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學設計15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寓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寓言》教學設計15篇

《寓言》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 瞭解三則寓言故事內容,引導學生賞析理解。領悟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

道理,結合例子,獲得效益。

2. 通過對寓言的理解,激發學生對《伊索寓言》的喜愛,培養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

一.複習:

誰能用簡潔語言說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內容?

二.精讀課文

《狐狸和葡萄》

1. 指導看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體味葡萄的誘人。

2. 一隻狐狸看到了,它變得怎樣了,又是怎樣做的?

“想盡了各種辦法”,想象一下,它可能會用什麼辦法呢?

3. 結果怎樣?他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4. 狐狸爲什麼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齊讀第三段,體會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讀第1、2段,邊讀邊想:在“好幾次”和“後來”發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們各有什麼不同表現?(讀後交流)

2. 齊讀第1、2段,體會牧童前後“大叫”時的不同情感,村民聽後有什

麼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經歷類似的或見過、聽過類似的事情嗎?

4.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說謊人說些什麼?對自己說些什麼?

5.齊讀最後一段,說說自己對寓言的理解。

《蟬和狐狸》

1.學生討論:“圈套”指什麼?本則寓言中指什麼?

2.細讀第2段,思考:怎樣騙的?(劃出表現狐狸行騙的詞語)

3.默讀3、4段,思考:蟬爲什麼沒有上當?這是一隻什麼樣的蟬?

4.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麼?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

什麼?

5.齊讀第5 段,說說自己對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6.對比“狐狸和蟬”與“狐狸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三.總結、1.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託道理,吸取經驗教訓。

四、作業:自學《我讀書我快樂》。

附: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葡萄:誘人。

狐狸:饞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沒來

牧童:大叫(說謊) 村民:聞聲趕來(上當)

大笑(捉弄村民) 驚慌失措(氣憤)

狼來了:

牧童:嚇壞大叫(真話) 村民:沒人幫忙(不相信)

《蟬和狐狸》

狐狸:想吃蟬,設圈套

蟬: 善於觀察、思考,存有戒心

(聰明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寓言》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學會課文中的18個生字,並會組詞和應用。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則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懂得做錯事要及時改正。

〖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結合實際生活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懂得做錯事要及時改正。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複述故事導入新課。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聽寫12個生字。

2、朗讀課文。

三、新授

1、揭示題目《亡羊補牢》,解釋“亡、牢”含義。

2、解釋:

寓言:“寓”,寄託“言”講道理。寓言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文學作品。

詞語:

羊圈 街訪 窟窿 後悔 授受

多音字:

四、學習生字

橫向記。如:我們學過哪些“穴”字部首的字再學習“窟窿”。

五、討論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要抓住“後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討論。想想從“後悔”一詞你瞭解到什麼?從“接受”一詞你明白了什麼?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六、作業

1、朗讀課文,把文中的幾層意思讀出來。

2、生字、組詞。

《寓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寓言的含義,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2、能力目標:

解讀寓意,掌握閱讀寓讀的方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教學重點】

瞭解寓言的寓意,理解運用文中的精美語言。

【教學難點】

寓言的啓示。

【教學方式】

創設情境,合作探究,交流實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習課前演講寓言故事。

明確什麼是寓言?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寓”是寄託的意思,把深刻的道理寄託在簡單的故事了,帶有勸寓或諷刺意味,讓人們從中領悟。寓言篇幅大多簡短,文字有趣。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非生物;主題都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它常用比喻,擬人誇張手法,含義深刻,引人思索。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寓言。

2、口頭複述寓言故事。

3、問題設計:

⑴ 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設計目的:瞭解身份的改變對於心態的影響,要求學生緊扣課文內容。)

⑵ 這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啓示?

(設計目的:理解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三、合作探究

白兔最終要求諸神之王撤消決定說明了什麼?

(結合現實生活中人民在獲得利益之後的想法和做法。)

(設計目的: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四、辯證思維

是否擁有財產和幸福生活就一定會患得患失?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設計目的:培養學生辯證思維。)

五、反思體驗

小組合作討論並交流:

你在學習和日常生活怎樣對待成功與失敗,榮譽和挫折?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六、實踐鞏固

1、仿寫:(感悟語言的優美,摘抄,劃出優美語句。)

例句:

⑴ 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喜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⑵ 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2、續寫:

有一天帶面具的美和醜在海邊邂逅,她們互相說:“咱們到海里去游泳吧。”於是她們脫下了面具,在海里游泳。

過了一會兒,醜會到了岸上,帶上了本來屬於美的面具,徑直走她的路。

接着美也上岸了,找不到自己的面具,只好戴上了醜的面具,徑直走她的路。

所以,直到今天, 。

七、總結

學習寓言,我們要理解寓言的寓意,感悟人生道理。感悟寓言精美的語言。

《寓言》教學設計4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的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

教學準備:課前佈置學生閱讀《伊索寓言》,瞭解有關《伊索寓言》的資料。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瞭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都很喜歡看寓言故事,那你們知道寓言故事有什麼特點嗎?

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2、簡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曾經是一個奴隸。他機智幽默,聰穎過人,在兒童心目中始終扮演一個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內容十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題材相當廣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臘的社會現實和風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層社會裏奴隸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裏的角色大都由動物擔任。這些動物和人一樣,會思考,能說話,從本質上說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當時社會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課題,初讀寓言。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伊索的寓言,課文共有三個故事。我們首先來學習《狐狸和葡萄》。(板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提出初讀要求: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麼故事,注意生字的讀音,讀通讀順句子。

3、彙報初讀情況。學生說說自己對寓言內容的理解。提醒學生注意“狐狸”在一起連讀時,“狸”讀輕聲,“讒”讀翹舌音,“酸”讀平舌音。

三、細讀課文,領會寓意。

1、齊讀第一、二自然段。

2、自讀每自然段。思考: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饞得直流口水

想盡各種辦法自己先找出來讀一讀。師生交流。

3、小組合作討論: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夠葡萄?

