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反思1

隨着作者富有詩意的語音,教學時主要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發揮想象,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並積累語言。整個過程有兩個“亮點”值得回味:讓我們隨着作者美好的回憶,走近她魂縈夢饒的祖父的園子。

1、抓住佳詞佳句感悟作者的寫法。

文中許多ABB式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握在手裏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夥伴,胖乎乎的。這樣有機的在佈置學生寫“廣告語”時,如果引導其力爭在寫話中運用上“願意”、“瞎鬧”、“亂鬧”等詞語,不僅深化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還能獲得真正的意義延伸。教學本該如此,在敗筆與遺憾中生長教學智慧!

2、在聯想中感受自由。

課文中的作者字裏行間體現出童年生活是無拘無束的,是豐富多彩的。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菜……對於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新奇,讓他們想象作者可能還在園子裏做什麼,學生們都舉起了手,熱烈地說着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爬樹、挖坑、種豆,從樹上搖果子,摘花,撒花……正因爲學生對文字產生了共鳴,他們盡情地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地說着自己喜歡事情。再讓他們讀課文的時候已經能帶上自己的感受。體悟童年生活的情趣。

《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反思2

教學中抓住詞語讓學生去感受,文中許多ABB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抱在手裏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夥伴,胖乎乎的。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菜……對於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新奇,讓他們想象作者可能還在園子裏做什麼,學生一個個都舉起了手,爭着說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爬樹、挖坑、種豆,從樹上搖果子,摘花,撒花……正因爲學生對文字產生了共鳴,他們盡情地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地說着自己喜歡的事情。再讓他們讀課文的時候已經能帶上自己的感。

整節課的教學,我着力引領學生感悟文本,緊扣文中關鍵字、詞、句,不斷地品味,使學生實實在在地對文本進行解讀。課文學習快結束時,我進行了延伸練筆:“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園子裏玩着,鬧着,玩累了就在園子裏的那棵大榆樹下睡着了,一覺醒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結合蕭紅在祖父園子裏的自由和快樂,按照作者的表達方式來續寫。孩子們熱情參與,融入了自己的童年體驗和感受。

《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反思3

《我和祖父的園子》講述的是作者蕭紅童年的故事,那份在祖父的園子裏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的自由令人嚮往,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中,我試圖在通過課文的學習,爲學生打開一扇窗戶,以此走近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感覺她和祖父的一段親情,.瞭解先輩的一段生活歷史,初步感覺蕭紅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讚譽──“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在對教材的多次研讀後,我們發現整篇課文的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題。課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樂。教學時,我緊扣情感線索,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在朗朗的書聲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整節課以自由、快樂爲線索,“四讀”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學生的認知得以昇華:一讀13自然段,初步感受園子裏的一切是自由、快樂的;二讀13自然段,學生感知園子裏的一切的快樂是因爲我是快樂的,引導孩子們在字裏行間中徜徉,感受“我”的快樂;三讀13自然段,學生懂得了“我”的快樂是因爲有祖父的疼愛,重點品讀對話,感悟濃濃的祖孫情;四讀13自然段,體悟寫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瞭解作者生平,昇華對作者的情感認識,感悟作者追尋精神家園的那份執著。

教學這堂課,我感覺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準確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課堂上師生的思維激情碰撞,學生靈動、智慧的語言,聲情並茂的朗讀充分展示了我們東臺實小孩子厚實的語文素養。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比較到位,開課的歡快,課尾的傷感,感染着孩子。如果把這樣一篇課文僅僅解讀爲自由、快樂,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出作者對自由、快樂生活的追求和嚮往,資料的呈現顯得尤爲重要。經過再三推敲,最終選擇了課中的簡短介紹,卻字字給學生以引導和啓示,因此學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這堂課留給我很多的思考:一切設計應由學情出發,併爲學生的學服務。教師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進作者的心,才能正確把握文本。面對豐富的課程資源,教者如何取捨、選擇,從而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做到最優。教學中,一節課要讓學生學到什麼,怎麼去指導孩子們樂學樂思,並學有所獲。

《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反思4

《我和祖父的園子》節選自蕭紅《呼蘭河傳》。文章通過描寫我跟隨祖父在園子裏勞動情景的描寫,表達出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懷念。教學這篇散文時,讓學生感受快樂的氣氛不難,但讓學生透過快樂感受眷戀懷念之情就稍顯困難了。

在教學中,我遵循着散文“文散而神聚”的特點,在初讀的基礎上,直接抓住學生的初讀感受——小女孩在園子裏是快樂的、園子裏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朗讀,感受文中自由的快樂。

其一:學生抓住課文中快樂的事,體會小女孩的自由。無論栽花、拔草,也無論種菜、鏟地,學生在朗讀那些看似重複,又充滿情趣的句子時,臉上是帶着笑的,心裏也一定是快樂的。特別是文章中描寫“狗尾草”“澆菜”的段落更勾起孩子們的回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同時,我也用這樣的感嘆來回應着孩子們的朗讀和交流:“是呀,踢出的是泥土和種子,可飛出的卻是快樂!”“我揚起的不僅是水滴,更是我的無憂無慮”“是呀,玩得累了,玩得睡着了,玩得多盡興呀!”

其二:學生們抓住自由的景物,體會園子裏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尤其是課文第二、和倒數第二自然段。文章中那些抓住色彩來描寫的語言、那些“要怎麼就怎麼”的無拘束的語言,充滿着感染力,學生在朗讀挑戰中發出這樣的感嘆:“園子裏那些黃瓜、倭瓜、蝴蝶、蜂子都是自由的,生活在園子裏的我和祖父更是快樂的了!”“這樣無拘無束的天地,一定充滿情趣,我敢說是我們大家都向往的!”我也附和着他們的感受說:“是呀,快樂是不嫌重複的,自由是不嫌羅嗦的!只有擁有了愛的快樂和自由,纔是最快樂的,最自由的,最讓人難以忘懷的。”

其三:引導學生抓住快樂的主線,感受親情無限。當孩子們帶着滿心的歡喜,滿懷的自由,陶醉其中時,我拋給學生一個問題:這樣的快樂是怎樣獲得的呢?學生帶着問題再次閱讀課文,終於,他們發現了其中的奧祕,那就是“笑”,祖父的笑。這時,我們才完全明白了,是祖父的愛讓“我”擁有了快樂和自由。“是這份溫暖的愛,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憶及祖父那甜甜的笑時,蕭紅的心中的園子,就立即成了一個愛的園子,一個充滿快樂和自由的園子。”至此,孩子們才從更深的情感中感受着課文的內涵。

《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反思5

題目中最核心的詞語是“園子”。是園子給了蕭紅自由歡樂、幸福的童年,是園子承載了祖父和蕭紅純真、親密而濃厚的親情之美。作者蕭紅在二十九歲回憶故鄉的園子時,仍備感親切與溫暖,那園子是她一生難以忘懷的最溫馨的家。教學中我緊扣“園子”展開教學,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蕭紅童年時代的那個動人的生活環境。學習第二自然段,重在體會園子的特點:樣樣都有,同時感覺作者對童年生活環境的懷念和喜愛之情。學習植物自由生長一段,重在感覺園子裏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覺園子的活潑和靈動。

通過學習,學生進入情境,趣味盎然。學習祖孫倆在園中發生的趣事後,在學生情緒達到高潮,彷彿身臨其境一般;再次讀這一段,感覺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最後通過朗讀語段,和補充材料,引導體會蕭紅夢中的園子,深深體會蕭紅對祖父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