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求平均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青島版(五·四分段)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P131~13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學會求平均數。

2、學生經歷探究求平均數的過程,培養操作、觀察、歸納、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養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合作意識,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並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準備:課件、小正方體、學習評價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件展示校園籃球場上四(1)班和四(2)班籃球比賽的精彩片斷[四(1)班的得分明顯落後,學生觀賞。

提出問題: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練,這時你準備怎麼做?你在換運動員上場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出示兩名運動員平日訓練在小組賽中的得分情況統計表,如下:

現在就請你當教練,根據上面統計表中的數據,你會選誰上場?並說出自己強有力的理由。(學生充分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評析:教師恰當運用CAI課件,創設一個學生熟悉且比較喜歡的真實生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後的情況下“需要換人”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問題。這樣,不僅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賽中得分情況統計表,又將生活化問題轉化爲根據“平均分”換人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產生的需要,爲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與明確了方向。]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怎樣計算7號和8號運動員的平均分呢?下面,請同學們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組合作,共同來探討。注意:一個小正方體代表一分。看哪個小組最先完成。

1、小組合作探求算法。

2、彙報交流。

操作法:重點讓學生把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講明白。

小結:剛纔同學們都是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把多的移走補給了少的,使它們變得同樣多,這個同樣多的數就是它們的平均分。

計算法:重點讓學生理解平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出來外,還可以先求出各場得分總數,再除以上場的次數,也可以得出每個隊員的平均分。

小結: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解決了選誰上場的問題。因爲7號運動員的平均分11分高於8號運動員的平均分10分,所以應選7號運動員上場。同時,我們知道求平均數有兩種算法,數據少的時候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數據多的時候用計算的方法會更方便。(板書課題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評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了自主性、探索性與合作性。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空間裏運用手中的材料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解決了問題。這既是一個學生自我探究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師只是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學生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引領學生歸納概括出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10分的理解:你對10分這個數是怎樣認識與理解的?與它的各場得分相比較,你有什麼發現?10分是8號運動員哪一場的得分?

對11分的理解:11分是7號運動員第三場的得分嗎?爲什麼?它是什麼?

小結:平均數比大數小,比小數大,介於二者之間。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可能存在於一組數據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板書:比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評析:在學生的親自感受中,他們用自己質樸而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粗淺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實踐運用,體驗生活

在生活中,你見過平均數嗎?

(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平均數的例子)

在我們的生活、生產,特別是在統計當中,平均數的應用非常廣泛,因爲它能幫助我們瞭解事物的整體水平與分析存在的問題。

評價時,師問:看着王紅的成績,你想對她說點什麼?

不計算,估一估他們的平均身高會是哪個答案?(讓學生談觀點,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先不計算,同學們估計可能會是多少?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一下,他們的平均成績是多少次?

4。過河問題。

身高145釐米的小華,要過平均水深110釐米的小河到底有沒有危險?(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平均數的意義)

通過這個題目的思考,你覺得應該對大家說點什麼?(沒錯,徐老師希望同學們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來校,平平安安地回家)

[評析: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形式多樣,且能緊密聯繫現實生活實際,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現如何。現在請拿出學習評價表,給自己一個誠懇的評價吧!(附表,如下)

學習評價表

本節課,你認爲自己的表現怎樣?請在相應欄目中填上相應的分數,並算出平均分。(優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組交流後,學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評價表,你想對大家說點什麼?你覺得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師評價:其實,從平均分可以看出你整節課的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徐老師相信在評價過程中,同學們又一次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

[評析: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通過自己給自己打分及平均分的計算,既強化、鞏固了本課學習的內容,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體現了課程標準倡導的評價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時還爲隨後的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可謂“一舉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註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P92~94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使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昨天中午我們代夥的同學在教室裏舉行了一次套圈比賽,他們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們套中了幾個?

2、指名彙報,回答問題

陳璇:5個;戴之淳:3個。問:陳璇套得準一些還是戴之淳套得準一些?

孟子又:3個;陸庭臻4個。問:是這兩位女生套得準一些還是這兩位男生套得準一些?你是怎麼知道的?

3、談話:(出示主題圖)。看,圖上的同學們也在套圈,他們每人套了15個。

4、指導學生看圖,讀圖(縱、橫軸表示的含義;每一格表示的數量)

5、問:你能從圖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嗎?(根據學生回答在圖中標出數量,並根據回答要求學生說說自己是怎麼看出數量的多少的)。

6、問:除了能從圖中看每人套中的個數外,你還看出了什麼?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問:你能不能從圖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呢?