4、“白費勁”說明了什麼?你能想象出此時狐狸的神情嗎?

5、自讀第二段。思考: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費勁”、“無望”的情況下,仍然對葡萄戀戀不捨?

6、同學們吃過成熟的葡萄嗎?是什麼滋味?狐狸爲什麼說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讀第三自然段。從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無能爲力”是什麼意思嗎?你怎麼理解這段話?

提示寓意對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讀懂的道理講給同學聽聽。

四、積累遷移,指導寫字。

狸、葡、萄、饞、酸

第二課時

一、故事引入,提示課題。

1、大家還記得我們熟悉的那個《狼來了》的故事嗎?誰來給同學們講一講。

2、這個故事也是選自《伊索寓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板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寓言,瞭解內容。

1、自讀寓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麼故事?

2、指名讀,說說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細讀寓言,領會寓意。

1、默讀第一和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在“好幾次”和“後來”發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們各有什麼不同的表現?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一步讀懂課文。

狼沒來

牧童:幾次大叫

(說謊)

村民:聞聲趕來(上當)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驚慌失措(氣憤)

狼來了

牧童:嚇壞大叫

(真話)

村民:沒人幫忙(不相信)

2、體會:牧童兩次“大叫”時的不同情感,村民兩次聽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經歷過或見過聽過類似的例子嗎?

4、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說說自己對寓意的理解。

四、遷移積累,指導寫字。

慌、貫、謊、糞、戒

第三課時

一、故事引入,提示課題。

1、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狐狸和烏鴉》的故事嗎?誰來給大家講一講。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個故事也與狐狸有關,它也使出了同樣的手法又來欺騙別人了,不過,這回它的計策可是失敗了,是誰這麼聰明呢?(板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寓言。

1、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想一想這篇寓言說了一件什麼事?

2、自讀反饋。

三、細讀寓言,體會寓意。

1、想想《狐狸和烏鴉》和《蟬和狐狸》這兩個故事有什麼相似之處,又有什麼不同之處?

2、相似的是狐狸爲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說奉承話。“故意”點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讚歎”是爲吃蟬而設下的“圈套”。不同之處是烏鴉上當了,而蟬沒有上當。

3、讀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蟬爲什麼沒有上當?

蟬:“察覺……有詐”“摘下……扔下來”

(頭腦很清醒,保持警覺,進行試探。)

理解“有詐”。

狐狸:“以爲是蟬”“猛撲過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自己對寓意的理解。

引導學生體會蟬不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從同伴的災難中吸取教訓。(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四、積累遷移。

選一兩個你喜歡的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五、書面作業:

完成《練習冊》、《語文補充習題》作業。

《寓言》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兩則寓言,是兩個成語故事。每則寓言的題目,各是一條成語。《南轅北轍》選自《戰國策·魏策四》。這則寓言按內容可分兩層。第1層是故事部分。那個要到楚國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國在南邊,他卻坐着馬車往北“飛跑”,說明他的行動和目的相反。當朋友提醒他的時候,他卻邊說了3個“沒關係”,表明那個人極不虛心。自恃有3個優越條件,忽視“方向”這個根本問題。第2層是作者的議論。“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詞,點出了那個人不顧客觀實際,堅持錯誤。“誰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無可懷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個是條件,後面是必然產生的結果。整個方向錯了,好的條件也就會轉化爲不利因素,條件越好,離他要達到的目標楚國會越遠。

2、《濫竽充數》選自《韓非子·內儲說上》,講的是戰國時候,齊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混在中間充數。“鼓着腮幫捂着竽眼兒”寫出南郭先生裝腔作勢的樣子。人們常常用這個寓言故事比喻沒有真才實學而混在行家裏面湊數,或不好的東西混的好的裏面湊數,有時也用來表示自謙。

二、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點的閱讀方法。

2、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3、會複述《濫竽充數》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什麼是寓言;初步掌握學習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讀懂故事,然後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點,從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揭示寓意對小學生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只要求說得對。

四、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小黑板。

五、教學時間:

2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初步瞭解“寓言”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理解第1則寓言。

(二)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理解“寓言”。

“寓”是“寄託、隱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個簡短的`故事來說明某人道理或某種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學習寓言,先要讀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後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點,從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出示第1則寓言:南轅北轍

這則寓言選自《戰國策·魏策四》。

“轅”和“轍”各是什麼意思?

(轅:車前頭夾牲口的兩種長木。轍:車輪碾過的痕跡。)

“南轅北轍”就是說車頭向南,但車輪向北行。這是怎麼回事呢?

3、自學課文,找出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點。

(1)《南轅北轍》寫了人物的幾問幾答?

朋友 坐車人。

上哪兒去? 到楚國去。

怎麼不是往北走? 我的馬跑得快。

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 我的車伕是個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我帶的盤纏多。

(2)朋友是什麼情況下提醒坐車人的?

(3)坐車人爲什麼下聽勸告?

(4)這三個“沒關係”說明什麼?從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5)指導朗讀。

4、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2)坐車人錯在哪裏?(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詞說明什麼?(說明哪個人不顧客觀實際,堅持錯誤。)

“誰都知道”表明了什麼?(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無可懷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個“越”是條件,後一個“也就越”是必然產生的結果。坐車人的恃擁有三個優越的條件,卻忽視了應向哪個“方向”跑的最根本的問題。整個方向錯了,好的條件也轉化爲不利的因素,條件越好,離他要達到的目標也就越遠。

(3)這則寓言說明了一個什麼首理?

5、齊讀這則寓言。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運用學習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則寓言。

(二)教學過程

1、複習《南轅北轍》

2、學習《濫竽充數》

自讀課文,想想:

(1)“充”是什麼意思?

(2)齊宣王時,南郭先生爲什麼“充”得了?齊泯王時,他爲什麼“充”不下去了?

