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端午節》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的:

1、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和過端午節時舉行端午詩會、賽龍舟、包糉子比賽等文化活動。

2、學生能熟練包一隻普通的糉子。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民族意識。

教學重點:

學生能熟練包一隻普通的糉子。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

課前準備:

教師的準備:糉子葉、糯米、毛線;相關視頻。

學生的準備:查找端午節的相關資料,製作成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過端午是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俗。通過上個階段的學習,我們已經分小組收集了關於端午節的資料,現在就各小隊來彙報一下你們的學習和實踐成果吧。

二、展示與活動

(一)學生根據自己查找的資料,介紹端午節。

1、詩歌分享。

下面有請林琳這一小組上臺來彙報他們收集到的關於端午的詩歌。生:端午節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就有跡可循。以下是我們小組收集到的詩歌,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生用幻燈片展示,配樂展示讀。)

2、簡介端午節的由來。

師:從剛纔的詩歌中,我們已經可以大概知曉端午的由來,哪一個小組負責蒐集這個方面的資料?請你們來詳細介紹一下吧。

生: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

流傳最廣的是源於紀念屈原。(收集這方面資料的小組成員之一繪聲繪色的介紹: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忠臣屈原倡議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成都,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身亡。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痛苦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上,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打撈他的身軀,有位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扔進江河裏,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人們也都紛紛仿效。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河裏,說是要藥暈蛟龍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又怕食物被蛟龍所食,所以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賽龍舟是因爲要嚇走魚,不要它們靠近屈原。所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和喝雄黃酒的習俗了。)

(其他成員補充):

源於紀念伍子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3、講講端午節的習俗。

師:是啊,由此就衍生出了端午節的習俗。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

生: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爲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視頻,並配以解說)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端午食糉:(圖片展示)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出示圖片)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出示圖片)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二)探索包糉子的方法

師:在這些習俗之中,你們對什麼最感興趣呢?今天啊,我們就請來了包糉子能手,我們班熱心的家長們,現場來教我們包糉子呢!動手之前,老師要先考考大家:

1、包糉子要準備哪些材料呢?生介紹包糉子該準備哪些材料。

2、包糉子的步驟你瞭解嗎?觀看視頻,瞭解如何包糉子。

3、小組討論打算怎麼包,說說該注意些什麼(家長參與)。

(三)嘗試創作

根據大家探索的各種方法,開始包糉子。家長帶領學生在小組內實踐。

(四)成果展示

全班同學包的各式各樣的糉子展示在他們的桌子上。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不但學會了包糉子,而且讓大家瞭解了更多關於端午節的知識。回家後給爸爸媽媽親手包一隻糉子,讓他們吃得又香又甜,一起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教學設計篇2

一、教學目標

1、讀懂文中所給資料,並能作適當的補充。

2、初步學會歸納整理所給資料。

3、學會口頭向別人介紹端午節的由來以及相關風俗。

4、在練說的基礎上,按一定順序寫下來。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在練說的基礎上,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

教學難點:歸納整理所給資料。

說到過端午節。哪個不感興趣呢?可以先通過講故事、猜謎語、看圖片等手段,激趣導入話題;也可讓學生說見聞、講風俗、談過節感受等手段,激發情趣,引發想寫動機。

然後閱讀課文素材,自選資料構思起草。本課沒有“例文”,可以準備“下水文”,以便師生讀議後把握基本寫法:如怎樣篩選自己熟悉或需要的資料,怎樣有重點、有條理地介紹;讓學生現身說法、議法、明法。接着讓學生仿照,或是模仿,對照、修改、加工。最後,反饋、評價,鼓勵那些靈活模仿有創意、內容條理清楚、文從字順的習作。

三、教學對象特徵分析

三年級是學生學寫作文的起始階段,八九週歲的孩子,他們纔開始學寫作文,從說到寫,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需要一個過程,對他們過高的要求勢必會讓他們幼小的心靈產生懼怕作文的心理。

如何讓學生不輸在習作的起跑線上,這至關重要,不但關係到高年級的習作教學,而且有可能關係到學生一生對習作的興趣。因此,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是這個學段的一個重要的根本的任務。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寫作部分中明確提出:“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

因此,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認識到:作文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一件很有趣的事。學生大膽地寫,自由地寫,寫出之後,再給予肯定、鼓勵,使學生逐步樹立起作文的自信心,喜歡作文。

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寫作成功的快樂,在全班同學面前得到老師的表揚或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會使學生的內心充滿快樂,這種“快樂”會使學生熱愛作文,對寫作充滿自信,把寫作文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有了這種心理基礎,學生的思維會變得非常活躍,大腦處於一種開放的狀態,其寫出來的習作也會內容豐富。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在小學三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生作文起步的階段,教師首先要做的應該是象德國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以實現《課標》中所強調的讓小學生“易於動筆”,“樂於書面表達”,對作文“有興趣”的目的。因此我採取了一些措施,讓學生在習作的起步階段感受到習作的精彩,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輕鬆快樂地踏入習作的大門。

