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追“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我也追“星”》教學設計

1、瞭解明星,正確對待追星問題。

2、培養學生清楚、簡潔、準確地表述觀點的能力。

3、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展示明星風采,正確看待明星。

教學難點

正確對待追星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活動:設計調查問卷,共設三道題:列出你最喜歡的三位名人;簡單闡述你喜歡這些名人的原因;如果你有機會與崇拜的名人接觸,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根據調查結果,教師瞭解到學生們對“追星”問題的認識膚淺、片面,進而找到了教學重點,同時按照學生喜愛的名人類型劃分合作學習組,安排課前準備活動。不願參與到這些小組的同學另結成兩個合作調查組,調查中學生及家長對“追星”問題的看法,作爲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追星問題的切入點。在學生收集資料期間,教師定時檢查瞭解學生收集材料的成果。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結合成六個合作小組,分別收集相關資料。第一組位“IT精英”組,收集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的資料;第二組爲“軍事奇才”組,收集軍事家諸葛亮的材料;第三組爲“體育明星”組,收集籃球明星麥克格雷迪的成績;第四組爲“流行歌星”組,收集歌星周杰倫的材料;第五組爲“調查一”組,調查“中學生追星現狀”;第六組爲“調查二”組,調查“成年人如何看待中學生追星問題”。材料收集全面後,組員共同篩選、整理,並製作成幻燈片在課堂展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導入:“追星”是現今社會上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說到“星”,一般人心目中就會想到歌星、影星。其實,“星”的概念遠遠超過了這些,還涵蓋了偉人、專家、學者等各類名人。從課前的調查中,我知道同學們心中也有“星”,而且“追星”的方式不同。“追星”可以像小品中的人物那樣瘋狂地迷戀,也可以像咱們的同學一樣極度地崇拜,還可以學習和效仿,它有不同的程度,這節課我們就來交流一下追星問題。

二、圍繞“追星”交流、辯論

1、“星”光燦爛──展“星”

(開場)首先,我們進入第一個版塊──“星”光燦爛,看看同學們追的是什麼“星”。同學們在課前已經收集整理了很多“星”的材料,並按類別結成了四個合作小組。我們就先請各組派一位代表來展示一下本組所崇拜的“星”的風采。希望各組能介紹得具體生動。

學生分組介紹本組所崇拜的明星。

第一組:IT精英──比爾·蓋茨

第二組:軍事奇才──諸葛亮

第三組:體育明星──麥克格雷迪

第四組:流行歌星──周杰倫

2、“星“際旅行──議“星”

⑴ 各組派一名代表分別概括四位名人的魅力。

(引言)同學們心中的“星”確實很耀眼,但是“星”的這些表面的光彩是我們追不到的。我們能夠追“星”的什麼呢?下面我們進入第二個版塊──“星”際旅行。請各組同學根據收集的材料概括一下你們追的是這顆“星”的什麼?

⑵ 調查組展示“中學生追星現狀”的調查結果,全班對中學生普遍追影星、歌星的現象發表自己的觀點。

(設疑):我們追這些“星”有着各種各樣的理由。多數中學生都在追什麼“星”呢?我們班的第一調查組對這一問題做了調查,我們來看看調查結果。(學生彙報調查結果)

(誘思)對這一現象,同學們怎麼評價?請用清楚的語言表達你的觀點,要有理有據。

(探究)追什麼星要統一嗎?

(點撥)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年齡閱歷不同,追的星自然也就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

⑶ 調查組展示“成年人看待中學生追星問題”的調查結果,全班對家長的限制進行討論。

(討論)對於追什麼星,我們有了一定的共識,家長們是否也

能理解我們呢?請我們班的第二調查組彙報他們的調查結果。(彙報結果後)你怎麼看待家長的意見?我們怎樣做才能讓父母理解我們?請用簡潔的語言說說你的看法。

(點撥)父母愛我們,對我們有很高的期望,而且和我們對問題的認識也不一樣,我們在和他們溝通的同時,也應該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適度地追星。相信他們也是會接受的。

三、總結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討論,大家在“追星”問題上有什麼新的認識?請用準確的語言概括。

教師小結:處理好追星問題應該注意兩點:即明確追什麼和把握怎樣追。同時,我們還應該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看問題不要只看表面,要看本質;看問題不要片面,要全面。

四、作業

運用本節課學習的分析問題的方法,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爲《對中學生“追星”的建議》。

課後小結

本次活動設計注重學生口語表達訓練的層次,學生在展示和討論中的口語要求由清楚到簡潔再到準確,得到了充分的口語表達訓練。另外,活動設計也充分調動了學生活動的積極性,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明星話題,採納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展示。發言的同學因在展示中獲得成就感產生強烈的學習熱情,聆聽的同學在豐富的視聽資料中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從而對探究的問題進行認真地思考,熱烈地討論。教師若能更熟練、更巧妙地進行課堂調控,課堂氣氛會更加活躍。

【課堂片斷實錄──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追星問題】

師:大家追這些“星”有着各種各樣的理由。多數中學生都在追什麼“星”呢?我們班的調查組對這一問題做了調查,下面來看看調查結果。(展示追星排行榜及數據比例圖)

生:從這個排行榜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學所追的星多數是歌星、影星。我們也調查了中學生追這類明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容貌出衆,二是歌曲好聽。

師:對這一現象,同學們怎麼評價?