結合理解“講排場”是什麼意思。

(3)從課文中找出寫南郭先生行動的語句,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幫捂着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裏序數。)

結全理解“裝腔作勢”。

(4)人們常這個寓言故事比喻沒有真才實學而混在好的東西里面湊數。有時也用來表示自謙。

3、說說,學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麼?

4、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後,他會怎麼想,怎麼做?

5、作業:續寫。

《寓言》教學設計6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查找各種工具書或藉助註釋來理解課文。

(2)通過分析重點詞句來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讀寓言,理解寓意,領悟道理。

重難點、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審議所講的道理。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出示重點句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們記得的學過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請你們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學生髮言)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後,你明白了一些什麼樣的道理?

2、寓言就是蘊涵着一個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寓言《刻舟求劍》,相信你們一定能從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範讀,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髮言)

2、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3、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4、熟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課文內容。

5、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深入理解內容,瞭解寓意

1、以小組爲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內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思考:

(1)你用什麼辦法找到《刻舟求劍》中楚人丟失的那把劍?

(2)《刻舟求劍》的故事爲什麼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節?(楚國人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和“求劍”時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相映成趣,這一細節生動地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傢伙的心理狀態。想像“刻舟”時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讀出同船人催楚國人時着急、懷疑的語氣和楚國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4、楚國人錯在哪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1)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複述故事內容

1、同桌互相講一講。

2、指名班上覆述。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腳知道”這樣一句話嗎?你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學生髮言)

2、在春秋時期的鄭國有一個買鞋的人就跟你們想的不一樣。(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3、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3、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4、熟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課文內容。

5、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1、字音:自度持度寧信度

(指名讀,糾正加點字的讀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歸取之。

(4)何不試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內容,瞭解寓意

1、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2、班上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感悟寓意。

(1)出示投影:生活中我們把這種不知變通、墨守成規、不講實際叫做教條。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有沒有這種現象。我們現代人應該如何去處理呢?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多動腦筋,不能完全照抄責成的經驗,避免出現鄭人買履這樣的錯誤。

五、練習複述並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一講。

2、指名班上覆述。

3、練習背誦課文。

《寓言》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8個,積累詞語8個。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兩個詞語的意思。積累句子若干。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語故事講給大家聽。

4、使學生明白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其詞,更不應該自欺欺人。

教學重點:

讀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兩個成語的寓意。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矛盾是什麼意思”、“那個盜鈴人的想法錯在哪裏”等問題來體會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錄音、寫有句子的幻燈片

教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啓發談話:小朋友,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還記得它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嗎?

2、板書課題,齊讀24 寓言二則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過一個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二、自學生字,練習讀《自相矛盾》

1、自己讀讀課文,要求:字字音準,文通句順

2、自學

3、小組交流檢查

4、檢查

(1)讀詞語:矛盾銳利戳穿誇口堅固自相矛盾啞口無言

(2)理解詞義

(3)交流讀文

三、理解寓意,熟讀課文

1、讀了課文後,你認爲“矛”和“盾”是指什麼?矛盾又是什麼意思?

2、找找有關句子讀讀

3、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誇大其詞)

4、再讀課文

四、用上述方法來學《掩耳盜鈴》

1、讀詞語:鈴鐺掩耳盜鈴(掩耳盜鈴中“掩耳”是什麼意思?“盜鈴”呢?)

2、讀文,找出那個偷鈴時是怎麼想的?結果呢?

3、你覺得這個想法錯在哪兒?

4、揭示寓意: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騙自己)。

5、讀這則寓言

五、擴展閱讀

1、你還知道哪些成語故事?

2、介紹《伊索寓言》

《寓言》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表中“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等11個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個寓言故事。

3、瞭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4、通過反覆朗讀感知反問這種修辭方法的作用,能發現每組句子意思相同,但語氣上存在差異。

【教學重難點】

12個生字的認寫;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形象、瞭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言,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

2、課前佈置學生蒐集寓言故事。

3、學生自帶《新華字典》等學習工具。

4、抄有“我的發現”內容的小黑板。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

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後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後悔”一詞瞭解到什麼?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麼?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後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

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後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後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後編排了學習夥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àn”,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這個詞裏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複雜,教學中可以採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釐”,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後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板書課題,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寓言兩則》

2、“寓言”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以前我們都學過哪些寓言故事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則寓言,聰明的同學一定能從中明白新的道理。

1、看老師板書,齊讀課題。

2、學生作答。

理解字意,瞭解內容。

1、板書“亡”和“牢”,問:你能說說關於“亡”和“牢”的詞語嗎?這些詞中它們通常表示什麼意思呢?

2、板書“羊”和“補”,將題目補全:在“亡羊補牢”中,“亡、牢”又有什麼不同的意思,認真讀書,就一定會找到答案。(要引導學生通過爭論,運用放到故事中或查字典等方法,正確理解詞語。)

3、檢查自學情況:

⑴指名逐節讀課文,糾正字音。

⑵出示生字詞卡、進行認讀,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

學生作答。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將課文讀正確、流利。

思考“亡”和“牢”的意思,提示學生可以在文中找依據,可以杳字典或詞典,也可以與同伴商量解決。彙報自己對“亡”和“牢”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1、指導朗讀,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讀音。

2、指導朗讀,注意讀出街坊勸告的語氣和養羊人的泄氣的心情。

3、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養羊人醒悟、積極補救的心理和做法。

1、學習第1自然段,明白事情的起因。

2、學習2~4自然段;學習第5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並思考:從“後悔”一詞瞭解到什麼?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麼?

3、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領居、養羊人的不同心態及心情;同桌練習講述這則故事。交流體會,明白寓意。指名發言。1、四人小組交流:從這則寓言中你明白了什麼?

