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教學設計方案範文錦集10篇

爲確保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一項工程,一個課題的詳細過程。那要怎麼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範文錦集10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爲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4、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閱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教學重點】

1、“村”、“喪”的字形,“磨”、“坊”的讀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2、能較爲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課前準備】

1、尋找一篇細緻描寫放風箏的文字片段,有條件地可製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2、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第一課時

一、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麼一羣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吧!板書並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師巡視,瞭解學情)

3、感知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什麼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複雜到簡單一步一步的歸納,切忌敷衍。)

三、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以讀代講學習第1自然段,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聽、評。教師注意指導“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2、學習第二自然段:

⑴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估計學情:學生能讀懂做風箏所用的材料是什麼?他們做完風箏後的心情。對於“憧憬”、“依然”二詞,學生可能不大明白。)

⑵學生彙報:

學生在說用什麼做風箏時,教師可讓孩子結合自身經歷及收集的資料談談看法。“憧憬”一詞可根據“泡泡”的提示引導學生,或在具體的語境中解決。“依然”一詞可用近義詞“仍然”,通過換詞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⑶當學生在談到書中孩子的心情時,引導他們讀兩個句子:

①我們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②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教法:多種形式讀,體會作者高興的心情。

⑷假如就是你在做風箏,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讓學生入情入境)

⑸多種方式讀全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

⑴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幹什麼?

⑵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篇細緻描寫放風箏場面的文章,讓學生入情入境。

⑶引導表達:剛纔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麼,與大家交流交流。

⑷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裏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⑸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需要精讀的句子:

①一個人用手託着,另一個人牽着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鬆,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

②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據課堂情況,分析寫法,如第一句中動詞“託”“牽”的用法。

⑹深入賞讀:讓我們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四、小組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注:“拼”“村”“喪”的讀音需特別注意,磨的讀音:二聲(摩擦)、四聲(磨面);坊的讀音:一聲(牌坊)、二聲(作坊)。

2、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注:“村”可與“材”進行比較記憶,“喪”的下面部分沒有一撇。

3、練習書寫生字。

五、課堂練習

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第二課時

一、誦讀回味

表現情感

1、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讀出感情。

2、作者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用一個詞概括。

二、細讀深究

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⑴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嗎?

⑵說一說:說說你讀後的發現。

⑶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採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重點讀好這個句子: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方式:讀、體會、“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可表演。

⑷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麼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5、6、7、8自然段:

⑴師:假如你高高飛着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⑵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麼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重點讀好: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⑶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爲主要體會句。)

三、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着急,爲什麼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一個提問下,幫助學生再次疏導出全文線索,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並再次朗讀幾個描寫心情的重點句。

四、課堂練習

1、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

2、寫幾個描寫心情的詞語,並在小組內交流。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導入新課。

師:昨天,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給予是快樂的》這篇課文,誰能來說一說這篇課文主要人物有哪些?(板書:保羅

小男孩)整個故事是由什麼事物引起的?(一輛新車)誰能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呢?

(聖誕節前夜,保羅與一個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車旁相遇,並與小男孩工度了一個美好的夜晚,領悟到了“給予是快樂的”這個人生道理。)

二、品讀感悟。

1、上一節課讀文章時,老師發現很多同學都被文章深深感動了。同學們都在用心朗讀,用心體會,現在老師希望你們能用你喜歡的方式再讀讀課文,把最讓你感動的句子多讀兩遍,試着抓住重點的標點、詞語、句子,聯繫上下文來談談你感動的原因,讀後可以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交流。

2、小組交流。

3、大組討論。

(1)實物投影第一次保羅錯了。

A 說說感動的原因。(保羅原本以爲小男孩會希望也有一個這樣的哥哥,但小男孩卻說:“希望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這令保羅驚訝,也令我感動,我感動小男孩,不是想着獲取而是想着給予。板書:不是獲取而是給予)

B 誰能把這一段話讀好,把自己內心的震撼、感動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呢?(自由練讀;指名讀;評讀;分角色讀。)

C 過渡:保羅開始覺得小男孩有點不同尋常了,於是邀他乘車兜風。還有令你們感動的嗎?

