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米》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認識米》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米》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認識米》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認識米,用米量》是在學生已經認識釐米會用釐米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基於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離的測量經驗,本節課教學就重點考慮到如何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與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一.引導學生帶着生活經驗走進課堂教學

學生在入學前就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種經驗正是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寶貴財富。在教學中,本着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我有意地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去學習新知和解決問題,使學生覺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學習任務,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用米量及其測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的,如木工師傅修理課桌椅和裝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摺尺來測量,上體育課學生跳遠和推鉛球都得用捲尺來測量,學生或許有幫過老師拉着捲尺測量的經歷。在本課教學時引導學生舉出見過的各種尺子及它的用途,讓學生感受到它的使用價值,喚醒了學生的意識,使學生積極地自主地投入學習。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自覺地帶着生活經驗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等活動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可見把生活經驗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轉化,是學生主動建構新知的重要途徑。

二.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要想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必須把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調動起來,並拓寬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有了自我學習的遼闊天地,學生才能主自地發展。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在主體性教學中,要想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必須先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再引導和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生才能進行有效地學習。教師要求學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長度,有意給學生設“難”,讓學生在量中體會到尺子小,費時又費力,要放棄又覺得自己能行而產生心理矛盾,使認識米尺成爲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需要是促使學生主動地去認識米的動力。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教學中,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玩”中,輕鬆、愉快地領會和獲取新知,本課的教學以始至終都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完成了認識米、感受1米長度和用米量的教學。學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機會和空間,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與提高。合作交流是主體性教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遇到一人難以完成或有異議有困惑的問題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來發掘學生的智力潛能,發展學生的集體精神,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和力量,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如教學導入時,讓學生用小尺子量長距離,在學生身處困境時,師問:你覺得自己還行嗎?不但只是提醒學生知難而退另想辦法,而且是提醒學生找夥伴合作,有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因爲本課在測量長距離時,更是離不開學生的合作。本課教學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成形了學生之間互助、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學習氛圍,也逐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精神。

《認識米》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但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沒接觸過,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下面就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中,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棵大樹高40釐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瞭解1米和1釐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我還爲每個孩子測量了身高。從而建立起米和釐米的長度概念。

2.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釐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藉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說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爲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當然做到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的交談中,還可以有意無意地拿出這些知識和學生一起練習複習,也能讓他們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

《認識米》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學生對於釐米的的概念應該比較熟悉,如常見的學生尺,三角板等都帶有釐米刻度,學生也用尺子量過簡單的圖形的長度。所以剛開始學習釐米的認識看起來並不難。

而對於米的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米雖然是基本的長度單位,但是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缺乏這方面的以驗,儘管在課堂上我找了專門的米尺讓學生反覆認識,比一比,試一試 ,量一量,說一說等,瞭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如:1米=( )釐米,500釐米=()米等還行,遇到稍複雜的單位如:媽媽身高1(米)60(釐米)可以,媽媽身高160( ),好多學生都 填“米”,對於米的單位長度的表象還是很模糊,所以米、釐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釐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

我認爲要加強學生對米和釐米的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對自己比較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後,初步建立米和釐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數學課本封面的長和寬,鉛筆盒面的長、寬,橡皮的一個面的長、寬,自己的身高、爹媽的身高,書包的邊長,課桌面的長和寬,課桌的高,教室門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等等,這樣在學生經歷了大量的感知之後,頭腦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釐米長度的表象,在使用這兩個單位時就會正確無誤。

尤其是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多動動手量,多動腦想,多估一估,一開始估學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計得不準,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地估,告訴他們生活用到估計的時候比測量還要多,明白估計的重要性,甚至還放寬了要求,要求估計的內容只要是估計的數字,不是測量的,誤差大小都給算對!這對於幫助學生儘快建立米和釐米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有很大幫助。

總之,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要藉助學生熟悉的事物,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估計豐富學生的實踐以驗,在積累中形成以長度單位的表象。

《認識米》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認識釐米和米》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1釐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能夠明確1釐米和1米的長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都會給學生建立1釐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而很少有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建立10釐米的空間表象,如果教師能夠在10釐米的表象上下夠功夫,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釐米,爲米做鋪墊

二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長度單位,並且只認識了釐米,由於在釐米的教學中,教師們都很注意對1釐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學生對1釐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較到位。認識了釐米,緊接着就認識米,衆所周知,1米等於100釐米,而100釐米相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教師若把1米等於100釐米的知識直接灌輸,不利於學生真正的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對10釐米的長度有個明確的表象,學生在頭腦中有個10釐米的大概長度的認識後,教師引導學生用10個10釐米長的紙條在黑板上貼成一個長紙條,學生有了10個10是100的認識,他們能夠認識到這個長紙條是100釐米,這是教師再揭示100釐米的長度又有個新的名稱,叫做1米,學生就能夠清晰的認識到100釐米構成了1米,1米就等於100釐米。這樣一來,學生既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有掌握了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獲取了米這個單位的形成過程。

二、用好10釐米,滲透1分米

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看10釐米的長度、閉上眼想10釐米的長度、用手比10釐米的長度等一系列的活動後,教師注重了10釐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已經在頭腦中有了10釐米的大概長度,也明白了10釐米的含義,即10個1釐米,這些活動都爲了三年級時學習1分米做好了滲透,只不過此時沒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罷了,其實1分米的表象、釐米和分米的關係,學生都已經理解了。雖然分米的認識不是二年級的教學內容,但是作爲教師,就應該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掌握數學知識系統性,訓練學生的思維,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而不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釐米,估測有標尺