2、全班交流: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自己的感想。指導學生書寫生字。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指導書寫前6個生字“寓、則、窟(示範)、窿(示範)、狼、叼”學生認讀並書寫。教學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亡羊補牢》是個短小的寓言故事,故事情節也很簡單。但是正如同學們說的一樣,它使我們明白了,做錯了事或出了問題,及時改正或補救還不晚。所以人們在運用這個成語時,常常這樣說:“亡羊補牢,爲時未晚。”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1、講故事:古時候有個人想去南方卻一直往北走。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

2、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1、學生質疑。

2、書空課題。自讀自悟。

1、提出自讀要求。

2、設疑。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正確、流利。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同桌討論或四人小組商量。檢查自學情況,指導朗讀課文。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逐節讀課文,注意糾正生字讀音。

3、指導朗讀。

⑴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⑵重點抓住最後一段中“硬要”和“越……越……越……越……”句式。

4、交流:

你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麼?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些什麼呢?

1、指名認讀、齊讀。

2、指名讀課課文。

3、交流課文內容及不理解的問題。

⑴查字典理解“把式”、“盤纏”。

⑵討論理解“南轅北轍”。

⑶注意讀好人物對話,一個是自以爲是、滿不在科,一個是不斷髮問、滿腹不滿。

⑷多種形式朗讀,通過理解重點詞,體會趕車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以及這個人必然的結局。

⑸學生根據評議,同桌再練習朗讀,指名全班朗讀。

⑹練習講述這個故事,注意把人物語言講明白。

【板書設計】

想法已經丟後悔

亡羊補牢:做法不補趕快堵(未爲遲也)

結果又少再沒丟

南轅北轍:硬要─→越……越……越……越……

《寓言》教學設計9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 師: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說說你自己曾經看過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將介紹新的寓言故事給你們。(板書:寓言兩則讓學生齊讀)

3. 解釋課題:什麼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則”就是“篇、個”的意思,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

2.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生字詞,初步瞭解本課生字:巴望、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焦急、納悶

3.交流問題,感知大意。

(1)師:到底是誰揠苗助長?爲什麼“揠苗助長”?

(2)“揠苗助長”結果怎樣?請學生把這些問題完整地連起來說一說。(同桌先練說)

二、理解文本,配樂朗讀課文

1.讓生觀看《揠苗助長》的錄象,並讓學生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

2.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詞語來進行課文內容的情境再現,注意突出剛纔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3.提議:我們每個同學想不想給這則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讀呢?自己試一試。

4.指名朗讀第一段,學生評議,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思考:“巴望”什麼意思?從“天天”這個詞語你讀懂了什麼?農夫“焦急”什麼?他心裏會怎麼想?

5.指導朗讀,讀出農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問:農夫想到什麼辦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1)問:“筋疲力盡”是什麼意思?爲什麼他會“筋疲力盡”?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讀讀。

(2)讓生觀看插圖。看!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3)有感情地朗讀:能把農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回到家裏,他興致勃勃地說:‘真把我累壞啦!可力氣總算沒有白費,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

(4)問:讀了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帶到文章中去讀,體會農夫的快樂。

(5)“納悶”是什麼意思?他的兒子納悶什麼?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麼?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麼?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麼?如果你是村裏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麼?請口頭練習說。

三、總結理解,拓展延伸

1.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麼?

2. 拓展:我們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如果你碰到,你會怎樣去勸告他們?請你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去概括。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

1.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寓言兩則》,板書課題《鷸蚌相爭》。

2. 讓學生齊讀課題,要求把字音讀準。

3. 老師出示“鷸”和“蚌”字,請學生把它們放到相應的圖下。

二、初學寓言,瞭解內容

1.師問:這兩個小動物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請朗讀課文,等會集體交流。

2.請學生把故事的大意說出來。

3.老師出示口頭訓練題:河蚌剛剛張開殼曬太陽,鷸(),蚌(),雙方(),結果()。

4.同桌練說,指名錶述。

三、細讀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讀課文,思考:爲什麼鷸蚌互不相讓呢?

2.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3. 指名朗讀,教師點撥。

4. 聯繫文本,理解人物

(1)引導學生抓住:鷸猛得用盡力氣——威脅筋疲力盡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這些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和語言表現兩人互不相讓的態度。

(2)問:就在這時,漁夫看見了,他怎麼做呢?(指名回答,朗讀)

(3)全班分角色朗讀。

(4)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麼想呢?

(引導學生理解:鷸:後悔不該輕易吃蚌,而且身處困境,還威脅蚌。蚌:不該賭氣不放開鷸,造成兩敗俱傷。漁翁:嘲笑鷸蚌互不退讓,結果讓他輕易獲利)

四、拓展延伸

1.發揮想象:對於鷸蚌來說,這是多麼悲哀的結局呀!假如上天再給它們一次機會,它們會怎樣解決這樣一個矛盾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後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引導思考: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佈置課外作業:把這個故事告訴爸爸媽媽聽,聽聽他們的評論與意見,並且自己再去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課前思考:

理解這則寓言故事所蘊含的寓意,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如果就是論事地“奉送”寓意,他們則難以接受;如果對寓意避而不談,又難以達到教書育人的雙重目標。爲此,須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注意形象渲染,重視情境感受,讓他們在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語言情境,感受語言內容,感悟語言內含並讓他們在形象的想象和創造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首先是引導大膽猜測。猜測是由已知推測未知,用已知解決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對課文中的詞語解決,教者較好地運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藉助知識基礎,能夠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對猜測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進行驗證補充,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培養學生獨立求索的精神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其次是引導創造形象。 爲使學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課文情境,一是引導展開豐富想象,還原具體形象,通過“從課文內容你好像看到了什麼”引導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諸如:盼苗生長的形象、幫苗生長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黃的形象。二是展開豐富想象,創造新的形象。教者還注意隨機引導,促進學生拓展開去,創造新的形象,諸如:兒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這就能讓學生在形象的想象創造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強對課文蘊涵的感悟和挖掘。

