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每一天的時間都非常珍貴,經過這段時間辛勤付出,我們一定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讓我們好好捋捋,寫一份教學總結吧。但是要怎麼樣才能避免自嗨型教學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性、動態的過程。小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自行發現,提出了一些自己在備課時沒有設想到的,非常獨特的想法。這時,我及時的抓住這個機會,教育學生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要動腦筋思考,學會隨機應變。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揚了他們的個性。還延伸了課後的安全教育,我覺得這可說是一舉兩得呀!

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而代之與開放式的、不斷生成的、充滿活力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創新點,善於抓住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上述摘錄的教學案例中,這個創新點是由學生自己挖掘的,沒有張演瑜小朋友獨特的想法,就沒有了“有時也可以不誠實的”的“創舉”。而我只是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堂課給了我今後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一個啓示,即要針對學情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這一案例中,我認爲主要體現在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因爲“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語文學習不應該僅僅是讀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不斷創新,這樣我們的課堂纔有生機,纔有活力。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我在《所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這樣做的:

在學習生字的環節中,我請同學們看“蟬”字。讓學生理解蟬是一種昆蟲,所以有蟲字旁。

由於《所見》這首古詩比較淺顯,所以我告訴學生們說:“這首古詩給我們講了一則有趣的小故事,誰能試着把它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大家聽聽呢?”

學生們大都能理解,在圍繞“意欲”一詞的商討後,就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見》的意思快速地講述了出來。而且發現經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後再記憶,學生背誦古詩的勁頭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所見》的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這種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識字7》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識字課,學生通過“對子歌”的學習,不僅完成識字的任務,還要初步領悟“驕傲”、“虛心”、“熱情”、“誠實”等詞語的含義,從而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但由於學生年齡尚小,對課文中所表現的情感,領悟起來有一些困難,只憑教師的說是不夠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遵循低年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藉助圖片把學習語言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並充分利用文本這個範例,讓每一個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生字、學語文。但這一點也需要自我反思,如果能"以讀代講",可能比只看畫面效果好些。

課中鞏固生字的環節我採用了學生喜歡的“寵物小精靈”卡通圖片(每個圖片後面都有生字),讓孩子們爭卡片讀生字,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預期效果。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認爲我對教材的把握還不太準確,學生對“驕傲”、“虛心”、“熱情”、“誠實”等詞語的含義還沒能做到加深理解,在加深學生理解詞語方面還需要加強努力,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夜色》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歌,本文以小朋友對夜色的情感變化貫穿全文。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以學生爲主體,依據學生的學情特點,儘可能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情境,把學生帶入美麗的夜色中。

