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課件資料

《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中節選改寫的一篇重點講讀課文,它通過周瑜、黃蓋等在赤壁大勝曹軍的記敘,分享了赤壁之戰課件資料,也許會有幫助!

赤壁之戰課件資料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懂得以弱勝強的道理,培養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謀善斷的品德作風。

2、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剪裁技巧和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重點掌握“方”、“卒”、“將”、“數”等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實”、“可以”、“初一”等古今詞義的區別,整理“於”“乃”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

1、重點掌握“方”、“卒”、“將”、“數”等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實”、“可以”、“初一”等古今詞義的區別,整理“於”“乃”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2、分析並掌握本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

【教學難點】

1、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律。

2、分析並掌握本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

四課時。

第一課時總第個教案

一、導入新課:

(一)揭示課題,介紹時代背景。

《赤壁之戰》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改編而成的。哪位同學知道“三國”是哪三國?他們的首領各是誰?

(“三國”是魏、蜀、吳。他們的首領分別是:魏是曹操;蜀是劉備;吳是孫權。)

“三國”是怎樣形成的呢?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雄心勃勃,想進一步奪取長江下游孫權的地盤。當時曹、孫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強大的曹軍,孫權聯合沒有地盤的劉備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與曹軍交戰。課文講的就是這次戰役的故事。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這一戰局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爲後來魏、蜀、吳三國成鼎立局勢奠定了基礎。同學們,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呢?

(“赤壁”這個地方在哪裏?交戰雙方是誰?他們爲什麼要打仗?結果怎麼樣?)

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首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的朗讀錄音,找一找課文中是誰和誰在打仗。

帶着問題聽錄音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篇課文講的是曹操率領的80萬大軍和周瑜的3萬兵士作戰。)

周瑜是孫權的部下,東吳軍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在赤壁這個地方被周瑜率領的東吳軍打敗。“赤壁之戰”寫的就是這件事。作戰雙方力量懸殊那麼大,曹軍爲什麼會敗呢?我們認真學習課文之後,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黃河流域。爲了一統天下,曹操南下擊敗劉表、劉備,佔據了“荊、襄”之地,又乘勝企圖以80萬大軍渡過長江,奪取江南東吳的地盤。面對強兵壓境,孫權與劉備聯合起來,在赤壁一帶,與曹操決戰。當時曹軍號稱80萬大軍,東吳周瑜率軍3萬,雙方兵力對比懸殊。最後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戰爭以曹軍大敗而告終。“赤壁之戰”以後,曹操一段時間內無力南下,奠定了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那麼,東吳怎麼會以少勝多,擊敗曹軍的呢?這就是本文要講述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簡介

司馬光(公元1019--1086)北宋傑出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嗜學,尤喜《左氏春秋》;及長,學識更爲淵博。

司馬光治學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編撰《資治通鑑》(共費時19年,自1066--1084)。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於此書”。

《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共294卷,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趙匡胤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連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資治通鑑》取材極爲廣泛,取材於“正史”、“雜史”、文集、筆記等有關著作,先由“當代通儒劉攽、劉恕、範祖禹等分段撰寫,再經司馬光刪削潤色總其成。書由神宗賜名並做序。

作者及年代體裁地位特點

《左傳》左丘明(春秋)編年體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

《國語》(春秋)國別史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劉向編訂(西漢)國別史我國戰國時代史料彙編

《史記》司馬遷(西漢)紀傳體

《漢書》班固(東漢)紀傳體

《後漢書》范曄(南北朝)紀傳體

《資治通鑑》司馬光(宋)編年體

三、課前提問

《赤壁之戰》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改編的。

1.你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嗎?(東漢末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前後)

2.你知道東漢末年的“三國”是哪三國嗎?各國以誰爲首?主要重臣(魏:曹操,蜀:劉備諸葛亮,吳:孫權周瑜魯肅)

