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小學教學計劃彙編6篇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需要好好的對接下來的教學進行計劃了。以使教學工作順利有序的進行,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教學計劃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小學教學計劃彙編6篇

小學教學計劃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冊主體課文選自“經部”的《孟子》。《孟子》記錄了戰國思想家孟軻的思想和言行,是一部文風剛健的對話體著作。學習課文,你將面對一位精神煥發的老者——孟軻。他是貴真求善的哲人,又是至誠仁愛的賢者;他是積極進取的士人,又是誨人不倦的良師。他會告訴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會告訴你,人應該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礪意志,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他還會告訴你,只有不爲貧賤所移、不爲威武所屈的人,纔是真正的大丈夫。

讀讀《孟子》中的這些格言吧:“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一路走來,你會發現這位言語犀利、滔滔雄辯的老者,其實是既可敬又可愛的。他剛強正直,胸中充盈着浩然之氣;他崇尚王道,極力反對稱霸戰爭;他意志堅定,始終追求“仁政”的社會理想;他好爲人師,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當做世間最快樂的事情之一……“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就是這樣一位英氣勃勃的儒者。

我們堅信,與孟子同遊,你對人性會有更深刻的認識,你的內心會變得無比充實,你的志向會變得更加高遠,你的人生態度會變得更加積極!

二、教學目標

1、培養誦讀的能力和習慣,激發對國學經典的興趣。

2、瞭解傳統文化知識,認識國學經典的價值,提升文化素養。

3、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矯正日常行爲。

4、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國學思想精髓。

5、熟讀經典誦讀部分內容,領會意思,提高道德水平。

6、背誦《人性善》《心之四端》《浩然之氣》《捨生取義》《石灰吟》《何必曰利》《得道多助》《君子有三樂》等古文詩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熟讀《國學》中編排的文章、初步感知其大意。

難點:能正確理解所學內容,受到品德教育。聯繫生活實際,感悟道家思想內涵,同時把道家思想內化爲自身思想,做到思成而行自然。

四、教學措施

1、通過家長檢查、同學互查、教師抽查來鞏固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誦讀;

2、充分開拓班級展示欄的宣傳功能,把學生好的國學個人感悟作品進行張貼示範,帶動更多的學生熱愛國學;

3、教學形式多樣化,課堂上或教師講解,或學生講故事,或讀書。同時開展國學背誦比賽,營造詩文學習的濃厚氛圍。

4、注重遊戲教學,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5、注重面向全體學生與尊重個別差異,集體、小組、個人展示等交錯進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6、持之以恆,堅持每天早晨10分鐘早誦,每天傍晚幾分鐘暮省,讓學生讀得多,思得深;

7、營造人人是老師,處處是教室,地地可學文的氛圍,讓孩子陶醉國學其中。同時儘量通過父母子女一起誦讀,增進親子感情;

8、循序漸進,教學相長。

小學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打破教育與生活的隔離,孩子們在學校當中在與其他場合當中一樣,需要享受一種完整的生活。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改也好,課改也好,第一項任務就是把生活的權利還給孩子,把學習的過程變成生活的過程,加強學校教育與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繫。它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方式,爲學生表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空間。

二、學習情況分析

三年級小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社會閱歷和人生體驗還非常有限,所以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應該是“在體驗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體驗爲主,在研究和解決問題方面,強調養成初步的方向。實施綜合實踐課程,就是要爲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瞭解周圍的生活環境,關注自己及同伴當中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問題,激發他們對自然和社會問題的好奇心,擴大視野,積累經驗。總之,就是要讓他們更多地去看,去聽,去想,去試。

考慮到三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我們的綜合實踐課設定了三大主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希望通過這三大主題激發着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三、課程總體目標:

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以及自我發展的責任感。

3、發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認知、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4、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並恰當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並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激發他們探究和創新的慾望,培養創新能力。

6、養成合作意識、民主意識、科學意識、環境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善於交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活動重點:

針對三年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在編寫“活動資料”時,把提高學生的觀察力作爲三年級的重點。

1、我們要在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發展兒童的觀察力,使學生學會進行有目的、系統的觀察,全面的觀察。要求學生會看、會聽、會嗅、會嘗和會觸摸,並且會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覺,綜合起來進行思考。

2、在三年級深入的觀察活動中,要求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較),要求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觀察以後,要他們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無疑對他們素質的提高十分有利。

五、活動難點:

就是能夠從直接經驗抽象出問題的本質來,完成思維發展的飛躍,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

六、實施策略

1、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都互相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學生會由本學科生成許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具有敏銳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提煉加工使之成爲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課題,教師都要在教學中培養自己挖掘綜合實踐活動素材的意識,使學科教學深入、徹底,更使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的選擇具有廣泛性。

2、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大舞臺。但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平淡無奇的。這是因爲他們對身邊的小事往往習以爲常,見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認識身邊的小事,不僅會理解小事的教育意義,而且會提高思維的品質與研究習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使命。

