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 篇1

上週五,學校的田校長和凌主任聽了我一節推門課。說實話,沒有什麼準備,就和平常一樣前一天晚上佈置預習作業,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帶一個盒子和幾個球。然後自己在下班前看了一會數學教參。

晚上又像平常一樣,哄兒子入睡之後,自己拿出了數學、語文書準備第二天的課程。其實爲了使自己的教學能夠再高效一點,(班級人多,根本沒有時間去過多的輔導每一個差生)只能前一天把要上的課自己大致過一遍。這節課也不例外,播放一遍過後,自己的思路整理之後,便睡覺了。

第二天被推門很驚訝。但是也正常的完成了一節數學課的教學任務。《可能性》對於孩子們來說,並不難。所以我安排了“抽籤遊戲”、“摸球遊戲”,讓孩子們在輕鬆的學習環境中學會了本節課“數量越多,可能性就越大”的重點內容。自己感覺重點講授的可以。但是半節課過去了,我漸漸進入了平時講課的囉嗦狀態,老師說得多,老師讀題老師講。其實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每次嗾使這樣。

兩位評課的時候,和我自己認爲的一樣。最大的毛病就是說得多。其實我真的應該放手讓孩子們去做課堂的主人。

通過這節課的反思,我深深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我對自己說,我要在課堂上等待花兒的靜靜開放,我要學會等待。

《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 篇2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時,我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首先是情境導入。由國際乒乓球比賽中,誰先發球的圖片導入,引發學生的興趣。其次讓學生操作、遊戲,並與同桌進行交流。學生以拋硬幣來試驗,體會可能性和公平,並以啤酒瓶蓋、小的長方體等物體進行測驗,讓學生明白:可能性相等,遊戲才公平;遊戲要公平,可能性必須相等。

接着,我又拿出3支白色的粉筆和5支紅色的粉筆,提問學生:拿出白色的粉筆和拿出紅色的粉筆的可能性相等嗎?爲什麼?要怎樣才能相等?學生各抒己見,得出兩種結論。

最後以轉盤的方式出現例題,讓學生從公平原則考慮可能性,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但在課堂上,我高估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原以爲:試驗的結果是好多學生認爲是不公平的,但有的學生憑藉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簡單的推理,得出的結論把公平理解爲絕對的公平;在轉盤這一環節中,推導受阻,浪費了一定的時間,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

《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 篇3

《可能性》是一節實踐活動課。現代教學理論認爲: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尤其在千變萬化的世間事中,這是數學一個分支概率論要研究的問題。本課就是讓學生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

《可能性》這一節課,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說出一些與所學知識有聯繫的現實情境,再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與確定性。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這節課一開始,設計了一個紅色乒乓球和一個白色乒乓球放入黑色袋子裏,讓你摸一摸,它們的可能性相等這一場景引出課題展開教學,通過學生自己獲得生活中的數學信息,使學生置身於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動參加摸撲克牌活動,學生感受可能性發生的機率。因爲當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這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不僅使學生對可能性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領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髮現不夠,得出的結論沒有很好的讓學生說出來,而是教師說的多。

應該開門見山直接從情景圖導入,爲後面的教學活動爭取時間;教學中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 篇4

激發學生興趣故事導入。不確定事件和確定事件學生早有很多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知道事件的發生有確定和不確定性,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這些事情,通過實驗活動列表統計,使學生進一步體驗不確定事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與物體的數量有關。”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首先通過抓“生死”籤的故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第二個環節是摸球的遊戲“5紅1藍”在摸球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與球的個數有關係,哪種顏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球的數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第三個環節小組合作進行摸球的實驗,意圖通過摸出球的次數的多少推測出袋子中哪種顏色的球多,哪種顏色的球少?最後設計了練習環節。

整節課學生都處在活躍狀態,興趣性很高,同時也涌現了很多個善於發現和思考的學生,張洪偉提出了“摸出的紅色球的可能性大,並不是說下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紅球。”給這節課帶來了深刻的思考,讓學生對可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設計的練習題“紅燈40秒,黃燈10秒,綠燈60秒”提出綠燈和紅燈的時間差距太大,不符合生活實際。

給我一個提醒,設計練習題時不應該只從數學角度去思考,還應該練習生活實際。

《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可能性》,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事情發生的不確定現象。瞭解有的事情是可能發生的,有些是不可能發生的,還有些是一定發生的。

這節課我想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玩中學的教學思想。

由於學生年齡小,認識事物比較直觀,我就安排非常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樂趣,同時也在學習知識。在這節課中,可以看到整節課學生幾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開心,在玩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思考。整個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卻都達到了。

