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作爲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篇1

通過這次學習,我的收穫很多,對於如何解決教學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煩惱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其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最根本的一點是以生爲本。而教學應該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必須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

首先,學會備學生。全面瞭解學生。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等因素必然影響着教學的進程和活動的展開。學生也是資源。教師與學生在交往互動中時時生成着課程資源。一次精彩的即興發言,一個異於常規的舉動,甚至一次看似干擾教學的突發事件……教師要及時捕捉,順勢引導。

其次,關注每一個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任意一個環節都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樂學、善學、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要鋪光明大道,讓其向深層次的內容學習。而對於學困生,則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完成基礎目標,更好地有信心地面向現在、面向未來。

最後,設計板塊教學。所謂“板塊教學設計”,即充分預想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問題,然後將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附於其後;甚至設計幾個不同的板塊,這幾個活動的板塊可以根據課堂的需要隨時穿插、變化。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設計往往環環相扣,步步爲營,問題一個接一個,時間計算合理精確。這樣的設計是牽制課堂教學的無形的繩子,讓教師與學生圍着它團團轉,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所以書中提倡讓教學設計粗放些,從僵化的、呆板的線型設計走向靈活多變、有廣闊發展餘地的板塊設計,爲課堂的動態生成保留空間。擴大評價正向價值。

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大膽開放地去嘗試,精心地去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喜歡這門學科,唯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這次學習,我感悟很深,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從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爲出發點,深入鑽研教材,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篇2

xxxx年5月21日,省級骨幹教師許碧良老師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講座,聽完這次講座,受益匪淺。下面是我對高中數學的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幾點認識:

一、教學設計應有利於讓學生學會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學習內容,使學習成爲在教師指導下自動的、建構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活動等方面,應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參與探究問題。

二、教學設計應有利於讓學生學會做事,加強應用意識的培養

“要求學生統計自己家庭一週內丟棄的塑料袋個數,並依據所收集的數據展開討論。”其程序是:

(1)作爲家庭作業提出此問題;

(2)學生自主進行統計活動;

(3)請某同學在課堂上對結果作現場統計(列出統計表,老師也把自己的統計結果融入其中);

(4)統計分析(引導學生根據數據對全班一週丟棄塑料袋情況用不同的算法進行描述和評價);

(5)結合問題情景深入領會有關概念(如平均數、中位數、衆數等)的含義,並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不同統計量的差異以及用不同統計量來表示同一問題的必要性;

(6)問題自然延伸(計算這些袋對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算一個袋的污染,然後通過多種方式計算推及到一週呢?一年呢?全校同學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會污染整個學校呢?)。

由此例可看出,這種模式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圍繞着學生日常生活來展開的:由學生身邊的事所引出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和諧的關係,樸素的問題情景自然地對學生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親和力和感召力,可以讓他們真正應用數學,並引導他們學會做事。

三、教學設計應有利於讓學生學會共同生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數學學習中,個人努力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則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在交流與討論中,能夠澄清認識,糾正錯誤。這有助於擴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強自信,培養合作精神。

四、教學設計應有利於讓學生學會生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不應停留在簡單的變式和膚淺的式上,而應把數學知識方法貫徹到每一次探索活動中去,使學生在“觀察、聯想、類比、歸納、猜想和證明”等一系列探究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如在《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教學設計中,一般先複習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然後讓學生自己研究。大多數同學類比指數函數性質的研究方法,觀察圖形特徵,總結出對數函數的一般性質。教師爲了啓發學生突破思維定勢,讓學生探討:不作圖象能否得出對數函數的性質?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紛紛投入到問題的研究,最後由學生提出運用函數與反函數的關係,根據指數函數的性質直接映射出對數函數的性質。這一方法展示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反映出更高層次的思維水平。發現學生思想的火花,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正是我們追求的教學目標。

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教學因素,都在不斷更新,作爲數學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設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使教學過程更加切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5月21日星期三下午在教學大樓的六樓會議室聽了許碧良老師講授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後收穫很多。通過學習我對教學設計有了更深的理解,原來教學設計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準備。一般的備課只是教師自己根據直覺和慣例進行教學準備的活動。教學設計更多的是關注學習主體,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發展,它體現的是“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理念。

教學設計是以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爲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需求,設計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形成教學方案,並對其方案實施後的教學效果做出價值判斷的規劃過程和操作程序。

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學內容分析、學生情況分析、確定三維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細化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評價、課後進行反思七個部分。教學內容分析指的是對要教授的教學內容的分析,各部分教學內容的設計意圖(如學什麼?學會了什麼?爲什麼要學等),本課內容與前面所學內容以及後面即將學到的內容的前後聯繫。學生情況分析主要包括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學習興趣、生活經驗等。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針對每節課的具體內容來定,並不需要面面俱到。

教學活動設計應該遵循基本的規律。以前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一些理論的內容比較抽象,通常會結合實物、視頻等多媒體進行教學。以爲多媒體教學越多越好,沒考慮到學生的全體參與性與主動性、啓發性,導致課堂表面熱鬧,而實際是並沒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通過教學設計的學習,才知道這些實物、視頻需要授課之前精心的設計,才能使得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好的教學設計能使學生受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這次聽講授使我懂得應該不斷的學習新的理論知識,這樣才能很好的駕馭教材,才能進行更好的教學設計。總之,許碧良老師的講解讓我受益匪淺,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我要理論聯繫實際,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切入點,結合學生的已知設計出師生雙邊多元互動的活動,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展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從而體現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