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教學反思範文

課改的目的是爲了發展學生,讓學生表現慾望得到釋放,從而獲得成就感,並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通過一學期的課改實踐,已基本上實現期初制定的目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教學反思範文

一、認真學習,轉變教學觀念。

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先導;這一學期來,不斷加強學習,在頭腦中構築先進的現代教育觀念體系,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實現教師的教學角色轉變。

二、抓好課堂教學改革這一重頭戲,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課改的着重點是抓好轉變教師觀念,變革學習方式,努力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環境,着力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積極推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進,其方法是:

1、自我探究式學習

學生的自我探究式學習表現在:教師只是給出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工具等都由學生自己來探究解決,這樣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磨練了意志,培養了創新能力,塑造了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2、合作交流式學習。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提倡合作精神,充分提供合作條件。在學生對問題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幾乎人人都有表現的機會,雖然不是每個學生都是全面的和最優秀的,但是合作小組表現的結果都是最優秀的,這樣不但化解了教師對每個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的難度,還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益。

教學引入

師:教材在《四邊形》這一章《引言》裏有這樣一句話:把一個長方形摺疊就可以得到一個正方形。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一個長方形紙條,按動畫所示進行摺疊處理。

動畫演示:

場景一:正方形摺疊演示

師:這就是我們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圓規,我們來研究正方形的幾何性質—邊、角以及對角線之間的關係。請大家測量各邊的長度、各角的大小、對角線的長度以及對角線交點到各頂點的長度。

[學生活動:各自測量。]

鼓勵學生將測量結果與鄰近同學進行比較,找出共同點。

講授新課

找一兩個學生表述其結論,表述是要注意糾正其語言的規範性。

動畫演示:

場景二:正方形的性質

師:這些性質裏那些是矩形的性質?

[學生活動:尋找矩形性質。]

動畫演示:

場景三:矩形的性質

師:同樣在這些性質裏尋找屬於菱形的性質。

[學生活動;尋找菱形性質。]

動畫演示:

場景四:菱形的性質

師:這說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質。

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師:根據這些性質,我們能不能給正方形下一個定義?怎麼樣給正方形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有同學做躍躍欲試狀。]

師:請同學們回想矩形與菱形的定義,可以根據矩形與菱形的定義類似的給出正方形的定義。

學生應能夠向出十種左右的定義方式,其餘作相應鼓勵,把以下三種板書:

“有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且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做正方形。”

[學生活動:討論這三個定義正確不正確?三個定義之間有什麼共同和不同的地方?這出教材中採用的是第三種定義方式。]

師:根據定義,我們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們之間的關係梳理一下。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總覺得缺少一種活躍性。出現此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學生底子薄,而且學生蒐集數學信息資料存在着侷限性,導致着學生嚴重的動不起來。

2、課堂中的學生缺少質疑。少了質疑,也就少了對抗,少了對抗,也就少了知識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悅。

2、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的不太好。

基於以上幾種原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採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1、更好的讓學生挖掘教材,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每次預設導學案的時候,把學習任務設置的儘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難,讓每位學生能在課堂中打開思維,這樣不僅能達成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對目標進行深刻認同和理解。

2、關於質疑的問題。在班內設置了質疑小組,讓他們對每節課的學習內容提出質疑,引起學生們的強烈的探究慾望,從而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有關這節課的知識。

3、評價學生要適當。特別要對中差生多一些表揚,使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心,但也不能爲了表揚而表揚,那樣就會失去評價應有的光環。評價學生要綜合學生的各個方面,評價方式要多樣化,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欣賞的手勢……不管用哪種評價方式一定要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雖然我的課堂在一些細節上還存在問題,有待我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變的勇氣,我相信我的課堂會越來越精彩。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初中>初二>數學>初二數學教案

我僅從四個方面,藉助教學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師們彙報一下我個人數學教學的體會,這四個方面是:

1.在多樣化學習活動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2.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預設和生成的動態調整;3.對數學習題課的思考;4.對課堂提問的思考。

首先,結合《勾股定理》一課的教學爲例,談談如何在多樣化學習活動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

案例1:《勾股定理》一課的課堂教學

第一個環節: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學

師(出示4幅圖形和表格):觀察、計算各圖中正方形A、B、C的面積,完成表格,你有什麼發現?

A的面積

B的面積

C的面積

生:從表中可以看出A、B兩個正方形的面積之和等於正方形C的面積。並且,從圖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邊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正方形C的邊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根據上面的結果,可以得出結論: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這裏,教師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索發現“數”與“形”的密切關聯,形成猜想,主動探索結論,訓練了學生的歸納推理的能力,數形結合的思想自然得到運用和滲透,“面積法”也爲後面定理的證明做好了鋪墊,雙基教學寓於學習情境之中。

第二個環節:證明勾股定理的教學

教師給各小組奮發製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紙片,先分組拼圖探究,在交流、展示,讓學生在實踐探究活動中形成新的能力(試圖發現拼圖和證明的規律:同一個圖形面積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學生展示略

通過小組探究、展示證明方法,讓學生把已有的面積計算知識與要證明的代數式聯繫起來,並試圖通過幾何意義的理解構造圖形,讓學生在探求證明方法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第三個環節:運用勾股定理的教學

師(出示右圖):右圖是由兩個正方形

組成的圖形,能否剪拼爲一個面積不變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誰剪的次數最少。

生(出示右圖):可以剪拼成一個面積

不變的新的正方形,設原來的兩個正方形的

邊長分別是a、b,那麼它們的面積和就是

a2+b2,由於面積不變,所以新正方形的面積

應該是a2+b2,所以只要是能剪出兩個以a、b

爲直角邊的直角三角形,把它們重新拼成一個

邊長爲a2+b2的正方形就行了。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習數學的核心就在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此設置問題不僅是檢驗勾股定理的靈活運用,更是對勾股定理探究方法和證明思想(數形結合思想、面積割補的方法、轉化和化歸思想)的綜合運用,從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發展創新能力。

第四個環節:挖掘勾股定理文化價值

師: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係,見數與形密切聯繫起來。它在培養學生數學計算、數學猜想、數學推斷、數學論證和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中都具有獨特的作用。勾股定理最早記載於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古代的《周髀算經》,在我國古籍《九章算術》中提出“出入相補”原理證明勾股定理。在西方勾股定理又被成爲“畢達哥拉斯定理”,是歐式幾何的核心定理之一,是平面幾何的重要基礎,關於勾股定理的證明,吸引了古今中外衆多數學家、物理學家、藝術家,甚至美國總統也投入到勾股定理的證明中來。它的發現、證明和應用都蘊涵着豐富的數學人文內涵,希望同學們課後查閱相關資料,瞭解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數學家的故事,感受數學的價值和數學精神,欣賞數學的美。

新課程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三個維度構建起具有豐富內涵的目標體系,課程運行中的每一個目標都可以與三個維度發生聯繫,都應該在這三個維度上獲得教育價值。

2.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預設和生成的動態調整

案例2:年前,在魯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配套練習冊》第70頁,遇到一道填空題:

例:設a、b、c分別表示三種質量不同的物體,如圖所示,圖①、圖②兩架天平處於平衡狀態。爲了使第三架天平(圖③)也處於平衡狀態,則“?”處應放個物體b?

通過調查,這個問題只有極少數學生填上了答案,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會解,我需要講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