生1:我認爲中學生目前的追星現狀不是很好,很多學生只爲聽明星的歌不惜浪費時間和金錢,很盲目。

生2:我認爲追歌星、影星也未嘗不可,但要適度。有的同學迷戀他們,不惜犧牲一切,有些同學對這些明星不理不睬。其實兩者都不可取。我們可以在課餘時間去聽他們的歌來豐富課餘生活。

生3:我們可以追這些明星,但要學習他們可貴的精神,而不是追他們的外表。

生4:我認爲還是追科學家、文學家比較好。他們能對我們有很多好的影響。

生5:我認爲可以追這些影視明星們,因爲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也可以學習。

生6:我覺得追這些明星挺好的。因爲你喜愛他,所以會因此學習他的很多優點,有積極的一面。

師:同學們有這些不同的觀點很好,那追什麼星需要統一嗎?

生:不需要。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喜歡的明星也可以不同。

師:對!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年齡閱歷不同,追的星自然也就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因此,追星沒有好壞之分,卻有品位的高低之別。如果“追星”只注重容貌與歌曲,品位相對就低了。只要處理好追星的兩個問題,即明確追什麼和把握怎樣追,每位同學追星的'品位就會提高。

教學反思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改革中一個全新的課型,關於這一課型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中做了清楚的闡述:“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爲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因而,綜合性就成爲教師在設計“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而在課堂實踐中,教師產生出一種強烈的感受──“這還是語文課嗎?”於是,“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語文性就成了教師目前進行教學設計的難題。因此,我在本課設計中特別實踐與探索了這一問題,並初步形成了一些認識。

第一,語文是一種學習工具,“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語文性應該體現在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形成讀懂其他資料及生活中閱讀的各種文字材料的能力。

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閱讀與寫作。《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目標有:“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閱讀材料時,“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寫作方面,要求學生“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準備活動就是讓學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中,學會閱讀和剪裁文字材料。

在《我也追“星”》這節課的準備中,我就從文字材料入手,要求學生收集大量的有關名人的文字材料。只有讀懂這些材料,學生才能歸納出明星的閃光點;只有理解這些材料,學生才能辨識出哪些事蹟有典型性;只有掌握這些材料,學生纔能有條理地編排材料。在準備過程中,我不斷對學生篩選、整合的材料提出疑問──這位明星和同類明星中的其他人有何不同之處?這件事能突出這個明星的突出成就嗎?只介紹這一事蹟能突出你們在“追”嗎?……學生在修改過程中,反覆閱讀比較分析材料,不斷完善整合的成果,最終“軍事奇才組”的同學選擇了“空城計”來展示諸葛亮兵法之奇;“IT精英組”的同學選擇了比爾·蓋茨的財富及處理財富的方式來展現本組追“星”的不同;“籃球明星組”的同學選擇了最引人注目的35秒得13分的比賽片斷來表現偶像麥克格雷迪的高超球技;“流行歌星組”則借周杰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東風破》來突出他的音樂才華。

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學生們提高了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了一些篩選、歸納、整合的技巧。同時,也爲處理其他學科的信息材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語文是一種生活工具,“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語文性應該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中。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生活中則表現爲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整個活動中,學生往往以“說”學習成果爲主,同時也要“聽”別人的觀點,“讀”他人展示的材料,“寫”活動的收穫。這是語文性最集中的體現。

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在《我也追‘星’》這一課的教學環節設置上做了反覆修改。圍繞本課的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我在最初設計這節課的教學環節時,就僅想到讓學生們以“說”爲主──“說”自己的偶像,“說”追星的原因,“說”追星的方式。但這些“說”之間有怎樣的聯繫?這樣的“說”是否能有效地鍛鍊學生表達能力?這樣的“說”怎樣與聽、讀、寫相結合?後來我將訓練的環節與層次做了進一步的細化。訓練環節分兩步:第一步爲展示,一部分學生轉述整合好的材料;第二步爲討論,全體學生表達自己對“追星問題”的看法。在這兩個環節中,學生不僅練習了“說”,而且要學會“聽”同學表達的重點,“讀”投影上展示的文字與數據,這樣就能有的放矢地發表意見,在課後的“寫”也才能更具體、更充分。爲了能夠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訓練,我在訓練的難度上也做了精心設計,表達的要求逐步提高──由清楚提高到簡潔,進而達到準確,以求實現語文的交際功能。

第三,語文是一種思想工具,“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語文性應該體現在向學生滲透一種思維方法的訓練上。語文課中的課堂寫作訓練一般都表現爲口頭作文或筆頭片段練習中,但有時因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在課堂做“寫”的訓練,這時我們不妨在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思維方法的訓練,這也應是語文性的一種表現。

我所設計的《我也追‘星’》一課要求落實寫作,我便嘗試訓練學生看問題的方式。在學生展示了“中學生追星現狀”的調查後,我設計了一道討論題──你怎樣評價中學生的追星行爲?學生能對明星做一分爲二的分析,也能對追星問題做一分爲二的分析,潛移默化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成人看待中學生追星現象”的調查分析後,我又設計了“怎樣看待家長反對追星的態度”的討論,學生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家長的心態,進而對追星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在作本課總結時,我將對追星問題的分析做了進一步推廣,總結出看問題的兩個角度──深入與全面,從而讓學生體會一種寫作思維和方法。

在《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總目標中,要求語文學習“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這種科學的思想方法就可以細化爲訓練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從學生課後完成的作業──《給中學生的“追星”建議》來看,學生們能從多方面分析追星的利弊,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有的學生甚至可以安排嚴密的邏輯關係。這樣的思維訓練可以爲以後議論文的閱讀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關注語文性的同時,教師也不能忽視綜合性學習的綜合性。本節課的形式以口語表達爲主要活動形式,綜合性體現不足。因而,怎樣將語文性與綜合性自然地結合起來,我在這一問題上需要進一步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