2、指名彙報,說明理由。

3、說明:有道理。他們兩隊的人數不同,所以我們不能一個人一個人地比較,只有分別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個”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個”,用這樣的數來體現他們套圈成績的整體水平。

4、男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

⑴觀察男生成績統計圖,想一想,怎樣使他們每人套中的個數相等?(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移多補少”並板書。)

⑵列式計算。理解算式含義。(歸納“先合再分”並板書。)

⑶說明:這裏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它表示將原先幾個大小不等的數,通過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個相等的數。

4、女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

⑴你會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數嗎?

⑵學生嘗試練習並指名學生板演。

⑶評析:*算式每步的含義。

*這裏爲什麼是用女生套中的總數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這裏是什麼數?表示什麼?

*現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嗎?

5、觀察統計圖,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個,這裏的平均數“7”比哪個數大?比哪個數小?

再觀察女生成績統計圖,平均數“6”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特點呢?

6、小結: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一組數據中的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它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並不一定這一組數據都等於這個平均數,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數相等。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P94.2

出示題目,問:這三條綵帶中最長的有多長?最短的呢?這道題要求什麼?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計出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在()cm——()cm之間?

學生嘗試練習後評講。

2、剛纔我們一起認識了平均數,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數,接下來我們要遇到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題。

⑴小強身高30釐米,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00釐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書香校園”活動中,我校同學平均每人捐書3本。那麼,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本書。⑶學校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強是學校籃球隊隊員,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學校籃球隊中可能有身高超過160cm的隊員。

3、出示本班級第一小組學生身高情況統計表。(如下)

⑴老師請一位同學幫着算了一下這個組同學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結果是“這個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計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對不對呢?(後出示正確的計算結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測一下,三(3)班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釐米嗎?

⑶老師也在網上查找了一些資料:我國三年級小學生的平均身高大約是135cm。看到這個數據,結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麼想法?

四、評價總結

1、剛纔同學們都參與得很熱烈,你們覺得田老師這節課上得怎麼樣?如果請你給這節課打個分,你會打多少分呢?每個小組商量一下得分情況,然後給出一個分數(10分制)。

問:這麼多分數,以誰的分數爲準呢?(計算平均分)

2、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數學》三年級下冊第58、59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豐富的實例,經歷進一步瞭解“平均數”意義的過程。

2.能夠根據具體情境,利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準備:CAI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你們在電視裏看過歌手大賽嗎?你知道比賽的評分規則嗎?

去年暑假,中中央電視臺舉辦了全國少兒藝術大賽,瞧,這是紅星小學的`王璇參賽的照片,那她當時得了多少分呢?你們想知道嗎?(課件出示參賽照片

二、探究與體驗;

1.瞧,這是7個評委給她亮出的分數牌,(課件出示評分牌)

95分

95分

96分

85分

98分

93分

你能幫她算算她最後得了多少分嗎?在練習本上試試吧。看誰算得又對又快。算完後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

剛纔,同學們計算得的很認真,討論的很熱烈,下面誰來告訴大家你的答案,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指名回答。

生評價誰算得對。

4.師小結過渡:

是的,在好多電視比寒中,爲了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往往採用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剩下的幾個評委的平均分的規則評分。但是在體育比賽中還能用這樣的評分規則嗎?

5.議一議:

師:同學們,你們參加立定跳遠比賽嗎?老師是怎麼給你計分的?下面是王平同學五次試跳的成績: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67釐米

167釐米

167釐米

167釐米

167釐米

那麼裁判員最後給出的成績是多少呢?是怎麼算的呢?告訴你吧,他的成績是169釐米,而不是他的平均成績:這是怎麼回事呢?請同學們四人小組討論討論。

全班交流。

6.師小結:同學們說得都很有道理,是的在體育比賽中,爲了給每個人更多的機會,鼓勵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往往用隊員的最好成績作爲他的最後成績,而不是用他幾次試跳的平均成績。

7.通過以上的學習你瞭解到了哪些知識?

三、實踐與應用;

師過渡: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用到求平均數的情況,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動你的小腦筋認真想一想,下面的問題你能自己解決嗎?

1. 出示練一練第1小題。學生獨立完成前兩步,然後集體訂正。

第(3)個問題請同學們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後集體交流。

2.出示第2小題,生獨立完成,然後集體訂正.

3.出示第三小題,生獨立完成第一步,然後集體訂正。

第二步,首先讓學生說說:第四組這幾個同學,誰跑得最快,誰跑得最慢?搞清什麼是達標。那麼50米的達標成績是10秒,比這個成績慢的同學就沒有達標。想一想是哪個同學呢?和同學說說你和想法。全班交流。

四、拓展與延伸:

出示“問題討論”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小明不會游泳,如果水深超過他的身高,就可能有危險,那麼這個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米20釐米,說明了什麼?小明會不會有危險?

