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密度》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密度》教學反思

《密度》教學反思1

這個實驗是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一個物理量,是從實驗原理、使用儀器、實驗步驟的安排,記錄數據、根據數據得出結果對學生全面地進行實驗能力的訓練的一個重要實驗,對培養實驗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結構比較簡單,使用時主要是會認識它們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學生觀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認清它們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對於如何正確使用量筒或量杯測量液體和固體的體積,教材是通過幾幅圖加以說明的。選擇石塊作爲測量對象,是因爲從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塊的形狀一般都不規則,必須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測出它的體積,學生測量時會更有興趣些。

教法建議: 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用實驗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1.關於實驗原理

實驗前可與學生討論如何利用密度公式來測定物質的密度,需要測出哪些量?用什麼辦法和儀器來測量?啓發學生思考,激發興趣,搞清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

2.在使用量筒時應注意的問題

(1)瞭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實驗室裏用來測物體體積的儀器。

(2)知道量筒的構造,學會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認識“ml”表示“毫升”,讀數時要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後再將液體倒入量筒中。

(4)觀察量筒裏液麪到達的刻度時,視線要跟液麪相平,若液麪呈凹形,觀察時要以凹形的底部爲準;若液麪呈凸形,觀察時要以凸形的頂部爲準。

(5)用量筒(杯)測固體體積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練習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體積時,兩次的測量應讓同組的兩個同學各測一次。如果分組儀器全部是量筒,應給 教師 準備一個量杯,讓學生看到實物。觀察量筒時,可就觀察問題提問練習。在視線和凹面相平時, 教師 應做一個示範動作。滴管是學生第一次使用,也應講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從量筒中取出液體時應怎樣做,讓學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學生示範一下。測出的水的體積不要倒回燒杯中,做下一個實驗時用。

3.關於實驗的操作

(1)在測固體的體積時,要讓學生弄明白需要記錄哪些數據。並把所測得的有關數據填入數據表中,再求出石塊的體積和密度。 測固體密度最好用燒鍋爐的焦炭,選一些大小形狀均合適的(體積最好在20~40cm3之間),事先要蘸上臘,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塊,一定要求學生用細線栓牢,否則極易砸壞量筒。要講清用排液法測體積的做法和這種方法的適用條件。

第一,這種物質不能溶於這種液體,若溶於這種液體就要換用其他的液體或想其他的解決辦法。第二,這種物質不能吸收這種液體,若吸收也需要換成其它的液體。因此排液法不是萬能的。

(2)測鹽水的密度時,要讓學生明白鹽水的質量是怎樣得到的,需記錄哪些數據,並把測得的數據填在數據表中,最後求出鹽水密度。 測鹽水的密度中鹽水一定要飽和溶液。如果天平不夠精確,系統誤差較大,則應考慮換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銅溶液等

4.整個實驗過程可有三種處理方法

對基礎較差的班級可採用一個實驗一個實驗領着做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實驗過程容易控制,但不易於每個同學的個性發展,進度會受些影響。對於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級可採取先做實驗1.練習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體積,然後把以下的實驗要求、步驟講清楚,讓各組再進行以下的實驗。在學生實驗過程中, 教師 要加強巡視,加強個別指導。特別要對實驗能力較差的組給予更多的關注,防止這些同學的實驗走過場。爲此也就有了第三種方法:在實驗課前可先培養幾名學生骨幹,讓他們在實驗課上當 教師 的小助手,重點幫助一些實驗有困難的同學。

5.實驗進度的安排

因各實驗小組的實驗水平不同,所以實驗進度就不平衡。對實驗進度快的組除了加強檢查他們的操作與數據外,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實驗機會,爲此 教師 可事先準備一些蠟塊,讓進度快的組測一下蠟塊的密度。對進度慢的組,可把這一問題作爲思考題,把實驗過程寫在實驗報告上。

