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課件

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陰陽五行學說課件 ,歡迎閱讀。

陰陽五行學說課件

陰陽五行學說簡介

陰陽學說,認爲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於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於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瞭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陰陽學說也就成爲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學屬於自然科學範圍,認爲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

陰陽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認爲,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構成的。這兩個方面就稱爲陰陽。一般來說,陽代表事物具有動的、活躍的、剛強的等屬性的一方面,例如,動、剛強、活躍、興奮、積極、光亮、無形的、機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輕的、熱的、增長、生命活動等。陰代表事物的具有靜的、不活躍、柔和的、等屬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靜、柔和、不活躍、抑制、消極、晦暗、有形的、物質的、下降的、在內的、重的、冷的、減少、肉體等。當兩件事物發生一定聯繫時,可以把它們分爲陰陽。例如,天爲陽、地爲陰、日爲陽、月爲陰;火爲陽、水爲陰、男爲陽、女爲陰;白天爲陽,黑夜爲陰……。若是以一個動物爲例,則它的肉體爲陰,生命活動爲陽;它內在的臟腑爲陰,外露的皮毛爲陽;它向下的腹爲陰、向上的背爲陽……。由以上例子說明,陰陽是指宇宙間萬事萬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區別和概括。

陰陽變化的規律,陰和陽之間,並不是孤立和靜止不變的,而是存在着相對,依存、消長、轉化的關係。現分述如下:

(一)陰陽的相對性:陰陽是說明事物的兩種屬性,是代表矛盾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聯繫的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如天爲陽、地爲陰;白天爲陽、黑夜爲陰;上爲陽、下爲陰;熱爲陽、寒爲陰;陽電與陰電等。諸如此類,說明了不論任何事物,都是對立存在宇宙間的,但是,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必須根據互相比較的條件而定。就人體而言體表爲陽,內臟爲陰;就內臟而言,六腑屬陽,五臟爲陰;就五臟而言,心肺在上屬陽、肝腎在下屬陰;就腎而言,腎所藏之“精”爲陰,腎的“命門之火”屬陽。由此可見,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

(二)陰陽的互根:古代醫學家稱爲“陰陽互根”。中醫學有“陽根於陰,陰根於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和“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等論點。意思是說,陽依附於陰,陰依附於陽,在它們之間,存在着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的關係――即任何陽的一面或陰的一面,都不能離開另一面而單獨存在。以自然界來說,外爲陽、內爲陰;上爲陽,下爲陰,白天爲陽、黑夜爲陰。如果沒有上、外、白天,也就無法說明下、內、黑夜。以人體生理來說,機能活動屬陽,營養物質(津液、精血等)屬陰。各種營養物質是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有了足夠的營養物質,機能活動就表現得旺盛。從另一方面來說,營養物質的來源,又是依靠內臟的功能活動而吸取的。

以上說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與共的,如果沒有陰,也就談不上有陽。如果單獨的有陰無陽,或者有陽無陰,則勢必如《內經》所說:“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則一切都歸於靜止寂滅了。

(三)陰陽的消長:指陰陽雙方在對立互根的基礎上是在永恆地運動變化着,不斷出現“陰消陽長”與“陽消陰長”的現象,這是一切事物運動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例如:四季氣候變化,從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漸變熱,是一個“陰消陽長”的過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熱逐漸變寒,又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程。由於四季氣候陰陽消長,所以纔有寒熱溫涼的變化。萬物才能生長收藏。如果氣候失去了常度,出現了反常變化,就會產生災害。

臨牀上常常以陰陽偏盛偏衰(即陰陽消長)來說明臨牀的不同證候。例如,寒屬陰、陰盛則見寒證,如受冷後出現的胃寒腹痛、腹瀉等;熱屬陽、陽盛則見熱證,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熱口渴、皮膚紅等急性熱病症狀。有些虛弱的病症,其發病機制不是因爲陰或陽的偏盛,而是因爲偏虛。如果某臟腑的陰偏虛,稱爲“陰虛”,此爲陰消,“陽”相對的突出,因爲熱屬陽,故陰虛見熱證。這種現象稱爲“虛熱”。如果某臟腑的陽偏虛,此爲陽消,稱爲“陽虛”,此時“陰”相對突出,因寒屬陽,故陽虛見寒證,這種現象稱爲“虛寒”。

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常處於相對平衡的,如果“消長”關係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對的`平衡時,便將出現陰陽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導致疾病的發生。