1、談話激發情趣。教師生動活潑、富有啓發性、感染力和美感的語言,能拉近師生的距離,喚醒學生的記憶,啓迪學生的心智,激發學生的情趣。不過,各環節側重點不同,課前談話重在激趣,總結性談話重在激情,教師課中的“現身說法”則重在感人及鼓勵學生大膽談真話,表達真情實感。

2、課件激發情趣。教師根據習作內容,提供圖片或製作成課件向學生展示,可以激發情趣,引發學生對平時生活積累的回憶,更能誘發孩子們寫作的慾望。

3、範文激發情趣。教師要寫好或選好範文,引導學生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領悟寫作技巧和語言的運用,更鼓勵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思考與獨創,激發其創造激情。

4、創設情境,激發情趣。教師根據作文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有選擇地“創設情境,激發情趣”這樣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寫作慾望。

五、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一)激趣:放飛的思維雙翅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最近幾天陰雨綿綿,家家戶戶都忙着上山踏青掃墓,大家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

小朋友們,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所以除了清明節,我們還有許多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課件出示: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們形式多樣,凝聚着許多動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傳奇色彩,(寄託了我國勞動人民最樸實的真摯情感)。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說說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

3、小結。我們怎樣介紹這些傳統節日呢?(名稱、時間、來歷、習俗)

(二)交流:明確習作內容。

1、你們的這些知識是從哪來的?(相機推薦學習方法和要求同學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2、大家能不能從以下圖片中猜出我們的話題。板書:端午節

3、P91胡瑞芝同學也爲我們提供了有關端午節的一些資料,咱們來讀一讀,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4、質疑、交流。師生共同探討,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

5、大家能不能運用這些資料給我們介紹介紹端午節呢?

(三)品文:點燃智慧之花

1、對比兩篇有針對性的範文。四人小組閱讀、比較、分析、評價兩篇範文。

2、對比評價後小結。

3、探索寫作方法。討論:怎樣合理應用這些資料?(重組取捨補充)

4、創設情境,拓展寫作內容。

你準備向遠道而來的加菲貓先生的介紹些什麼?(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收集整理)

5、理清寫作思路。A對於這些材料,你準備怎樣來運用?B選取個案具體研究。

6、總結、激勵。小結:通過同學的發言,我發現大家已經知道如何恰當的安排材料。

(四)練寫:提供機遇,享受情趣

1、同學們,你想實現一個作家夢?你想在班級的黑板報上刊登你的大作嗎?你想讓大夥一睹你的文采嗎?端午節快到了,何不拿起你的筆,爲咱們班寫一篇介紹端午節的短文呢?

2、學生領取投稿紙,寫草稿(相機點評)。

《端午節》教學設計篇3

一、設計背景: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正是培育優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養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今年的端午節是在抗震救災與支援災區重建家園的特殊時刻中迎來的,因此圍繞“走進端午”這個話題,設計了“端午說由來、端午話習俗、端午講故事、端午賽詩會、學生談感受”等板塊,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親身體驗我國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鍊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地點:

三(6)教室

四、活動時間:

5月28日

五、活動前準備:

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六、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麼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活動一】端午說由來

(一)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二)端午講故事

1、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關於端午節故事傳說很多,你們知道哪些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嗎?

2、學生講述端午節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結。

【活動二】端午話習俗

(一)賽龍舟

1、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各地有着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麼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3、端午節爲什麼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二)話糉子

1、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嚐糉子。(學生介紹糉子的由來。)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琳琅滿目。(多媒體課件:糉子)

3、我國各地方的糉子還各有特色,請幾個外地學生介紹他們家鄉的糉子。(由三名來自湖南、江西、四川的學生介紹。)

4、主持人小結。

【活動三】談感受,激發情感

1、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麼不同?你是怎麼過的?(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對地震災區的小朋友說些什麼?(學生交流)

3、唱歌:《56個民族是一家》

4、主持人總結: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儘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教學設計篇4

【教學目的】

瞭解端午的風俗,準確理解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

透過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語言,理解鴨蛋帶給作者的情與趣。

【教學手段】

手工製作蛋絡子、端午的習俗的`一段flash動畫。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由詩句和謎語來猜中國傳統節日:

(分小組競賽)

⑴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⑶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⑷三角四樓房,珍珠裏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

2、用幻燈展示出端午的習俗照片:

(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寫端午會選擇寫哪方面?引導學生質疑:產生對文本探索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緊緊扣住學生心中的疑問:作者爲什麼不寫划龍舟、吃糉子等習俗,卻偏偏寫小小的一枚鴨蛋?