6.實驗報告

關於實驗報告,最好是讓學生自己寫。應有實驗題目、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包括數量和規格)、實驗內容及主要步驟、實驗數據和結果、還應有實驗日期和同組人。條件較好的學校也可統一印製實驗報告紙,發給學生使用。實驗記錄的表格最好讓學生參照教材自己設計, 教師 在這方面也應給予一定的指導。

《密度》教學反思2

在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物理,同樣物理也離不開生活。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又服務於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學中隨時都要注意聯繫生活實際。在講解《密度》一節時我注意從生活實際中引出物理問題,又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啓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情境創設導入新課學習,然後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分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由她們自主合作地進行實驗研究,師生共同運用比較法分析實驗數據,通過精心設計的啓發性的問題,來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啓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探索,使學生認識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和單位的得出採用了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完成聽意義建構。

2.與速度概念對比,加深對密度概念的理解。通過對比密度與速度概念的異同點,既可加深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們在定義、公式、單位等方面的相似之處,爲以後學習其他比值定義法定義物理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加強物理過程教學,滲透科學方法。在教學設計中,特別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實驗數據時,不是直接計算出比值結果進行比較,而是通過一系列“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然後再通過計算機來處理數據(學生不在課堂上花時間用於計算),通過作圖來比較讓學生逐步認識到對同一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對不同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表示了這方面物質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還注意滲透了比較的方法、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學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學反思3

在進行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的探究實驗中,本人首先讓學生複習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過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質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物體的質量我們可以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體積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測量,有的則不用。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用數學上的方法測得。例如: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不規則的物體,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個量筒里加入一點量的水,再將物體放入水中液麪上升,兩個體積差就是物體的體積。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塊可以用壓入法、吊掛法、捆綁法、埋砂法等。分組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實驗室中常用於測液體體積的儀器。使用時應注意:

1.首先觀察量筒刻度單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體積,以及最大測量體積值。

2.要置於水平桌面上讀數。讀數時視線應與凹形液麪底部(或凸形液麪頂部)相平。

3.讀數時。液麪靠近哪條刻度線,就讀該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讀。實驗時要注意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測出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後通過公式就能計算出物質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麼物質。例如探究如何測量鹽水的密度,有學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測出一杯鹽水的總質量,把整一杯鹽水倒入量筒測出體積,然後測出空燒杯的質量,得出鹽水的密度。還有的是先用天平測出空量筒的質量,然後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鹽水測出他們的總質量同時得出鹽水的體積和質量算出鹽水的密度,看到這種情況,我引導他們分析各種方案中可能出現的誤差,比較他們的探究方案的優劣,用誤差最小的做實驗,後來我發現學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實驗,並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輕鬆和愉悅。教學中我深刻的體會到:在課堂上一定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學生成爲課堂的積極參與者,成爲課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輕鬆愉悅。而且教學效果非常好。也讓我體會到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教學理念對教學的指導意義有多麼的重要。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更深入的體會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也是我自己本身的問題,就是我的口頭禪太多,而且語言太平淡,沒有激情,其次是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這樣學生進行實驗後更能理解。

《密度》教學反思4

往往一個知識點要連續講解多遍才能掌握。最近教學密度的相關知識,學生的表現令人沮喪。現在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強的。

什麼是密度?當時我想,學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麼好方法能使學生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課的教學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的方法引入新課,分別測量出不同體積的銅塊和鋁塊的質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體積V爲橫座標,以質量m爲縱座標,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得到m—v的圖像,請同學們通過表格數據和圖像,進行總結,得到用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例關係,從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課堂上我發現,許多同學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得到m—v的圖像有困難,描點都不會,經過個別指點,還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數學老師!