(四)陰陽的轉化:指同一體的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當其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其雙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轉化,陰可以轉爲陽,陽可以轉爲陰,稱之爲“陰陽轉化”。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的話,則轉化便是一個質變的過程。《素問》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極”時,便有可能向熱的方向轉化,熱“極”時,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轉化。如某些急性熱病,由於邪熱極重,大量耗傷機體正氣,在持續高熱的情況下,可以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一派陰寒危象,這種病症變化,即屬由陽轉陰。若搶救及時,處理得當,使正氣恢復,四肢轉溫,色脈轉和,陽氣恢復,爲由陰轉陽,病情好轉。此外,臨牀上常見的各種由實轉虛,由虛轉實、由表入裏、由裏出表等病證變化,也是陰陽轉化的例證。

陰陽在醫學中的應用

(一)陰陽與人體解剖部位的關係:根據上述之外爲陽、內爲陰;上爲陽,下爲陰;背爲陽,腹爲陰的規律,則人之皮毛在外爲陽,臟腑在內爲陰;頭在上爲陽,足在下爲陰。

(二)陰陽與人體生理的關係:人體的健康與否,決定於陰陽的是否調和,如《內經》所說:“陰平陽祕,精神乃治”。人體攝取飲食後,經過脾、胃的腐熟運化,將營養物質運送至全身各處,使肉體增長強壯、使生命活動力旺盛。食物消化後有形的廢料,由前後二陰排出。人體之陰陽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況下,人體就健康。

(三)陰陽與人體病理的關係:人體陰陽失去平衡後,就會表現出各種症狀來,古人對症狀的分類,也是用陰陽來代表和說明的。陽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發熱、口渴、脈數(快)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爲熱(即陽)證。陰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不發熱,口不渴、手足冷、脈遲(慢)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爲寒(即陰)證。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另陰陽偏衰,是指陰或陽低於正常水平的失調,其一方低於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雙方都不同程度的低於正常水平,故出現虛證。陰不足,陽正常則陰虛生內熱;陽不足,陰正常則陽虛生外寒;陰陽雙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則虛寒、虛熱並見或陰陽兩虛。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陰陽兩虛”證。

(四)陰陽在診斷上的應用:陰陽是診斷的總綱。

疾病雖然很多,但其屬性不外陰陽兩類,如:

從疾病發展部位來看,不在表(陽),就在裏(陰)。

從疾病性質來看:熱證(陽),寒證(陰),

從疾病發展趨勢來自看:實證(陽)虛證(陰)。

總之,陰陽可以概括疾病的屬性。

(五)陰陽在治療上的應用:中藥種類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陰陽兩類,從藥性來看:寒、熱、溫、涼、溫熱屬陽,寒涼屬陰。從治療上總原則是“調整陰陽,以平爲期”,這就是治療的基本出發點。針對陰陽盛衰,採取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使陰陽偏盛偏衰的異常現象得到糾正,恢復其相對平衡狀態。中醫常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的治療原則,促使失調的陰陽重新恢復到相對的平衡。臨牀上借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陰陽之偏,使達到“陰平陽祕,精神乃治”。

臨牀具體用法:

①陽虛和陰勝則寒,治法:寒者熱之(用熱藥);

②陰虛和陽勝則熱,治法:熱者寒之(用寒藥);

③正氣不足,治法:虛者補之;

④邪氣偏勝,治法:實者瀉之;

⑤陰不足、陽偏亢,治法:滋陰潛陽;

⑥陰陽兩者均不足,治法:滋陰助陽(陰陽雙補)。

五行學說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並由此引申爲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着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剋運動中維持着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根據五行學說,“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土爰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金曰從革”,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則歸屬於金;“水曰潤下”,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事物則歸屬於水。

自然界中五屬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方 東南中西北

五季 春夏 長夏秋冬

五味 酸苦甘辛鹹

五色 青赤黃白黑

五氣 風 暑熱 溼燥寒

五化 生長化收藏

五臟 肝心脾肺腎

五腑 膽 小腸 胃大腸 膀胱 (三焦)

五體 筋脈 肌肉 皮毛骨

五官 目舌口鼻耳

五志 怒喜思悲恐

長夏:夏末秋初間之18天,是陰陽之過渡時期(春夏爲陽,秋冬爲陰)。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陰曆月份十一十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一日內時間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時辰)

屬相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經脈膽肝肺 大腸 胃脾心 小腸膀胱 腎 心包三焦

五行:在人體內是指氣的運動狀態。

木:指氣的展放運動。

火:指氣的延上運動。

土:指氣的相對平穩運動。

金:指氣的內收運動。

水:指氣的潛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