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篇1

《體積與容積》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從知識序列角度來講,這一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體積單位、體積計算等相關體積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從學生的現實起點來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區別物體大小的經驗,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基礎,爲本課的學習提供了諸多的選擇可能性。基於此,如何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充分挖掘概念本質,增強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成爲本節課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這節課,反思如下:

一、以學定教:簡單的事情,簡單“學”

以學定教,前提在“學”,只有把握住“學”,纔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於是,這節課以學生生活經驗爲切入口,通過直觀比較球變大教室還裝得下嗎?喚醒學生生活經驗,直接引出“體積”兩個字,然後讓學生自由表達對於“體積”的瞭解,沒有刻意細究教材對於體積概念的定義,是爲了儘可能把課堂時間放在對數學活動的體驗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學習經驗。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開放的問題情境不僅爲課堂進一步學習提供了非常鮮活的生本資源,同時爲學生第一次描述“什麼是體積”提供了多元的表象支持。尤其當學生無法準確描述“體積”時,不糾結於概念,不拘泥於細節,讓學生直接閱讀,實現對原有認知的修正和重構,實現概念的同化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實踐嘗試:局部突破,凸顯方法

爲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空間,在學生初步感悟體積概念後,出示3組物體讓學生比較體積大小,以比較物體體積大小爲任務抓手,讓學生根據需求,依據不同物體的特徵選擇合適的方法比較體積。從規則到不規則,逐步理清體積比較由易到難的序,激發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實驗操作,發現比較體積大小的方法,相對開放的任務要求,爲課堂教學鮮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間,加深學生對體積意義的理解,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三、想象推理:由“表”及“裏”的觀察辨析

藉助體積的知識遷移直接切入容積,容積內容教學略化處理,通過舉例、討論、交流、操作,聚焦容積概念的本質,同時藉助教具演示、空間想象、推理等學習方式,理解容積的概念,實現學生思維認識由“表面”走向“深刻”。

這節課學生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濃烈,教學效果顯著。但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緊後鬆。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篇2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概念的重要載體。教材非常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本着“依據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發展,在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中充分感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藉助情境,初步感知體積

課的開始,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觀看動畫片《烏鴉喝水》,從中提出蘊含的數學問題———烏鴉爲什麼能喝到水?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烏鴉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擠壓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時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我讓學生比較兩個容易分清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在教室裏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體佔的空間大?哪些物體佔的空間小?”進一步把“佔空間”、“大小”這些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繫起來,喚起學生對日常所見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後比較兩個難以分清的物體所佔空間大小。

二、在觀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藉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是佔有一定的空間。如讓學生猜想:把一個土豆放入裝滿水的杯中會有什麼現象發生?然後讓學生明白爲了驗證猜想,必須得驗證,培養學生對科學嚴謹的態度。通過驗證得出,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二是通過“水面升高了”來體驗“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使“物體佔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小正方體按要求“搭一搭”,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

三、觀察比較,促進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

對容積概念的教學,我還是採用觀察的方法,在觀察中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容器”,明確了什麼是容器後,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所能容納”,這時我利用水杯中裝有一些水的例子來說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容積與體積的意義有什麼區別是本節課的難點,我爲了能讓學生區別體積與容積意義的不同,我做了一個實驗:用兩個瓶子,一個瓶子裏裝滿水,一個瓶子裏裝了一些水,讓學生說說哪個瓶子裏水的體積就是瓶子的容積。我還讓學生結合課件說說冰箱的體積與容積分別指什麼;我又找了兩個外形一樣大小,但容積相差很大的盒子,讓學生知道體積一樣大,容積不一定一樣大,讓學生在辨別中區別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篇3

《體積和容積》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學生在習得體積知識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容積,爲學習體積和容積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打好了基礎。我通過設計學生植樹澆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讓學生知道了由於容器的大小不一樣,所能容納的物體也不一樣。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當杯子中裝滿水的時候,水的體積就是杯子的容積,同樣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麼容器的體積和容積到底有什麼聯繫呢,通過猜一猜兩個體積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學生猶豫不決,當掀開木箱的蓋子時,學生恍然大悟,還要考慮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較學生立刻領悟其中的奧祕,在裝黃沙的練習設計中,三個小夥伴分別裝了黃沙,在媒體的幫助下,學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裝的正好的,才能說黃沙的體積就是木箱的容積,有一個難點突破。這些設計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我們平時過於忽略,而在這堂課上,學生一次一次的驚訝,訝異於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訝異於數學時時存在於我們的眼中,我們的心中。

爲了讓學生感知容積單位的大小,在容積單位的探索和探索過程中,爲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實驗器具,這樣給學生留以極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並培養了他們的勇於探索的精神。認識容積單位,雖然之前學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積單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準備了5個200毫升的量杯和一個棱長爲1分米的無蓋正方體,現場演示,當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進了1分米的正方體時,學生的興奮都寫在了臉上。那麼1毫升該怎麼處理呢?沒有學具,那就自己動手做,當學生將針筒中1毫升的水輕輕推入棱長爲1釐米的正方體時,我相信學生對1毫升的理解將意味深長,特別是在學習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時。

在整節課中,我始終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觀察、遷移類推等手段去獲得知識,讓學生在講一講、議一議等形式中,培養了有條理的思考問題,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在具體的生活題目中領略學習數學的樂趣。本課時的教學材料都是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運用他們的已有知識經驗作爲教學起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自主探究,自我發展的時空,從而認識到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