教學反思

因爲學生對寓言故事是比較感興趣的,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先讓他們先自己讀,然後同位互相講故事,儘量用自己的語言,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指名上臺講給全班學生聽,看誰是講故事大王,誰的表達做流利,通過鼓勵性的語言,絕大多數學生對學習寓言故事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氛圍很好,今後要注意課堂上要少講深刻的道理,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學反思:

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其實這些簡短的語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鷸蚌相爭》的故事家喻戶曉,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道理在我還沒有結束這課時同學們就已經得出了。我問學生:“如果你是鷸、蚌或者漁翁的話,你希望自己是誰?”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漁翁”。這個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於是我又問:“如果你就是‘鷸’或者‘蚌’的話,你又會怎麼樣呢?”然後我讓學生進行討論。他們還歸納爲:雙方相爭,獲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實學完了一則寓言故事,學生能總結出道理,並將這個道理熟記於心就可以順利地結束教學了。

課後反思:

《揠苗助長》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古時候有一位農夫想使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課文主要分三個部分組成: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結果。故事通俗易懂,三年級學生能讀懂故事的表層意思,深層寓意不夠理解,對多數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針對以上分析,我把本課的重難點定在體會本則寓言的寓意上,並採用“創設情境”來突破重難點。

1、動畫導入生動有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一開始,一個動畫中富有感染力的圖畫、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情境,深深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學生彷彿也置身於這個寓言故事中,爲後面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2、情境創設點明主旨。

課堂是學生的,就該讓他們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說出來。老師在指導讓學生清楚瞭解禾苗的生長過程時並不是通過枯燥的解說、問答,而是創設了兩個情境,教師直接讓學生演一演把當作了田裏的小禾苗,來問學生:小禾苗,小禾苗,你怎麼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呢?小禾苗,小禾苗,讓我來幫助你把你拔高?你高興嗎?這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自然地抒發,一下子就闡明瞭禾苗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不能違反事物的規律,孩子們接受的又輕鬆又明瞭。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3、朗讀指導切實有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老師在教學中比較重視讀的訓練,形式多樣,並在讀後給予鼓勵性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落實了讀的訓練目標,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爲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爲。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4、激發想象引出道理。

寓言是藉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而老師在教學了全文後順着文章的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說:農夫來到田邊一看,他後悔極了,他想 (學生可以說農夫會怎麼做,也可以說農夫會怎麼想)”在這一環節指導時,在教師的啓迪引導下,學生紛紛打開了思維的窗口,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並自然而然地引出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急於求成,徒勞無功。這一道理是學生們自己在想象說話中慢慢地得出來的,而教師在其中起了引領的作用。而且在後一步的寫字教學中我把剛剛所學的寓意與學生平時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說:“在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事,寫字也一樣不能太着急,要耐心得來寫,千萬不能——學生又一次大聲地朗讀了黑板上的寓意:急於求成,徒勞無功”。再一次讓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學生頭腦中生根。爲了再加深寓言理解讓學生扮演農夫、小禾苗進行誇張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續編等,身臨其境的去感悟、體會、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動,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動直觀的推論,獲得心靈的頓悟。

在課的最後,我還告訴學生像我們今天學的“揠苗助長”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呢,叫——寓言。並且向學生推薦課外也可以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語文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揠苗助長一個故事,懂得的不僅僅是急於求成,徒勞無功一個道理,而是把課堂知識引向課外,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

《寓言》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寓言的寫法──簡短的故事裏寓含一個深刻的道理。

2、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導學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確對待挫折和不幸。

3、學習本文精美的語言。

【重難點】

重點: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導學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確對待挫折和不幸。

難點: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導學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確對待挫折和不幸。

 【教學設想】

1、學生對寓言這種體裁比較熟悉,可以從以前學過的寓言導入,然後通過比較瞭解寓言的特徵。

2、故事學生比較喜歡,但本文重點與難點之處在於:寓言與人生的關係要弄明白作者着意表達的是人生中的道理。可以讓學生對故事提出問題,探究思考,然後再提示出寓意,最終要讓學生明白,效果應當比較好。

3、本文語言精美,可以通過反覆朗讀積累優美詞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過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讓學生暢所欲言,說說故事裏寓含的道理。

(這個環節可讓學生溫習舊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讓學生上網或圖書館查閱說一點新的寓言 。)

如《拔苗助長》,真有那麼傻的農人嗎?那麼這個故事想告訴人們什麼?

2、小結寓言的特點: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律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戒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精悍,主人公多爲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采用擬人、誇張、想象等手法,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

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今天學的是現代寓言。

 二、揭題審題

本文題爲《人生寓言》,發現沒有?在寓言的前面加上了人生二字,讀後思考,爲什麼要加這二字?(這個問題可以放在最後解決,當作一個懸念)

三、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嬉戲(xī) 稟告(bǐng) 厄運(è)

慧心:佛教用語,指能夠領悟佛理的心。這裏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嗇。

閒適:清閒安逸。

審美:欣賞、領會事物和藝術品的美。

風韻:優美的姿態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個人利益的憂慮心情。

 四、學習《白兔和月亮》

1、故事內容複述。

2、問題探究:

⑴ 白兔對待月亮的前後態度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月亮原先不屬於自己,現在屬於他了。

你能從文章找出一個關鍵詞來說明嗎?

得失之患。

得到月亮不就是好事麼?爲什麼又成爲患?

再比如,白兔得到了青草,有東西吃了,當然高興了。爲什麼得到這麼美好的月亮卻反面擔心呢?

⑵ 白兔爲什麼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 爲什麼不題爲《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

白兔擁有青草,就像天空擁有月亮一樣自然而然,而擁有月亮實在是不配擁有。

以《白兔和月亮》爲題,因爲傳說中,月亮中有白兔,順着這個意思寫。

討論後,就可以明確認識到: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諸神之王慷慨賜予,但是她實在不配擁有,因此不能泰然擁有。這就是說,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這樣的擁有,看起來是好事,又何嘗不是壞事?物的主人,其實也是物的奴隸,爲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處於兩種不同的關係,決定了白兔呈現兩種不同的心態,擁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⑶ 文中有句話說: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於去拜見諸神之王,請求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 這裏提到人類,含有什麼意味?