(2)實物投影“車開了一段……那些好東西了。”

A 說說感動的原因。(保羅原本以爲小男孩是想炫耀一下,但小男孩卻是爲了給他有殘疾的弟弟一個希望,希望對於腳有殘疾的人來說,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和正常人一樣行走自如,來去自如,而小男孩要給弟弟買一輛新車,對弟弟來說這是最大的幸福和安慰,足以看出小男孩對弟弟的關愛之情。)

師板書:不是炫耀而是關愛。

B 小男孩說的那一番充滿愛心的話真讓人感動,誰能念這一段話?

指名讀、挑戰讀。

拓展:你覺得小男孩想向弟弟描述的新車是怎樣的?

多麼堅定的承諾,多麼美好的願望!相信小男孩會在多年後實現自己的夢想。你認爲那時最快樂的人是誰?爲什麼?

師:老師相信你們是一羣充滿愛心的還孩子,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讀讀這段話。

(3)保羅下了車,把弟弟抱進了車裏……他們三人一起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說說感動的原因。

他們三人一起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多媒體展示)。

看着車窗外的一切,車內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個小男孩、小弟弟或是保羅,你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想些什麼呢?圍成小組互相說一說。

現在誰能說一說:爲什麼這個夜晚對他們三個人來說都是難忘的?

三、總結深化。

1、出示名言。

高爾基曾經對他的孩子說:“給永遠比那快樂。”

(電腦)巴金爺爺在《給家鄉孩子的信》中說:“人活着就是要給我們生活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這樣我們的生命纔會開放。一心爲自己,一生安慰自己的人什麼也得不到。

2、讀了課文,你向想到了什麼呢?拿出紙筆,把你最想說的一句話寫下來。

3、學生書寫,小組交流,選相互好的,放到投影儀上,大家一塊兒讀。

4、師總結:讓我們向文中的小男孩學習,共同播撒愛心,贏得自己的幸福、真正的快樂。

板書:

20給予是快樂的

保羅 小男孩 一輛新車

驚訝 不是獲得而是給予

又借了 不是炫耀而是關愛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人,太陽爬到人的頭上,人們就會很熱,所以就造出了“暑”;“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現了太陽,就代表早晨來臨,所以就創造了“晨”。)

寒:帶寶字蓋兒的字一般都與“家”有關,下面兩個點的意思是家裏凍冰流下兩滴水,就是“寒”。

霞:雨字頭,表示與天氣有關。

(3)全包圍結構的字:圓。(邁步遊戲:學生舉字卡“員、圓”站在同一起點,指名組詞,相應字卡向前一步,看誰先到終點。如:生說“隊員”,拿“員”的學生向前一步。)

(4)獨體字:嚴、夕。

猜字謎:亞字長個小尾巴(嚴);多一半(夕)。

設計意圖:低年級識字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復現,根據兒童“先快後慢”的遺忘規律,當堂抓好多種形式復現和認字顯得尤爲重要。分類玩字詞卡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從而師生交流多種有趣的識字方法,如:猜字謎、編字歌、講故事、形聲字識字法……時間充裕,全體參與,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識字能力。

四、送字迴文,誦讀韻文

1.開火車讀韻文,每人讀一行。分節讀韻文,要求流利。

2.誦讀遊戲:“小手蓋一半”。規則是用手將每行課文的前半部分或者後半部分蓋上,進行對對子讀課文。

3.小組每人讀一遍,嘗試背誦。

設計意圖:遊戲中鞏固生字,並藉助遊戲進一步學習生字,採用多種形式讀課文是對文本韻律的體會與理解,也是引領學生感悟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環節。

五、書寫漢字,總結全文

1.寫字表中“李、香”兩個字我們應該注意哪筆?(捺要寫舒展)書空、描紅、試寫、對照。

2.語:應注意左小右大。組詞:語文、語言、外語。

3.播放欣賞對子歌歌曲。這篇韻文其實是我國古代對子歌的一小部分,我們可以再蒐集一些有關對子歌的其他內容,積累和背誦。

設計意圖:採用扶放結合的方法,教學寫字,培養學生自主觀察和寫字能力。同時,完成學習任務後,以一首優美的《對子歌》收尾,給整節課畫上句號,同時激發學生主動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

