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

我所教的小學五年級數學,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繼續推進主管教育部門“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設想結合起來,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帶來不的困惑。

一、新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教學思想,進入課堂教學。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我曾和本校的教師共同學習和調研過,也參加各級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對新課程的實施充滿信心。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爲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爲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起來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緊扣新課程標準,和上級部門“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撰寫教案,以同學科教師討論定搞,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說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用教材進行試講,反覆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確定案例,並在每一課中展示。實踐表明,這種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學科教師的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教學以後,教學效果良好,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的。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羣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後的反思爲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啓示。提倡自主性學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已有數據處理、數學結論的獲得等環節,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五年紀《方向與位置》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方向來描述路線,我通過實際演示來使學生明白。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穫,這就是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三、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於創新評價。

把評價作爲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爲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的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本學期我在學生的作業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做法是日評、周評、月評一條龍,老師評、學生評、小組評一條龍,老師對一日作業做出評價,學生自查後對評價結果登記在作業情況扉頁欄中,週五下午學生以小組評定等級,讓學生每週都爲自己樹立一個新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又轉化爲每天的學習行爲,使他們日復一日,周復一週,不斷地吸取經驗,經常進行彌補,月末進行爭星活動,學生在一個月內品嚐自己學習成功的喜悅,或向他人學習,每一個月是一個新起點,學生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將學生的學習差距縮短,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看到學習的進步,又有了學習的動力,並樹立起學習的目標,較好地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

四、認真抓好常規教學,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以常規教學爲中心,規範教育教學工作管理,進一步規範教學行爲,力求常規與創新教學相結合,促進嚴謹、紮實、高效、科學的良好教風及學生嚴肅、勤奮、求真、善問的良好學風的形成。教師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我在教法上經常和同行進行切磋,做好學情分析,紮紮實實做好常規工作,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期中質量檢測,班裏抓單元驗收的段段清,並跟蹤好差生進行調查。爲了使新課程標準落實進一步落實,引導老師走進新課程,進入課堂,對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及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體現,我主要以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統計與概率四個領域來命題,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空間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優化筆試題目的設計,設計知識技能形成過程的試題,設計開發性試題,設計生活化的數學試題。將考試作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提高改進教學的手段,並對本班前後幾名學生進行跟蹤調研,細緻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學生的情況,找準今後教學的切入點,查漏補缺,培優輔差,立足課堂,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在教學工作中,苦樂相伴,學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困惑,通過與同行的共同討論和學習,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後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2

從事數學教學已二十多年,在不斷的摸索、學習中,我發現自己已經逐漸適應了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並且深深喜歡上了數學教學這項工作,不敢說自己在教學上多麼的有經驗,下面僅談一些感受。

一、我覺得數學教學是一項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義的工作。

在數學課上,有思維深化,也有正誤辯論,有積極的合作。如今的教學和我們小時接受的教學方式真的是千差萬別,我們機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維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學生的要求,他們個個使勁渾身解數,在展示自己的個性思維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繹精彩而又真實的數學童話故事。不知不覺,挑戰成了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已經開始要求我坐到他們中間去聽發言的學生講課。樂在其中,我努力改變教學方法方式。

二、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對。

很多時候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師的教授,習慣現成的接受問題,缺少自己去研究,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自己去解決的,還有很多題目,尤其是那些比較多的,看起來比較負責的,很多學生第一反映就是不會做,不會自己動筆去算,思考,試着去解決問題的。不太喜歡動腦筋,怕算。還有就是在做題時,有些同學對於錯的題,錯了也就錯了,並沒有在課後去針對錯題分析自己錯在哪裏,爲什麼會錯,這也可能會導致他再次出現這個錯誤,還有老師講過的題目,沒有好好的理解,下次出現相類似的或者是變的稍微複雜了一些,就不會做的。課後缺少去反思,把裏面的原理搞清楚的。

三、學生目的性不明確。

我爲什麼要學這個數學知識點,學了這個知識你有什麼用,貌似生活中不怎麼用得上的?學生還找不到學習的目標。從而覺得學習數學沒意思,作用不大。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這個問題,我講解了很多現實數學作用的例子,慢慢的覺得他們對學習數學比較感興趣了,也認識到了現實生活中數學的重要性。

四、學生學習過程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中會出現課堂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說小話的情況,這也就會導致對學習內容會學得不徹底,理解不完善。在上某些貌似簡單的內容,就不怎麼認真聽,感覺會的,其實考試的時候稍微換下題目就不會做了,或者是做錯了。平時在教學中,尤其是在講考試的試卷,針對他們會出現的問題都經常強調的,慢慢的有點好轉的。