3、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

現在的學生不再是隻會讀書的機器了,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的焦點問題。對一些公衆現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渴望被大人們認同,希望得到與大人們一樣的成就。我們把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校園,指導他們採用具有個性化的方式展開深度探究,從而獲得自己獨創性的理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旨所在。如通過對自然界觀察、參觀、調查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珍愛生命,讓學生從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中獲得美的體驗。

4、與傳統節日相結合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泱泱大國,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精髓是學生學習的極佳資源,爲了讓學生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結合傳統的節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由中秋節、重陽節引申開來的以敬老愛老爲主題系列活動。

5、與學校工作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課程,雖然沒有固定的教材,但是並不是沒有目標。而這些目標與要求往往也是學校德育工作要達到的。因此,我們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與學校德育、少先隊活動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結合起來,互相借鑑、互相滲透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如可結合國旗下的講話內容、紅領巾廣播欄目,開展行爲習慣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時事熱點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七、課時安排

每週一課時,便於師生都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便於開展活動時進行資源共享。

小學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打破教育與生活的隔離,孩子們在學校當中在與其他場合當中一樣,需要享受一種完整的生活。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改也好,課改也好,第一項任務就是把生活的權利還給孩子,把學習的過程變成生活的過程,加強學校教育與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繫。它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方式,爲學生表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空間。

二、學習情況分析

三年級小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社會閱歷和人生體驗還非常有限,所以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應該是“在體驗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體驗爲主,在研究和解決問題方面,強調養成初步的方向。實施綜合實踐課程,就是要爲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瞭解周圍的生活環境,關注自己及同伴當中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問題,激發他們對自然和社會問題的好奇心,擴大視野,積累經驗。總之,就是要讓他們更多地去看,去聽,去想,去試。

考慮到三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我們的綜合實踐課設定了三大主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希望通過這三大主題激發着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三、課程總體目標:

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以及自我發展的責任感。

3、發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認知、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4、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並恰當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並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激發他們探究和創新的慾望,培養創新能力。

6、養成合作意識、民主意識、科學意識、環境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善於交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活動重點:針對三年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在編寫“活動資料”時,把提高學生的觀察力作爲三年級的`重點。

1、我們要在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發展兒童的觀察力,使學生學會進行有目的、系統的觀察,全面的觀察。要求學生會看、會聽、會嗅、會嘗和會觸摸,並且會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覺,綜合起來進行思考。

2、在三年級深入的觀察活動中,要求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較),要求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觀察以後,要他們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無疑對他們素質的提高十分有利。

五、活動難點:就是能夠從直接經驗抽象出問題的本質來,完成思維發展的飛躍,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

六、實施策略

1、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都互相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學生會由本學科生成許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具有敏銳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提煉加工使之成爲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課題,教師都要在教學中培養自己挖掘綜合實踐活動素材的意識,使學科教學深入、徹底,更使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的選擇具有廣泛性。

2、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大舞臺。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平淡無奇的。這是因爲他們對身邊的小事往往習以爲常,見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認識身邊的小事,不僅會理解小事的教育意義,而且會提高思維的品質和研究習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使命。

3、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

現在的學生不再是隻會讀書的機器了,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的焦點問題。對一些公衆現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渴望被大人們認同,希望得到和大人們一樣的成就。我們把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校園,指導他們採用具有個性化的方式展開深度探究,從而獲得自己獨創性的理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旨所在。如通過對自然界觀察、參觀、調查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珍愛生命,讓學生從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中獲得美的體驗。

4、與傳統節日相結合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泱泱大國,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精髓是學生學習的極佳資源,爲了讓學生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結合傳統的節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由中秋節、重陽節引申開來的以敬老愛老爲主題系列活動。

5、與學校工作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課程,雖然沒有固定的教材,但並不是沒有目標。而這些目標和要求往往也是學校德育工作要達到的。因此,我們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與學校德育、少先隊活動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結合起來,互相借鑑、互相滲透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如可結合國旗下的講話內容、紅領巾廣播欄目,開展行爲習慣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時事熱點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七、課時安排

每週一課時,便於師生都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便於開展活動時進行資源共享。

小學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及特徵,採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策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採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採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二、教材的主要特徵: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現實生活。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學生主體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己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2、引導學生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着我們的行動,又保障了我們的權益。

3、瞭解國家所蒙受的恥辱,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爲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4、通過生動的事例,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5、讓學生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繫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滿機遇和挑戰。

四、教學措施:

(一)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爲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繫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二)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

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爲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五、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並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閱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別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衆說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後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六、教學業務研修:

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斷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活動。

小學教學計劃 篇5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全班共54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30人,班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語文平均分 。佔全縣第 名。大部分學生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但仍然有個別學生紀律差、學習差、書寫差,學習目的不明確,沒有上進心,對語文科不感興趣。