二、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始終。

在教學中,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這節課中,我就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學生平時喜歡玩的猜一猜導入新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緊接着又以平時學生喜歡的抽籤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先讓學生猜測3名同學會抽到什麼節目,再親自去抽結果,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事件的可能性。之後又讓學生帶着要求去摸球,引出、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進一步鞏固對“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認識,並會聯繫生活實際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說一句話。

三、注意學以致用的思想。

學有用的數學是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孩子自覺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我又選取了生活中的幾件事讓學生進行選擇。練習設計貼近生活,

在給小球塗色時,讓學生當小設計師,設計出美麗的圖案。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遊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裏,受用終身。

《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 篇6

《可能性》,教材主要設計了有趣的摸球遊戲爲素材,爲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在教學中,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概念太抽象了,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在整個教學過程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始終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爲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一開始,我採用“猜猜硬幣葳在我的哪隻手上”這一遊戲導入,不僅能讓學生興趣盎然,使學生在有趣的遊戲中初步接觸可能性,簡單而有效地突出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問題,直接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爲下面的深入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接着我又設計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摸球遊戲場景,既富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一情境,不僅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而且通過摸球這一環節,引出“可能”“一定”“不可能”三個詞語,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學習情境還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於是在最後我又設計了一個商場購物抽獎的生活情景。並設疑:中幾等獎的可能性會大些呢?你想設計一個這樣的轉盤嗎?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二、學習過程活動化,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獲取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這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本節課基於這一理念,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了讓學生摸各種不同顏色的乒乓球的活動,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

動中,愉快地學習數學,逐步豐富起對不確定及確定現象的體驗。再如,我還設計了讓學生按老師提出的要求舉棋子活動,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拓展練習中,我設計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老師還想設計一次摸球遊戲,我想請你們幫幫我,你們願意嗎?”這一問題的設計,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同學們信心百倍,積極參與討論,在探究中不斷迸發出思維的火花。 這幾個遊戲活動,環環相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整堂課中,學生不僅個體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得到培養,而且師生、生生、羣體之間也在互動交流,較好地體現了教學過程活動化、自主化,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爲“遊戲──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活動過程,這樣既可以適應孩子們愛動的天性,又使學生在活動中親身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體會成功的喜悅。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不僅情緒高漲,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不同層次的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合作探索、解決問題、主動獲得新知識的實踐過程,學習活動的設計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關注學習過程,體現小組學習的實效性。

必要的小組合作是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爲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習的實效性,我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驗,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在摸球的活動情境,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摸球,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實踐體會的機會,並讓他們進行交流活動。這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促進互相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課堂上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在大量的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事物可能性的體驗。同時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關注學生髮展,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思維訓練。

在摸球遊戲的教學中,學生在親身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後,一定能獲得直觀的感受。學生針對事件的可能性和對事件的推測結果與同伴交換想法,促進互相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課通過猜測——實踐——觀察——發現等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習慣。學生在思維的過程中感悟思維的方法。

《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 篇7

《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是新課標中新增的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的範疇。在人教版教材編寫中在三年級上冊中初步認識了可能性,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 “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並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今天我對本冊《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進行了教學,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認識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並會求簡單的事件發生的概率,並用分數表示;重點: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會用分數進行表示。難點:驗證擲硬幣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爲。

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難點,學生輕鬆掌握重點,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進行以下幾點的反思:

1. 課堂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例1是教學用幾分之一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採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課堂提供足球比賽拋硬幣決定哪一個隊先開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數據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有的組是相等的,有的組是不相等,但是比較接近,學生大膽想出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得出了正確的的結論,並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練習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拓展應用時,我採用了書上的三道練習題,自己又選擇了一道,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遊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學生不僅解決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數來表示,還能夠自己設計遊戲轉盤,讓遊戲更公平,從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遊戲纔會公平。

3.教學活動過程有條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師在上課時,都特別害怕學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亂教師的.教學過程,導致教學任務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越發發現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獲得的知識最不容易遺忘,所以開始教學這個班時,只要需要學生操作活動交流的,我一定會讓他們去做,慢慢地,學生的操作活動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雖然是拋硬幣,但是還是非常順利地進行了,只要把活動要求給學生明確,他們知道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學生都會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雖然這節課學生掌握情況還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在板書時,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個箭頭,寫了相等、公平,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歧義,覺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纔是公平的誤會。

