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這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第一組第3篇課文,通過本組教學,幫助學生儘快地適應中年級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因此這一組教材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段語文教學的接口處,而這篇課文是第3篇精讀課文,所以它在本單元是舉足輕重的。本文表達上的一個明顯特點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對話語言樸實但內涵豐富。

學習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從具體事例中懂得怎樣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學會運用多讀多想、邊讀邊想的方法,讀懂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我明顯感覺孩子們對課文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就給孩子充分讀的時間,引導孩子們在讀中理解了課文,並且整節課輕鬆但效率極高。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爲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峯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爲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一篇講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從下面兩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如果能上遠程教室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學生理解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會更加容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爲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以讀感悟,體驗情感對話

本篇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啓迪。在教學中,我還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峯的陡。並且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爲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同時在讀後進行討論交流:文中課題爲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於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峯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峯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峯。

三、教學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體現人物不怕困難的語句“我奮力向峯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這兩句時,由於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沒有準備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所以在以說促情這一環節時顯得老師講得多,學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於在測

試中見到這些知識點時,學生不能靈活回答問題。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教學活動準備過程中,應更深入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學要領,拓寬知識面。在活動中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