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靜夜》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靜夜》教學設計

《靜夜》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一、領悟詩情,理解詩意。

二、學習理解聯想和想像在詩中的作用。

三、學習理解詩歌的節奏和押韻常識。

四、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激發學生詩情,鼓勵學生寫詩。

【教學要點】

一、整體把握詩情,理解詩意。

二、學習理解詩中的景物描寫(實寫)與聯想想像(虛寫)的關係。

三、重點討論最後兩句詩的含義。

四、做聯想和改寫練習。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天上的街市》寫的是美麗的夜景引發了作者無盡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麗幸福自由的生活圖景,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郭沫若寫的另外一首詩《靜夜》,也是寫於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個夜晚,面對朦朧的月色,引發了詩人的聯想和想像,抒發了詩人無盡的情懷。

二、範讀、學生齊讀。

三、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理解詩意。

1、第一節寫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雲——疏星)

2、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什麼樣的景象?

(月光朦朧,籠罩着松林大地,團團的白雲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3、第二節寫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霧——鮫人——流珠)

4、第二節的“天河何處”起什麼作用?與第一節有關聯嗎?

(承上啓下,引發聯想。因月、星自然聯想到天河,又因“白雲團團”而不見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處”的發問。上下過渡非常自然,聯繫也非常緊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處”的問題嗎?

(回答了,“遠遠的海霧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遠遠的、海霧模糊的地方”。這說明了“天河何處”是個設問句。)

6、作者爲什麼着一“海”字?用得好嗎?

(用得好。因白雲茫茫如海,即爲雲海;在月光下的雲海朦朧不清,如霧一般,故爲海霧。詩人再由“海”產生了聯想,引出海中的神話故事。)

7、看註釋,理解最後兩句。先由學生講,然後老師進一步補充。

(補充:鮫人,亦作“蛟人”。神話傳說中的美人魚。張華的《博物志》中還說:“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傳說中鮫人所織的綃叫“鮫綃”。《述異志》:“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指鮫人)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餘金,以爲服,入水不濡。”)

8、“鮫人在岸”,岸在何處?

(在南海岸邊,此在“海霧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邊有鮫人。當然也可以理解爲,在天河岸邊。)

9、爲什麼寫“對月流珠”呢?是表達了一種什麼感情呢?

(這個神話傳說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鮫人,自然就會聯想到她的神奇本領。可這到底表達一種什麼感情呢?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歸納。)

(這首小詩,寫於詩人留學日本期間,聯繫當時的背景,和詩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作者既有對現實的失望,也有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悲傷、思念之情。作者寫鮫人,目的是寫自己的情感,但通過這樣的聯想和想像,既含蓄,又有優美。

可概括爲:一個悽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四、讓學生再齊讀此詩,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

五、郭沫若這兩首詩,都發揮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寫眼前景的一般是實寫,寫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虛寫。請大家分別找出兩首詩中的實寫和虛寫。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節是實寫,第二、三、四節是虛寫;《靜夜》中第一節是實寫,第二節是虛寫。)

六、任何兩個詞語都可以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建立起聯繫。如“木質”和“皮球”是兩個意義相距很遠的詞語,但我們可以通過四步中間的聯想,就可以從“木質”聯想到“皮球”:

木質——樹林,樹林——田野,田野——足球場,足球場——皮球。

你也來試一試,完成“天空”和“茶”,“鋼筆”和“月亮”的聯想。也可任意選兩個詞作聯想的練習。

七、請看課文後邊的練習第三題,先讓學生讀《夕暮》,對詩意略作討論後,再把原詩改寫爲一段散文。如果有時間,可以課內完成,並作課內交流,如果時間不夠,就留到課外去完成。

補充:

《夕暮》是一首寫景短詩,詩人廢名在20世紀40年代說過:“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詩的傑作,如果中國的新詩中準我選一首,我只好選它。”這個評價有些誇張,但也可見這首小詩的.魅力。

詩中用比喻的手法,編織了個童話故事般的情景,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據學生前一節課的要求和學生寫作的情況,繼續鼓勵學生寫詩,爲下一節的練習課做好準備。

【板書】

《靜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雲——疏星朦朧、恬靜的美

天河——海霧——鮫人——流珠一個悽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木質”和“皮球”:

木質——樹林,樹林——田野,田野——足球場,足球場——皮球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郭沫若詩兩首《靜夜》教學設計的全部內容,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語文網,並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靜夜》教學設計篇2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遊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並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2、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鬆舒緩。

3、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後再集體朗讀。

三、探究學習

1、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⑴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麼特點?

⑵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着什麼內在聯繫?

⑶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⑷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爲什麼?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⑴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⑵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繮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着有“鮫人”立在岸邊,對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麼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⑶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爲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爲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⑷第4小題屬於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祕。“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雲,而白雲之間的空隙裏,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麼?使人想到什麼?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後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到想像的角度,爲什麼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2、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⑴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

牽牛花開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⑵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祕味的反覆朗讀最後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後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於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四、總結課文

1、讓學生反覆朗讀,當堂背誦。

2、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麼精妙的幻想。它啓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麼美好!