五、學生學習心理問題。

學生對於自己有些盲目自信,對知識點聽了一點就認爲全懂,可到真正做題的時候就出現了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是理解的不夠透徹的緣故,學生不會一直認真的聽,不夠謙虛,容易半途而廢的。

六、學生學習基礎問題。

學生的學習基礎,尤其是計算能力,碰到一些計算難度比較大一點的題目,就不會做,或者是算錯的,這就是他們普遍的毛病。還有些同學以這個爲藉口說自己基礎差,聽不進去的,從而一直不願意學習數學的,久而久之,數學越來越差了,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針對這類學生,我經常找他們單獨談話的,讓他們知道數學的重要性,重塑學好數學的興趣。

總的說來,自己懂得數學教學方面的知識還太少,不足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以後的工作中還應多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多研讀教材,深入把握教學核心,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大腦,使自己成爲一個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合格教師。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3

一學期來,本人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爲了下一學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及其運算性質、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的前提,又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基礎。數學概念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以及它們的本質屬性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它是小學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學生在運算中發生錯誤,解題能力差,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組織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才能起到優化教學過程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創設求知情境,導人新課

從教育心理學中知道,“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興趣”是內在的動機,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離開了這種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動進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說不上積極思維,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努力創設求知情境,讓學生產生探求數學知識

的強烈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數學知識轉化到主動地去獵取知識,處於最佳的心理狀態,爲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氣氛。

二、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爲理性認識,並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或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然後通過語言來逐步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鉛筆盒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誰大?緊接着,又讓學生觀察兩個棱長分別是2釐米和4釐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初步獲得了物體有大小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概念的本質屬性.拿出一個梭長是4釐米的正方體空紙盒,先將梭長是2釐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學生便清楚地看到這方木塊只佔據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間,然後把一個梭長爲4釐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正好佔滿紙盒的整個空間,學生又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佔空間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三、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課堂練習是教學上的反饋活動,是學生對教師輸出信息的反映信號。學生通過練習,不僅可以起到鞏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

且通過練習可以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設計好練習題並及時評講、糾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我們在概念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及教學規律,合理採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來進行教學,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爲學生後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4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鬆鬆,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並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彙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裏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聽課活動和觀摩教學中並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爲好課。衆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筆者以爲,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一堂小學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一個都不少”——面向全體學生。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爲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爲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着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着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並不意味着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於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髮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餘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羣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採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爲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在活動中學數學”——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引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纔是有效的學習。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具體說,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奧蘇貝爾稱之爲“先行組織者”),從而爲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啓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準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瞭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維果茨基稱之爲“最近發展區”);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衝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爲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說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爲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的生命在於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少專家指出,數學教學不能“掐頭去尾燒中段”,要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一堂好課,不僅要讓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還應使他們懂得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引自《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一方面,數學課本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統計知識及一些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分析整理編成數學問題的;另一方面,由於課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因此,教師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係,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5

“十幾減9”是人教實驗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課本上通過小精靈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遊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我在教學時,也是通過課件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探索十幾減9的算法多樣性。課本上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上出現了三種算法:

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

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裏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併;

三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於13,13減9就等於幾。雖然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時爲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同時學生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爲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後就明確了兩種計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組織教學,不僅能更好地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由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以下還有幾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減兩種方法之後,應該回過頭把複習的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爲深刻。

2、每上完一個環節應該給這個部分做個小結,最後還要給整節課做一個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

3、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後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不足,發揚優點。爭取讓學生掌握所學的內容。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6

今天數學課的教學內容是《5以內的加法》,因爲兒子今年也上一年級所以知道孩子們在大班基本上都會計算5以內的加法。考慮到孩子們在將來還要學習應用題理解加法的意義非常重要,我把重點放在初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上面。在新課開始的時候,教師在黑板上粘貼了三個蘋果,讓孩子們說說圖意,這裏就是要讓孩子產生2個和1個蘋果,合起來是3個蘋果的概念。讓孩子對“合起來”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但是這裏我的時間用的較少,對於“合起來”這個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帶過去,使孩子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對於2+1的計算,可以是由圖上數出,也可以想2和1合成3,在這裏我問孩子3+2是怎樣算的,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都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又追問了幾次,孩子其實心裏可能就是在想分與合計算的,但是他們回答不上來,這裏我就不應該再多次追問,直接可以和孩子指出我們在計算加法的時候就可以用分與合的方法,而且我們計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這個,雖然後來我也給孩子指出了可以這樣算,但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過於拖沓和累贅,顯得教學的環節不是很緊湊。

