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集錦3篇

爲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准備工作,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設計方案集錦3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大綱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教材、學生、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等的課前整合過程。它是教師完成教學計劃,取得教學成果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

的步驟。在教學設計階段,教師的任務是全面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習慣和能力,認真研究教學大綱和教輔資料,掌握各種教學媒體的特點和應用方法,然後用教學方法論、信息論、系統論和教育傳播理論,全面規劃和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形成基本方案,用以指導和規範教學活動。

隨着教育技術裝備的日益發展,以電了計算機爲主的現代信息技術,已大量介入課堂教學,參與教學設計,並逐步取代傳統備課方式,使教學設計日趨科學,以確保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那麼,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究竟給課堂教學設計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它與傳統備課相比,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以學生爲軸心的全面整合

由於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傳統備課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問題,沒有擺正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尤其是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方法、心理和能力的研究;沒有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沒有思考如何構建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交流機制,教師把自己擺在一個相對孤立的位置,只把知識信息的載體——教材作爲教學的軸心來設計課

堂教學。教師成了書本知識的傳聲筒,學生成了教師灌輸書本知識的容器,教師備課也就成了純粹查資料、抄教案,堆砌生題、偏題、怪題,以備灌輸的簡單活了。教師不僅把自己束縛在大綱教材上,而且把學生的視野也限制在自己備課的範圍之內,整個教學設計模式千篇一律,繁冗而陳舊,令人望而生厭。

現代教育技術既是一種物質技術,又是一種觀念技術,是現代教育觀念和先進教育媒體的統一,是現代教育思想在教育技術上的直接體現。因此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爲先導的。那麼,現代教學設汁運轉的軸心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瞭解現代教育觀。現代教育觀即是素質教育觀,其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教育活動都必須服務於學生學習,有利於教師教學,能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在教學設計中,對大綱和教輔材的研究,對教學媒體的選擇和組合運用,對教學方法的使用,都必須考慮學生的接受心理和能力,而不能脫離學生這一軸心而我行我素。那麼,教學設計的核心支點是什麼呢?仍然是學生。我們在設計教學時必須思考三個層次的問題:一是教案給誰看,寫來爲誰服務的,是寫自己怎麼教,還是寫學生怎麼學等;二是應用哪些教學媒體來促進師生合作,達到教學過程的和諧;三是師生運用媒體的共同指向是什麼,應該達到何種目的等。

總之,教學設計絕非教師與教材的簡單結合,也不是教師與媒體的簡單組合,而是以學生爲軸心的教師、教材、輔材、教學媒體,在一定時空中的最優整合。它具有容量大、密度高、最科學、最優化的特點。

二、以電教爲手段的系統策略

在教學內容處理上,傳統備課側重對單個知識和單篇課文的條塊分割,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教學重難點,而把教學媒體排斥在課堂教學內容之外,也就是說沒有把對教學媒體的選擇和組合運用納入教學設計的範圍,因此使整個教學內容的設計顯得孤立、單薄,無法形成完整的系統。

現代教育技術介入教學設計之後,教師視野更加開闊了。教師跳出了教材知識的圈子,能夠從更高層次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分析,並結合教學對象和教學媒體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選擇系統的教學策略。例如,過去用傳統手段難以講清的抽象內容,是教學難點,現在用計算機演示,可使之具體、生動、形象,那它就不是難點了。就單個知識看是重點,但納入知識體系之後,或許是非重點。

由於現代教育技術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是系統論和控制論的成果。因此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處理知識信息時必須從整體出發,並隨時與信息系統整合,從而確立單個知識或課文的重難點,以避免知識遺漏或重複教學,從而增加教學的信度和效度。

教學設計的系統化是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教學思想在教學策略方面對教師備課提出的新的要求。因爲學生能力的培養必須以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爲前提。傳統備課的不合理性就在於把知識孤立起來,割裂其內容聯繫,忽視了知識的前後影響,更沒有突出知識的生長點,因而在學生頭腦中無法形成知識網絡,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而現代教學設計就是要把知識作爲一個系統來認識,發揮教學設計的系統功能,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以導學爲環節的人機共振

