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學習》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會學習》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會學習》教學設計

《學會學習》教學設計1

一、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

2、能力目標

轉變學習方式,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知識目標

知道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學會選擇和探討有效的學習方法,及時轉變學習方式,學會學習。

二、重點難點:

“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是本節的學習重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難點

三、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我最棒

1、(見教材p46頁)閱讀材料思考討論。

議一議:“我們”爲什麼會贏得勝利?

想一想:這對我們的學習有何啓示?

2、在平時的學習中,自己採用了哪些學習方式?對自己的學習有什麼影響?

3、讀一讀:(教材p50頁材料)想一想:這份材料告訴我們了什麼?

4、我們應如何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

5、比一比說一說(教材p50頁)以上哪些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自己養成了哪些好的學習習慣?

它給自己的學習帶來了什麼好處?

6、你有那些不了良的學習習慣?如何糾正?

(二)合作交流

1、讀一讀,(教材48頁材料)

想一想:孩子爲什麼不要金子,而要點金術呢?

2、出主意,想辦法:(p48頁)

想一想:這兩位同學的問題出在哪兒?

請幫助兩位同學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能力提升

古語說:“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

請結合自己學習的實踐,談談你對此話的理解。

(四)辨析

“再好的學習方法也離不開勤奮和努力”這種觀點對嗎?爲什麼

(五)反饋矯正

(六)本課知識點

(1)學會學習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求。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學習方式,學會學習。

(2)學習的過程不應是被動地接受書本上現成的結論,而是要親自參與豐富的、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爲此,我們要轉變學習方式,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3)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於掌握了打開一切知識寶庫的鑰匙。

(4)學習方法要因人而異、因學科兒異。好的學習方法,應該符合認知規律,符合自己的個性特點。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纔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我們應當從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情況,摸索適合自己特點的`有效的學習方法。

(5)“書山有路勤爲徑”。再聰明的人,再好的學習方法,也都需要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才能學有所成。學習不是應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和積累。成功,永遠屬於那些踏踏實實付出汗水的人。

(6)勤學好問、專心致志、嚴格執行學習計劃、認真思考、勞逸結合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學習更有條理。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達到很好地學習效果。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回讓我們收益終身。

(七)談收穫

(八)課堂檢測

1、爲什麼要轉變學習方法?

2、你養成了哪些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哪些不好的習慣?你打算怎樣改正?

《學會學習》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孩子在初中的變化,認識初中階段學習的特點。

2、掌握初中學習高效的方法。

3、解決家長教育的困惑。

二、教學重點:掌握初中生學習高效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案例講解,家長與老師互動,多媒體輔助。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各位家長,大家好,非常感謝你們能在百忙之中參加今天的家長會,今天我們在一起研討怎樣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二)講解內容

1、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因素

家長互動:您覺得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教師講解:例如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先天遺傳素質、後天身體狀況、教師與家長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校園小環境與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原有知識基礎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強弱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想學(目的態度);二是會學(學習方法)。 可以說,所有學生在剛進校的時候,都是想學的。但是,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同是那幾個老師所教,使用統一課本,入學時基礎差不多,過了一段時間,成績就會出現差距。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初二年級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證。什麼原因呢?

2、事實差距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雖然開始個個想學好,但是有的會學,有的不會學。 會學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越想學知識越增加,智力越發展,能力越提高,成績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環。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暫時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進學法,變不會學習爲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是可以趕上去的。如果任其發展,不思改進,不作努力,成績會越越來越差。當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容易趕上了。那時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想學習。越不想學成績越差,繼而在思想上產生一種對自我能力的懷疑,認爲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對學習完全失去了信心,厭惡、害怕甚至拒絕學習。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必將成爲學習上的失敗者。

3、分析原因

這兩種學生的發展過程,前者走的是: 想學——會學——更想學的路線,後者走的是: 想學——不會學——不想學的路線。 兩條路線起點相同,分歧點就在學習方法上。 由此可見,會不會學習,也就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對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確實至關重要。

孩子平時學習做法的調查結果:

課前準備,長期堅持制定計劃,並按計劃做。佔學生數1%

有計劃,但不能按計劃去做。佔學生數83%

沒有計劃佔學生數12%

課中聽課,認真聽課,積極思考,主動地接受知識。佔學生數10%

認真聽課,沒有自己的想法與思考。佔學生數60%

聽課不認真,經常開小差。佔學生數20%

課後複習堅持複習,並獨立完成作業。佔學生數10%

有時能複習,有時有抄作業情況。佔學生數40%

不復習,不願意做作業,是老師逼迫做。佔學生數20%

考試有考試方法與技巧,佔學生數20%

知道方法,但不能在考試中使用。佔學生數33%

沒有方法。佔學生數12%

那麼我們的孩子的學習是屬於以上哪個比例中的一員呢?

4、互動交流

現場向家長提問: 像這樣沒有方法的學習,能提高學習成績嗎?我們的孩子就是有再好的智力也學不好的。我們作爲家長該如何指導孩子學會學習呢?

第一,教會孩子學會寫學習計劃,務必進行課前預習。

中國有句俗語:吃不窮,穿不窮,不會打算一世窮。課前預習是主動學習,它不僅培養自學能力,而且使自己聽課時更有針對性,對難點、疑點處會格外留心。

第二、課堂上應注意的問題

教育孩子課堂上要全神貫注,仔細聽講,勤學善問,學出效果,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盡力做到“堂堂清”,而不是 “課下”去補。教育孩子課中聽課要做好簡明的筆記。便於孩子課後深入思考課上的內容,以求得知識之間的關聯。關於筆記這一點老師也會重點強調,每個學生都要有正式的筆記本。

第三、課後要注意的方面

及時複習,隨時將自己所學的知識作一下梳理,做到溫故而知新,不要到考試時纔去“抱佛腳”。

第四、教育孩子課間活動要適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勞逸結合很關鍵,活動課必須參加。端正學習態度,講究學習方法,養成認真學習不拖拉,按時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勤于思考,善於總結的好習慣。

(三)家長談學習收穫

(四)課堂總結,給家長佈置任務:總結收穫,立即行動,教育孩子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