板書設計

古對今

古――今 圓――方 嚴寒――酷暑 春暖――秋涼

晨――暮 雪――霜 和風――細雨 朝霞――夕陽

桃――李 柳――楊 鶯歌――燕舞 鳥語――花香

教學反思 《古對今》優秀教案設計|教學設計

本節課力爭摒棄“單純識字”的教學弊端,開創識字教學新視野,使識字教學呈現“趣味性”和“文化味”。

1.從“識字”到“方法”,形態靈活,妙趣橫生。針對本課生字較多的特點,教學中把漢字按照結構分類梳理,採用編字歌、猜字謎、加一加、換一換、編故事等豐富多彩的識字方法,引領學生遨遊於漢字的美妙世界裏。這樣既使學生習得了識字方法,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2.從“學文”到“傳承”,且學且放且滲透。依據文本的特點,在初讀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每句中都含有“對”字,並以此爲節點,畫出每句中相對的詞。這樣,在師生靈動的交流中,使學生髮現文本特點,並依據特點大膽尋找文中相對的詞語,滲透“對子”這一傳統文化形式,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感悟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後註釋聯繫上下文,瞭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學弈》)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範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範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註上音,並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後,練習熟讀。

二、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麼意思?學弈呢?你怎麼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後的註釋理解每一話,然後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麼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爲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麼?從中能得出一個什麼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範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後試着讀讀。

(4)爲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麼?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麼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後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後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四、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爲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課時(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麼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遊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麼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麼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覆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註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三、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遊: 其: 爲: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麼?(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四、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麼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麼?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爲什麼?你想對他說什麼?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於嘲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讚揚孔子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複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理清說明順序。

2、學習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體會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3、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做讀書卡片和分組研討方式,層層引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略作者筆下的圖畫美,從而激發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抓住事物特點運用適當說明程序、說明方法進行說明。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找出生字、詞。

2、蒐集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資料,用計算機設計課件。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有人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今天,讓我們師生一起走近蘇州園林,欣賞蘇州的美景,品味園林的佳趣吧!

(請欣賞大屏幕)

景點很美吧,讓同學們帶着美景的餘味,讀一讀葉聖陶筆下的《蘇州園林》,看看葉聖陶對蘇州園林的評價,感受那如詩如畫的藝術境界。

二、感知課文,把握要點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根據屏幕提示做一張讀書卡。

從我們製作的圖書卡中可以看出這篇說明文順序是由總到分。在分寫部分中,前四段是詳細說明,又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⑶~⑹自然段分別照應第二自然段那幾句?讓我們一起讀一遍。

三、研讀課文,突破重點

在⑶~⑷段中作者進行重點說明,現在就四人一組進行研讀,選擇你們小組喜歡的段落,合作學習,就黑板上提示進行探討,對優秀合作小組是有獎勵的喲。

研讀段落:____________

本段中心句:____________。

說明____________事物____________特徵。

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手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喜歡自己獨立完成的同學可自己填寫。優秀者或小組獎勵旅遊蘇州園林景點。

答案:

⑶研讀段落

③本段中心句:無(亭臺軒榭佈局)。

說明亭臺軒榭不講對稱的圖畫美的特點。

運用作比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問題: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

⑷研讀段落

④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蘇州園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說明假山

(講究藝術)與池沼

(講究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特點。

運用分類別,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問題:雷同――不該相同的相同

藝術、技術

藝術強調個人獨創性活動,其成果給人以審美愉悅,並且無法被複制,技術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實際效用的東西,一般可以大量複製。

⑸研讀段落:

⑤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的樹木也着眼於畫意特點。

說明着眼於畫意的特點。

運用作比較、舉例子說明方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無。

⑹研讀段落:

⑥本段中心句:遊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牆和廊子。

說明花牆和廊子的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特點

問題: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看上去是被花牆和廊子把景分開了,但因爲牆是一段空的廊子是無所依靠,景緻又如象沒有隔開使景緻不是一覽無餘的展開,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更有層次性。

