樣計算圓的面積?圓的面積是r的平方的pài倍,剛纔哪位同學猜對了?真的很準喲!與周長公式有什麼不同?

師:現在利用這個公式,你能澆灌了多大的面積的草地嗎?

生:要求出澆灌草地的面積,還需要知道它的半徑是多少?

師:這個圓的半徑是5米。請求出澆灌部分的面積。

[說明:平時學生解決的問題,往往是條件都告訴了的。在半徑還沒有給出的情況下,讓學生去求圓的面積,學生必定會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建立在需要基礎上的學習,纔有價值,纔有成效。]

(五)歸納總結課後延伸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會計算圓的面積;圓面積公式的推導。)

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把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在以後的學習中,如果遇到新問題,我們也可試着將它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你說好不好!

[說明:課堂小結往往是教師一相情願,重視的是學習的結果,而這裏引導學生從探尋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上出發,進一步強化了本節課的設計意圖,擴大了本節課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