3.《赤壁之戰》之所以出名,它的特點是什麼?(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4.故事寫了交戰雙方哪些人?他們都是幹什麼的?(曹操;魏國的丞相,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東吳孫權的一員大將,任水陸軍都督。黃蓋:周瑜手下的一員老將。)

5.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曹操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

6.結果如何?(周瑜勝利,曹操失敗。)

7.周瑜用什麼方法取得勝利的?(火攻)

四、聯繫上下文、結合文下注釋,疏通課文

1、比較加點詞的詞性和詞義。

當誰以當曹操者(動詞,抵擋)

當橫行天下(動詞,應該)

孤當與孟德決之(副詞,當即)將命猛將統兵數萬(名詞,將領)

求救於孫將軍(名詞,

彼所將中國人(動詞,率領)

將順江東下(副詞,將要)

治共治曹操(動詞,對付)

劉表治水軍(動詞,管理)

卒疲病之卒(名詞,士兵)

魯肅聞劉表卒(動詞,死亡)

五萬兵難卒合(形容詞,同“猝”,匆猝)

次引次並北(動詞,臨時駐紮)

餘船以次俱進(名詞,次序)

方助畫方略(名詞,次序)

地方千里(名詞,方圓)

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副詞,正在、將要)

方連船艦(副詞,正,或並)

乃此乃天也(判斷動詞,是)

蒙衝鬥艦乃以千數(副詞,竟,居然)

乃罷會(副詞,於是,就)

騎乃得過(副詞,才)

2、辨析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詞性、作用或意義)

爲爲孫權長史 (wéi動詞,是)

爲操後患 (wéi動詞,成爲)

動以朝廷爲辭 (wéi動詞,做)

保爲將軍破之 (wèi介詞,替)

安能復爲之下乎 (wéi介詞,在)

恐爲操所先 (wéi介詞,與“所”連用,表被動)

此爲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wèi動詞,通“謂”)

於求救於孫將軍 (介詞,向)

見權於柴桑 (介詞,在)

肅追於宇下 (介詞,到)

受制於人 (表被動,被)

五、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教師範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的結構。

六、作業

1、熟讀課文。

2、思考課後題。

教學後記:

《赤壁之戰》內容是根據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改編的,故事情節大家基本熟悉。教學本課,我採用以學生動手查資料,親口補充資料,師生配合表演,學生主動質疑,小組合作討論、分角色朗讀等形式,在學生讀通原文,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火燒赤壁片斷,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藝術享受,接着,就趁熱打鐵,進行拓展環節:用自己的筆描寫一下片中的場景。

通過教學實踐,我覺得查資料預習環節,學生做得相當成功。這可能跟學生對三國故事感興趣有關,學生在補充介紹資料時,有條理。我認爲這與平時我們在交流資料時的要求有極大的關係。不會選擇資料是學生在交流資料時常常出現的問題。課堂上,有的學生只顧自己念自己查的資料,全然不顧資料跟課文的關係大小,也不加以取捨,重點不突出,語言也羅索。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注意引導、嚴格把關。

此節課成功的地方還有師生配合表演課文情節,採用問答式,對話時師生感情豐富,語言富有人物個性,極有感染力。其次,最後的拓展也挺成功。學生通過影視作品的觀看,對火燒赤壁的宏大場面有了具體形象的感知,火光通天,濃煙滾滾,喊殺聲連成一片,曹操的人馬被燒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其慘烈、壯觀的場面震撼人心,加上音樂的渲染,使學生如臨其境。所以,學生寫起來就比較容易。老師在適當提供一些詞語,讓學生化難爲易,寫得順暢,賦予文采。

當然,教學這一課也有遺憾之處。學生對歷史年代不是很熟,不如:有學生就說本課講述的事情發生在三國時期,有的學生就受到《三國演義》〉思想的影響,認爲曹操是一個奸臣,學生討論時莫衷一是,老師就得花時間澄清。我覺得還是自己在備課時對學生估計不足造成的,看起來學生的歷史知識貧乏,概念混淆,今後有機會就得讓學生閱讀有關書籍,或者開展這方面的比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