教學設計除確立恰當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之外,必須考慮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師生與媒體之間的和諧。這便是教學策略的核心內容。傳統備課在這方面是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其側重點在於教師如何去“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更沒有考慮如何運用媒體去促進師生的合作,把教學設計片面看作是“備課”,只解決如何上好一堂課的問題。當然這是與傳統教育思想一脈相承的。在視學生爲客體的前提下,教師只能選擇“填鴨式”灌輸方法,以實現“填”和“灌”的目的,當然也就是不用考慮師生和諧,人機合作的問題。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本課是《科學》中三年級植物單元的最後一課。教材在這裏安排了對一片葉的觀察和描述。其中,葉子的描述涉及到葉子的顏色、形狀、大小、葉緣、葉基、葉尖、葉柄等內容,讓學生在描述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複習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在科學活動中建立有結構知識體系,建構起科學觀察研究的方法。

同時學生對樹葉的觀察已經經歷了較長的時間,教材中觀察的內容非常多,而讓學生動手做的內容並不多,這節課組織學生對樹葉進行拓印,就是在觀察研究活動中讓學生動手活動。激發他們對樹葉(植物)研究的興趣。

教學要求:

1.觀察一片完整的樹葉。

2.能運用簡單的歸納研究方法,對自己所選的樹葉進行描述。

3.拓印一片完整的樹葉。

4.組織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描述活動中,鞏固自己在以前觀察活動中得到的.關於葉的顏色、形狀、大小、葉脈、葉柄等方面的知識。

5.體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研究興趣和熱愛情感。

教學活動準備:

落葉、水粉顏料、水粉筆、觀察記錄本、白紙

教學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研究。

師:小朋友們我想與大家一起欣賞一張照片,願意嗎?

生:學生欣賞落葉。

師:漂亮嗎?這是什麼?

師:現在秋天到了,落葉非常美!看過落葉嗎?它在空中是怎樣飄落的?

你能用撿到的樹葉模仿落葉飄落的樣子嗎?

生:學生模仿落葉飄落的樣子。

二、描述一片葉的特點。

師:這麼美麗的樹葉我們用什麼辦法描述它們呢?假如現在你的手中有一片葉子,你描述它哪些內容?怎樣進行描述?我們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描述哪些內容?怎樣進行描述?

生:小組彙報討論的結果。

師:根據我們大家討論的結果,自己選擇一片葉子練習描述,說給同組的同學們聽一聽。

生:學生互相說,互相聽。

師:我這裏有一片樹葉,誰能上來描述給同學聽聽?大家做評委,說說他描述得怎樣?

生:學生描述,評價。

師:現在我們來做個遊戲,黑板上有很多種樹葉,我們選擇其中的一片,但不告訴其他同學是哪一片,然後對樹葉進行描述,請其他同學猜猜你描述的是哪一片葉子?我們有2分鐘準備。

生:進行遊戲。

三、拓印一片美麗的樹葉。

師:樹葉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觀察研究的內容,也給我們的生活曾添了很多美麗的色彩,請你選擇一片你認爲最美麗的樹葉。

師:你想把美麗的樹葉拓印下來嗎?回憶以前拓印樹皮的方法,你覺得拓印樹葉用什麼方法最好?

生:用水粉的方法最好,用較濃的水粉畫顏料,均勻地塗在葉的背後;蓋上白紙;用手掌按壓,使顏色附着到白紙上。

生:開始拓印,然後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科學描述的延續。

我們能在今天回家後選擇一片你最喜歡的樹葉,描述在觀察筆記上嗎?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3、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前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瞭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爲學習本課做準備。

【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設計】

一、精心導入

1、可採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旁白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2、也可用音樂導入:《木魚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3、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二、感知內容

1、在聽讀前,檢查預習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配樂範讀課文)

有感知纔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大屏幕投影出示)

⑴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⑵ 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 本詩可分爲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⑴ 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⑵ 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⑶ 詩歌分爲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2、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爲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三、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問題組:

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⑴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⑵ 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⑶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⑷ 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⑸ 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啓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爲在化石中,作爲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爲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3、學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4、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能說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⑴ 質疑交流: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⑵ 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四、延伸作業

參觀或查閱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爲《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點評】

此教案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科學抒情詩產生了探究的慾望;同時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韻律的教學,在理解的過程中加強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特別在賞析研讀和拓展延伸中,鮮明地體現了想像的層次性。如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歡哪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理由,這些內容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爲本的教學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時,還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另外,板書設計方面也有較強的概括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