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合集7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又將迎來新的教學工作,讓我們對今後的教學工作做個計劃吧。爲了讓您不再有寫不出教學計劃的苦悶,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合集7篇

五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矗。

二、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

1、《生物與環境》單元着重引導學生通過種子發芽實驗,啓發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瞭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爲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爲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2、《光》單元引導學生通過運用查閱相關資料的方法瞭解關於太陽的知識;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蒐集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同學分享;能根據自己蒐集的關於太陽的資料,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能與同學愉快合作開展“講太陽的故事”的主題活動,通過講“關於太陽的故事”,意識到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對研究關於太陽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許許多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都與太陽有關係;瞭解一些初步的關於太陽的基本知識。

3、《地球表面及其運動》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運動和力》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爲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三、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兩個班共有學生79名,大多數學生對科學學習有着深厚的興趣。

1、 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 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

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 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五、教學措施

1、 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 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 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 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 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 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 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 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五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 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一)、全冊內容情況:

新編《科學》五年級是在四年級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作爲上一線索的延續,本冊的主題確定爲對“物質特徵和變化的觀察”,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生物與環境”、“在陽光下”、“材料”、“健康生活”等單元,

(二)、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1、生物與環境單元:着重引導學生通過種子發芽實驗,啓發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瞭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

2、在陽光下單元:引導學生通過運用查閱相關資料的方法瞭解關於太陽的知識;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蒐集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同學分享;能根據自己蒐集的關於太陽的資料,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能與同學愉快合作開展“講太陽的故事”的主題活動,通過講“關於太陽的故事”,意識到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對研究關於太陽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許許多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都與太陽有關係;瞭解一些初步的關於太陽的基本知識。

3、材料單元: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常見材料的顯著特徵;能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開展研究活動;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通過對材料特徵的研究,意識到周圍的世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通過小組的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對研究材料特徵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周圍的材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知道周圍的物品是由材料構成的,能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4、健康生活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實際體驗或查閱資料、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等方法,瞭解人體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養學生通過間接的手段獲取有關人體內部器官知識的能力、查閱資料進行對照的能力;使學生懂得保護消化器官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樣愛護消化器官,促使學生自覺地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注重飲食衛生;

(三)、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教學進度:(略)

五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爲指導,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運動和力”、“時間”、“生物與環境”、“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爲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

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第二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生物與環境(二)”第三單元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

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爲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爲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單元:第一、二課,從同一時刻各地時間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時差,北京、紐約晝和夜剛好相反這些現象開始,通過研究得出這是由於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而且在自轉造成的。第三、四、五課,從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晝夜交替,通過分析、推理、計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並且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地球的自轉。第六課,從北京到底是清晨還是黃昏這個問題,引出地球自轉方向的問題,指導學生在模擬太陽東昇西落的活動中,運用相對運動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第七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解釋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時差,黎明有先有後,新年鐘聲不會在同一時刻敲響的問題。第八課,繼續研究有關地球自轉的問題。在學生已經知道

地球上各地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個基礎上,介紹極地有半年的時間白天很長,甚至有極晝的現象。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得出: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和傾斜度不變,很自然地爲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鋪墊。第九課和前面幾課的思路剛好相反,是用前課得出的'“地球傾斜轉動”這個結論去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由於內容較難,不作爲重點,而且教師要加強實驗指導。最後一課“晝夜、四季與動植物”是本單元學習的拓展。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時間得到的光和熱都發生變化,不同地方同一時間得到的光和熱也不同。這使地球上產生了多樣的環境、氣候和多樣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節律地生長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

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爲指導,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 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 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 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運動和力”、“時間”、“生物與環境”、“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爲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第二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生物與環境(二)”第三單元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爲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爲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單元:第一、二課,從同一時刻各地時間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時差,北京、紐約晝和夜剛好相反這些現象開始,通過研究得出這是由於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而且在自轉造成的。第三、四、五課,從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晝夜交替,通過分析、推理、計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並且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地球的自轉。第六課,從北京到底是清晨還是黃昏這個問題,引出地球自轉方向的問題,指導學生在模擬太陽東昇西落的活動中,運用相對運動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第七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解釋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時差,黎明有先有後,新年鐘聲不會在同一時刻敲響的問題。第八課,繼續研究有關地球自轉的問題。在學生已經知道地球上各地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個基礎上,介紹極地有半年的時間白天很長,甚至有極晝的現象。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得出: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和傾斜度不變,很自然地爲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鋪墊。第九課和前面幾課的思路剛好相反,是用前課得出的“地球傾斜轉動”這個結論去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由於內容較難,不作爲重點,而且教師要加強實驗指導。最後一課“晝夜、四季與動植物”是本單元學習的拓展。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時間得到的光和熱都發生變化,不同地方同一時間得到的光和熱也不同。這使地球上產生了多樣的環境、氣候和多樣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節律地生長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 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 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 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 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 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 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 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 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 競賽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安排:略