剛纔同學們已研讀重點段⑶~⑹段。下面簡單看一看⑺~⑼段,找出每一段中心句,抓住景物特點。最後一段給人以餘味無窮之感。(多媒體配合)

四、回味課文,拓展創新

經過剛纔同學們學習,我們已對蘇州園林有了很多瞭解。每個小組推薦一位同學就書上提供內容,老師提供參考畫面,嘗試做一次導遊,要求看大屏幕。

要求:1、注意導遊對象,導遊方式;2、抓事物特徵,講究層次性;3、就課文內容,要求有一定創新。

每個小組推薦一位導遊小姐或先生,小組內討論,寫一份提綱,可拿提綱上臺。

今天我們一起愉悅地遊覽了蘇州園林,通過這次旅遊,你有什麼收穫?又有什麼感想呢?請課外寫一篇隨筆。

願我們下次旅遊更快樂!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材內容: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P106頁例1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驗證等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髮現一條線段上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的規律,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2.培養學生通過“化繁爲簡”從簡單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和化歸思想。

3.通過合作交流,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的應用,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運用數形結合、一一對應建構植樹問題模型,並靈活地解決植樹問題。

教學難點:“一一對應思想”的運用

 教學準備:課件、10根小棒、尺子、白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

1、師:今天張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你們歡迎嗎?怎麼歡迎?(學生鼓掌)

師:手不但能表示情感,還藏着數學奧祕呢!伸開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數字幾?

生:5

師:5是什麼?

生:5個手指

師:就是手指數,那還能發現哪個數?

生:4個空隙

師:你能指給大家看看嗎?

師:像這樣每兩個手指之間的空隙,在數學上叫做間隔。(板書:間隔)

師: 4根手指幾個間隔?三根呢?

2、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間隔現象?(課件出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與間隔有關的一類有趣的數學問題:植樹問題。(板書課題)

二、發現規律

1.課件出示:同學們要在全長500米長的小路的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樹。(兩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數?

(1)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問題是什麼?“一邊”“每隔5米”、“兩端都栽”什麼意思?(解釋“一邊”、“500米”是全長和“每隔5米”是間距)

(2)那麼我們需要種多少棵樹呢?

(3)請同學猜一猜、算一算

預設:100÷5=20? 100÷5+1=21? 100÷5-1=19

(4)引導驗證:現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誰的對呢?怎麼辦?我們能不能想一個辦法驗證呢?如果我們畫圖來驗證,你覺得好不好?(太麻煩)

三、建立數學模型

1、化繁爲簡

師:我們可以先從簡單數據開始研究。我們可以把這裏的總長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請你選一個來擺一擺、畫一畫,數一數、找一找規律驗證下吧。

出示活動要求:

(1) 結合生活情境,獨立用學具擺一擺,也可以用畫一畫、找一找、算一算的辦法研究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有困難的同學也可以同桌合作。

(2) 完成後,在小組內說一說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3、引導總結規律,完成板書:

小結:1棵樹對應1個間隔,最後一棵對應的間隔沒有了,棵數比間隔數多1。你再仔細觀察,還有什麼新發現?

板書:兩端都栽:全長÷間隔長=間隔數

間隔數+1=棵樹

棵數-1=間隔樹

師:如果老師下面空格里的全長填上40米,那麼你能不畫圖列式得出答案嗎?100米呢?

預設:40÷5=8? 8+1=9(解釋8表示間隔數)

4、迴歸應用

(1)師:那回到原來的題目全長改成500米,會算嗎?那麼我把數字再放大變成1000米,怎麼做?

(2)全長10000米,每隔10米種一棵(兩端都種),要種多少棵?

5、小結:其實今天的學習我們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板書:以小見大或化繁爲簡)也就是像這樣遇到數據比較大或比較繁瑣的問題時我們可以用一些小數據、一個簡單的草圖找到規律來解決。

四、聯繫生活,解決問題

1.出示:爲美化校園環境,建安小學準備在一條長10米的小路兩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兩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學生審題後獨立完成。

交流提問:這個問題也是植樹問題嗎?爲什麼?生活中還有類似的問題嗎?

師:這些樹、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點來表示,植樹問題就是研究這些點和間隔關係的問題。

2、路的一邊從頭到尾擺了6盆花,如果每兩盆花之間在插一面小旗,一邊能插幾面小旗?兩邊呢?

