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圓》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認識圓》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圓》教學反思

《認識圓》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直線圖形的周長和麪積計算,並且對圓已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學習直線圖形到學習曲線圖形,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

成功之處:

1.加強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多種方式,探索出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有無數條直徑,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所有半徑長度都相等,所有直徑長度都相等的圓的特徵,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能力。

2.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和以前學的直線圖形在性質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聯繫又很緊密。在教學中通過圓的認識,使學生明確圓和三角形、四邊形的區別就是圓是曲線圖形,三角形和四邊形是由直線構成的圖形,同時滲透其中的聯繫,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與縱向聯繫。

不足之處:

由於多媒體出現的故障,導致在讓學生直觀感受車輪爲什麼是圓形的,車軸裝在什麼位置上,沒有讓學生通過動畫演示使學生明確車軸之所以裝在圓心的位置,是因爲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所以只有把車軸裝在圓心處,當車輪滾動時方可使行進的車輛保持平穩狀態。

再教設計:

加強對圓與已學過圖形的聯繫,讓學生學會利用已有經驗自覺解決當前問題。

《認識圓》教學反思2

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

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爲簡,化抽象爲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爲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認識圓》教學反思3

學生畫圓的方法比較集中:(1)利用圓形輪廓描圓(2)利用圖釘和線畫圓。而其中第二種畫圓方法操作起來比較難,非常明顯的凸顯出來。

本節課的“圓心、半徑”知識的教學沒有過去的簡單講授,代之的是充分的活動。第一次畫圓,學生藉助身邊的物體,嘗試通過描圓形表面的輪廓來進行,以此建立圓的外形的認識;第二次藉助繩子畫圓,讓學生感受不是圓的物體也能畫圓;第三次用圓規畫圓,憑藉積累的生活經驗,規範學生的用圓規畫圓,以此初步形成圓的概念,在學生嘗試畫圓的過程中,得出圓心和半徑。然後通過畫大小不同的圓,鞏固畫圓過程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並且每條半徑的長度都相等。課堂上操作成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探究。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此時的數學是那樣的生動具體,學生樂學,高興學。

這節課的數學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以活動爲載體,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感受數這節課的數學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以活動爲載體,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感受數學,探究數學,應用數學,發展學。學生在數學活動的探索中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和學習數學的樂趣

《認識圓》教學反思4

讓學生自學數學書上所呈現的知識結論,會不會客觀上造成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呢?如果學生通過預習已經知道了知識結論,我們的課堂還需要探索些什麼?因此,長期以來,“預習”成了數學課的“禁區”。我們都希望上課之前所有的學生都是一張張“白紙”,在課堂上系統地學習數學知識。但是往往事與願違,每次上課前,總會有不少學生早已通過各種渠道瞭解了知識內容。換句話說,學生事實的認知起點總會高於邏輯的認知起點。怎麼辦?我們思考能不能放開手,把“禁區”開放,把預習作爲一種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於是,我們結合《認識圓》這一教學內容進行了實踐探索,並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1、預習使“雙基”得到了有效的落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數學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之一。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知道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建立圓心、半徑和直徑的概念,理解半徑、直徑的特徵及相互間的關係;技能目標是會用圓規畫圓。從知識目標看,概念的建立是基礎。一般認爲,數學概念的解釋可以通過三類語言: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以往,概念教學可以概括爲從感性積累到文字提煉的過程。換句話說,學生首先學會用“圖形語言”解釋,繼而抽象成“文字語言”。但是,用精煉的數學語言描述事物的特徵,對小學生來說非常困難,因而我們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這堂課,先讓學生通過預習瞭解概念的文字定義,再通過“是”與“非”判斷和“畫一畫”的操作活動完成意義構建,達到了建立概念的目的。從效率上講,這更省時省力。“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最終目的是爲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正因爲如此,畫圓技能訓練的時間有了保證。技能一定要通過反覆的實踐操作才能達到熟練的程度。課堂上,我們先後兩次進行了操作。第一次是任意畫,旨在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第二次是畫d=4cm的圓。按要求畫圓,也是本堂課的具體目標之一。這樣,技能目標就落實到位了。