2.在處理最後一道拓展應用時,這節課本是可能性是幾分之一的教學,而最後一道題卻出現了幾分之幾的可能性,難度有些大,沒有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學的最後介紹一些有關概率的知識,但是由於時間的把握不好,沒有介紹。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裏,受用終身。

《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我試圖體現“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發展”的思想,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猜一猜、摸一摸、想一想、說一說等情境中玩數學、學數學,學生通過活動,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1、重視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通過選取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搖獎活動,把遊戲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熟悉的、有意義的、貼近自己生活經驗的情景中自主地從事學習活動。

2、重視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兩次的摸球活動,都是在學生猜測、驗證、交流中形成概念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原型,並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形成共識——數學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可能性事件再次加深對“可能性”的理解。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生活中可能性現象的慾望。

《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 篇9

在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利用“親和性”的學習材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活動,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爲學生創設了動手操作、親身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於民主平等、寬鬆愉快的氛圍中,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不僅習得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在享受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喜悅的同時,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後歸來,細細回想,本節課有幾個讓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1、數學知識生活化。

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遊戲引入本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創設不同層次的有趣的遊戲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轉硬幣”活動,讓學生猜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使學生在有趣的遊戲中初步接觸可能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有趣的“摸球”遊戲中,我把兩個盒子裏放進各種顏色的小球,並將放小球的過程完整地展現給學生,然後提出了一些富有啓發性、探索性的問題,如“在一號盒子裏會摸出什麼顏色的小球,誰來摸一摸,如果再請同學來摸,還會是什麼顏色的?爲什麼?在二號盒子裏會摸出什麼顏色的小球?誰願意實際摸一摸?”這些問題情境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形成的條件,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嚐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如,在四個袋中摸球,在哪個袋中一定或可能摸出什麼顏色。這幾個遊戲活動環環相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在學生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後,又讓學生運用它們進行解釋和描述生活中的現象,體現了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每一個環節的設計,既富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那麼學生對這三個詞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2、課堂教學活動化。

“以活動爲中心”,本節課以活動貫穿始終。課中,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和遊戲,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在猜一猜、玩一玩、說一說等活動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斷體驗與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同時,又讓學生將活動中出現的現象及時抽象概括出來,上升爲數學知識,體現了學生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大量觀察、猜想、驗證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現象的體驗。

3、學生學習自主化。

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徵。教學過程中,我立足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充分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着眼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導”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爲學生提供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空間,如根據要求塗色,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明白了一題有多種塗法;再如出示了六幅與現實世界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緊密相關的畫面,通過實例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讓學生觀察圖意,獨立思考,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並說明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問題展開討論,並能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每個環節中,都是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維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對新知識的理解體驗一次比一次昇華,學生學得生動而充滿活力,主動而富有個性。

看他人,照自己。反思實際的課堂教學,也存在着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進一步。

在整堂課教學過程中,我圍繞教學重點進行設計,抓問題的“關鍵點”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在遊戲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學生形成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意識;體驗到了身邊很多事物與數學有關;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去分析問題,以及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身邊事物的能力。爲學生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整節課中,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探索活動中,他們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體中感悟,應用中昇華,表現出很高的熱情與智慧,知識、技能、情感得到同步發展 。

“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課堂樸實而不沉悶,活潑而不浮華。

《可能性》優秀的教學反思 篇10

本週四上午,在我校舉行了四年級數學教研活動。第一次講公開課,我的心情是激動的,很榮幸有這樣一次鍛鍊的機會。我選的課題是《可能性》,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定性描述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二是瞭解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這節課內容比較簡單,但是知識卻比較抽象,爲了讓學生更直觀地在活動中感受可能性,課前我準備了小球、塑料袋,撲克牌、表格等教具。課堂一開始,我用師生玩“石頭剪刀”的遊戲導入,吸引了學生興趣。接下來主要通過摸球遊戲、摸撲克牌遊戲,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遊戲中學習。整節課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積極性較高。之後的評課環節,各位老師都對這節課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如學生對“一定”“可能”“不可能”這些詞語並不理解,最好老師能用這次詞語舉些例子,然後讓學生理解後自己能說出一些這樣的句子。講“數量多,可能性大;數量少,可能性小”這部分重點時,應該讓學生自己總結,重點內容多說幾遍,便於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路老師指出:課件是課堂的輔助工具,課件不能代替課堂。重點內容要在課件上呈現,老師一句話就能表達的沒有必要都寫在課件上。同時對今後的數學教學工作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途徑。

這次活動讓我瞭解到自己在教學時的不足,也爲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指明瞭改進的方向。一次鍛鍊,更是一次成長,整個活動下來,可以說是收穫滿滿,充滿了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