接下來在密度知識的應用的講解中,物理量與物理符號有的同學就搞不清了,運用公式計算更不行,後來看到有個物理老師講解密度時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覺比較淺顯易懂,靈感馬上來到我的腦海中,於是我也嘗試用人口密度來幫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開始,請學生回答什麼是人口密度,接着給出我們這一居民區的人口總數和麪積,請學生算出人口密度,接着,再給出甲草地2平方米的面積內有400棵草,乙草地3平方米的面積上有480棵草,請學生說出哪塊草地的草長的密,學生用草的棵數比面積,求出草的密度。然後我又啓發怎樣比較物質的密度,學生馬上回答,用物質的多少除以體積,我又啓發物質的多少叫……,學生異口同聲回答質量,那麼物質的密度應該怎麼計算呢?學生回答:質量除以體積。顯然每個學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而且對單位,公式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也掌握的較好。

《密度》教學反思5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節課,作爲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健康課堂的研究與實驗》的子課題《構建多種健康課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課題組成員之一,按課題組的安排,我在學校物理實驗室講了一節健康課堂的'入門課——《測量物質的密度》。在評課中,課題組的成員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理科學科是否適用導學案,而起因則是因爲我的這節實驗課課堂與導學案完全脫節。

原來這節課的導學案我是照抄照搬現在九年級同事的本節導學案的(原導學案附後),今年八年級啓用新教材,而九年級教材沒變,導致八年級第六章與九年級第十一章內容相同,我僅僅作了簡單的修改。結果在課堂中出現了下列問題:

1、雖然有導學案,但是我和學生們根本沒用一秒鐘,導學案形同虛設,從而導致課堂中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深化引領、鞏固拓展這些環節沒有做或體現不出來。因爲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確地測出液體(鹽水)和固體(小石塊)的密度,而事實上學生在自學導學上就耽擱了太多的時間,有很多學生10分鐘只填寫了兩個空,我問了他們,都說自學導學部分太難,看不懂。最終我爲了保證教學重點得到落實,而不得不硬着頭皮連自學導學這一環節都擱置了,更加不談展示激勵了,因爲這時很多組實驗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麼呢?

2、課堂中難點未能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是學生能分析出所測物質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並及時更正,有三個組測得的鹽水的密度大於2g/cm3,有一個組測得的小石塊的密度小於1 g/cm3,這樣的結論很顯然都是錯誤的,但由於時間所限,只能由我簡單講了,學生沒有用實驗驗證,似懂非懂。

3、沒有有效的展示激勵的措施。在教學中,面對着12個小組,我只能一組一組地巡視,做的好的說一聲好,做的差的指出不當之處,組與組之間無法進行對比,沒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究其原因,是因爲備課時沒有備學生,不該利用三年級的導學案,不是這份導學案不好,而是學生不同。初二上學期的學生剛剛接觸到物理,不說很多實驗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說如何來設計一份誤差最小的實驗方案,僅僅是這個物理實驗室也是學生第二次進來,這樣狀況的學生怎能與初三的學生相比呢?這節課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蘇校長的建議,重新設計了一份導學案,又邀請課題組的成員於12月28日(週五)在我帶的另一個班講了這一節課,效果得到課題組成員和學生的一致認同,我也自覺滿意。這份導學案有如下特點:

1、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鞏固拓展部分都大爲簡單、簡化,都緊緊扣住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絕不拖泥帶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時間裏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

2、創新了展示激勵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實驗結果記錄表格(如下圖所示),只記錄12個組所測得的最終結果(鹽水的密度和小石塊的密度),而且說明誰先測出來誰先填寫表格,前三名的和單個的都會獎分,能夠找出其他組錯誤之處的組或個人也給予高額的獎分,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對個別的落後組也是一種激勵。這種簡單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驚人的效果,得到了課題組所有成員的肯定。

組 別

鹽水的密度(g/cm3)

小石塊的密度

(g/cm3)

組 別

鹽水的密度(g/cm3)

小石塊的密度

(g/cm3)

一組

七組

二組

八組

三組

九組

四組

十組

五組

十一組

六組

十二組

3、教學的重點突出,難點得到突破。由於導學案主要體現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而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設計時預想到學生在設計試驗步驟是會有幾種方法,但在實際上課時,發現學生的試驗方案有很多種,這是我上課之前沒有想到的,學生在討論方案時,各抒己見十分活躍,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討論之中去,對學生的這種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動,我也給了他們充分的展示機會。另外第六組所測得的兩個物理量怎麼測都偏小,這時組長要求我給他們換一架天平,換後,他們一下子就測出了正確的結果,真正體會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避免了單純炒冷飯的尷尬境地,讓學生感到有趣、有得,從而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我也及時稱讚了他們。