教學時,由於是第二課時,我先讓學生朗讀,然後指名學生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接着我讓孩子們自讀第一小節,並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體會感悟自己對夜晚的感受,並仿寫句子,同時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課文,讀出害怕的語氣。然後,我讓學生們讀第二小節,引導學生在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的讀來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看看課文中的我有什麼變化,理解“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於是在爸爸的幫助下,我戰勝了對黑的恐懼,發現了夜晚也很美麗。“從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見小鳥怎樣在月光下睡覺……”是一幅多麼寧靜的圖畫呀!小鳥在潔白柔和的月光下靜靜地睡着,好像還做了個美夢呢!多麼美麗的世界啊!然後小組合作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夜景,並通過課件播放“美麗的夜景”圖片讓學生體會夜晚的美麗。接着指導學生抓住這些主要句子通過讀來體會夜晚的美,最後,我讓學生並帶着自己對夜色的理解齊讀課文,讀出我的膽子由小到大的原因。同時,使學生感受到了夜晚的美麗,懂得黑夜也是自然界一道獨特的風景,要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從而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不足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安排的不妥,在教學第二小節時,學生沒有充分讀的時間,所以對第二節的感悟理解不夠到位。另外信息技術運用比較單一,沒有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巨大力量。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能力,努力學習信息技術並運用於教學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識字1》是詞串識字。圍繞春天,將12個詞語分爲四組,排成四行,隔行押韻。每組詞語表示同類名物,從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春天的特徵。第一組詞語說明了春天的氣候特徵,第二三組詞語分別是春天的植物和動物,第四組詞語介紹了春天裏果樹的花。上這課時,我在秦宇傑老師的指導下,精心設計教案,做好課件,以期上好開學第一課。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傾聽三種不同季節的聲音,從而把學生由寒風呼嘯的冬天帶入鳥語花香的春天。這樣的導入設計不僅新穎,更訓練了孩子的傾聽能力,還培養了孩子的樂於傾聽習慣。最重要的是,鳥兒動聽的歌唱一下子就把孩子帶入了爛漫的春季,完成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這一目標。這時,我隨機出示了春天的圖畫,讓孩子有了直觀的感受,並引導孩子邊看邊想,“春天來了,大自然發生了哪些變化?”孩子面對圖畫侃侃而談,練習說話。“你能用怎樣的成語描繪眼前的景色?”這樣複習了孩子之前積累的詞語,更豐富了語言。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的識字教學,紮實有效,出示詞語到讀詞語到理解詞語再到讀好詞語,層層深入,逐個擊破,且各排詞語間能做好過渡,環環相扣,使之看起來仍是一篇完整的韻文。我步步引導學生,讀出了韻味,讀出了春天的意境。識字教學時,還滲透了秦老師一直提倡的整合教學理念。比如,我在教導“春雨”這兩個詞語,不僅讓孩子看了“下春雨”的情景,引導學生想像“春雨像什麼?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從而理解“春雨”,更隨機出示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中的片段“春雨,一下就是三兩天,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在識字的基礎上,品味名篇,提升識字的深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但遺憾的是,我對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以及時間的把握方面還需不斷錘鍊,課後金賢老師對我提出了寶貴意見,我一定會認真吸取並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在備《所見》一課時,我在最後設計了“續編故事”這一環節。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後,我決定在上課伊始就創設一個講故事的氛圍,讓學生覺得學古詩是很有趣的事。首先,我說:“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十分愛聽故事,所以今天這節課上,我們就來講故事、聽故事,大家喜歡嗎?”學生齊答:“喜歡!”

接着,我出示教學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後編故事。我是這樣啓發的:“同學們,這是一幅畫,這幅畫畫了一個故事,你們能講講嗎?請仔細看這幅畫,把這幅畫所畫的故事講出來。這是大家的強項,相信大家一定能講好的,我就等着聽故事啦!”於是學生開始自己練習講。幾分鐘後,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請了兩個人來講。這兩個人既把畫面上的情景全講了出來,而且還十分流利,這是我沒有料到的,也許是我的啓發起了作用。在表揚了一番後,學生想講的興致更濃了。緊接着,我引出了作者和詩題,我是這樣說的:“清代有一位詩人叫‘袁枚’,他來到鄉間,正好看到了這一幕,就用詩把它記錄了下來,題目叫《所見》。”我就介紹了詩人,開始學詩。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就放手讓學生兩人小組自學,效果很好,學生對詩句理解得很到位。

最後,我讓學生續編故事:“這個有趣的故事我們通過看圖和讀詩已經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還沒有講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你能發揮合理的想象,編下去嗎?”學生開始輕輕地說,漸漸地聲音大起來了,我知道學生已經進入了情景。不一會兒,有學生躍躍欲試了。我等幾乎沒有聲音後請了五個學生講,有的說蟬被牛的叫聲驚跑了;有的說牧童很聰明,回家拿工具把蟬捉住了;有的說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蟬,結果嚇跑了蟬;有的說蟬被牧童捉住後又放了。說得頭頭是道,條理清楚。我不禁感嘆:學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師去激發、培養。我還追問學生:“那你希望看到什麼結果呢?爲什麼?”大部分學生都說蟬逃走了,因爲他們不想看到蟬被人捉住後的可憐樣,希望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多麼好的理由啊!我想:這教書又育人的目的應該達到了。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春芽小學的陳老師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咋一看年紀和自己差不多,但是一聽她的課,給我的感覺卻是有一種與她年齡不符合的沉穩,老道。下面談我對她的課的幾點看法:

