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鳥》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珍珠鳥》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珍珠鳥》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珍珠鳥》的教學反思1

《珍珠鳥》這篇課文的作者是馮驥才,他帶着我們領略人與動物之間相互信賴的美好境界。

這一課的重點就是體會珍珠鳥是如何一步步與作者相互信賴的。課文第四自然段是重點學習的自然段,作者通過由“起先”、“漸漸地”、“後來”,然我們感受到珍珠鳥的調皮可愛,以及它的膽子越來越大。這節課我自以爲得失如下,

一、滲透習作寫法。

①有詳有略。作者略寫了珍珠鳥的外形,雖爲略寫,但也很細緻。“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白點,整個身子毛毛絨絨的,像是一個蓬鬆的球。”簡單的幾句話,我們的眼前已經出現珍珠鳥的輪廓。作者用大量的筆觸詳寫了與珍珠鳥相處的過程,每一步都很細緻。這也是作者寫作的目的,爲了帶着讀者和他一起體會他的呼喚“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不能寫偏。比如我們自己寫動物,如果你喜歡動物的樣子,就可以以他的樣子爲重點,多寫一寫,如果你喜歡與動物的相處,你們倆有很多的故事想讓大家知道,那就多寫一寫與之相處的故事。總之,每一篇文章都有詳有略。

描寫動物外形要有順序,整體到部分或者部分到整體,。這篇課文中是按照:嘴、腳、毛、後背、整個身子,由部分到整體。

二、在朗讀中,體會珍珠鳥的可愛、淘氣,在朗讀中,領略珍珠鳥和作者相處的過程。第四自然段,是我們朗讀的重點,學生讀,教師鼓勵點評,教師範讀,想想情景等等,學生感悟出珍珠鳥的可愛,淘氣。這些學生用他們愉快的表情迴應我時,我感到很欣慰。

三、評價語不夠豐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是很關鍵的作用,說得好畫龍點睛,說的不好就成畫蛇添足了。我覺得對學生朗讀的情況,評價語不夠豐富,我的評價就是“你的聲音可以再大一些。”“讀得很流暢,但是感情還不夠。”“讀得有感情!請大家像他一樣讀一讀。”學生沒辦法從這麼簡單的評價中獲得有效改進和繼續保持的方法。沒有學生讀得滿意時,我就範讀,好在學生能領會到,再讀變得好多了。

每一節課都是老師獲取經驗的時刻,我們時刻準備上好每一堂課。每一個人能力有大小,悟性有深淺,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我盡力去做!加油,自己!

《珍珠鳥》的教學反思2

《珍珠鳥》一文主要寫了由於馮驥才對珍珠鳥的悉心照顧和真切關愛,讓小珍珠鳥由怕人到不怕,最後到與人融爲一體的經過,從而譜寫了一曲鳥與人之間愛與美的頌歌。作者因此由衷地發出了“信賴,往往能創造出完美的境界”的讚歎。

在教學中,我分兩條線展開教學,一條是小珍珠鳥如何由害怕到不怕的;另一條是我又是如何關愛小珍珠鳥的。兩條線的交融點就是“信賴”。整個教學活動據此展開,深入地詮釋“信賴”二字的真正含義,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情與境的和諧與動人。

沒有朗讀的語文課堂,或者朗讀不夠情真的課堂,猶如一潭死水,或者死水微瀾。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字詞,讀懂文字背後的含義,然後用朗讀表達自己的感情。譬如:小珍珠鳥“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這幾個字,我便反反覆覆請學生感受“放開膽子”與“跑”之間的關係,並請其讀出“放”的力度與“跑”的速度。看上去,好象是意想的東西,但是學生的確能夠透過聲音的輕重與節奏的快慢,來表達他心裏“放開”與“跑”,從而讓我們看到一隻有些“放肆”的小珍珠鳥。

在串讀課文引讀到第14自然段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音樂,在優美的旋律中,孩子們陶醉地讀着,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我適時引導:“此時,你是否已經讀懂了作者的心聲,誰來談一談?”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係要靠信賴來創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信賴’是相互的,‘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對別人充分信賴,那麼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出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麼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們的生活中,信賴無處不在。

不足之處:課前對文本理解不夠透徹;課堂上提問過多,不利於學生對文本的品讀;低估學生的能力,急於包辦代替,剝奪了學生鍛鍊理解能力的機會。總之,這節課留給自己的反思很多,爭取在實踐與反思中不斷進步!

《珍珠鳥》的教學反思3

《珍珠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我”爲一種怕人的鳥——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在的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從而說明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的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我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這一主線,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對話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一)以情爲切入點,創設教學情境,在感受中學習。

教學一開始首先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初讀了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創設質疑情境,誘發學生質疑,生成問題。然後再圍繞學生生成的重點問題,探索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教學環節結合緊湊,思路清晰。

(二)以讀爲本,讀寫結合,在體驗中學習。

一是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文;二是讓充分發揮想象力,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使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與交流。三是在教學中安排了兩次小練筆,在引起學生感情共鳴的前提下,打開學生心扉,讓學生暢所欲言。在這種積極主動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學生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不足之處:課堂上不能徹底的解放思想,不敢相信學生,生怕他們不會,說不出來,按照自己所設計的問題循規蹈矩地牽着學生走,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壓抑了學生的熱情。所以自己要轉變觀念,相信學生的能力,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的空間,放開束縛讓他們創造出更多的奇蹟!

