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的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以學生爲主體,體現情趣教學理念,將學習過程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通過說、讀、背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體驗於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爲小朋友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設計特色】

以學習漢字及訓練語言文字能力爲重點,將生活感受與閱讀感悟融爲一體。重組教材,運用跳躍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

【教學流程】

一、學習小蝌蚪的自然段

1、導入:小朋友們,瞧,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動物朋友(小蝌蚪貼圖) 這是誰呀?(生答師板書:小蝌蚪)

2、你們見過小蝌蚪嗎?誰來介紹一下你見過的.小蝌蚪。(學生介紹)

3、那麼,課文又是怎樣來介紹小蝌蚪的呢?(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圖文)

⑴ 自由讀讀,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看顏色學生字灰,理解一羣、動作理解甩)

⑵ 指導朗讀:小蝌蚪可愛嗎?是呀,多麼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呀,你能用朗讀讓大家彷彿親眼看到這些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嗎?

自由讀,指名讀並評議,分男女讀。

⑶ 指導背誦:喜歡這些小蝌蚪嗎?那就把這段話牢牢地記在心裏。可以配上動作背背。(自由背、指名背、齊背)

二、學習青蛙的自然段

1、導入:我們每個人都有媽媽,小蝌蚪也有媽媽,你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貼圖,板書:青蛙)

2、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青蛙嗎?(學生介紹)

3、課文又是如何來描寫青蛙的呢?(課件出示第四段圖文: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⑴ 自由讀讀句子,想想你又讀懂了什麼?

⑵ 指導朗讀:你能通過朗讀把青蛙的特點讀出來嗎?

⑶ 指導背誦:如果會背就更好了。

三、感知青蛙的變化

1、揭題:小蝌蚪在池塘裏快活地游來游去,有一天它們想媽媽了,可是它們不知道自己的媽媽在哪裏,也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於是它們一起去找媽媽。(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小蝌蚪在找青蛙媽媽的過程中,碰到了許多有趣的事,而且身體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呢!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大聲地讀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小蝌蚪的身體變化的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根據圖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看誰讀得最認真。

3、檢查朗讀:

⑴ 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6)

⑵ 指名讀。

⑶ 自由讀。

4、小蝌蚪在找青蛙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指名答,師板書。

5、你能用上先再接着最後來介紹一下嗎?

(自由準備,指名上臺介紹。)

6、你能把自己當作一隻小蝌蚪來介紹一下嗎?

四、課間操

聽了你們的介紹,小蝌蚪和青蛙媽媽可高興了,他們帶來了一首兒歌送給你們。(播放歌曲《小蝌蚪》,歌詞內容就是小蝌蚪的變化過程)

五、鞏固字詞

這首歌真好聽,把生字寶寶們都吸引來了,趕快和它們打聲招呼吧。

自由讀,說說你認識了哪些字,指名讀,小老師領讀。

六、指導寫字

七、擴展閱讀

【評點】

重組教材,先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認識介紹小蝌蚪,到學習文本,積累美句;再引出小蝌蚪的媽媽青蛙,進行介紹、學文、積累;最後讓學生在反覆讀文中搞清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身體變化,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介紹,既訓練了語言,又解決了文章的重點問題,一箭雙鵰,紮實而有效地把語言訓練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