在做練習時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對於做一做的地2題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結果有部分孩子沒有理解題意,做錯了,還有的孩子因爲課本使用書夾,將書頁中間部分隱藏了起來,看到的鴨梨的數量有誤導致做錯。由此我認識到低年級培養孩子的審題、書寫、思考等能力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放手不管。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7

《加或減》是依據小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用學生喜愛的遊戲爲素材設計的一種數的計算的學習活動。藉助富有合理數學意義,包含情感價值和數學價值的“邏輯圖式”這一學習載體,使學生在有趣有益的遊戲活動中參與“加與減”的整合,親歷“再創造”的過程,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到許多問題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交流的工具。

學習背景材料是學生入門的基礎,只有學生對學習背景材料感興趣時,纔會主動地參與學習。把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引入課堂,學生倍感親切,參與慾望強,促進了學校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日常數學背景的聯繫。要學生講出遊戲中的數學,學生感受到遊戲中也有數學,學數學有用。而將設置成遊戲狀態的“邏輯圖式”展現於學生面前,使枯燥的計算內容巧妙而自然地還原於生活,拉近了數學與學生間的距離,增強與數學的親和力。

以“講一講,問一問、喜歡哪個組的方法?”爲啓迪學生思考的“導火線”,學生用熟悉的經驗自己去攝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測想象。在實踐操作,觀察比較,驗證推理、討論爭辨中分析衆多觀點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別人思考的長處,儘可能想辦法完善自己和別人的觀點。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僅掌握知識,而且思考知識,詰問知識,批判知識,創新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8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分類》數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類”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入手,讓學生通過把雜亂的物體進行有規律的擺放來切入教學中,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此來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課堂中我讓學生在小組探究中進行交流,動手操作中體會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成爲真正的學習主人。在整個教學中我能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將知識與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同時,注重學生的操作,使學生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找出分類的標準,進而掌握分類的方法。在設計習題環節中我注意由易到難,有層次、有梯度,並在最後一題中設計了分類中最難的一道知識拓展題,來加深教學難度。本節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注重了直觀感知,方法科學,效果明顯。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不盡人意之處,應該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尤其是學困生和好動生,把每個學生從始而終的學習狀態保持下去。應增加小組合作的次數,充分的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所起到的作用,對學生放手的地方應更多一些,在練習題處理上還應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同桌交流,然後再讓學生彙報,最後電腦演示,這樣會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動起來。以上是我對這節課教學的思考,我會繼續努力鑽研教學業務,爭取上好每一堂課。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9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裏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鑑於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後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後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着,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麼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爲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並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並有利於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爲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着追問了一句:爲什麼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後悔了,因爲孩子們剛剛纔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說“爲什麼”,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幾句。後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爲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說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係以後,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後左右對摺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於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並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一、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啓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並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係”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係?(板書:關係)然後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後,對後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小學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爲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麼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二、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這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着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麼;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於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

只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藉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說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纔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0

(一)擺正教和學的關係

唯物辯證法認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也一樣。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矛盾,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在教學過程的一系列矛盾中,首當其衝的是教和學的矛盾。教和學這對矛盾處理得如何,往往以學生學得是否積極、是否主動爲重要標誌。

假如我們把教學過程理解成“給予“的過程,採用灌輸的方法,這不僅使學生學得被動,就是對教師來說,也不能稱之爲發揮了主導的作用。

教學也是一種傳遞,是精神產品的傳遞。它與物質產品的傳遞是不同的。物質產品的傳遞具有給予的性質,即你給我就得,不給就不得,多給就多得,少給就少得。作爲傳遞精神產品的教學,卻不一定是教師一講學生就懂,教師不講學生就不懂,教師少講學生少懂,教師多講學生就多懂。所以,教學並不是給予。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教學呢?我認爲教學應當是在教師指引下學生的獲取。

是給予還是獲取,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教學思想,也必然導致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學“體積”這個概念,不僅要使學生掌握體積概念及體積的求法,還要注意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顯然“預備齊”背誦和發展空間觀念毫無聯繫。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教這個概念時,是從觀察實驗開始的。一上課,我就把兩隻一模一樣的玻璃杯放在講臺桌上。然後分別往兩隻杯子裏倒水。正當學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時候,我說:“誰能告訴我哪隻杯子裏的水多,哪隻杯子裏的水少?”學生更認真地觀察了,但他們看不出差別,只好猶猶豫豫地說:“兩隻杯子裏的水好像一樣多。”我立即肯定他們觀察得細緻,並說:“我倒的水就是同樣多。”