3.同學們排成一隊去參觀,從頭到尾一共12人,每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是2米,那麼這列隊伍長是多少米?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學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六、拓展延伸:

出示30米,每隔5米兩端都種,學生讀題。出示房子,師:現在還是兩端都種嗎?

預設:只種了一端

師:現在間隔數和棵數有什麼關係呢?

再出示一個房子,師:現在還是隻種一端嗎?

預設:兩端都不種

師:那間隔數和棵數又有什麼關係呢?同學們下課以後可以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研究一下。

板書設計:

植樹問題

:兩端都栽: 全長÷間隔長=間隔數

間隔數+1=棵樹

棵數-1=間隔樹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飛、馬、鳥三個生字。

2、能根據自己的體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在實際生活中分辨前、後、左、右等方位。

4、能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拼讀音節自讀課文,感受自主讀書的樂趣。

通過做遊戲、讀兒歌──把兒歌與生活聯繫起來。

〖情感與態度目標

1、利用課文發展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

2、培養初步的專注他人發言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11個生字,會寫飛、馬、鳥三個生字。能根據自己的體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懂得在實際生活中分辨前、後、左、右等方位。

2、初步感知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教學用具】生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一組。

【課前準備】

1、在家長的協助下,在不同的地方,以自己爲中心,分辨前、後、左、右。

2、在家長的指導下,溫習自己念過的兒歌。

【教學過程】

1、說說遊戲後的感受引入課文

⑴ 我們做了踩影子的遊戲後,一定很開心,想跟老師說些什麼?

⑵ 指名說。引導學生從追、踩影子時的心理感受說起。

⑶ 有個小朋友也玩過這種遊戲,還爲影子寫了一首詩,想讀讀嗎?

2、自由讀課文,想辦法把課文讀通順

⑴ 提醒讀書方法:我們一開始讀課文,會遇到很多不認識的字,怎麼辦?

⑵ 自由練讀。(師巡迴指導)

3、檢查生字詞語,讀通課文。

⑴ 開火車拼讀生字(讀準)

⑵ 去掉拼音讀字讀詞。

影子、前後、常常

跟着、陪着(你還會說這樣的詞嗎)

狗、黑狗、小黑狗、一隻小黑狗

朋友、好朋友、我的好朋友(讀好短句)

⑶ 師徒互助讀通課文(發現讀不通的,反覆多練)

⑷ 反饋:你教徒弟讀好哪一句?

重點指導讀通這兩句: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條小黑狗。

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⑸ 指名分節讀

4、課間遊戲(手拉手,好朋友)

5、讀好課文

⑴ 你讀了這首詩,哪句話最有趣?

⑵ 根據回答出示: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條小黑狗。

理解常常跟着我(小朋友想趕走它,它不走;你去嚇唬它,甩掉它,它也不走;你拼命跑開,它還是跟着你)

帶着這分理解讀好這句話。(指名、評議、再次指名)

⑶ 根據回答出示: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理解常常陪着我,指導朗讀

⑷ 師徒對讀、師生對讀

6、猜字遊戲

7、學習生字飛。

教學橫斜勾,師範寫,生描寫,自己寫三個。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認識13個生字:“掛、街、熟、夥、伴、嘗、甜、溫、凍、臉、該、季”

(二)技能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規範、美觀地書寫“園、因、爲、臉、陽、光”6個生字。

(三)情感目標:

通過正確書寫生字感受漢字的結構美。

教學重、難點:

? 1、識字、寫字,重點指導“爲、光”。

2、初步正確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圖片、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出示圖片,同學們跟你們平時見到的太陽有什麼不同?

2、板書課題:《四個太陽》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隨着音樂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2、老師隨着音樂泛讀課文。

3、課件出示生字,檢查生字讀音。

(1)指名認讀。

(2)找小老師帶讀。

(3)自由練讀。

(4)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隨機抽讀。

(5)指名擴詞、說話練習。

4、記憶字形。

(1)你記住了哪些生字?是怎麼記住的?