從這兩節課取得的迥異的效果來看,導學案作爲採取引發式教學的一種媒介和手段,能讓教師水到渠成地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緒,否則就會回到原來填鴨式教學的老路上來,因而可以得出結論:導學案也非常適用於物理的教學。只不過每一節課的導學案都要教師自己動手編制,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要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在教學中還要以學生爲主體,要真正放手,同時要能不斷創新激勵評價方法,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興趣。

《密度》教學反思6

學校最近讓老師們舉行“先學後教,有效課堂”的課堂的嘗試。經過部分老師的反覆嘗試,讓我在聽課中受益匪淺,對“有效課堂”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豐富了自己的課堂教學。並不斷在自已的教學過程中嘗試,尋找一條適合自已學科的教學的路子來。下面就是我針對《密度》這節課的課前準備與教學過程中對比進行反思,爲今後的教學總結經驗。

《密度》在第七章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上課前在教材處理上我將本節課分成導入――實驗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練習鞏固四部分。課前我設計了一個來源於生活中的趣味實驗,如何鑑別水、煤油、酒精和醋?並讓他們總結辨認的依據,當他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顏色、味道等特性鑑別物質時,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我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着手,拿出上節課測量過的體積相同但外表被我塗成了相同顏色的銅、鐵、鋁讓學生辨認,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這也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何通過實驗對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進行探究1.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變化規律,2.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係,在上課前教師準備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學生選擇,學生進行實驗並得出結論,對密度概念的教學採用了讓學生與速度概念的學習進行對比分組學習,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展示。最後選擇適當的練習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鞏固。現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1.本節課的導入部分的設計與生活中有很大的關聯,學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設計的思路下來,所以在導入部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

2.在實驗探究部分,我在這個環節中對學生的估計不足,學生分組討論,有幾個組不知道要做什麼得不出實驗探究的過程,所以實驗探究部分教師要做兩手準備,一旦學生反應不好時,要與學生共同計論設計實驗步驟。

3.在類比法學習密度的概念時,學生對組合單位的換算在練習上出現了很多問題,這是我在上課前所沒有預想到的,所以在這個環節上發的時間過長導致後面的內容時間不夠。

4.課堂上自己總是生怕學生不懂,所以一節課感覺自己講的東西過多了點,而留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時間稍微少了點。在學生分析練習時,應要做到傾聽,而不應有過多的講解。

5.課堂上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爲進行評價,我自認爲這節課我做得還的是比較好的。請同學們回答,一個“請”字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每個學生回答問題以後,我及時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這可以對學生進行激勵。

6.一節課如何對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進行突破,是通過不斷的講解呢還是通過練習得以突破。密度知識是初中物理知識的一個難點,那麼對於這一知識點我們又應該如何進行突破呢?這是我今後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7.如何對學生進行學法上的指導。現在學生習慣於動腦,很少有動筆,這樣容易造成上課全聽懂,下課統忘掉的現象,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形成動腦又動手的習慣,這要靠平時的引導和培養。

以上是我對《密度》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也學會了很多,爲我在今後的在教學上積累經驗,避免無效課堂的發生。使課堂教學做到有效,最終達到高效。

《密度》教學反思7

《物質的密度》這節內容很重要,它與壓強、浮力的知識聯繫很緊密。我是這樣開始新課的:

先請同學說出身邊的桌子、電扇、窗分別都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再叫他們回答身邊有無數種物質,我們怎樣辨別它們?給他們具體的實例,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一個鐵塊和一個木塊,同學找到很多方法,有顏色、氣味、磁鐵吸引等等。然後問他們如果從表面情況無法鑑別時怎麼辦?有沒有一種科學又簡單的辨別方法可以鑑別物質的種類?給他們實例一個銅塊和一個塑料塊怎樣區別,並結合以前速度的引導讓他們講出相同體積比質量和相同質量比體積。那到底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請同學們猜想,然後請同學設計實驗並實施實驗等到若干組數據,請同學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然後讓同學計算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再分析得到結論: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等,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等。就因爲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等,我們纔可以利用物質的這種特性來辨別物質的種類,我們把這個比值定義爲密度,用它來表示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請同學根據公式推斷單位及物理意義。整節課教學任務基本能完成。