請同學認真思考,然後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從學生生活入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興奮的學習狀態。

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計算、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及善於與同學交流的好習慣,從而使解題思路更加清晰。

培養學生敢幹發表自己不同見解的好品質以及耐心聽取別人說話的好習慣。

讓學生在討論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交流中增長知識,在交流中培養表達能力,

對本節課新知識進行整合,使學生對新知識通過回顧能牢固地掌握。

在本環節中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儘量讓學生獨立完成,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個別輔導。

對學生普遍感到有困難的題,稍作點撥,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同桌或前後桌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運用剛學過的平均數知識,對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推理、判斷,從而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的重要性。

在本環節中如果有同學能完整說出比賽的評分規則,就應該給予鼓勵“×××,你懂得可真多。”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由老師向學生詳細說明比賽的評分規則:

爲了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在實際比賽中,選手的最後得分是這樣計算的;在所有評委所打的分數中,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剩下的幾個評委的平均分。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答案

1.(96+95+95+96+85

+98+93)÷7=94(分)

想:我先把7個評委所的評分加起來,然後再除以他們的人數,也就是求出平均分。就是她的最後得分。

(2)(96+95+95+96+93)÷5=95(分)

想:我先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再計算剩下5個評委的平均分。

還有可能出現計算錯誤的現象,讓學生找出錯誤原因。

學生可能出現的回答有;

1.王平最遠能跳169釐米,說明他有這樣的潛力,應該把這個成績算做他的最後成績。

2.因爲如果最後算王平的平均成績的話,就不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最好水平,所以用平均成績做爲他的最後成績不公平。

第三個問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如可以準備28×7=196(箱),這樣可以保證貨源充足,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意見,但這樣容易造成貨物積壓,過期飲料就賣不了了。

答案應該是下週應準備和本週售出總數同樣多的飲料最合適。

什麼叫“達標”;國家頒佈了少年兒童各年齡段的體育鍛煉標準,達到這個標準的就叫達標了,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的當然就沒有達標了。

“平均水深1米20釐米”,說明這個游泳池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淺,淺的地方可能還不到1米20釐米,深的地方可能會超過1米40釐米,”所以小軍在這個池中是有危險的。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玩遊戲嗎?你們經常玩些什麼遊戲呢?

追問:圖上的小朋友們再玩什麼遊戲啊?(套圈遊戲)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的場景。

談話:這是三年級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則是每人套15個圈。

2.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

談話:老師已經分別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績製成了統計圖。看。

提問:看了這兩張統計圖,你知道了什麼?

主要引導學生讀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個數。

提問:根據這兩張統計圖,你能提出一些什麼問題呢?

談話:男女生套完圈以後,他們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想請我們的同學做小裁判幫幫他們,你們有什麼方法去比較呢?先請小組4人交流一下。

結合學生的想法,相機進行引導。

想法一:因爲吳燕套中的個數最多,所以女生隊套得準(比最多)。

追問: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

談話:那請同學們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個?女生呢?

男生:28個女生:30個

談話:如果比總數看起來是女生獲勝了,男生對這樣的比法有意見嗎?爲什麼?

追問:這種想法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這樣比公平嗎?爲什麼?(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那可以怎麼辦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兩個隊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個隊套得準(比平均數)。

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這種方法試一試。(板書:求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想法四:去掉一個女生或者添上一個男生。

談話:這樣的想法是不錯的,可是女生誰也不願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沒有人了。

【說明:富有啓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數據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並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並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3.理解平均數。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男生的統計圖,先在小組裏討論用什麼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績,再完成作業紙上的問題1。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又多又好。

提問:你是怎麼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

讓學生講解移的過程。

二是先合後分。

學生說一說怎樣用先合後分的方法求平均數,並引導列式:6+9+7+6=28(個),28÷4=7(個)。

提問:第一步算得是什麼?這裏的7表示什麼意思?

【說明: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於操作和討論,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談話:統計圖中的紅色線條表示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統計中的平均數。(板書課題:統計—平均數)

觀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數是7,這四個男生套中的個數分別是6個、9個、7個和6個,從圖上看你能猜測一下平均數和每人套中的個數相比較,它在哪兩個數之間呢?你是怎麼想的?

引導:平均數不可能比最大的數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數小,因此平均數的範圍在最小的數和最大的數之間。

多媒體出示平均數的取值範圍。

提問:根據我們剛纔的發現,誰能估一估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在什麼範圍之間?