(2)自願回答,獎勵生字、笑臉。

三、 再讀課文。

1、自讀課文,說說“我”畫了四個什麼樣的太陽?(根據回答貼太陽圖)

2、你最喜歡哪個太陽?(自由回答)

3、自己喜歡哪個太陽就讀哪一段。(自由練讀)

4、喜歡四個不同太陽的同學合作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

四、 指導書寫。

1、師範寫易錯的生字:園、因、爲、光。

2、學生練習生字。

3、展示學生作品。

4、評出最佳作品,頒發獎品。

五、 作業。

課後把課文有感情地讀熟。

附:板書設計:

18、四個太陽

紅太陽 綠太陽 黃太陽 彩色太陽

爲: 光:

園: 因: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學目標 :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詞彙。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內容,從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詞彙。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內容,從而理解全篇。

3.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

1、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文言文知識,自主、合作、探究。

2、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過,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有一條秀絕人寰的富春江,如綠色的飄帶索繞徜徉在同樣青翠的羣山間,她上面綴滿了無數眩目的珍寶,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古往今來,有多少遊客爲這山光水色所傾倒,留下了多少詩篇,多少畫卷,多少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

課件展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 (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 (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

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 (清劉嗣綰)

再看幾幅富春江的圖片,看後用最精煉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美。)

這一節課,我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篇描寫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與朱元思書》。(課件展示:課題)

二、作者作品簡介

課件展示:

吳均(469-520),一作吳筠,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人。他文章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詞清拔有古氣,人稱“吳均體”,亦能詩。

本文選自《 》,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話,寫的是浙江境內富春江的秋景。這看似隨興之所至而寫下的一段文字,可稱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範讀課文

1、學生邊看大屏幕邊聽課文範讀。有三個任務:注意字音、語速、語調。

2、檢查學生聽讀情況。課件展示下列詞語,指名學生認讀後,再齊讀一遍。

韻 柯 飄蕩 負勢 軒邈 泠 嚶 縹碧 橫柯 窺谷 鳶 和鳴 戾天 息心 經綸

四、學生自讀課文,有三個任務:

1、熟讀課文,爭取背下來。

2、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3、根據原文,用自己的話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五、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課件展示:古今對照,理解課文第一段。

(1)解釋紅色詞語:風煙 共色 從流飄蕩 許 獨絕

(2)齊讀本段後小結: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富春江從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奇山異水。

(3)總結本段寫法,展示:本段有寫景、有敘事、有抒情。請指出來。

(4)對照板書,速背本段。

2、課件展示:古今對照,理解課文第二段。

(1)解釋紅色詞語:縹碧 直視無礙 急湍 奔

(2)齊讀本段後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展示兩幅富春江的圖片,分別讓學生用原文描述。然後比較兩句描寫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寫法有什麼不同。

(3)齊讀並速背本段。

3、課件展示:古今對照理解課文第三段。

(1)解釋黃色詞語:寒樹 負勢競上 軒邈 泠泠 相鳴 戾天 息心 經綸 忘反 橫柯上蔽 交映 見

(2)小結二、三段寫法。學生根據板書速背本段。

(3)研讀最後四句。學生髮言後,教師歸納:

這四句猶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這是明與暗的辯證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貴中的人們自有他們的享受,但未必沒有煩惱;而遁跡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種種不便,但他們的快樂確實難以比擬的。

用這種方式來結束課文,餘味無窮。

六、欣賞圖片,鞏固課文內容:

1、從整體色彩看,最合適的原句是什麼?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2、請看圖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幾句描述最合適?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

4、請展開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七、學生質疑:

請同學們提出疑問。解決後,完成作業 。

八、作業

1.下列畫線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縹碧piǎo 無礙ài 泠泠作響líng

B.飄蕩dàng 急湍tuān 嚶嚶成韻yīng

C.軒邈miǎo 經綸lún 鳶飛戾天yuān

D.橫柯kē 窺谷kuī 好鳥相鳴

⒉下列畫線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憑依)

B.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至)

C.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籌劃)

D.爭高直指,千百成峯( )

⒊下列對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泛着小船)隨着江流飄浮蕩漾,聽任它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流猛浪,比箭還飛得快,又像奔馬一樣。