五、佈置作業

1、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2、想像練習。

在上虞有一座孝女廟,是爲紀念孝女曹娥爲尋父投江而死而建的,因此孝女廟又叫曹娥廟,那條江被叫做曹娥江。請你發揮想像。寫一個有關曹娥的故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家鄉的某一處歷史遺蹟,或根據自己掌握的民間故事進行拓展寫作。

3、推薦閱讀:郭沫若詩集《女神》。

【課後記】

詩歌的意境與創作手法的理解對於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詩歌需要用心品味,但前提教師應該交給學生一把打開詩歌瑰麗世界大門的鑰匙,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學習詩歌,鑑賞詩歌。本課從內容,到創作,教給了學生一種體味的方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靜夜》教學設計篇3

【教學設計背景】

新課標明確提出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指導思想,怎樣在教學中貫徹這一指導思想呢?結合教學實踐,我發現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大多不感興趣。可一旦讓他們提問,他們就七嘴八舌的問題一堆。與學生勾通之後我才明白,老師提出的問題並不是他們真正想了解的,他們自己提的纔是他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纔是“以人爲本”。

但緊接着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課堂上的時間有限,不能儘讓學生無目的的提一些無價值的問題。那麼,怎麼做才能既發揮學生自主探究文本的主動性,又引導學生有效的閱讀文本,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在《靜夜》的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

師:廣袤無垠的星空充滿了神祕、浪漫的氣息。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有了仰望夜空的習慣。戀人們喜歡在星空下散步,竊竊私語;快樂的人們喜歡在星空下點起篝火,載歌載舞;孤獨者則在夜空下痛苦着、彷徨着、迷茫着……那麼,我們偉大的詩人郭沫若先生又在星空下想些什麼呢?讓我們走進《靜夜》,去品味詩人心中的滾滾思潮。

(課件播放有關宇宙、星空的圖片。)

二、研讀詩歌,品味語言,豐富想象

1、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思考:

你從詩中讀出了什麼?

閱讀提示(幻燈出示):

⑴內容:詩裏寫了哪些景物?是圍繞什麼特點寫的?

⑵語言:

①音樂美:是否押韻?押哪些韻?

②用詞美:你認爲詩中哪些詞用的最美,爲什麼?

③句式美:你認爲詩中哪些句式有特殊的意韻,爲什麼?

⑶情感:你從詩中讀出了怎樣的情感?

⑷其他:

①你從詩中讀出詩人是個怎樣的人?

②你對哪些詞、句有不理解的地方?

2、以下節選了關於內容、情感的部分討論。

生1:“詩歌用一組喜景表達了一種喜悅之情。”

生2:“我反對她的意見。這一組優美的景物構成了一種朦朧的哀愁,‘對月流珠’就是印證。”

生3:“從‘對月流珠’可以看出詩人要表達的是一種絕望。”

師:大家的說法似乎都有依據,但哪一種說法最準確呢?大家記住對詩歌情感的理解一定要與寫作背景相結合。轟轟烈烈的,呼喚民主、自由的“五四”運動結束了,但中國的現狀並沒有改變。面對這樣的現實,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寫下了《靜夜》。請同學們結合背景再讀詩歌,體會情感。

生1:“我覺得是一種朦朧的哀愁,詩人對國家的前途並未絕望。”

生2:“我覺得還有一種隱隱的思鄉之情。詩人一定想回國做一些事。”

3、教師小結,出示板書:

寫實:月光──松林──白雲──疏星

想象:天河──海霧──鮫人──流珠

感情基調:恬靜、憂愁

4、幻燈出示郭沫若《星空》中的部分詩句,分別請四個同學朗讀,請其他同學思考:《星空》這一詩集有何共同點?

詩讀完後,學生一致認爲在這本詩集中詩人賦予星空以渺遠、清寥、可望不可即的特徵,表達了一種縹緲、空虛、寂寞、孤獨、憂鬱的思緒。“星空”構成了郭沫若詩中獨特的意象。

三、訓練朗讀,體會意境

1、師:請再次自由朗讀,分小組討論:

你認爲該怎樣朗讀這首詩?並請按照你的想法朗讀一段。老師倡導的是個性化的朗讀,希望同學們都能讀出自己的風格。

討論提示(幻燈出示):

⑴詩歌的主題。

⑵語速:哪個詞該慢,哪個詞該快?

⑶停頓該怎樣劃分?

⑷重音:哪些詞要重讀?

2、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聽範讀,總結(幻燈出示):

舒緩、柔和:節奏舒緩,不宜強。

聲音不宜大。

速度不宜快。

3、自由朗讀,準備進行朗讀挑戰賽。

朗讀挑戰賽就是向班裏的某一位同學發出挑戰,可以是同水平的,或者是比自己水平高的。也可以是課前商量好的。用鼓掌的分貝高低來評判勝負。

四、總結評價

鼓勵敢於發出挑戰的勇士們!鼓勵取得勝利的成功者!指出失敗者的優缺點,鼓勵他們再接再厲!

五、作業

想象鮫人流淚的原因,把它寫成一個美麗的故事。

教學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人爲本”“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指導思想。我相信學生自己提的問題纔是他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我以文本爲載體,只提出討論的大致方向,至於具體研究哪一方面,討論什麼都由學生自己決定。

2、我強化教學過程的民主性,給學生創設一個安全、平等的對話環境,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在學生的表述中、思維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從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途徑進行思考,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獨特的思考能力和嚴謹的語言組織能力。

3、對學生不接受的意見不勉強其接受。因爲對文本的理解是受到生活經歷、知識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影響的。隨着學生的成長會不斷的發展。尤其在朗讀方面,過多的否定會限制學生的創造力,使之不敢進行多方面的嘗試,因此,只要把握住基本原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