二、本學期主要教學內容:

教學三十二篇課文,八個語文學習園地,要求學生掌握200個生字和若干新詞,進行八次作文訓練,多次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重難點:

本期學習的重點是掌握握200個生字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誠守信的好品質。教學的難點是會20篇精讀課文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基本結構,八次作文訓練的要求。

四、教學措施設想。

1、強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改進學習方法。Ji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自覺性。

2、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各種語文能力,Ji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3、加強學生聽、讀、寫等能力的訓練,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以達到成績不斷上升。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1周:教學14課,完成課後作業。

第2周:教學58課,完成第1次作文訓練。

第3周:教學912課,完成課後作業。

第4周:教學1314課,小結學月的教學內容

第5周:教學1519課,完成第二次作文訓練。

第6周:教學20xx課,完成課後作業。

第7周:教學2426課,完成第三次作文訓練。

第8周:教學2729課,進行第四次作文訓練。

第9周:教學3032課,進行第五次作文訓練。

第10周:教學第八個語文園地,進行第六次作文。

第11週期末,進入期末全面複習,進行7、8次作文訓練。

小學教學計劃 篇6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學生71人,男生40人,女生31人。上學期平均分62。66。及格人數39人,不及格人數25人。但90分以上的卻只有1人,總體成績不理想。本學期人數增多,但學生積極性較高,希望本學期能有所進步。

二、教學內容:

除法,認數,千克和克,加和減,24時記時法,長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觀察物體,統計與可能性,認識分數,整理和複習。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數與代數:

(1)認識“萬”,知道10個一千是一萬,瞭解萬以內數位順序表。理解10000以內數的意義,掌握數的讀、寫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2)會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整百數加整百數及相應的減法,整千數加、減整千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每一位都能整除)及整百數乘一位數。

(3)能正確估計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得數是幾十多,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十多,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積是幾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積大約是多少。

(4)能正確列豎式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知道0與一個數相乘得0,會驗算除法。

(5)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分母不超過10),能讀、寫分數,在具體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較兩個幾分之一或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能正確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6)在現實的生活情境裏感受並認識千克和克,通過動手實踐知道1千克=1000克。

(7)瞭解24時記時法,能進行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的換算。

2、空間與圖形

(1)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長方形的長與寬、正方形的邊長。

(2)理解平面圖形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簡單平面圖形的周長。

(3)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知道從一個角度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能指出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由三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的視圖,能根據視圖擺出相應的物體。

3、統計與概率:

(1)能用比較有效的方法蒐集、整理數據,會用表格或簡單的條形圖表達統計的結果。

(2)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時相等,有時大些或小些。會用“偶爾”、“經常”等詞語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二)數學思考方面。

1、經歷“在計數器上表示數→分析數的組成→探索數的讀法與寫法→比較數的大小”等一系列學習萬以內數的過程,以及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並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過程,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發展數感和符號感。

2、在探索口算、筆算和估算方法的過程中,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發展抽象思維。

3、在觀察常用物體並把幾何體與其相應視圖進行轉換的過程中,在通過折、量、比,探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的過程中,在動手圍、量、畫、算平面圖形周長的活動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推理能力。

4、在摸球、拋小正方體等活動中,經歷分類收集信息、整理數據,用數據描述現象以及判斷可能性大小等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5、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並在與同伴交流中,逐步學會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三)解決問題方面。

能應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簡單的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

1、初步體會到現實生活中蘊含大量的數學信息,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初步具有主動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逐步積累一些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經常與同學共同開展學習活動,經常與同學交流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初步體會到合作的意義。

4、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簡單地反思、評價自己的學習活動。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與形都能用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逐步產生對數學的興趣,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3、經過獨立思考、動手實踐以及與同學合作交流,克服學習中的一些困難,經常獲得成功的體驗,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數學。

3、通過教科書裏的“你知道嗎”欄目以及報刊書籍、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多種資源,瞭解更多的有關數學的知識,初步感受到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4、在教科書和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習客觀地評價自己與評價他人。

三、教研活動安排:

1、研究課題:如何構建全納的數學課堂。

2、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備課,改進教學方法,以教師爲指導,學生爲主體。

(2)合理運用電教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倡導學生動手實踐、獨立探索、相互合作。

(4)加強學生的數感、提倡算法多樣化。

(5)盡力創設濃厚的、鮮明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

(6)面向全體學生,認真做好補差工作,使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

(7)加強家校聯繫,取得家長的關心與支持。

四、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除法,十五課時

第二單元認數,十三課時

第三單元千克與克,九課時

第四單元加和減,十課時

第五單元24時記時法,九課時

第六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十一課時

第七單元乘法,十四課時

第八單元觀察物體,六課時

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八課時

第十單元認識分數,十課時

第十一單元整理與複習,七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