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學期數學教學計劃:餘弦定理

教學計劃可以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提高課堂效率。下文是數學網高中頻道整理的高三上學期數學教學計劃,僅供大家參考。

高三上學期數學教學計劃:餘弦定理

一、教學設計

1、教學背景

在近幾年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這樣的怪現象:絕大多數學生認爲數學很重要,但很難;學得很苦、太抽象、太枯燥,要不是升學,我們纔不會去理會,況且將來用數學的機會很少;許多學生完全依賴於教師的講解,不會自學,不敢提問題,也不知如何提問題,這說明了學生一是不會學數學,二是對數學有恐懼感,沒有信心,這樣的心態怎能對數學有所創新呢?即使有所創新那與學生們所花代價也不成比例,其間扼殺了他們太多的快樂和個性特長。建構主義提倡情境式教學,認爲多數學習應與具體情境有關,只有在解決與現實世界相關聯的問題中,所建構的知識才將更豐富、更有效和易於遷移。我們在2009級進行了“創設數學情境與提出數學問題”的以學生爲主的“生本課堂”教學實驗,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驗,多數同學已能適應這種學習方式,平時能主動思考,敢於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和想法,從過去被動的接受知識逐步過渡到主動探究、索取知識,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教材分析

“餘弦定理”是高中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解決有關斜三角形問題的兩個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內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數一般知識和平面向量知識在三角形中的具體運用,是解可轉化爲三角形計算問題的其它數學問題及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本節課是“正弦定理、餘弦定理”教學的第二節課,其主要任務是引入並證明餘弦定理。布魯納指出,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創設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因此,做好“餘弦定理”的教學,不僅能複習鞏固舊知識,使學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識,體會聯繫、發展等辯證觀點,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3、設計思路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並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小到身邊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體的運行,從自然現象到社會生活,他們幾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問題即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旦呈現在面前時,他們往往也可以基於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而且,這種解釋並不都是胡亂猜測,而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而推出的`合乎邏輯的假設。所以,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竈,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爲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爲此我們根據“情境—問題”教學模式,沿着“設置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反思應用”這條主線,把從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數學問題作爲教學的出發點,以“問題”爲紅線組織教學,形成以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相互引發攜手並進的“情境—問題”學習鏈,使學生真正成爲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體,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使教學過程成爲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體驗數學的過程。根據上述精神,做出瞭如下設計:①創設一個現實問題情境作爲提出問題的背景;②啓發、引導學生提出自己關心的現實問題,逐步將現實問題轉化、抽象成過渡性數學問題,解決問題時需要使用餘弦定理,藉此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並使學生產生進一步探索解決問題的動機。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數學實質,引伸成一般的數學問題:已知三角形的兩條邊和他們的夾角,求第三邊。③爲了解決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通過作邊BC的垂線得到兩個直角三角形,然後利用勾股定理和銳角三角函數得出餘弦定理的表達式,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嚴格的邏輯證明。證明時,關鍵在於啓發、引導學生明確以下兩點:一是證明的起點 ;二是如何將向量關係轉化成數量關係。④由學生獨立使用已證明的結論去解決中所提出的問題。

二、教學反思

本課中,教師立足於所創設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身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反思的過程,學生成爲餘弦定理的“發現者”和“創造者”,切身感受了創造的苦和樂,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均得到了較好的落實,爲今後的“定理教學”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借鑑。

例如,新課的引入,我引導學生從向量的模下手思考:

生:利用向量的模並藉助向量的數量積. .

教師:正確!由於向量 的模長,夾角已知,只需將向量 用向量 來表示即可.易知 ,接下來只要把這個向量等式數量化即可.如何實現呢?

學生8:通過向量數量積的運算.

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不難發現 還可以寫成 , 不共線,這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一個運用.因此在一些解三角形問題中,我們還可以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尋找向量等式,再把向量等式化成數量等式,從而解決問題.

(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證明方法層層遞進,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從而感受成功的喜悅.)

創設數學情境是“情境·問題·反思·應用”教學的基礎環節,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對可用的情境進行比較,選擇具有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從應用需要出發,創設認知衝突型數學情境,是創設情境的常用方法之一。“餘弦定理”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故本課中從應用需要出發創設了教學中所使用的數學情境。該情境源於教材解三角形應用舉例的例1。實踐說明,這種將教材中的例題、習題作爲素材改造加工成情境,是創設情境的一條有效途徑。只要教師能對教材進行深入、細緻、全面的研究,便不難發現教材中有不少可用的素材。

“情境·問題·反思·應用”教學模式主張以問題爲“紅線”組織教學活動,以學生作爲提出問題的主體,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學實驗表明,學生能否提出數學問題,不僅受其數學基礎、生活經歷、學習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響,還受其所處的環境、教師對提問的態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約。因此,教師不僅要注重創設適宜的數學情境(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而且還具有“問題”的誘導性、啓發性和探索性),而且要真正轉變對學生提問的態度,提高引導水平,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另一方面要妥善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關注是否給學生創設了一種情境,使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活動過程.把“質疑提問”,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作爲教與學活動的起點與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