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反思(通用5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反思1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容積和容積單位。

這些知識的教學基礎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面積計算,計量長度、面積的單位,並且對長方體和正方體也有了整體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開始,是比較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端,這是最簡單的立體幾何,卻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就是這看似簡單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對五年級學生來說卻是很難的。正因爲對本單元教學難度的認識,我精心備好每一節課,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長方體、正文體紙盒。去實驗室借量筒、量杯等教具。經過兩個星期的忙碌,本單元的教學結束了,完成了預設的教學內容,達到了教學的基本目標,回顧本單元的教學歷程,覺得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形體特徵的認識要遵循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徵,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讓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實物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來歸納出特徵,可以從現實生活情景引入,生活用品形狀觀察,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形,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但是,我覺得這樣做對面、棱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對“長方體是由六個面圍成的立體圖形”更是難以理解。爲此,我設計了用菜刀切蘿蔔幫助學生逐步認識面、棱的。我先在蘿蔔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近似長方形)讓學生摸一摸,說說感覺,並且及時地把這個面抽象出來畫到黑板上,指出這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接着相交於剛纔切成的面再切一刀,兩面相交處又讓學生摸一摸、說一說,指出這叫棱,棱在兩面相交處。然後提出,要切成一個長方體該怎樣切?這個問題一拋出,教室裏可熱鬧了,人人都想當我的老師。我索性讓他們相互先說個夠,然後指名學生教我切,邊切邊問,切完了讓學生說說切成的長方體與你手中的長方體有沒有相同的地方?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讓學生歸納出特徵。

當學生已經從實物中找出長方體的特徵後,必須及時把實物長方體抽象出來,再從圖形中找出特徵。我讓學生回憶,在學習觀察物體時,我們知道最多能看到長方體幾個面,把剛纔切的長方體的三個面畫出來就是這樣,

還有三個面看不見可以用虛線勾勒出來。最後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長方體和長方形,感知平面與立體的不同,也很好地理解了長方體是由六個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這個認識特徵的過程中,如果只有直觀,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於空間觀念的培養的。我認爲這樣做是比較成功的。

二、表面積的計算要多聯繫生活實際

本單元有很多需要藉助生活經驗來解決的數學問題,很好地體現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將我們的數學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繫了起來。例如,要計算游泳池貼瓷磚或抹水泥面積、教室的粉刷面積、抽屜木版面積;計算落水管、煙囪以及大廳裏柱子的油漆面積等,要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先要從這些物體的應用瞭解其特徵,再根據特徵計算出面積。如果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頭腦裏就沒有這個表象,就不能準確解決這些問題。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尤其是現在的學生,大都過着筷來伸手飯來開口的生活,對周圍的事和物很少關注,即使關注了也缺乏親身體驗。

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爲學生搭建一個平臺,把實際生活中的情形做成一個模型。其實,火柴盒是一個很好的模型,整個火柴盒是一個完整的長方體,內盒可以看作一個游泳池、金魚缸、抽屜等沒有蓋的五個面的長方體,倒過來可以看作粉刷教室的五個面;外殼可以看作煙囪、落水管、大廳裏的長方體柱子等四個面的長方體。每位學生準備一個火柴盒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根據需要隨時可以拿出來看看,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的空間觀念會慢慢建立起來。

三、體積和容積大小的建立要有一個參照物

在學習體積單位前,我就佈置學生做棱長是一釐米和棱長是一分米的正方體各一個,在課堂中學習了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概念後,要學生閉起眼睛把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體裝進腦子裏,直到閉着眼睛能用口講述用手比劃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大小爲止,等學生初步建立起這兩個單位的大小後,再學習一立方米,揭示一立方米的大小後,在牆角我用米尺搭起了一立方米,並且讓學生進去站站,數一數能站幾位同學,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到一立方米是蠻大的,接着我又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模型,將三個單位進行比較,再一次感知三個單位大小的懸殊,腦子裏有了這三個單位的模型,在判斷物體大小時,學生就會用它們作爲參照物,估計出物體的體積大約有多大,也爲學習體積單位的進率做好伏筆。

容積單位升和毫升的建立比體積單位還要難,我自己就有這種感覺,這可能升和毫升常用於液體的緣故吧,液體是流動的,不象固體那樣不變形,也就很難找到一個模型來作爲參照物。出於這樣的思考,我在教學升和毫升時,仍然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作爲模型。當揭示升和毫升後,讓學生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兩個模型,假如我們做的一立方厘米的盒子不漏水,裝滿水就是一毫升,一立方分米裝滿水就是一升。接着讓學生用這兩個單位作爲參照物猜一猜,並且把猜的數據寫下來,便於比較,我用量筒驗證,這個環節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學生提供各種容器,一開始學生猜的正確率較低,幾次後正確率明顯提高。每次猜後,我都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水去比一比。培養學生用參照物判斷物體體積或容積的大小的思維方式。

總之,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教起來並不困難,但是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來看效果並不理想。比如: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總是容易搞錯。因此,本單元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好好研究,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研究,以達以滿意的效果。

《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反思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是冀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屬於圖形與幾何知識領域。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等基礎上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學生平面圖形擴展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圖形與幾何知識的一次飛躍,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過程。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存在很多的問題。