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請你結合作業紙上的第二幅圖和問題2,自己動手做一做。

反饋時,引導學生交流求女生隊平均數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數的意義。列式計算時注意讓學生說說爲什麼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

小結:通過剛纔的活動,我們認識了什麼?那你認識了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呢?

小結: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一組數據中的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它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並不一定這一組數據都等於這個平均數,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數相等。

【說明:多媒體演示與學生的交流有機結合,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後分,平均數的意義及取值範圍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數一數每個筆筒裏筆的枝數,引導學生用兩種方法分別求出“平均每個筆筒裏有多少枝”鉛筆。

2.想想做做2

談話:要求的是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計一下平均長度在什麼範圍之間呢?

學生回答後談話:那請你動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結果和你估計的結果是否符合。

3.談話: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數有關的,請看,這是我校籃球隊的情況(出示想想做做3)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5

教學要求:

1、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統計。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意義

“1”:說一說題目說的是一件什麼事情?

平均水深140釐米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處處水深140釐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釐米深,有的地方比140釐米淺)

“2”:自己看題,同桌討論。

全班交流:

你認爲哪些平均數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爲什麼?

(1、3合理,2不合理)

二、求平均數的練習:

1、“3、4、6、7”題。

“3”:從表格裏你瞭解到哪些信息?

獨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這張表格,你還想到了什麼?你還能向大家說說哪些(1)和(2)題沒能介紹的情況?

“4”:

(1)先算一算三年級平均每組植樹的棵數。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數是11棵,不計算,你能不能判斷它是錯的?爲什麼?

假如是6棵呢?爲什麼?

看着這張統計圖,你能不能給出平均數的範圍?

(2)哪些小組植樹棵數比平均棵數多?哪些比平均棵數少?

“6”:(1)同桌討論,可以怎麼估計?

介紹自己是怎麼估計的。

(選取6個數據中處於較中間位置的一個,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補少後是否和它較接近,進行調整,學生有合理的方法也應給予肯定)

(2)你還能說出這個小組同學身高的哪些情況?

“7”:獨立練習。

“你還發現什麼?”儘量讓學生從多角度說一說。

2、“5、8”題。

“8”:先說一說這一題的解決過程。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調查、記錄、解答問題。

“5”:課堂上老師指導說清要求,課後學生完成。

三、“你知道嗎?”

舉例:歌唱比賽,評委給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個最低分和一個最高分,那麼這位選手的最後得分爲?

學生計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後,是多少呢?

學生計算(78+80+81+82)÷4 約爲80分

看一下評委給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這個情況,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有一位評委打分過低,所以爲了保證最後的結果更客觀、公平、合理,一般在評比打分時,會去掉一個最低分和一個最高分。

教學後記:第一題學生討論十分激烈,最後還是得出了結論,下水是會有危險的,因爲深水區可能會超過145釐米。由此強調,平均數在最大數和最小數的中間。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具、學具準備:練習本、自制統計圖、米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準備了8個練習本,想獎給4個上課認真、作業完成得好的同學。(指名學生上臺)

引導問:老師有8個練習本,獎給4個都很聽話的同學,應該怎麼獎呢?

8個本子,獎給了4個同學,每人得到了2個,誰能幫老師把這個算式列出來?(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4=2)

在這個算式裏8稱爲什麼數?(總數)4稱爲什麼數?(份數)得到的2稱爲什麼數?(每份數,也叫平均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求平均數,大家看看今天學習的與以前學的又有什麼不同。

揭示課題:平均數

二.探求新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衛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裏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餘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瞭解到哪些信息?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4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後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4個人,再除以4)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並板書:

(14+12+11+13)÷4

=52÷4

=13(個)

“13”在這裏也叫什麼數?

(4)鞏固提問:這裏爲什麼要除以4?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鞏固提高

1.活動“數小棒,求平均數”

早自習,老師分了不同數量的小棒給每位同學,現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組。

(1)組織學生活動,數一數、算一算,然後求出你們這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學生彙報,並說一說你們是怎麼求平均數的。教師板書。

(3)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小結。

2.活動:求平均身高

在小組內測出每個同學的身高,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後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麼樣,學懂了沒有?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

課題:求平均數。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2.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意義的理解。

3.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教師重點和難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圓片、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談話引入:(出示幻燈教師家的書櫥)現在我的書架上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

(1)學生思考,想象移的過程。

(2)教師操作並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麼數?

(3)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按要求疊圓片,第一排疊2個,第二排疊7個;第三排疊3個。

師:看着面前的圓片,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我想使每排的圓片同樣多?