困惑的地方:

1、在引導學生講出相同體積比質量和相同質量比體積後,猜想就叫他們自己猜呢?給他們一個填空形式:體積不同的相同物質,質量不同;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2、這節課到底分幾課時?一課時的話,要介紹量筒的使用,做實驗,分析數據,有必要的話畫折線圖,還要得出結論,那肯定來不及介紹單位換算、物理意義等。

不足之處:

1、整節課思路感覺不清晰,過渡不自然,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在實驗過程中未強調量筒在實驗結束後側放,造成學生離開時碰碎一個。

《密度》教學反思8

一、課題提出,小組初探

本節課前老師利用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時間事先向同學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手邊不同時具備天平和量筒,卻有一些其他器材,你能否巧妙地運用所學到的物理知識,去測出鹽水的密度?你能找出多少種方案?”課題提出後學生們馬上議論開了,熱情很高,自由結合成一個個小組研究討論,查閱書籍,上網瀏覽,積極設計方案和實驗方法,討論研究出的方案有的組多達12個。有一組竟在網上查到要用高中學的知識才能解決的方法。

二、組際交流,再次探究

老師課前把備課組的教師們集體討論能想到的方法所涉及到的實驗器材在講臺各準備了幾組;課堂上,首先讓各小組長把自己組所設計的方案有多少種、所需器材和實驗步驟簡述出來,其他小組對不明白、不清楚處可提出質疑。例如:有個小組用槓桿、兩個相同的小瓶、水、刻度尺來測鹽水密度,其他小組有同學不明白,讓他們說出原理來,該組馬上有同學到黑板上寫出了“水Vl1=鹽水Vl2,量出l1、l2即可。”但是又有同學問:“兩個小瓶的質量不考慮嗎?”他們答道:“這個問題我們早想到了,我們挑選的兩個小瓶質量是相等的。”經過小組之間充分討論和交流,應該說每一個學生對密度測量這個問題都有了新的認識。爲了讓每一組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老師要求各小組把本組認爲設計最科學的方案步驟說出來並寫出板書,讓其他同學聽聽有沒有不同意見,然後每組按自己設計的方法開始實驗,來驗證此方案的可行性,並讓不同小組間互派觀察員,以便實驗結束後進行論證分析。

同學們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到講臺選取實驗所需的器材,有選槓桿、彈簧測力計的,有選U形管、煤油的,還有選彈簧測力計、鐵塊和水杯的,等等。有的小組還挑選兩套器材,分兩個實驗來進行對比。

因爲教師給了學生充足的思考、討論時間,給了他們能領會並綜合運用知識的空間,學生們才能把問題想得深,想得廣,想得全。在此過程中觀察員將看到的問題記錄下來,是爲了進行組與組之間的切磋,並鍛鍊和考查雙方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實驗分析,深入探究

各組認真做完實驗,將實驗結果,即表達式和測得數據進行板書,使之方案表達完整,然後由觀察員提出問題或質疑方案的科學性,被質疑小組學生都爭先恐後地答辯。例如:“你們將量筒直接放在天平盤上稱量,能放穩嗎?是否可操作性差?”“我們是根據天平實際來這樣做的,因爲我們所用量筒不大,發現它放在天平盤上較穩,並且認爲這樣直接測出體積和質量會誤差小。”再例如:“你們組爲什麼先向U形管內倒入鹽水就做成功了,開始時你們先倒入的是煤油,爲什麼不出現液麪差?”“開始時我們忽視了煤油密度小於鹽水密度的問題,倒入鹽水時發現有鹽水衝入煤油中,煤油柱中間有鹽水柱,所以我們又改變了做法。”觀察員們提出的問題很多:“你們先稱鐵塊在水中所受的重力,不科學,誤差大。”“天平指針不靜止能算天平平衡嗎?”“刻度尺測液體深度時應該估讀。”“你們測出的鹽水密度爲什麼比水還小?”等等。