五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爲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爲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爲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中,502班,總體上課堂紀律好,但思維有些侷限,發言不如504班積極,表現慾望差,兩極分化比較明顯。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504班認真,好奇心強,且思維活躍,科學的探究欲強,但其中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過強,傾聽習慣有待培養。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爲指導,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面向全體學生。根據本學科的特點,以探究活動爲學習的核心,讓學生通過參與“提出問題、猜想假想、觀察實驗、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探究活動的過程,獲取科學知識,增長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二、教學總目標

1、能從“是什麼,不是什麼”,“爲什麼會這樣”“怎麼樣”“會怎樣”提出問題。

2、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初步比較和評價。1、能根據觀察的現象進行猜想,知道猜想可能出錯,需要證實。

3、能用“如果......那麼”對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設。

4、能運用多種感官直接觀察常見的動植物、土壤、水、空氣、材料、岩石的形態特徵。

5、能按要求的順序觀察(觀察對象的前後變化。如觀察水的形狀、溶解等)。能在教師引導下借用工具間接的觀察物體。

6、能運用對比觀察法(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知道對被觀察對象進行簡單處理後,有時可以提高觀察效果。

7、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簡單的控制變量實驗。能在教材引導和教師的幫助下制定簡單調查計劃、實驗或觀察計劃。

8、會使用刻度尺、量筒進行定量測量。

9、根據教材要求,在教師指導下或他人幫助下進行簡單製作。

10、能從周圍對象中取得觀察數據,能用圖或簡單文字記錄數據。

11、能根據對象的外部特徵進行分類。

12、通過詢問、採訪周圍人(教師、同學、家長等)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13、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14、能用口頭語言、圖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初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徵的研究的過程。

15、將自己的觀察結果與他人的結果和猜想進行比較。

16、尊重證據。

17、知道藉助工具觀察比感官更有效。

18、能將自己的探究的結果與假設相比較得出結論。

19、能判斷他人的不同觀點和評議的對錯、好壞。

三、全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從兒童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40多個觀察和探究活動,在卡通人“指南車”的引導下,以認識生命體的外部特徵和周圍常見物體的性質與功能爲線索,學習一些基本的觀察、比較、分類的方法,滲透敢於質疑、重證據、珍愛生命、關心環境等情感態度與價值的培養,爲全套教材的學習打好基礎。本冊探究技能的訓練重點是:觀察、比較、分類、提出問題。本冊教材的內容注意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共包括7個主題單元:從“走進科學”——讓我們從校園開始,針對校園中的生命體、非生命體的外部特徵展開探究活動,引領學生去觀察、研究“身邊常見動植物”,認識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物質“水”、“空氣”、“本地的土壤”以及同學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的材料”的性質與功能,形成了一個符合認知規律和學生思維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生活的有機整體。每個單元由若干個課題組成,各課題之間具有內在聯繫,基本思路爲: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與現象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展開活動,學習有關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最後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包括社會、環境)相聯繫並加以運用,再結合本單元的知識技能,在活動中讓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提升,落實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理念。

將科技史作爲兒童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用達爾文、李時珍、蔡倫等著名的科學家作爲觀察、製作活動中的串場角色,充分發揮科技史教育在培養兒童科學知識、科學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使命感,樹立愛國主義情操。

教材分析:本冊共分爲六個單元,共22課。

第一單元巧妙的用力: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組織學生探究簡單機械的作用及簡單的原理。學生在研究簡單機械中觀察兩種力相互作用的過程,感受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現象,並認識到當兩種作用力相等時,物體間將達到平衡狀態即可。

第二單元生命的延續:本單元將在學生已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通過收集和整理各類相關資料,觀察、比較並描述相關的現象等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來進一步感悟生命過程的複雜多樣,培養對生命的珍愛,學習植物和動物不同的生殖方式,瞭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與生殖有關的生物技術問題。

第三單元生物的進化本單元繼續引領學生帶着許許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通過查閱、分析和整理資料、討論、撰寫科學短文、模型製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動,討論生物的起源和進化問題,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

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本單元將引領學生嘗試提出有根據的假設,通過相應的模擬實驗,逐步使學生感悟到各種自然力量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幫助學生認識到地表變化是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激發學生探索地表變化奧祕的興趣,意識到保護地表的重要性,適時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世界,欣賞自然美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第五單元礦產資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岩石、礦石製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親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這些礦產資源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因此保護礦產資源顯得尤爲重要。

第六單元工具與技術本單元以工具和技術爲主題,將科學知識、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整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機器人開發研製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自己的機器人。

四、學生情況分析

湘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是整套科學教材的起始冊,三年級一期的學生初涉科學課程,所以將教學定位在扶和引。