學生既然認識了釐米和米,就要對生活中的一些長度進行估測,雖然在估測的過程中,允許學生有誤差,一般來說,教師也會給一個估測的取值範圍,但是,我覺得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應該儘量的準確一些。學生在二年級階段,只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由於這兩個長度單位的長度相差比較大,一般的學生在估單位時不會出錯,而面對生活中的一些物體的長度時,尤其是幾釐米和十幾釐米的物體,這時要估測它們的長度,學生們的誤差就比較大,因爲學生只有1釐米的表象,如果教師注重了10釐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就可以把10釐米長度當個標尺,首先去判斷所給物體是比10釐米長,還是比10釐米短,判斷出大概的範圍後,再進行估測,這樣一來,估測的準確性就會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見,在教學釐米和米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加強對1釐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還要注重對10釐米長度的表象建立,這正是巧用10釐米,一舉而三得。

《認識米》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一棵大樹高10釐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學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於什麼東西是釐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說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對於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並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釐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生疑問:“爲什麼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釐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加強對1釐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釐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釐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棱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後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釐米的長度,再比出1釐米,最後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釐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釐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釐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動。

看一看。直觀感受1米的長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比一比。兩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動,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長度。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1米的長度,最後睜開眼睛,用手再次比畫出1米的長度。排一排。排1米長的隊伍,每兩人間保持一腳的距離,看看大約排幾個人。走一走。自然、均勻地走1米長的一段路,數數大約要走幾步。

這樣教學,把教材上“靜止狀態”的學習材料轉化爲“動態生成”的活動情境,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新知的體驗,促進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在估測中認識——形成概念

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爲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長是1釐米、1米的部位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釐米、1米來幫助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小指第二個關節的長大約是1釐米;二年級學生腳到胸口的距離大約是1米,記住這些“身體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或進行估測都大有益處。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能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係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估測,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想法,相互借鑑,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不是信口胡說。因此,估測一條線段長几釐米,一般不要讓學生隨便報出幾釐米,而是要求他們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方法可以幫助估測。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離大約是10釐米來和這一條線段比較,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結果。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如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圍的其他物品進行估計、測量,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外,還要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要把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估測與實際測量的誤差,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三、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應與實際測量緊密結合起來。測量是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測量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輕鬆順利,但考慮到一些學生已經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然後交流、討論,總結測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對學生來說容易出現的錯誤有:從尺的一端開始量,而沒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線與所量物體的一端(起點)對齊;不會靈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個刻度都可以作爲測量物體長度的起點。另外,在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直尺的控制不夠自如。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講解,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掌握測量方法。把尺的邊與物體的邊靠近着平行擺放,而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學生在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又能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小學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基於這種狀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爲重要。在培養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麼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認識米》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學生在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後,又要認識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米”。這節課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爲他們對於一米到底有多長心裏完全沒有數。

所以,我爲學生設計了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1米的概念:

(1)讓學生用釐米去量黑板的長度,讓學生說說有什麼感覺。接着老師出示一把米尺,問用這把尺量感覺怎麼樣?再告訴學生這就是1米,並讓學生學着老師的樣子張開兩臂比劃着1米大約的長度,親自體驗一米的長度。

(2)小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長線。每個學生都拉一拉線的長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再張開兩臂比一比。讓學生然後在教室裏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概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過程中體會米與釐米的關係,再通過比較1釐米和1米的長度,進一步的使學生認識到,用米做單位是量比較長的物體。

(4)在地上畫出3米、5米的長度,讓學生親自走一走,體會幾米長的長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長的線應該多準備幾份,這樣學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長度,也加深了學生對米的認識。

2、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不自覺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認真聽講。對於這種情況,我覺得在今後的工作中,還應加強理論學習,學習一些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讓學具在課堂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認識米》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學生對於釐米的的概念應該比較熟悉,如常見的學生尺,三角板等都帶有釐米刻度,學生也用尺子量過簡單的圖形的長度。所以剛開始學習釐米的認識看起來並不難。而對於米的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米雖然是基本的長度單位,但是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缺乏這方面的以驗,儘管在課堂上我找了專門的米尺讓學生反覆認識,比一比,試一試 ,量一量,說一說等,瞭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如:

1米=()釐米,500釐 米=()米等還行,

遇到稍複雜的單位如:媽媽身高1(米)60(釐 米)可以,媽媽身高160( ),

好多學生都 填米,對於米的單位長度的表象還是很模糊,所以米、釐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釐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我認爲要加強學生對米和釐米的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對自己比較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後,初步建立米和釐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數學課本封面的長和寬,鉛筆盒面的長、寬,橡皮的一個面的長、寬,自己的身高、爹媽的身高,書包的邊長,課桌面的長和寬,課桌的高,教室門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等等,這樣在學生經歷了大量的感知之後,頭腦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釐米長度的表象,在使用這兩個單位時就會正確無誤。

尤其是在練習 過程中讓學生多動動手量,多動腦想,多估一估,一開始估學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計得不準,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地估,告訴他們生活用到估計的時候比測量還要多,明白估計的重要性,甚至還放寬了要求,

要求估計的內容只要是估計的數字,不是測量的,誤差大小都給算對!這對於幫助學生儘快建立米和釐米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有很大幫助。

總之,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要藉助學生熟悉的事物,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估計豐富學生的實踐以驗,在積累中形成以長度單位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