然後,我拿出一個東西放在一隻杯子裏,問學生們看到了什麼。他們說:“看到老師把一個東西放進了這隻杯子裏。”我又問:“好好看一看,你們還發現什麼?”學生認真觀察後說:“您把東西放進杯子後,這隻杯子的水平面就升高了。”我問:“你們知道這是爲什麼嗎?”學生馬上回答:“您放進去的東西是要佔地方的,就把水擠上來了。”

我又拿出一個東西,把它放進另一隻杯子裏。問學生:“這回你們又看到什麼了呢?”學生說:“看到您把一個東西放進了另一隻杯子裏,這隻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比第一隻的水平面升得還高。”我問他們:“你們知道這是爲什麼嗎?”他們果斷地回答:“肯定後放進去的東西個兒大。”

通過觀察和實驗,學生對物體要佔據空間,所佔據的空間還有大小的差別等,已有了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明確什麼叫體積,我確實感到學生的空間觀念,又一次得到了發展。這比起簡單敘述什麼叫體積和背誦幾遍定義就好得多了。

要擺正教和學的關係,首先就要改變“給予”的思想,需要確立的是引導學生“獲取”的思想。

1.引導學生獲取,就要培養學生的獲取意識。

不少老師對我講,說我上課的時候,學生總是精神集中,思維活躍,興趣盎然。說實在話,我最害怕的就是學生在上課時死氣沉沉,沉默寡言,無動於衷。我把課堂氣氛,看作是課堂教學的溫度計。活躍是獲取意識強烈的表現,而呆板又往往是被動參與的標誌。因此,在長年的教學中,我形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不論哪堂課,我都要反覆研究如何開場,其目的是爲了創造出一個最佳的教學時機,點燃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例如,循環小數,是學習小數除法這一單元臨近結束時引進的一個概念。教學時,我先出了三道題讓學生來計算。學生一看都是除法題,自然也就感到非常簡單。第一題是,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學生計算起來當然沒有問題;第二題,雖然不能整除,但是可以除盡,學生剛剛學過,也感到容易;第三題卻一反常態,無論怎樣計算,也得不出一個精確的商。

水平高的學生,首先遇到了這個問題。他們中有的人問我:“第三題是不是出錯了?”我也就裝作很認真的樣子,看看教案,再看看黑板,很客氣地對他說:“我沒有出錯,請看看是不是你抄錯了?”他們只好又投入到計算之中。

中等水平的學生,也被第三題難住了。他們問我:“第三題得計算到哪輩子?”我指着計算速度慢的學生說:“你看他多麼認真,遇到問題彆着急。”

水平最低的學生,面對第三題也計算不下去了,他們說:“這道題我不會。”

好了,最佳的教學時機出現了。學了多年的除法,居然還有處理不了的問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何去解決?這種想學、要學的心理,也就是獲取的意識。他們有了需要,也就有了興趣,有了動力。這是上好任何一節課都不可缺少的。

2.引導學生獲取,還要創造有利於獲取的具體條件。

學生有了求知的慾望,儘管十分重要,但畢竟是僅僅有了學習的動力,還不等於發現了規律,獲取了真理。要引導學生獲取,還必須創造有利於學生獲取的具體條件。

我所說的條件,主要是指有利於學生的認識,由感性階段上升爲理性階段。不論是從現象到本質,也不論是從個別到一般,認識上的昇華總是需要一定條件的。爲學生創造出這些條件,就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任務。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一方面,我考慮到要排除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的干擾;另一方面,我還考慮到其特徵要易於學生髮現。

首先,我要求學生隨便說出一個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說:“9就能被3整除。”

我說:“對極了。誰能再說一個大點的,也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又說:“27能被3整除。”

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確,然後又要求:“誰能再說一個大點的,譬如說個三位數。”

學生回答的速度慢下來了,他們需要思考。過了一會兒,他們說:“123也能被3整除。”

我說:“好極了,123這個三位數確實能被3整除。”

同時我還把這個數板書在黑板上。

接着我又說:“不過我有點不滿意,就這麼個數似乎想的時間太長了。”

學生有點委屈,因爲這不是運用口訣,可以脫口而出的。

不過我故意不去理會他們的情緒,而是指着黑板上的“123”說:“看着你們說的這個數,我一口氣可以說出好幾個,能被3整除的三位數。”

學生的表情是驚奇的。

我說:“132,213,231,312,321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

學生用懷疑的目光看着我,我把這些數板書出來,讓他們計算一下。

他們一計算,立刻驚喜了,並大聲問我:“這是怎麼回事呀?”