在學生“雙方”的爭辯中,對學生感到疑難或難說服的問題,老師及時啓發,適當引導和點撥,真正使學生們越辯越明,越說越清。

最後還設計了各組評議討論環節,對每小組提出的實驗探究方案的器材選擇、步驟的合理性、表達公式及實驗數據進行分析,並對其優劣進行評價。其實在此過程中有些組的方案經實踐檢驗是不成功的,爲此他們學會了如何評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組做得非常成功,同學們心情激動,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他們對經歷探究實踐所學到的東西會刻骨銘心的,同時還能體驗到科學探索迂迴曲折和知識的來之不易。

四、課後思考

通過“探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課型,他們覺得既緊張又輕鬆。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的願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密度》教學反思9

一、本節課重點解決以下兩個探究課中的要素

1、怎樣提出探究的問題,這是學生探究實驗的首要問題。

2、怎樣分析、處理實驗數據形成實驗結論,並把實驗結論與概念聯繫起來。

二、必須讓學生在探究前對密度概念產生初步認知,知道將要探究的問題是什麼。科學探究只能圍繞提出的問題進行,這樣爲進一步探究實驗做好鋪墊。

三、學生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有以下方面:

1、不理解,或說不清爲什麼用質量跟體積關係來定義密度。

2、初中生分析和處理實驗數據能力較弱,利用比值法定義密度比較抽象,儘管學生經歷過“應用?比值?定義速度概念”,但把數學中“比例”應用於密度,理解“同種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有些困難。

四、針對學生實驗中選擇實驗器材時容易選擇木塊的問題,我在提供實驗用品時,有意只提供銅塊和鋁塊進行對比,在實驗得出結論後再分析爲什麼不選木塊:

五、針對實驗數據中測量誤差的和實驗時無法多次測量的問題,我一般在開始實驗時,就要求同學注意測量時誤差一般較大,應多測幾組實驗進行對比,選擇有效數據。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可以呈現更多數據,然後學生交流,分析數據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六、儘管如此,本課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是:

1、應提供多組實驗對象讓學生選擇,如鐵塊、鋁塊、木塊、銅塊,鹽水、酒精、煤油等。

2、應多次測量,選擇有效數據。只有這樣,學生纔會對實驗結論產生信任。由於課堂時間的限制,只能課下繼續探究

《密度》教學反思10

今年,有幸參加了兩年一屆的市優質課評選活動。首先,要感謝給我這次機會的縣教研室牛主任,給我大力支持鼓勵的學校領導,以及幫助過我的各位老師。

《密度》這節課在我看來是不算成功的一節課。回來的時候我認真總結了分析了講課不足之處:

1、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開始講《密度》這節課時,我是以一個《尋寶》視頻引入的新課。但是當我將課件考入電腦上時,發現視頻不能播放。我的大腦一下子就空白了,不知道怎樣引入合適了。我向第三實驗學校的步寶炎老師說明情況,他也愣住了。但是瞬間他就找了一個比視頻更好的小故事。小故事的內容是:一位女士被“飛車黨”搶走了項鍊,女士追之不及。女士急智之下說了一句話,犯罪分子扔下項鍊跑了。那麼女士說了句什麼話?(“假項鍊你也搶!”)這個故事不僅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更吸引了評委的注意力,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

對於這件事我深有感觸。因爲這個故事就是在當天早上電視中播放過,我同步老師一起觀看過。爲什麼步老師能一下子聯想到而我就不能。我想這是因爲自己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老師作爲教學的組織者,應能隨時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要達到這個要求或者標準,需要平時大量的經驗積累,及時的教學反思。