換句話說,就是人類的慧心已泯。慧心,原是佛教用語,指能夠領悟佛理的心,現在泛指智慧。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擁有月亮並非好事,所以放棄了所有權。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爲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棄既得利益的。可見,這話對人類有諷刺意味。也是本文加上人生二字的意義所在,作者寫作就是爲了讓人們明白人生的道理。

3、大家可不可以從這故事中也想想自己生活中類似的事?

讓學生說說和白兔類似的事。如撿到很多錢

(通過擴展,讓學生明白人生的道理。)

寓意提示──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五、學習《落難的王子》

導入:周國平定理一:人是註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難的。由此推導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苦難。

1、故事複述。

2、問題研究,寓意提示:

⑴ 王子沒落難前聽到別人遭受厄運是怎麼說的?自己落難時他又是怎麼說的?各反映了他的什麼心理?生活得如何?

⑵ 文中主人公爲什麼設置爲王子?怎樣的王子?

生性脆弱。

⑶ 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這是落難王子說的話,從中可以看出王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什麼道理?

厄運能使性格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⑷ 天哪,太可怕了在別人落難時,王子落難時,我落難時三次反覆出現,有什麼用意?──表明,任何人遭受厄運時都得承受,而且都能承受!

⑸ 生活中還有類似的例子嗎?說說你自己或身邊的哪些人怎樣堅強面對不幸的?

⑹ 天有不測風雲若今後你遇到厄運你會怎樣做?

3、有關厄運的名言積累:

不幸可能成爲通向幸福的橋樑。

──日本諺語

災禍是一個人的真正試金石。

──鮑蒙特與弗萊徹《榮譽之勝利》

苦難磨練一些人,也毀滅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試真金,逆境試強者。

──塞內加《論天意》

六、兩篇寓言進行比較閱讀

1、在主題上,兩片語言都是些人生態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則主要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後則寫人受難後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採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則寓言味道比較濃些;後則更像是事實。

3、 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是敘事爲主。而前則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後則重在敘事。

 七、課外練習

讀幾則寓言,然後說說寓意。

《寓言》教學設計11

《紀昌學射》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29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這則寓言講的是紀昌學習射箭,飛衛告訴他先要下功夫練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一一照做。等練好了眼力,飛衛纔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動的事闡明瞭無論學什麼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還可以體會到學習者的恆心和毅力對學習結果的重要作用。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好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興趣。我們都知道課題是課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學時我抓住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課上學生也能夠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幾個問題,如:紀昌向誰學習射箭?紀昌是怎樣學習射箭的?當學生提出問題後,我會以鼓勵性的語言來激發更多的學生大膽提出疑問。

雖然這則寓言比較簡單,但是學生在總結課文主要內容時回答得還不夠完整,這時我並沒有急於打斷學生,而是通過引導式的語言讓他們完善答案,比如:你說的還能再具體些嗎?你還有需要補充的嗎???這樣的語句來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答案。在這節課的伊始,我設計了學生朗讀課文的環節。第一個舉手站起來的學生是我們班平時不太敢舉手的同學,當她流利的讀完課文時,我以讚揚的語氣鼓勵了她,並且給了她一個滿意的微笑,從而讓這位同學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並且鼓勵她今後更要大膽的舉手回答問題,這樣也會鼓勵其他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

《寓言》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於求成;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做事要老老實實,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3、理解“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的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

4、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觀賞圖畫,直接感受,加深體驗,合作學習、遊戲等方式,讓學生掌握生字,在課文中反覆朗讀,讓學生在情感妙答中體會其中的道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在兩則寓言故事中,學會觀察生活,學會腳踏實地學習。

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感悟寓意。

難點:懂得寓言中的啓示。“寓、截”的識記。“費、望、算”的書寫。

教學突破:《寓言兩則》是一篇給學生的啓迪,讓學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根據新課標的特點,從以下突破:認生字、寫生字是這一課的重點,以合作學習爲主,教師組織指導。懂得“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真正含義,是本課的難點。根據低年級兒童思維的特點,讓學生看圖畫,多讀,多感悟,使抽象的問題在形象思維中獲得解決。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投影儀

教學主要方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朗讀感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提問:你讀過成語故事嗎?舉例說說。

(像《刻舟求劍》那樣,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用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啓發,這樣的小故事叫“寓言”。學習“寓”字。

2、本課的兩則寓言,講的是什麼故事?這兩個故事各說明什麼道理?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來讀課文。

二、自學課文,自讀感悟。(學習第一則寓言)

1、讀:(邊讀邊標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記:(想利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

3、想:(課文說了一件什麼事?)

4、問:(這則寓言,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三、小組合作討論。

1、檢查:(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2、讀書:(分自然段讀課文,評一評誰讀得好,爲什麼?)

3、議論:(這則寓言說明的道理)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並回答:那個人爲什麼在田邊轉來轉去?你是從哪個詞語中看出來的?他的心情怎樣?

解詞: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裏特別着急。

好焦急——禾苗長得太慢

這個人急切地想讓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去看。由於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於是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想辦法。(這是故事的起因。)

指名學生朗讀第2、3自然段,並回答:那個人想了什麼辦法幫助禾苗生長?“好”辦法——“禾苗一棵一棵往高裏拔”

他自己感覺怎樣?

解詞:筋疲力盡——形容非常勞累,沒有一點力氣了。

白費——白白地耗費。本課指白費力氣。一大截——一大段。

好辛苦——從中午一直把刀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裏拔,還認爲“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這是故事的經過。)

指名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並回答:拔苗的結果怎樣?

