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教學反思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教學反思1

對於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製取和收集的教學,其重要意義非同凡響,以往教學過程中也知道這部分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仍舊避免不了灌輸式的教學,非常直截了當的告訴學生選什麼藥品,用什麼發生裝置,採用什麼收集方法和收集裝置,總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今年我在這節課裏做了重大的改革,首先是對反應原理的探究上,我採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實驗:例如碳酸鈉粉末、粉末狀和塊狀大理石分別與同濃度的稀鹽酸反應,分析哪個更適合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酸的選擇上,同樣採用探究發現,分別出示濃鹽酸,讓其發現濃鹽酸的揮發性,硫酸、醋酸與塊狀碳酸鈣發現反應速度太慢,從而選擇了稀鹽酸的過程。其次在反應裝置的選擇上也是循循善誘,步步啓迪發現啓普發生器以及其他類似的簡易裝置,並且引導分析得出各類裝置的優點和缺點。最後經過與實驗室製氧氣的對比,分析歸納得出實驗室制氣體的發生裝置的選擇依據、收集方法的選擇和實驗儀器的選擇依據、檢滿方法的比較、尾氣處理、除雜、乾燥等實驗基本操作。

雖然課堂教學進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經過實驗探究,學生基本掌握了實驗室制氣體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這種收穫應該是在課堂中重視了學習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了親身體驗的必然結果。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教學反思2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作的嘗試:

1、教法設計本着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爲根本原則,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法,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爲宗旨來組織教學,設計了“複習回顧,引導探索,開拓應用”的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程序。利用多媒體、實驗和實物展示等手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使學習過程更加形象生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成爲積極的參與者。

2、學法指導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探究氣體制法的設計思路、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發現、思考一些問題,經分析、探索、總結形成經驗並上升爲理論,再將理論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讓學生學會探究學習的一般方法。

3、教材處理及教學過程本節重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裝置,難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教學時先讓學生通過回憶總結出氣體實驗室製法的思路,討論小結實驗室製取氣體藥品的選擇的幾個原則。當學生明確以上問題後,就可以討論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學生首先通過複習舊知識,收集資料和事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共同分析,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設,並進行實驗探究,經觀察、分析、討論,選擇較合理的方案。教師再對具體反應原理作一介紹,即順利突破難點,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次探究之旅。並讓學生完成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具體操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最後教師小結,讓學生知道探究學習的一般方法,提高他們學習的能力。

4、通過拓展遷移,學生探究碳酸鈉粉末、粉末狀和塊狀大理石分別與同濃度的稀鹽酸反應及塊狀大理石與硫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哪一組藥品更適合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與探究的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

存在的問題:

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比較混亂,還無法準確得出探究的結論。其次,時間安排不夠準確,一節課內完成這麼多的探究實驗有點倉促。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教學反思3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與性質》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材中一節重要的學生實驗活動課,本節課在全書乃至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佔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製取某種氣體時,對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選擇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節課對學生今後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實驗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這節課的目的是:

1、使學生了解在實驗室中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的基礎上,練習在實驗室裏製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

2、加深對二氧化碳性質的認識;

3、通過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裝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4、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表達能力。

上課時,我首先複習相關理論知識,回憶實驗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讓學生寫出其化學反應方程式,思考實驗室選擇這種方法的依據是什麼?通過對比突出該這種方法的優越性,總結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發生裝置。

學生根據書上的實驗步驟開始實驗,並要求學生按時填寫實驗報告冊。

通過全校六個班的學生實驗下來,我有了很多感受。在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過程中會出現些什麼問題呢?我想,沒有親身經歷過的老師,哪怕他的化學知識再豐富,實驗能力有多強,都想象不出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出現什麼問題。

制二氧化碳的鹽酸濃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來說,多數老師都能注意到鹽酸濃度不能太高,防止濃鹽酸揮出發氯化氫氣體,混在二氧化碳中,從而影響性質實驗。但是,如果濃度太低,又會使反應速度減慢,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量太少,從而導致學生很長時間不能檢驗到集氣瓶口燃燒的小木條熄滅。特別是對於像我們這種學校來說,實驗中都是直接用大試管來組裝反應發生裝置,學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發現稀鹽酸不足,沒法直接添加稀鹽酸,會十分忙亂,甚至心情不好。那麼,稀鹽酸以什麼濃度才適宜呢?有的書上說是以3~4mol/L比較合適,但是以我的經驗看來,實驗室裏配製稀鹽酸,尤其是像初中這樣只是做個定性實驗,而不像高中那樣要求定量實驗,因此對溶液配製的要求比較低,通常只是按濃鹽酸和水的大概比例即可。我一般都是按濃鹽酸和水的體積比1:2就可以,如果按照1:3的比例配製就偏稀了,反應速度就比較慢;而且因爲反應容器是大試管,如果倒入太多的鹽酸,反應過程中會有液體跟着氣泡冒出來。還有,如果你沒有在實驗演示中讓學生看到藥品的用量,就會有學生放很少量或者很多量的藥品,讓實驗無法繼續進行。實驗課中,由於要經常用燃着的小木條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滿,如果鹽酸的濃度低,學生又不停地檢驗,實驗過後,實驗室裏往往能掃到一大堆的火柴頭。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教學反思4

成功之處:

本節課我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我們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經常能見到的二氧化碳來導入新課,複習提問實驗室製取氣體選擇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的思路,通過實物展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同時告訴學生反應的條件,讓學生們選擇製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爲了加強全體學生的掌握,我還組裝了各種固-液不加熱型的發生裝置進行對比分析,說明他們的優缺點,多媒體還展示一些錯誤和正確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加深同學們對裝置圖的認識,最成功也是最讓學生們感興趣的是,在理論講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的原理、發生裝置、收集裝置、實驗步驟、檢驗方法和驗滿方法後,我請了兩位學生完成演示實驗,使同學們更集中注意力,大家都有一種“雞蛋裏挑骨頭”的心理,都想找出同學做實驗的“毛病”,其效果比我老師親自做實驗強多了,並且課堂上還留有一些時間給同學們做隨堂和知識遷移練習,教學手段多樣,增加了學生們學習的趣味性,達到了教學目標。

加強之處:

留給學生做筆記的時間應多一些,課後還可以佈置學生就地取材,利用一些生活廢品組裝一套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