2、“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最深感觸。

沒有春夏勤勤懇懇地努力耕耘,就不可能有秋季碩果累累的豐收。想要將一堂課上好,就需要課下認真的準備。更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積累的不僅是知識,還有講課的經驗與技巧。平時我們感覺這麼一點積累沒有多少用途,但是“水滴石穿”“積少成多”,其實結果也就早在這一點一滴中註定了。

3、基本功需要再次加強。

(1)語言要精煉,問的問題要有價值。(2)跟學生要互動,多說鼓勵、賞識性的語言。(3)課堂活動,不要因爲討論而討論。

通過這次講課,還讓我明白了,想提高自己,就得不斷學習。

學習要伴隨我們一生,我們要多看書,多學習。

書籍可以開拓視野,讓智慧之花閃現。我們不僅要學習與教材有關的內容,還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

多聽其他老師的課。要想上好自己的課,就得多學習其他老師的長處。今後一定多反思,多做教學後記,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最後再次感謝學校對我們新教師的栽培和教育,感謝一直在身邊指導和幫助我的尊敬的師長和親愛的同事們。

《密度》教學反思11

按照課前設計,我將學生分成四大組,每大組分成五個實驗小組,而每個實驗小組只測出一種物質的體積、質量及比值,要求每個大組通過探究就課本P121上(1)、(2)、(3)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結論。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實驗小組只測出了一種物質的質量、體積及其比值,別的物質的質量、體積與比值必須與其它小組進行交流才能獲得,測量結束後,課堂中的交流活動非常活躍,同時,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在交流過程中得到改進和提高。

在班級的交流活動中,學生髮表瞭如下的見解:

1、不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在實驗中獲得的數據是相近的,但是,由於測量中存在誤差,所以其比值應該是相同的;否則就不能說明是相同物質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過科學思維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這是培養煅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極好素材,所以我又談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思維過程)

3、由於各小組所測物質的比值在本大組中是唯一的,所以應當認真、仔細做好實驗,以獲得比較準確、真實的實驗數據,使本大組在此基礎上獲得正確的結論,所以每小組的同學應有對自己和本大組負責的態度,認真做好自己的實驗、數據收集和處理,因爲有的大組因個別小組的實驗數據差別太大而無法下定論,在第三組發表本看法時,有個學生說了一句:“態度決定一切。”而引起學生的輕笑,因爲學生都知道,這是中國足球隊前主教練常說的一句話。

在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僅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煅煉,同時,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別是在第二點結論獲得的過程中,科學思維的力量得到了體現。學生在交流合作過程中,發現自己所進行的實驗活動對獲得科學的結論及團體的作用,這就使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情感態度得到了培養,有了正確認識和提高。團隊精神也有了初步培養和認識。因爲各大組之間的交流中,表現較好的大組同學的表情是興奮的,而表現較差的同學則較爲沉悶。這是學生在探究中的收穫。

三、促使學生的反思

在讓學生對密度的公式、單位進行分析,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學查密度表的常規教學活動後,我特意佈置了這樣的題目:某液體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這是什麼物質嗎?因爲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僅憑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還是酒精,促使學生對密度這一識別物質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識別物質不是萬能的,其它的識別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幾種識別方法去鑑別一種物質,這是第一層意義。那麼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義的識別方法呢?意在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這是第二層意義。在本節教學活動中,師生通過探究與交流,都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穫,我認爲這是教育理念的改變所帶來的。

《密度》教學反思12

讓學生利用觀察和生活體驗來理解密度的概念,通過形象化的實驗,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密度概念,教師僅僅是學生概念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啓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探索,使學生認識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和單位的得出採用了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完成聽意義建構。

學生正確得出實驗數據,再根據數據用描點法畫出座標系中的圖像是教學中的難點,。在教學設計中,因此,特別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實驗數據時,不是直接計算出比值結果進行比較,而是通過一系列“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然後再通過計算機來處理數據(學生不在課堂上花時間用於計算),讓學生逐步認識到對同一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對不同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表示了這方面物質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還注意滲透了比較的方法、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學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學反思13

