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掩耳盜鈴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1

《掩耳盜鈴》是一篇寓言故事,講一個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個故事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啓發引導。

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依照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說出這則寓言的寓意,而是以“演一演”爲主線,把學生最感興趣的課本劇表演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中。以表演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一遍遍地讀課文,深入地理解課文。同時用“盜鈴人被抓住了,你想對盜鈴人說些什麼?”一個問題,使學生依據教材展開聯想與想象。從學生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已經理解了這則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有着極爲豐富的想象力。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對於寓意的理解也比較透。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2

《掩耳盜鈴》是一篇成語故事,講一個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來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爲。這個故事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其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啓發引導。

在上這節課時,我本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主,首先從課題入手質疑:什麼是“掩耳盜鈴”?通過查字典理解“掩”和“盜”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掩耳盜鈴”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鈴鐺的意思。緊接着我就追問:這個人爲什麼要捂着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理解偷鈴人的心理活動:“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是就聽不見了嗎?”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

在在引導學生揭示寓意的過程中,我並沒有直接把含義告訴學生,而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如:偷鈴的'人認爲把耳朵掩起來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鈴鐺一碰就會響,偷鈴人知道這個常識嗎?他最後偷到鈴鐺了嗎?你覺得他是個什麼樣的人?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顯出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能說出偷鈴人很愚蠢,很笨,是個自作聰明的人。最後我再小結歸納,板書“自欺欺人”,並出示完整的寓意。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後想來,我並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整堂課,雖然我的講解並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節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着鼻子走,處於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後,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3

《掩耳盜鈴》是語文S教第七冊《30、寓言兩則》中的一則寓言。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門上的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五句話,短小精悍,但卻包含深刻的道理。學習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的特點,增加傳統文化的積累,並通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寓言所蘊含着的深刻寓意。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維的窗口。我教學從課題切入,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抓住課文中的句子理解題意,爲下面的教學鋪路搭橋。

新課標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在第二個環節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圍繞他們提出的疑問展開討論,合作學習,不僅瞭解了故事的內容,而且通過板書,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前後貫通。

在教學的過程中,讀議結合,品味感悟。同時,我不忘幫助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設計了改變句子的說法,句義不變及兩個關聯詞的造句,將語文課程的詞句訓練落到實處。

在本課教學中,我並沒有依照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說出這則寓言的寓意,而是以“演一演”爲主線,把本班學生最感興趣的課本劇表演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中。以表演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一遍遍地讀課文,深入地理解課文;同時,基於教材而又再生教材,使學生依據教材展開聯想與想象;而激活學生的想象,無疑是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插上騰飛的翅膀。“演”是爲了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深入地理解課文。學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才能放飛想象的翅膀,大膽地對課本進行再創造。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認真地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理解了課文,並積極進行排練。學生們的表演非常精彩。從學生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已經理解了這則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從學生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有着極爲豐富的想象力。

教材是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傳遞和執行,更是課程的創造與開發。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教教材”,而要根據自身實際,根據學生實際,“活用教材”。只有這樣,才能使教材更好地爲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