C.好鳥相嗚,嚶嚶成韻。

美麗的鳥兒在相互對叫着,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D.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二、填空題

⒋《與朱元思書》選自《 》,作者 。本文是 文,多處使用了對偶句。結構是 式,總寫的一句是“ ”

⒌對偶這種修辭方法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教學設計方案 篇10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這件事,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課文細緻描寫了“我”的心理活動,“我”的不安與後悔,“我”知錯卻沒有認錯勇氣的矛盾心態,寫出了“我”對克萊諦往事的回憶及印象。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地體現了“我”的個性特徵,課文講述的這種心理活動,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教師應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與創造,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課文。同時,作爲新課程改革之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還應該關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讀懂“我”和克萊諦爭吵後各自表現。體會爭吵前後的心裏變化。

2、技能目標

感情朗讀課文中的有關段落

3、情感目標

體會父親說話的含義,懂得人與人之間要團結友愛,相互寬容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品味課文中的關鍵句子,關鍵詞語。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我們繼續學習。(出示課題:爭吵)

2、誰和誰爭吵?(板書:“克萊諦”和“我”)

3、爲什麼爭吵?能用一個簡單的句子說說嗎?(板書:無心犯錯,有心報復)

(設計意圖:知道爭吵的原因,是學生深入感悟的前提,是上環節教學應達到的一個主要目標。在學生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說爭吵的原因旨在檢查學生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這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

4、過渡引入:

我們在初讀課文時,知道了他們爲什麼而爭吵,下面讓我們再仔細地讀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研讀寫“克萊諦”和“安利奇”的句子。

1、在爭吵以後,“我”和克萊諦各自怎樣表現呢?請孩子們翻書自學5-13自然段,根據你的喜好選擇一個人的表現,用筆把它勾畫出來。有不清楚的同桌可以商量一下。

(一) 讀讀你勾出的句子。有沒有補充或不同意見?

(二)下面我們分組讀讀你們找出的這些句子?看看你讀懂了什麼?

(三(彙報)說說你讀懂了什麼?(生自由發言,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隨機講解以下問題)

⑴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我的心裏感到怎樣?(板書:後悔)能用書上的句子告訴我嗎?

(多媒體出示:我很後悔,不該那樣做。)(啊,要是我沒有罵他,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該有多好!)

(多媒體出示:我又說起父親“應該知錯認錯”的話來。但是,要我向他承認錯誤,我覺得太丟臉。想到這裏,我覺得克萊諦很可愛,心裏暗暗說“去向他認錯吧,”可是“請原諒我”這幾個字怎麼也說不出來)

還聽不出你的內心矛盾,誰再來試試?

既然“我”是想報復克萊諦,爲什麼又會想到向他認錯?請一個孩子讀讀事情發生後我的想法。

學生閱讀,梳理後多媒體板書演示:

課件出示:能幫助父母幹活 勤勞

服侍生病的母親 孝順

我們全家人歡迎他 友善

衣肩上的線縫開了 樸素

我想起他的種種好,所以說他碰到我的胳膊時不會是故意的,絕對不會是故意的。絕對,那這句話該怎麼讀呢?

(試讀——抽讀——女生齊讀——全班齊讀)

⑵是啊,這麼好的朋友,誰都不願失去。我們一起讀讀3-6句,體會一下。我還不能感受到你們不願失去這個朋友。感情再強烈點

(女生齊讀——男生齊讀)

⑶是啊,任何人都不願意失去這樣的朋友。(引讀)我又說起父親“應該知錯認錯”的話來,可是我認錯了嗎?爲什麼?(讀書回答)

多媒體出示:我又記起父親“應該知錯認錯”的話來,但是,要我向他承認錯誤,我覺得太丟臉。

我只能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見到了什麼?(讀書回答)(上衣肩上的線縫開了)我們再讀讀這句話,看看你從中體會到什麼(樸素)。

⑷我很在乎他、珍惜他,生怕失去了這位可愛的朋友,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開口向克萊謗認錯,這時克萊謗有什麼表現?(生齊讀)

多媒體出示:克萊諦不時用眼睛膘我,從他的眼裏表示出來的不是憤怒,而是悲哀。

①克萊諦怎樣地看?