結果禾苗都死了。(這是故事的結果。)

“好”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指名學生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簡要複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問:禾苗爲什麼都枯死了,這個人錯在哪裏?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長。把禾苗往高裏拔,它的根被拔斷了,所以禾苗死了。

2.這個人急於求成,所以把事情辦壞了。

3.這個人錯就錯在不管禾苗的生長規律,急於求成,拔苗助長,結果事與願違,把事情辦壞了。

(二)自己遇到過哪件事,因爲急於求成結果辦壞了?(舉例)

(三)你讀了《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懂得了什麼道理?

辦任何事情如果急於求成,不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去辦,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五)指導書寫生字“焦、費、望、算”。

1、分析字型及結構。

2、師寫生看。

3、生抄寫生字。

板書設計:

27、寓言兩則

揠苗助長: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於求成

寫字:焦、費、望、算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認讀詞語。

寓言、寓意、焦急、焦慮、喘氣、計算、算盤

一截、攔截、丟失、費力、浪費、盼望、張望、氣喘噓噓

2、看圖講故事。

3、說一說《揠苗助長》這則寓言的寓意。

4、這節課我們將用上節課學習《揠苗助長》的方法來學習另一則寓言。齊讀課題。識記“守”。

二、自學課文,自讀感悟。

1、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記生字:(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3、想問題:(你讀懂了什麼?)

4、提問題:(這則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三、小組合作

1、檢查:(檢查生字識記情況)

2、朗讀:(評一評準讀得好,好在哪裏?)

3、議論:(這則寓言說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裏的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隻野兔的?以後他是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討論第一個問題:

一隻野兔從樹林裏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死了。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力氣,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

——誰能回答得簡單一點?

一隻野兔撞在樹樁上,死了。種田人白撿了一隻野兔。

——按問題回答: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隻野兔的?(先說“誰”,再說“怎樣得到”,最後說“一隻什麼樣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子。

比較兩個句子。思考:他爲什麼能撿到?第二個句子說得更明白。

真幸運——野兔撞樹樁,啥力也不費

討論第二個問題:

種田人白撿了一隻野兔以後:

想:要是每天能撿到一隻野兔,那該多好啊。

真敢想——每天撿一隻,野兔肥又美

做: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着,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

真耐心——日出樁邊等,日落茫然歸——他的想法能實現嗎?爲什麼?

種田人的想法不能實現。因爲野兔由於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樹樁上。

——你從哪裏知道野兔是由於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的?

“一隻野兔從樹林裏竄出來”,“竄”是亂跑、亂逃的意思。所以說野兔跑得很快。

“丟下鋤頭”是什麼意思。

“丟下鋤頭”就是不種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討論第三個問題:

結果:兔子沒等到,莊稼全完了。

真悲傷——野兔沒再來,農田盡荒廢

同學們,來勸一下這位農夫

指名學生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簡要複述《守株待兔》這個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樹立形象靠感受。

1.朗讀《守株待兔》,想想那個種田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討論:那個種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總撞死在樹樁上。

(二)分析錯因要思考。

1.提問:那個種田人錯在哪裏?

2.討論。

(1)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撿一隻,那是不可能的。

(2)那個種田人把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存在僥倖心理,希望還能不勞而獲。

(3)那個種田人丟下鋤頭,守株待兔,兔子沒等到,莊稼也完了。

(4)那個種田人錯就錯在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倖心理,結果把事情辦糟了。

總結:真愚蠢——死守就經驗,絲毫不知變。

(三)揭示寓意需提煉。

1、讀了《守株待兔》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守株待兔》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能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倖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這個成語就來源於這個故事。成語“守株待兔”是用來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有萬一僥倖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

五、指導書寫。

1、分析字型及結構。

2、生試寫“守、肥、樁、比”,評價後再寫。

3、生抄寫生字。

六、作業佈置。

1、把課文中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課外:閱讀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27、寓言兩則守株待兔:

幹活——撿兔——等兔——等不到

莊稼全完

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

寫字:守、丟、此、樁、肥

教學反思:二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通過圖文結合學習,挖掘它們的思維,讓孩子們的想象能緊扣主題,在教學中通過平等交流,模仿課文中的鄰居對課文中的人物,進行勸說。是孩子們自己能對這兩則語言故事的寓意更加明白,從而突破了難點。通過合作學習,平等交流,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寓言兩則》教學點評:

本課教學生動活潑,圖文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形式多樣,通過讀文、評說、交流、議論,使學生明白寓意,突破難點。教法突出重難點,學法適合低年級的認知能力、心裏特徵,整體教學效果良好。

《寓言》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從白兔的生活體驗、落難王子的命運,感悟人生,辯證地對待財富與不幸。

2、結合已有知識,探究寓言的寓意。

過程與方法:

1、品味、積累準確、形象的語言,複述課文。

2、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把握對人生的態度、對待人生的際遇。

教學重點:

1、掌握寓言的特點。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難王子》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難點:

1、使學生通過學習,樹立良好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表演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應該聽說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吧,這個成語從一則寓言故事中得來,大體是這樣的:

戰國時期,長城附近住着一個老頭,養了很多馬,名叫賽翁。有一天,不知什麼原因,他家的一匹馬逃走了。鄉親們紛紛跑來安慰他。老頭卻十分平靜地說:“沒關係,丟失好馬雖然是一大損失,但沒準會變成一件好事呢?”過了一段時間,那匹馬奇蹟般地跑回來了,並且還帶回來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馬。鄉親們又紛紛前來道賀。這時,老頭又意味深長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他有個酷愛騎馬的兒子,天天騎着良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從馬上掉下來把腿摔斷了。左鄰右舍又來探望、安慰他。這時老頭又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一年後,北方匈奴入侵塞內,青壯男丁都被抓去當兵,十有八九都死於戰場,而這個年輕人卻因爲摔斷了腿未上前線,保全了一條性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禍和福在一定條件下能相互轉化,有時候壞事能變成好事。當我們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時,常會用“塞翁失馬”來安慰自己或別人。

