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能研究》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也能研究》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也能研究》教學反思

《我也能研究》教學反思1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熱情

只有對世界充滿好奇並想探索其真諦的人才能有所發現和有所創造。好奇心是科學的源泉,是好奇心和求知慾引導人們進入了科學的大門。好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求知慾的表現。。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開課時我用一隻可以站立的“紙鸚鵡”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利用兒童的這份天性,引起學生的質疑,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迅速產生提問題的願望,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2、給學生自信,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地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教育的任務就是不斷地扶植和鞏固學生想要成爲發現者的願望,並藉助一些專門的工作方法來實現他的願望。”新的《課程標準》中也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知識的學習不只是學生知識積累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的形成。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知道實驗是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民主平等,構建愉悅的學習氛圍

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做,勇於樂於展現自我,保證探究活動順利高效的進行。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探索研究,多鼓勵表揚學生,充分肯定讚賞學生的探究結果,允許學生出錯;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偏差不能橫加指責,強令修正,而是指導學生冷靜分析,反思總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誤養正,完成學習任務。

4、發現身邊的科學,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

把自己讓鸚鵡、三角形紙片、拱形紙片、鉛筆等“站”起來的過程與琴納發現牛痘的.過程加以對照,找一找兩者的相似之處,感覺到自己的經歷其實和科學家的經歷一樣,進一步認識科學是什麼,打破科學神祕感,拉近科學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從內心深處感覺到科學其實並不遙遠,科學其實就在身邊。同時促進學生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

5、注意了課堂知識的延伸

授課結束時,我讓學生運用這節課學習的科學知識解釋玩具小丑中的科學道理,並鼓勵學生課後自己動手做一個這樣的玩具,這個作業,既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又使課堂教學內容在課下有了延續。

總之,科學課就是要老師在課前進行大量的實驗準備工作,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只有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探究,纔是高效有序的探究。

《我也能研究》教學反思2

《我也能研究》是二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第四單元“走進聰明屋”中的一課。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從小熱愛科學、熱愛自然、樂於研究的情感;培養學生遇事愛問爲什麼,不明白就去思考、研究的行爲習慣;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只有注意觀察生活,才能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同時要讓學生學會制定研究計劃;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去體驗思考研究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感受到研究的快樂。

從目標來看,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到研究的快樂,養成遇事愛思考愛研究的習慣,學會制定計劃是難點,所以設計好研究活動最爲關鍵的。怎樣的活動是學生感興趣又便於課堂學生參與,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研究的樂趣?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最終我選擇了以“紙”爲主題開展研究。爲此,我設置了三個活動環節:歌曲導入,學會提問;實戰練兵,開展研究;拓展延伸,制定計劃。

《天地之間的歌》樂曲明快淺顯,用在開頭導入,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爲下面的學習埋下伏筆。課上帶領學生大聲地唱一唱,熱熱身。由歌曲中“天地之間神奇壯觀,要我們動手動腦就會聰明無比”的歌詞引出學生提問“你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過什麼神奇的事情?”,讓學生在平時注意觀察生活,發現問題。在教學中這個環節可能是“神奇的事情”問法不夠明確,學生一時沒能說出自己的發現。可以在歌曲過後加上一段過渡:天地之間的事物多麼神奇壯觀,我們動手動腦就會發現它們的奧妙,比如爲什麼裝上了空調教室就不冷了,有了電腦就能看到畫面?你們在生活中有什麼問題嗎?”這樣的說法,二年級的學生更能理解。

實戰練兵環節,每小組拿出老師準備好的材料袋(打印紙、鉛畫紙、面紙、報紙)讓學生在小組內開展學習,說說你的發現。意在通過看、摸、聞、思考等一系列的動作讓學生親身體驗研究的方法和過程。交流過發現後,追問學生:關於紙,你還想知道些什麼,打算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說到了請教、上網、看書等方法,教師適時地小結一下,相機板書課題——我也能研究。

到這兒,研究環節初步體驗了,如果只是這樣,趣味性不夠,沒能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和樂趣。這時老師又拋出一個研究話題:關於紙我們還能做哪些研究呢?網上有人說:一張a4紙能承受一個小學生的重量,你信嗎?讓學生各抒己見說觀點,最後得出一致意見:動手實踐。這是研究的重要環節。由於時間關係沒能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直接播放了央視《是真的嗎?》欄目的視頻,讓學生感受了“紙”神奇的力量。自然又引出新的研究話題,讓學生把這些問題寫下來,課後和同學一起開展研究。

總體感覺,教學重點把握較爲準確,活動設計也易於操作,有挑戰性趣味性,但實戰練兵環節學生動手動腦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研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