②我看見克萊諦眼裏表示出來的不是什麼?而是什麼?(板書:悲哀)

③克萊諦應不應該憤怒?爲什麼不是憤怒,而是悲哀?

看來他們平時很要好,加上克萊諦是個好人,很能體諒、寬容別人,所以把憤怒壓下去了,只是表示悲哀,這“悲哀”是流露出一種出人意料的情緒,克萊諦對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報復很不理解,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情。

⑸是啊!越想越覺得他可愛,可是我最終還是沒有開口認錯,克萊諦卻主動說話了他怎麼說?

多媒體出示:

1、我在外邊等你。

2、我在外邊等着你。

看看這兩個句子,有沒有不一樣?想想他們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同桌之間可以議議。

說句話的時候,克萊諦已經原諒了我,我又是怎樣說的呢?(齊讀)

多媒體出示:“我也等着你!”我理解了他的話的意思了嗎?他們都說在外邊等着對方,倆人想的一樣嗎?

(不一樣)

(克萊諦說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釋,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說的在外面等着你,誤解了克萊諦的意思,以爲他要報復我,要打我。)

我們明白了倆人的想的不一樣,應該怎麼去讀。

學生試讀,評價,教師指導朗讀。

第一句餘怒未消,應該讀出強硬的語氣,第二句要表示強調,語氣應加重,第三句表示“不甘示弱”的語氣,也應稍重。

害怕克萊諦找我算帳,上課時心想着怎樣對付克萊諦,所以上課時間覺得過得太慢,課文中哪個字最能體現。

⑹他們怎樣和好的呢?請孩子們分組討論商量,用朗讀的形式自學。

注意:朗讀要落實到句子上,句子中要抓關鍵詞。商量一下,該怎樣讀。(小組自學)

①和好了嗎?(板書:和好)誰主動?

②克萊諦用什麼方式與我和好的?(板書:微笑)能用朗讀表現出來嗎?

③兩終於和好了,復得了這個差點失去的朋友,我的心情怎樣(高興)。咱們帶着這種感情一起來讀讀這部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緊扣課文小氣泡提示的“他們都說在外邊等着對方,倆人想的一樣嗎”這一牽而動全身的問題,輻射全文,引導深入探究文章的重點句段,體會“我”和克萊諦爭吵後的內心活動以及表現,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走進文本,與文本展開對話,進而認識人物形象。)

三、 研讀文章末段的“爸爸的教誨”

1、課文中的安利珂和克萊諦都讓我們感動,課文中還有一個人也很令人感動,令人尊敬,是哪一位?

2、 讀課文最後一段說說最受啓發的是哪一句,並說說理由。(預設父親的話)

《愛的教育》

“既然你錯了,就應該第一伸過手去,請他原諒,而不應該向一個比你高尚的朋友舉起戒尺

讀課文最後一段,說說讓你最受啓發的是哪一句話,並說明理由。

3、一個人不但要能認識自己的錯誤,而且還要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求得別人的諒解,否則就是錯上加錯,“第一個伸過手去“意味着主動向對方認錯,求得諒解。

四小結讀的感受

同學們課文寫的雖然是一種很平常的小事,卻使我們認識了兩個不同尋常的孩子我一位偉大的父親,兩個孩子都那麼善良,他們相互理解,父親呢?如老師一樣嚴格教育孩子。讀了課文,我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眼下就是同學之間應該怎樣相處?

克萊諦最突出的品質是什麼?你有沒有犯過“安利柯”那樣的錯誤,與人爭吵?有,怎樣解決的?沒有,今後怎樣和別人交往纔是正確的。老師這裏準備了一些橢圓形的紙,中間用剪刀剪斷,兩邊分別寫上了“爭吵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和好的好辦法?”其實這橢圓形紙好比一面鏡子,但由於爭吵或者其他矛盾,鏡子碎了,我們可以用“友情牌膠水把它粘合起來,寫下你們的辦法,看誰的辦法最有創意。

五、 佈置作業

1、自讀《愛的教育》

2、抄寫課文中的爸爸的話。

3、鼓勵學生寫一寫自己和同學之間發生過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