我說:“這太簡單了。我說516能被3整除。”同時把這個數板書出來,接着說:“看着這個數,你們也能一口氣說出好幾個數來。”

因爲這是照貓畫虎,學生自然會說:“561,156,165,651,615。”

我把這些數也板書出來,並問學生:“你們說的這些數,也都能被3整除,你們信嗎?”

學生搖搖頭,表示自己沒有這種把握。

我又讓他們計算一下,證明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他們興奮極了。

過了一會兒,我問他們:“這是爲什麼?”他們沉思着。

我指着黑板上的兩組數,讓他們觀察一下,各有什麼特點。

他們發現,每一組裏的數,都是由三個同樣的數字組成的,不管怎樣變化,這三個數字始終不變。

我又問:“組成這些數的數字不變,僅僅是數字在排列上有變化。那你們還能進一步發現有什麼特點?”

學生們想了一下,他們真的發現了這些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的和,不會變。

我又引導他們去計算一下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

計算的結果一組是6,另一組是12。有的學生高興得一下子站起來了,他們已經發現其中的奧妙了。

我又回到他們原來說過的27,有的學生不等發問,就說:“72也能被3整除。”

我問他們:“這是爲什麼?”

他們說:“7加2,2加7,全是9。”

結論得出來了,他們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歡樂之中。

(二)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係

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實行啓發式,反對注入式。我認爲是啓發,還是注入,關鍵就在於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係。

所謂過程,也就是操作的過程,觀察的過程,比較的過程,分析的過程,綜合的過程等。所謂結果,主要是指抽象、概括出的結論。

過程和結果之間的關係,首先是“結果”以“過程”爲基礎,其次是“過程”以“結果”爲目的。它們之間應當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認識上的自然昇華。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比較普遍地存在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傾向。在作業的批改中也反映出這種傾向,注重的也是結果,對於思路、策略往往重視不足。

我曾做過一次調查,讓一年級的學生計算4+3這道題,他們幾乎都做對了。我又把他們找來,一個一個地詢問,由他們說出是怎樣想,才得出7的。

分析學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爲四個層次。

最好的是概念水平。他們以數的組成爲基礎,說:“4和3可以組成7。所以4加3等於7。”

其次是表象水平。他們以吃蘋果吃糖等爲例,進行思考。譬如說:“上午我吃了4塊糖,下午我吃了3塊糖,一天就吃了7塊。”

再有是半直觀水平。他們伸出一隻手的手指頭,然後就說出5、6、7,這樣數出結果。

最後一種是全直觀水平。兩隻手都伸出來,一隻手伸出4個手指頭,另一隻手伸出3個手指頭,從頭數到尾,總算也得出了7。

這項調查,生動地說明,質量的含義應當是,採用最佳策略,獲得正確結果。顯然,忽視過程,忽視策略,決不是正確的態度。

爲了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係,在教學求最大公約數時,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先把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後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說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2=223。

學生能夠說出12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4、6、12。

第二步,再把另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後仍然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說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8=233。

學生能夠說出18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6、9、18。

第三步,把兩個式子中公有的質因數2圈起來。

然後問學生:“12有質因數2,18也有質因數2,這說明什麼?”

學生指出:“這說明12和18都有公約數2。”

我再把12和18公有的質因數3圈起來。

然後問學生:“12還有質因數3,18也還有質因數3,這又能說明什麼?”

學生回答:“這說明12和18還有公約數3和公約數6。”

我又問:“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幾?”