密度是物質的基本屬性,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重要的價值。例如勘探隊員在野外勘探時,通過對樣品的密度等信息的採集,可以確定礦藏的種類和經濟價值。在麥場上人們利用風力來揚場、對飽滿的麥粒與癟粒、草屑進行分揀……

又例如商業中鑑別牛奶、酒的濃度;農業生產中配製鹽水選種的問題等等,都要用到密度的知識。在工業生產中密度知識的應用也很廣泛,人們要根據不同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材料。汽車、飛機以及航天器的設計師們,根據不同的需求,對製造材料的密度及其性能選取不同的技術要求:交通工具、航空器材中,常採用高強度、低密度的合金材料、玻璃鋼等複合材料。在產品包裝中,常採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防震、便於運輸,價格低廉。

可見密度知識與人們社會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

《密度》教學反思14

1、從日常生活的事例出發,貼近生活實際,提出一個研究的問題,符合物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這樣使本來難以理解的密度知識,找到了一個好的切入點,即從學生知識的發生點出發,由表及裏,層層深入,拉近了學生與知識的距離。

2、通過這個簡單的實驗,讓學生逐步去探索、去猜想本節課的探究主題,使學生對課堂上探究實驗的實驗目的更明確,思路更清晰,讓學生感覺物理知識就在身邊,不是遙不可及的,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學生的學習會更主動、更積極,更富有熱情。事實後面的課堂效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3、通過設計探究實驗去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猜想、總結規律,注重了學生掌握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這樣使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密度》教學反思15

《質量和密度》這一章是力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這一章裏學生要掌握的內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學生在這一章裏要掌握質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學會使用天平和量筒這兩種儀器測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較靈活地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章內容的特點是定量的測量性實驗較多和定量的計算較多,對學生的實驗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求較高。

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以紮實的基礎知識爲根基的。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師在傳授本章知識的教學活動中,要使學生真正懂得質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平、量筒測密度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在教給學生運用密度公式解決問題時,教師更應注重物理思想、物理過程的傳授,使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的能力。

針對以上特點我在教學設計上對本章複習採用了3課時的複習思路。第一課時複習基礎知識,主要讓學生識記並理解相關的定義、公式、單位;理解相關的物理量;理解測密度所用的儀器、方法、原理等。第二課時重點訓練密度的相關測量,以及進行適當的拓展,補充“溢杯法” 的相關知識(由於測量密度在中考中是一重點內容,故拿出一節課進行復習)。第三節重點複習密度的有關計算,並進行分類總結。上玩着節課後,我認爲有以下幾方面應該做到。

第一:在上課特別是複習課時應該抓住重點、難點;尋找突破點。爭取讓每一個學生在這節課上都有收穫。通過上課我認爲複習課很可能上成新授課或習題課。爲了改變這一現狀,在上課開始就給學生明確的複習目標,讓學生明白這節課應該複習什麼;應該掌握什麼;怎樣做。後由學生討論自學,然後教師訓練,訓練後學生訂正,然後當堂作業,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向考試一樣緊張。我認爲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動起來,這樣就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這節課上我採用了這一模式,但沒有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因爲我所教的學生基礎較差,所以我在複習時非常注重基礎知識的複習。根據以前我上課的經驗也是在上課時往往眼高手低,學生掌握的不夠紮實。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礎知識的訓練。但這樣一來課堂上的訓練量就顯得有點少。 總的來說我感覺這一節課上的並不是十分成功,因爲我對學生的學情不是十分了解,設計的題目通過上課來看並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題目的難度不夠。再就是因爲設計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只是想盡力的囊括這一章的所有內容,所以分析相關知識點的深度、廣度都不夠。相關題目的拓展也不夠。

隨着新課改的開展我覺得我的教學思路、授課模式都得改了。但教學中是重視能力還是重視知識?我感到比較困惑。對於制試點的檢測出什麼樣的題目纔是適應新課改的好題?我也感到困惑。對於知識點講到什麼深度纔是最好的?希望這些困惑都能隨着新課改的實施而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