步驟一:以小組爲單位選擇自己喜愛的描寫鴨蛋的段落朗讀。

步驟二:分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找尋問題的答案,並選出小組代表發言人。並比賽哪個小組的講解精彩﹑理解準確。

(步驟二中是實施分材教學的關鍵,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在這個學習環節會出現分水嶺,這個時候需要老師的小組長的引領。老師在聆聽學生意見的同時要敏銳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並給予思路不暢的學生及時的點撥和引導)

同學閱讀討論後能明確家鄉鴨蛋的特點。

(過程中老師打出對切開的高郵鴨蛋橫截面的寫實圖片,畫面中清晰的顯示了高郵鹹鴨蛋有雙黃、油多、質細、蛋黃呈紅色的特點),整體感知中同學大致瞭解到作者對家鄉的端午的鴨蛋難以忘懷的原因是由於在端午節挑鴨蛋、吃鴨蛋、玩蛋殼等活動能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步驟三:小組代表發言,解答前面的中心問題

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別的小組的發言,老師及時做現場點評。肯定理解正確的一面,並指出不足。

(經過三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從表層到深層含義的理解還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進一步促進學生進入到深層次思考。)

步驟四:播放端午節的相關flash動畫,結合觀察身邊的社會,比較西方的聖誕節﹑萬聖節與中國民族傳統節日在如今社會迥異的處境。閱讀老師發的另一篇輔助閱讀材料“節日的聯想”。

(汪曾祺的文章讀來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飽含深情地一筆一筆寫端午的種種樂趣,可是今天,有誰還把端午吃鴨蛋當作一種幸福和快樂?端午節和許多別的傳統佳節一樣,節日意味漸淡,彷彿演繹爲一種節日的符號了。它的民俗意義、文化內涵,已然完全淡化,遠不如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那樣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對傳統的佳節還有幾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他們對重視傳統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節、端午的鴨蛋,它是我們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記!)

三、品味語言

別說鴨蛋都一樣,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樣子(秀氣)。

筷子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裏出鹹鴨蛋!”

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裏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引導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體汪曾祺的語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裏行間有着淡淡的幽默。)

學生的發言老師可以及時做適當的點評。此環節的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引導他們以最棒的語言講出自己內心獨特的個人體驗,在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端午節》教學設計篇5

一、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來歷,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特有的節日、

2、能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獲得更多的端午節經驗。

3、感受端午節的熱鬧氣氛,體驗遊戲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賽龍舟的圖片、鼓

2、大糉子

3、端午節PPT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引入故事,導入本次的端午節活動。

有一位花婆婆,他有四個孩子,雖然這四個孩子都在很遠的地方工作,但都很孝順,一到過節都會回家來看望自己的親人。

小朋友你們都知道有哪些節日呢?忽然有一天花婆婆的四個孩子都回來了。他們每人給花婆婆帶回來了一件禮物。

花婆婆非常高興,驚奇的問:“你們怎麼回來了,還帶禮物。”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因爲今天過節呀?

花婆婆說“今天什麼節日啊”孩子們說,打開禮物你們就知道啦。

2、教師講完故事後,帶領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1)教師出示端午節課件PPT,觀看第一個禮物盒——艾蒿。請幼兒觀察猜節日。

(2)教師繼續出示香包、划龍舟的圖片、糉子請幼兒猜節日。

3、現在你們告訴花婆婆,過的是什麼節日呀?

(1)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在這一天人們就會用這些特別的方法來慶祝。

(2)端午節的各種來歷和傳說,最常見的傳說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3)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秦國攻破楚國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

教師小結:農曆五月初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後,抱石投淚羅江身死。屈原死後,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入淚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人們就把屈原投江的那一天定爲端午節。

4、教師請幼兒交流:你們過端午節都幹些什麼?介紹端午節的習俗。

(1)艾草通常是長在田野邊,它的作用是驅蚊,辟邪,把它插在門上。

(2)糉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各地方包的形狀各異,有三角糉,有長條糉。口味不同,有紅棗餡,有肉餡,有無餡的。

5、教師出示端午節課件PPT,引導幼兒觀看製作糉子的過程。

(1)看完課件後,你們想不想自己嘗試包糉子呢?

(2)此活動環節可以分爲兩個活動:意識手工活動、而是遊園活動。

6、教師播放端午節PPT,引導幼兒觀看划龍舟視頻。

教師組織幼兒一起參與遊戲:賽龍舟。

四、活動總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着獨特的風俗,如:吃糉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爲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瞭解節日的習俗、瞭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我們設計了本次活動,同時,端午節又有着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