學生回答是6。

我又引導他們觀察,這個6是怎麼得到的,結果學生髮現,它是全部公有質因數的積。

(三)處理好知識和能力的關係

人的認識總是要經歷兩次轉化的,毛主席把它稱之爲兩次飛躍。第一次,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轉化。一些數學教師對於認識上的第一次轉化,是比較重視的,但對於第二次轉化的重視程度有時顯得不夠。

對於數學教學來說,實現認識上的第二次轉化,主要是通過練習。老師們天天佈置作業,怎麼還能說重視不夠呢?實現第二次轉化主要靠練習,但練習不一定就能實現第二次轉化。這要看我們練什麼,怎麼練。假如模仿性太強,假如大有“請你照我這樣做”的味道,就是練的再多,也不一定有多麼大的意義。

我認爲,爲了促成認識上第二次轉化的練習,應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不超綱,不超教材,即運用已學過的基礎知識,完全可以解決。第二是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學生獨立思考。

例如,有一次我把一個土豆帶進了課堂,請學生計算一下它的體積。

起初,學生們都愣住了,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老師沒教過求這樣物體的計算公式,有的說就是有公式也不成,因爲這個土豆的形狀太不規則了。

我承認沒有什麼直接的辦法,但仍堅持由學生開動腦筋。

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髮言了。他說:“您把這個土豆讓我帶回家,我把它蒸一下,它就變軟了。這樣我就可以拍一拍,擠一擠,使它成爲長方體。這樣就能計算了。”

我指出他的想法很有意義,這是改變物體形狀而不改變物體的體積。

又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又站起來了。他說:“您給我一個天平,我先來稱一稱這個土豆的重量。然後我在土豆上切下1立方厘米這麼一小塊,也去稱一稱它的重量。我想這個土豆的重量是這一小塊重量的多少倍,這個土豆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

我說:“你是根據同一種物質,它的體積與重量成正比例來解決問題的。我相信,以後學習比和比例時,你會更出色。”

第三個學生又發言了:“您給我一個容器,譬如是個圓柱體形狀的。我先量一下它的底面直徑,這樣我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積。然後就往裏面倒水,再量一量水的深度,就能算出水的體積。把土豆放進水中,再量一量現在水的深度,又能算出一個體積來。兩次體積的差,就是土豆的體積。”

這節課上得特別活躍,不少基礎知識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訓練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還有一次,我問學生:“你們都有尺子嗎?”學生一邊舉起手中的尺子,一邊說:“這不是尺子嗎?”

我又問:“你們知道尺子有什麼用嗎?”

學生說:“尺子可以度量物體的長短。”

我立即拿出一張紙,把它交給了一個學生,請他量一量這張紙有多長。他很快就量好了。

我又對他說:“請你再量一量這張紙有多寬。”他又很快量好了。

我還對他說:“請你再量一量這張紙有多厚。”

他兩隻眼瞪着我,說:“這麼薄的紙怎麼量呀?”

我說:“尺子的功能是可以度量物體的長短,但當它們太短太短的時候,我們就無法知道長度了。你們說對嗎?”

學生不同意我的說法,但一時又沒有什麼理由來說服我。熱烈的小組討論便開始了。

終於有個學生髮言了:“用尺子量一張紙的厚度實在是太難了,要是量一疊紙就好辦了。”

我立即讓他停下來,指着另一個學生問:“剛纔他說的是什麼意思,你聽明白了嗎?”這個學生點點頭,對我說:“我聽明白了。假如我們去量100張紙的厚度,然後再把小數點向左移兩位,那一張紙的厚度不就得到了嗎。”

我又叫起第三個人:“他們倆說的有道理嗎?”這個學生對我說:“有道理。他們是根據歸一的方法來說的。”

我又和大家一起研究爲什麼說這是歸一的思路。學生髮言是很踊躍的。

上完這節課,學生對於“歸一”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再也不是停留在只能根據例題,解答幾道有關拖拉機耕地的題目這樣的水平了。

教學中應當處理好的關係還有許多,就是在不斷地擺正這些關係中,教學才得以發展的。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

小學階段,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小學的數學教學,最令我煩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原因較多,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個人認爲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紮實也是很關鍵的。於是我在教學設計中不斷的反思,上課前認真準備,同時我還積極的通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課堂教學。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級學生,學習上困難比較大的學生特別多,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着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主要採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實行幫教活動,每一個學困生都找到一個學習優秀的好朋友來每天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輔導和考試,教師定期進行抽查。

(2)我作爲數學教師每天的工作計劃中就有關於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3)學困生自己制定出具體的學習目標,以不斷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氣氛不活躍,合作流於形式等。在今後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要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纔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最撓頭的是怎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裏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複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爲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儘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麼大的容量,由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爲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學習中是隨着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以我現任教的三年級爲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覈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爲什麼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於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方法,更有甚者連練習題都不願意做。而對於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生,我認爲我們可以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這樣差生會更差,作爲教師應該及時補差,不讓學生掉隊。

總之,我覺得,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纔會收到實效,避免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