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時間真是轉瞬即逝,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做好教學計劃,讓自己成爲更有競爭力的人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這個教學計劃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爲《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

第二單元爲《追根尋源》、第三單元爲《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第四單元爲《我們生活的地球村》。

小學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爲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爲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爲,“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啓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通過5年的品德學習,學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識,還能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學會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爲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小學生。本學年,我們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效開展各項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祖國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善待自己,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形成開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學相處,與同學建立真正的友誼,領悟到奏響共同成長的和絃的祕訣在於真誠、善良等等;培養感恩情懷。

2、瞭解祖國的歷史及現狀,培養愛國情懷。

3、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宏揚和傳承。

4、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祖國日益富強的發展過程,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奮發有爲的責任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追根尋源,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在本課程中出現與原有歷史教材設計有很大的區別,注重呈現歷史細節,讓歷史的中國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本主題旨在引領兒童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走近歷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歷史文化的足跡,引起他們與之交往的願望和衝動,表現出對祖國曆史發展和民族興旺的尊重、關注,並引以爲光榮和驕傲,從而激發學生爲祖國未來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和行動。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4、爲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的整體素質較高,絕大部分學生遵紀守規,學習認真、自覺,作業能按時完成,且書寫工整,勞動觀念較強,講究衛生,拾物不昧,助人爲樂。同學之間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愛相處。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爲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爲、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課不發言、不愛動腦等)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6個主題,各主題下分設三級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爲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爲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爲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爲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啓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啓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爲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2)樹立以人爲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着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

2、注意整體把握

爲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爲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願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

四、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

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

五、教學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原來的學科教學模式,突破各學科教學之間的界限,在主題中整合多學科的知識,使學生進入多學科背景的人文學習領域,進行體驗和探究性學習。

2、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多渠道的蒐集知識的信息,不侷限在課本。讓學生懂得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查詢等途徑找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從而學會學習。

3、教學中還要緊密聯繫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的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的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六、教學檢測與評價

1、在評價方法上進行嘗試和研究。力求使評價過程化、多樣化,評價的方法適合學生。

2、採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激勵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3、根據“課後練習與評價”冊,信息收集、社會實踐、期末考查、學生課堂常規,發言情況、學習態度等進行多元評價。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做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有四節教材:自尊自愛、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線、與法同行;第二單元,龍的傳人:有四節教材: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獨領風騷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與的使者;第三單元,團結的民族大家庭:有三節教材、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民族團結一家親;第四單元美麗的地球,有三節教材;人類生存的家園——地球、地球上的陸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爲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本,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爲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爲習慣。

三、班級學生狀況

本班學生來自多個自然村,共有49名學生。其中獨生子女有34人。經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

1、獨生子女佔70%

2、父母在外經營,實際上是留守兒童(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的佔10%。

3、由於父母的言行,使兒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佔5%。

4、思想、行爲不能自主的佔15%。

5、留守兒童因爲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而形成不良習慣但可以教育的佔5%。

6、思想積極、熱愛生活的佔95%。

四、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爲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纔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