一、巧妙利用合作平臺

課堂合作的主體是教師,學生與文本。怎麼樣使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就需要一個良好的媒介:合作平臺。在《快樂的節日》的導入部分,教師利用了“小鳥””和“花兒”這兩個道具,讓學生與他們打招呼。再把本課要學的生字都寫在花朵上,貼在黑板上讓學生去認讀。小鳥象徵着自由,花兒象徵着美麗,他們成爲了本堂課的合作平臺。因爲,孩子們的原生態的'快樂就來自於自由與美麗。而這兩樣東西又都是代表了文本,所以當教師出示了這兩個道具是孩子們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住了,能幫助教師成功導入進文本。

二、教師角色的靈活安置

讓我一直苦惱的是教師在課堂上如何與學生進行正面交流。我總覺得自己把握不好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語。搞不好就會說出一些“不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話,所以到後來就有點不敢隨便開口了。但陳老師在這個方面似乎把握的很好,她十分靈活地在課堂上轉換自己的角色。比如在小朋友與小鳥和花兒打招呼的環節,一個小朋友說:“小鳥你好!”老師馬上角色轉換成小鳥回答說:“你好,小朋友”。

當另一個小朋友說“小鳥姐姐好!”時,她馬上回答說“小妹妹,你好”她與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的問候,一下子就拉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而當她讓學生自由初讀課文時,她的角色又轉換成了一位嚴厲的老師,她說:“聽清楚,我是有要求的:自己讀通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這麼一字一頓的提出要求,學生的注意力又被集中到了一起,開始認真地按要求讀課文。從可愛的小鳥到親切的花兒姐姐再到嚴厲的老師,陳老師就是通過一次又一次巧妙的角色轉換達到她的教學目的的。看來教師角色的轉換對課堂的生成有很大的幫助。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司馬光砸缸》是一個經典的歷史人物故事,影響了很多輩人,主要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人的事。課文雖簡單,但是,爲了引領孩子們體會司馬光的品質,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行爲對比

當一個小朋友掉進水缸的時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馬光的行爲有明顯的反差,文中是這樣寫的:

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通過讓孩子們反覆讀句子,認真觀察圖上幾個孩子的表情、動作,並設身處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現場,心裏是如何想的,讓孩子們明白當時孩子們心裏很慌,不知所措。再通過讀寫司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着與機智。

通過對比,不僅讓孩子們瞭解了當時的情況和司馬光的沉着行爲,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了對比手法的重要性。

二、抓關鍵詞語

寫司馬光的句子: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描寫司馬光的行爲中有兩個關鍵的動作:搬、使勁砸,通過提問,讓孩子們找描寫他動作的詞,並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學着司馬光的樣子一起來演一演,更深刻體會司馬光當時的沉着、穩重、機智。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識字1”是三組關於秋天的四字詞語。這些詞語既描繪了秋天的美麗景色,又描繪了秋天的氣候特點和豐收景象。三組詞語排列有序,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在備課時,我考慮到“層林盡染、疊翠流金、春華秋實”等詞語學生不容易理解,但又不能給學生進行枯燥的講解,於是就決定從網上下載幾幅和課本上詞語意思相近的圖片,用找一找、說一說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於是創設了這樣一個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風景圖片的情景,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理解、內化詞語,進而理解詞語的意思。但在實施中學生的反映是我始料未及的,也就是說我在備課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只是單純地想到利用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詞語。

有了這樣一次深刻的體驗,我才明白,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在時代的高速發展中時刻保持充足的“源頭活水”;在課堂教學中要學會尊重學生,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接納他們的各種聲音。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注重學生讀書識字的過程,注重學生良好讀書習慣的培養和情感體驗。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識字經驗、識字方法個性化識字,給予學生最大的思維發展空間。讓學生樂意識字,願意識字。

在課文教學中我重點抓住課文中三個小動物的對話,留出較多的時間組織引導學生讀書。在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一起合作學習,採取找夥伴讀、分角色讀,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參與的機會,都體驗到了讀書的快樂。在學生評議的過程中,讓學生自由說出自己的見解,該怎麼讀該怎麼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真正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還能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明白要尊重事物的真相,遇事多動腦筋,不要盲目相信別人,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達到了學生從讀中悟、從演中悟的效果。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一節課中,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生字如果在詞語、具體的語境中出現會更好;指導讀書、特別是分角色朗讀還應更細、更具體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