剛纔我們講的是一則寓言故事,同學們知道什麼叫寓言嗎?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一般結構短小,主人公多爲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充滿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莊子》、《韓非子》等作品中。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著名作家周國平的兩篇寓言。

二、整體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國平,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博士、研究員,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穫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等。

2.課文導語

生閱讀導語

師:寓言由一個故事和寓意組成,故事彷彿是身體,寓意則是靈魂,學習寓言最重要的是領會蘊含於故事中的寓意。那麼寓意如何去領會呢?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找對比,找變化,看故事發生前後主人公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爲何而產生?回答好這兩個問題,用心體會兩則寓言的寓意。

3.初讀課文

師:現在我們就運用這個方法來學習這兩則寓言,首先齊讀《白兔和月亮》。

二、內容研討一

師:讀過一遍課文,我們來考慮這樣幾個問題:

1、第一、四段對白兔的心情用了對比的方法進行描寫,請從這兩段中,找出四個構成鮮明對比的四字詞語。說說兔子的心情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2、爲什麼不編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明確:

1、無憂無慮,心曠神怡;緊張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貴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擁有月亮,而白兔雖有賞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實在不配擁有月亮,所以如此緊張不安。雖是諸神之王的賞賜,也是非分之財。

3、擁有非分之財並過分看重財富,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三、內容探討二

師:下面我們來學習下一則寓言《落難的王子》,請同學們先把課文齊讀一遍。

師:我們一起來探討這樣幾個問題: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兩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別出自哪幾個人之口,作者這樣寫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發生了什麼變化?他爲什麼能夠頑強地面對厄運?

3、請在文中劃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

明確:

1、王子、我、其他人;對比寫出人世間沒有不能承受的苦難。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運後歷盡苦難的磨鍊,性格堅強起來了,所以能夠頑強地面對厄運。

3、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四、活動體驗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兩則寓言來準備兩個課本劇,《白兔和月亮》結尾處說“兔子去拜見諸神之王”請同學們前後相互合作,扮演拜見時的情景。《落難的王子》一則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準備好之後上臺表演。

《寓言》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學講、表演寓言故事。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寓言故事受到教育:應該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失,懂得掩蓋過失會有不良的後果,懂得看問題,做事情要多換角度去想一想,做一做。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在對寓言故事的情感體驗和生活體驗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學難點:在對寓言故事的情感體驗和生活體驗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學準備

圖片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 師: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說說你自己曾經看過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將介紹新的寓言故事給你們。(板書:寓言兩則讓學生齊讀)

3. 解釋課題:什麼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則”就是“篇、個”的意思,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第一則:《掩蓋過失的貓》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

2.思考:“掩蓋過失”是什麼意思?讀了課文你想到了什麼?

3.練讀課文,互評互議。(注意聽辯“捕瘦蚤嗆”的發音),達到讀熟。

4.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教師出示:有一隻貓,總愛吹噓自己,對自己的過失卻百般掩蓋。

引導學生體會這隻貓的弱點,“愛吹噓”正是“掩蓋過失”的原因。

自由讀文,想一想文中的貓有幾次“過失”?他是怎樣“百般掩蓋”的?

1.學生自讀課文後小組交流。

2.討論:貓爲什麼要“百般掩蓋”自己的“過失”呢?(愛虛榮,要面子)

3.有感情朗讀,抓住“吹噓、百般掩蓋”等關鍵詞表現貓的虛榮、自欺欺人。

4.引讀:有一隻貓,總愛吹噓自己,對自己的過失卻百般掩蓋.......“他卻說.......”“他卻笑着說......”“他卻對夥伴們說.......”

四、理解寓意:這隻貓,爲了吹噓自己,掩蓋過失險些喪命,不知道這隻被救上來的貓是否會從中得到教訓。同學們想想該對他說些什麼?才能讓他以後正視自己的過失。

學生自己練說,在小組說,全班展示。培養學生表達的自信心,認識掩蓋過失的危害和後果。

第二則:躲雨

一、讀一讀寓言

1.練讀《躲雨》。學生自讀課文,同桌互評互讀,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注意聽辯“嚷跨刮否咂”的發音

2.說說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麼事?

提示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學生自由練讀,然後小組講故事,指名上臺將給同學們聽,看誰能把故事講得完整、具體。

抓住“喜出望外失望垂頭喪氣嚷”等關鍵詞,進入故事情境。

二、演一演故事

1.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將故事情節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表達出來。

2.引導學生評議,重點落實到是否能通過讀文中的關鍵詞句,將故事的發展過程表現出來。

三、說一說寓言

通過剛纔的學習,你有什麼遺憾?(要是.......)是的,如果他們去試一試,那事情的結果就會不一樣了。看來我們遇到事情一定要親自去做一做,試一試,這樣纔會不會留下遺憾了。

《寓言》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十一個生字新詞,認讀四個字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瞭解寓言故事內容,感悟語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這則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瞭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難點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杆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製的槍頭;盾,盾牌,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矛槍箭。用來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後不一,互相牴觸。(自相矛盾)同學們!請你根據這段話的意思用一個詞語概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板書:自相矛盾)誰知到什麼是寓言?(生說,如說的不對,可以在學完這則寓言後告訴老師答案)

一、自讀課文

這則寓言共有五句話,第一句話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在叫賣矛和盾。第二、三句講他誇口的情形,兩個“不論……都”是他的話陷入了前後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4、5句講的是,當別人問他:他卻啞口無言了

二、進一步理解課文

解釋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杆的一段裝有青銅或鐵質的槍頭:盾,盾牌,用來訪呼聲體、遮擋矛槍箭。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後不一,互相牴觸。

三、演一演,加深記憶

四、明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後一致,而不能故意誇大,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來相容諷喻說話、做事相互牴觸,互不相容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