師:是個好問題!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爲單位來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圓片同樣多。先動手活動,再互相說說法。

小組活動討論。

彙報交流。

生1:我們先從7個裏拿出1個給3個,再從7個裏拿出2個給2個,這樣每排的圓片就同樣多了。

生2:我們是以最少的一排2爲標準。從7個裏拿出5個,再從3個裏拿出5個,然後把這6個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個,和原來2個合起來,每排都是4個,也同樣多。

師:不管怎樣移,我們都是把個數多的移給個數少的

請你想一想:在剛纔移動過程中,有什麼相同的規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不相等 相等

小結:像這樣,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幾個不相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變得同樣多,同樣多的那個數就是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2.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纔同學們用各種方法示出了平均數,請你選擇最喜歡的方法,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數是多少?)

生1:我是這樣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數是5,我在加的時候還用了湊十法。

生2:我是從7拿出2給3;6拿出1給4,通過移多補少得出7,3,6,4的平均數是5。

出示幻燈:身高情況

先估計一下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較一下估計準不準,誰先算好自己上來寫到黑板上。

生1:我是這樣想的,152拿出3個給146,151拿出2個給147,那麼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就是149。

生2:我是這樣想的,這列數從146到153,裏面少148與150,148與150的中間數是149,所以這些平均數是149。

三、拓展練習

1.應用一。

小組活動:拿出準備好的調查表,先用計算器求出平均數,再互相交流看法與觀點。(調查表有小組成員的體重,身高,家裏近幾個月的電話費、電費,上週的氣溫情況等)

交流反饋。

師:看了兩(三)組平均體重數據有何啓發?[根據“平均數”可以對兩(三)組體重進行比較]

師:教師還收集了一組數據,發現我校第一季度用電情況如下表:

1月

2月

3月

800度

1000度

900度

(1)說說從表中你有什麼發現?

(2)算一下我校第一季度平每月用電量。

(3)預測4月份的用電量。

(4)小組討論,學生間交流。

(5)指名彙報:你是根據什麼來估計的?

2.應用二。

請用計算器幫這位小選手算算最後得分。

生1:最後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

生2:我不同意,我認爲應該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最後得分(84+88+82+86)÷4=85(分),這樣才公平、合理。

師: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你有沒有在哪裏見過?(奧運會、電視比賽等)爲了使比賽更公平,通常在比賽中採用這種方法求平均數。

3.應用三。

師:星期天,小麗高高興興去學游泳。她碰到一個難題,原來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釐米,小麗身高134釐米,她在這個游泳池中學游泳會有危險嗎?

□會 □不會 □可能會 □可能不會

(1)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交流。

(2)指名說說(3個)

(3)學生評價。

師:平均水深只是一個代表數,他的實際水深並不知道,可能比126釐米高,可能比126釐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釐米,我們在對待實際問題時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對待。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問題嗎?

五、課外延伸

推薦作業:1、現在你對教師上課開始的問題“我們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決嗎?這一問題就留給大家課後去解決。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 使學生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 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列式:8 ÷4=2 ,在這個算式裏 8 稱爲什麼數?(總數) 4 稱爲什麼數?(份數)得到的 2 稱爲什麼數?(每份數,也叫平均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求平均數,大家看看今天學習的與以前學的又有什麼不同。

揭示課題:平均數

二. 探求新知

1.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衛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裏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餘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瞭解到哪些信息?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 4 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後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 4 個人,再除以 4 )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並板書:

( 14+12+11+13 )÷4

=52÷4

=13(個)

“ 13 ”在這裏也叫什麼數?

(4)鞏固提問:這裏爲什麼要除以 4 ?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 鞏固提高

1. 用四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每個杯子分別標有水面的高度,這四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釐米?(12釐米,6釐米,10釐米,4釐米)

(1) 指名學生彙報,並說一說你們是怎麼求平均數的。教師板書。

(2) 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小結。

2、一本書,小明第一天讀了12頁,第二天讀了20頁,他平均每天讀了多少頁?

3、 活動:求平均年齡

在小組內說出每個同學的年齡,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後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年齡。

4、想一想:下面哪個列式纔對?

下面是一隻母雞六個月產蛋的統計表。根據題目中給的數據,算出這隻母雞平均每月產多少蛋。

月份個數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個小組有7個同學,他們的體重分別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這個小組的平均體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爲什麼?

四. 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麼樣,學懂了沒有?

五.佈置作業,課後拓展延伸。

自已調查家人的身高及體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

教案說明:用談話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熱愛衛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來導入進新課(教學例題)。

最後的鞏固提高也是按從易到難來設計,先讓學生求小棒 的平均數鞏固好已學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後用課堂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合作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