三年級小學生對於自然事物與現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只有便於體驗和理解的內容在他們科學素養的形成過程中才有意義,因此科學課堂主要將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爲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三年級學生擅長於用感官觀察、識別物體的基本特徵。根據物體的相同和不同點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符合這階段學生的認識特點,因此,教學中將注重發展學生此項技能,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技能。

學情分析:

1、可喜之處:通過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設、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爲突出。

五、教研專題及研究措施

以探究爲核心,實現教學方式多樣化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學,是起始年級的課,以一種新的面貌呈現給學生科學學習,這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呢?我們應讓他們親身經歷科學的發現,動手做科學,動腦思考科學,動口交流自己對科學的理解。科學並不神祕,科學就在我們身邊。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科學的結論,更要重視研究科學的過程,從過程中悟出科學的真諦,通過得出結論體驗科學探究的價值。

要致力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能主動地、獨立地學習,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科學欣賞、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科學遊戲、交流會、調查、競賽、角色扮演、科學幻想、蒐集信息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充實教學過程。

研究措施:

a)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變化規律和原因。

b)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思路

c)貫徹理論與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的聯繫。

d)注重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

六、教學措施與方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七、個人業務學習

a)大量閱讀教學理論書籍,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b)認真寫好教學反思,積極撰寫教學論文。

c)積極聽課並做好記錄

d)積極參加學校的集中業務學習,並做好記錄。

五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全冊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和各單元教學目標:

五年級下冊的學習內容是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

在“沉和浮”單元裏,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在“時間的測量”單元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爲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熱”單元裏,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在“地球的運動”單元裏,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2、主要材料清單

“沉和浮”單元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時間的測量”單元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熱”單元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地球的運動”單元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四、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多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 ,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五年級的學生平時能自主完成作業,能關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現象,並試着利用以前學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這些現象;學生對活動的參與性很高,但對活動的熱情持續性不長;學習工具準備有一定難度,大部分同學的課前學具準備總是要打一些折扣,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總體來說五年級的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的主動性仍舊不夠,自覺性不高,可見學生對科學學習還是不夠重視。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爲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爲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4)、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繫,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其它措施: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單元總結。

(3)、科學課堂教學要兼顧實與活。

六、值得注意的方面: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爲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5、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6、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

值觀。

七、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八、總結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及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在使用兩年的時間裏,我的感觸很深,我覺得這一教材真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社會的需要出發,充分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統一,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下面,我想談一下自己在使用這一教材中的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科學》教材所安排的活動有利於促進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科學》真正從學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兒童的童心、童趣,爲學生提供了很多的親身經歷的機會,促使他們去自主地參與、主動地探索,在參與和探索中有所收穫。同時有機地把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同時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勇於探索和質疑的科學精神。

二、小學《科學》教材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在使用這一教材中,我感覺這一教材在編排中充分考慮了學生在生活環境、經驗背景、個性特點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學習內容、教學活動、設計製作、綜合評價等多方面都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創新空間。它並不象小學自然教材那樣內容非常的固定,實驗過程、方法非常的單調、一陳不變,而是相當的靈活,教師可依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進行調節,而學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創新的空間,因此,我覺得這一教材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三、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猜想活動和師生、生生的交流活動。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由此可見猜想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活動,一方面、正確的猜想會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會激勵他在以後的活動中更加大膽地去猜想,去實踐;再者即使是學生猜想不夠正確或不夠全面時,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也會從中有所感悟,去不斷地實踐和探究,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光靠猜想還不行,要勇於去實踐,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覺得教材設計的猜想活動這一環節非常好,它對學生進行好探究活動、學習好科學有很大的幫助。逐漸地猜想會成爲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探索的動力。我覺得讓學生無目的的去實踐在學生頭腦中不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帶着猜想去實踐,學生的活動會更豐富、更充實、更有意義。另外小學《科學》非常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這也會對學生的發展是一種促進,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可以有新的發現,另外通過交流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傾聽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同時有利於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的許多的閃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發出來的。所以,從起點三年級《科學》上冊起就開始注重這樣培養學生,我想幾年下來,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會有所改變,有更大的發展。

四、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科學的人文精神 在這一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我們深有感觸的是科學教材在編排上很好地將科學活動與社會生活、學生個人生活聯繫在一起,科學知識並不是單一呈現出來的,而是多層次多角度呈現給學生,另外教材在編排中還非常注重了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 五、注重培養學生長期進行觀察活動的能力 《科學》這一教材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長期觀察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他們持之以恆的精神,我想這對學生以後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深有體會,學生進行一時地觀察對他們來說很容易,但要長期堅持,很多孩子會中途放棄,最後會一無所獲,我們的孩子確實需要在耐力與毅力的方面進行培養,我們現在使用的《科學》在這一方面就爲學生提供了很好地鍛鍊機會。課外活動都爲學生提供了很好地鍛鍊機會,我覺得非常好,符合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