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小幫手》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媽媽的小幫手》的教學設計

1、讓學生按一定標準給物品分類,體驗同一標準分類的確定性及不同標準分類的多樣性。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經歷分類、比較的過程,感受生活和數學的密切聯繫,初步養成分類整理物品的習慣。

教學準備:

準備不同類型的本子、多媒體圖片

教學重點:

重點是讓學生按一定標準給物品分類。

教學難點:

難點是體會按不同標準分類結果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教師爲每一學習小組提供幾種不同類型的本子,混放在一起。

教師出示一摞各種樣式的本子,提問:本子這麼亂,怎麼辦?你來幫我吧!

讓學生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一邊動手分,一邊討論方法。請一位學生幫助老師分類整理,過程用實物投影展示。

教師小結:我們剛纔就是進行了分類整理。

出示課題:分類

二、學習分類

1、教師引導:分類在我們生活中的用處可大了。你看,媽媽正需要你幫助呢!

教師小結:同學們想出了各種辦法幫助媽媽。你認爲他們的方法怎麼樣?你能用幾種方法進行分類?

總結:我們用了不同的標準進行了分類,分出的結果就不一樣。

2、教師引導:媽媽很辛苦,我還可以幫媽媽做點什麼呢? 引導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 課件出示例題圖片。 學生分組討論,怎樣幫助媽媽整理衣服。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活動。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①、把爸爸、媽媽和小明的衣服分開;

②按上衣和下衣分;

③按顏色不同分; 引導學生分析,體會分類標準不一致,分得結果就不一樣。

3、教師引導:媽媽很辛苦,我還可以幫媽媽做點什麼呢? 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然後說說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關愛媽媽的情感。

對於學生說出的`例子,如果可以運用分類的知識,就引導學生進行分類,並說說自己分類的方法。學生可能想到的

①、幫助媽媽整理揹包(或者自己的書包);

②、幫助媽媽整理廚房裏的碗筷;

③、幫助媽媽整理客廳的裏的物品;

④、幫助媽媽整理勞動工具; 學生體會數學知道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小結:看,生活中處處都能用到數學知識。其實,分類的知識不僅僅在這方面有用,還有許多用處呢!

三、解決問題

1、哪些是鳥類?用O圈出來。 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一題圖,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完成後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圈的,並說理由,與其同學進行評價。

2、分一分,說一說。 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二題圖,學生討論完成。完成後請小組派代表說一說自己小組分類的方法,並說明理由。 引導學生說一說還發現了什麼。

3、想一想有哪幾種分法 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三題圖,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後在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請有代表性的組派代表介紹分法並說明理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數學知識?你還能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時候能用到分類的知識嗎? 培養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

五、課外活動

回家幫助家人分類整理物品,並和家人說一說自己分類的方法,請家人給你評價。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關愛長輩的情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 注重評價方式靈活化、過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