《珍珠鳥》的教學反思4

《珍珠鳥》屬於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生動細膩、富有情趣的語言寫出了珍珠鳥由“怕”人到“信賴”人的變化過程,告訴我們:“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一、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鳥的真誠、細膩的愛,認識珍珠鳥在“我”的呵護下由“怕”人到“信賴”人的變化過程。針對課堂容量及教學流程達到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相識。

初讀課文,在掃清閱讀障礙之後拋出一個問題:文章寫了幾隻鳥?珍珠鳥長啥樣?學生快速瀏覽,標畫出相關語句。接着讓學生交流,初步認識珍珠鳥,感受作者選材時佈局謀篇的功力,以及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緊接着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讀出此時的感受,爲下一步的悟情埋下伏筆。

2、尋境。

可是,有人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我們之間相處得如何呢?找到最能表現這種意境的句子。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從文章中去尋找答案。“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一下子映入學生眼簾,多麼美好的畫面,多麼令人感動的瞬間!帶着自己獨特的感受品讀欣賞感人的一幕!此時順勢激起學生的生活積累:你生活中有過哪些美好感人的畫面?通過分享,讓孩子們感受生活的美好!

3、悟情。

美好需要保護,需要守望,需要寬容,需要奉獻,需要信任……那我是如何讓珍珠鳥信任的呢?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邊讀邊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受,字裏行間流露出孩子們的閱讀感悟。我所做的.一切一步步得到了珍珠鳥的信任,小鳥居然來到我的房間,和我嬉戲,玩耍,最後竟然像個孩童般趴在我的肩頭睡着了,且睡得那樣熟!

4、懂法。

爲了學生能遷移運用,聚焦文章第五自然段,抓住描寫順序的詞語去感受作者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的寫法。(先是……然後……再……)然後讓學生仿照練習寫話,描寫生活中的一個場景,要做到言之有序。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是爲了更好地表達,這樣便更好地將新課標落到了實處。

二、成功之處

學生徜徉在語言文字裏,真正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也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抓住課後題引導遷移運用,讓語文的學習成爲一種習慣,一種能力。

三、不足之處

學生的背誦沒有落實好;品詞析句的能力有點走過場,沒能做到最好的預設。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來教這篇課文,我會做更全一點的預設,會設計如何引導學生背誦積累的環節,或自由背誦,或以填空的形式背誦;會增加一個拓展的環節:蒐集與信賴相關的名言、人物或事件,引導學生去做一個講信用的人,能創造和諧幸福畫面的人!

《珍珠鳥》的教學反思5

《珍珠鳥》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精心撰寫的優美散文。這篇散文描寫了人鳥相親的動人歷程,揭示了“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並茂,寓理於事。我班的孩子比較喜歡動物,對動物有愛心,所以我選擇這篇課文進行教學。從上課的情況看,我的教學有以下亮點:

一、情境導入,激發情感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本節課的大導入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開課伊始,優美的鋼琴曲《最初的溫柔》在學生的耳畔縈繞,各種美麗的鳥兒圖片一張張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住了。姿態萬千的鳥兒,清新、幽靜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讓人看了有種和諧的感覺。這不僅觸發了學生心底深處的感情,也爲下文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問題引領,引導學生自主探

在優美的鋼琴曲結束之後,我問:“作者爲什麼寫這篇文章?請你在文中找一找。”由此引出“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中心。指導學生讀這句話後,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針對這句話提出問題。學生毫不猶豫地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團:“作者是如何得到珍珠鳥的信賴的?”“誰信賴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將四個有價值的問題板書在了黑板上,接着抓住第一個問題:“作者是怎樣照顧和呵護珍珠鳥的?”

三、抓住關鍵詞句、小組合作進行探究

在孩子們提出了問題之後,我讓孩子們在小組裏,圍繞着自己提出的問題邊讀書邊尋找答案。因爲問題是孩子們自己提出來的,所以無論是自學,還是小組合作學習,他們都非常投入,交流時也妙語連珠。

四、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例如在朗讀“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這句話的時候爲了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讀出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我結合父母平時稱孩子們爲“小傢伙”爲例子,讓孩子們嘗試着去讀。學生自由讀完後,我又指名讀、部分讀、齊讀,在一遍遍朗讀中,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深深的愛。

五、立足文本,在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對教材合理拓展

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兩個很有創意的環節:一是“給文中插圖起名”。孩子們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起的名字五花八門,但是每一個名字都能夠反映出作者是幸福的,小鳥是幸福的。這是因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大家都是幸福快樂的。二是在理解課文結尾的一句話的基礎上自編或者是借用自己的積累說一句和信賴有關的格言。這樣做對自身健康品質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課後反思發現:本節課的朗讀指導還是有點兒少了。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因爲只有真正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纔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去,用語言把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或道理讀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