通過切土豆遊戲,學生動手操作並看一看、摸一摸感知了面、棱、頂點,在讓學生用自己帶來實物指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時,我一直在強調,不斷重複,不如邊拿實物邊說更直觀、明瞭。而且我的問題不夠具體,導致學生不僅指出面、棱、頂點,還說出了幾個面、幾條棱,我又趕緊制止顯得太亂,如果我能這樣問“誰能在自己帶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指出它的面在哪裏?棱在哪裏?頂點在哪裏?”學生就不會答非所問了,而在接下來的環節讓學生在直觀圖上觀察長方體的面、棱、頂點時,只需提醒他們認真看就行,既節省時間、學生看的也清楚,而我卻邊說邊講,顯得很羅嗦,這些都是由於我不注重細節所致。

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有一個環節是讀嘗學單的要求,如果我正確引導的的話,學生在運用學具和自己拿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探究時,在組內會按照數一數、看一看、量一量、拆一拆、裝一裝的順序進行,正是因爲我的疏忽,在讀完後我沒有讓學生說一說你們小組在進行交流時應按什麼順序來進行,學生在交流時沒有一定的順序,發現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徵嚴重超時,我也發現有的組長不能組織本組成員有序交流,而是自己在做這件事,說明小組合作存在問題。而在接下來的彙報交流中,也是我沒提出有效的問題分組進行彙報,把李碩一人放在臺上,結果可想而知,這一環節不僅用了用時太長,也沒有條理性,尤其是在學生彙報長方體面的特徵時,應及時進行直觀圖的演示,而我卻錯過機會,而是後來又回到這個問題,整個環節太亂、又顯得非常瑣碎,說明教師調控課堂能力太差,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注意細節,增強調控課堂能力,平時嚴格要求自己。

在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時,當問題提出學生沒有回答時,我有進行解釋,這是完全沒必要的,應立刻引導學生看黑板,這樣學生會一目瞭然,探究他們的關係時,李俊傑同學來畫圖時,我看他沒按我的預設,我立刻制止他,這是非常錯誤的,他被我弄得不知所措,我應該讓他畫完,不合適的再來糾正,這是我的毛病,看見學生出錯,着急的就想說,在這方面我以後會注意,給學生機會,相信他們的能力。

在挑戰自我這環節,由於超時,我完全可以不讓學生交流,直接找同學來說,在談收穫時,學生說的很分散,沒有條理,這說明我在平時教學中沒有注意這方面的總結。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很多,那麼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課上嚴格要求自己,多注重細節,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反思3

“整理與複習”課是以整合、梳理已學的知識、技能爲主要任務,促進知識系統化,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課型。整理課一要體現“理”,即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二要體現“通”,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三要體現“用”,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發展學生潛力,培養學生能力。

由於平時教學中的知識點是零散地一個一個的呈現,缺乏系統整理。因此本節課我先讓學生回憶再現所學知識,用提綱法、列表法兩種整理複習常用的方法進行知識的歸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投入其中。本節課雖然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表面積、體積以及計量單位進行歸納整理,但是我設計的側重點是對錶面積的教學,主要通過三個動作“刷”、“切”、“拼”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表面積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課堂練習我設計了從大正方體上拿走一個小正方體,表面積會有怎樣的變化,目的是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還是圍繞着本節的教學重點展開的。

通過整理複習,讓學生將自己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再經過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能“溫故”而“知新”,進一步達到提高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的目的。

《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反思4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47~49頁的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在前面的平面圖形的基礎上編寫的,在這一單元主要分成四塊: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表面積、體積及體積單位和容積。從直觀形象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藉助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本節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於是,我在教學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時,啓發學生聯想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繫,引導學生根據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自己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

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得出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統一時,讓學生將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進行比較,從而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統一的體積公式,並且使他們對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爲以後學習各種柱體體積計算奠定了基礎。

這節教學以學生活動爲主,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過程,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設學生親自探究的情境,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使他們在交流中各抒己見。爲了突出重點,對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的某些結論有的放矢,最終使學生得出了“《長方體的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這樣教學,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學生在這樣一次次的自我發現、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快樂,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書本知識是前人發現的,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那還是有待發現的新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步驟去自覺的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和發現新知,從而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這比教師急於下結論要好得多。學生一時不能發現的問題,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這時教師絕對不能暗示、替代。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今後採取的措施

1、面向全體,關注大多數學生

2、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3、改變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

《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反思5

一、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計算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必須具有較強的空間觀念,這是教學的難點。爲此,本節課我藉助於模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觸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養空間觀念,尋找知識的結合點,讓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上發揮更好的媒介作用,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二、加強動手操作,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課中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解剖”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出6個面。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各個面積之和就是這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係,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多種算法的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於學生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培養創新意識。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回想整節課,每一個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從問題的提出到交流,整個過程可以看到孩子們都在主動熱烈的參與。新課開始面對課題教師提出:“你想到了什麼?想知道些什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被調動起來,“我想到了前面剛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我想到了以前學習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我想知道表面積和麪積這兩個概念有什麼不同”,“我想知道如何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面對同學們充滿激情的提問,我以掌聲給予了讚揚,良好的氛圍讓本節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在探求長方體表面積不同的求法時,孩子們智慧的火花不時的在課堂上迸發,有的從長方體兩個相對的面爲一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爲一組去求;還有的孩子從長方體展開的平面圖去求,對問題的思考具有創新性與獨特性,思維的深度得以發展。總之從這節課上,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數學的情感是積極的,參與是主動的,多數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學習情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獲得了有效學習。

但是本節課的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部分學生動手能力較差,操作中花費大量的時間,操作與思維接不上。

第二、操作時耗時太長,以至於最後的幾道提升練習來不及在課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沒有展現出來,留下了較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