2、預習有效地促動了課堂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學生有沒有探究的願望和需要?二是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認知基礎?本堂課探究的問題是“怎樣驗證半徑、直徑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學生已經比較好地建立了半徑、直徑及圓心等概念,這就爲探究提供了認知基礎。再者,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同樣在思考着這些問題:“半徑有多少條?它們的長度相等嗎?”“直徑有多少條?它們的長度相等嗎?”“半徑和直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等等。當探究的問題成爲學生的內在需要時,探究才具有了生命力,纔會在課堂上出現這麼多學生的精彩發言。

3、預習拓展了數學思考的空間

課前預習使本堂課的知識技能目標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有效落實,因此也就贏得了知識拓展延伸的時間。“生活中圓的現象如何解釋?”“沒有圓規怎麼畫圓?”“怎樣尋找圓心?”這些具有數學思考價值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使學生充滿了探究的渴望,更點燃了他們智慧的火花。“火堆就是圓心,人們圍成一個圓,因爲圓的半徑都是相等的,那麼每個人與火堆的距離就一樣長了,就一樣溫暖了”;“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圓的面積最大,所以人們會圍成一個圓”;“先畫一個正方形,人站在中間,然後多量幾個和人距離相等的點,連起來就是一個圓”;“在圓的四周緊緊圍一個正方形,再找到四條邊的中點,連起來,相交的點就是圓的圓心”------

4、需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預習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這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

一、預習是否只適合於高年級學生的學習,中年級行嗎?低年級呢?“預習——驗證”式的教學方式有沒有普及意義?怎樣的學習內容能較好地體現預習的作用?

二、預習後,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應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我們還將繼續探索、繼續實踐。

《認識圓》教學反思5

對於本堂課,我在上課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問題,我覺得,主要在一下幾個方面應該注意

一、課前準備要充分

課前準備是上好課的排頭兵,通過這節課我感覺到課前準備很重要。要佈置學生回家找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親手做釘子板。如果不做好這些準備,課根本就沒法上。不是用課件放放就能解決問題的。要一年級孩子做9的確是爲難他們了,但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們做得還是不錯的,但有一個問題,有的學生釘子板上的間距沒有空耗,所以圍出來的圖形不太像。

二、課堂組織要有序

本節課有很多需要動手操作的地方,一提到操作馬上學生就興奮起來了,玩玩積木,玩玩釘子板,忙得不亦樂乎,以至於我讓他們摸長方體的面時,有學生手裏還拿着圓柱,根本就不聽老師的指揮。相比前一單元的計算教學,課堂秩序要亂了很多,所以也耽誤了上課的進度。小孩子今天很興奮的原因,我想也和平時較少有機會動手有關,如果能經常安排這樣的活動,學生就會習以爲常了。

三、課堂語言要精練

今天上課語言有些羅嗦,甚至可以說是“韶”,所以課堂上學生反而不知道老師說的哪句話是重點,對老師說的話也是“東耳朵進,西耳朵出”。精練、簡潔、充滿激情的語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認識圓》教學反思6

圓的認識一節內容相對簡單,也是許多老師公開課首選的內容之一。許多老師都在絞盡腦汁冥思苦想,試圖用所突破。結果到頭萊,一切都是白費力氣。甚至是弄巧成拙。每節課其實都已經由專家前輩定出了大調子,就像一首歌,曲調已成,如果我們試圖改變,求怪求新。只能是破壞主旋律之美。我們應該在紮紮實實上好這節課上下功夫。在把這節課上得行雲流水上下功夫。

上課伊始,每個老師採取的開課方式過種多樣,但只要吸引住學生就是好的。我採取了投籃的遊戲,讓學生從遊戲規則入手,我發現連平時最不愛聽課的學生也積極投入。真的,雞吃米的故事也許不能用在其他方面,但是用在小學生身上確實是可行的。

然後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圍繞我站成一個圓。我故意走動,學生也略加思考,集體跟着老師一動在動。這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圓心決定着什麼?全班頓悟,都在積極主動的投入思考,有一個人冒出“位置“兩字,全班都明白了。雖然有人沒想起來。但是,他也在認真聽。

回想自己這些年,也有許多課上得如此閒庭信步,正真是在享受課堂。師生心裏那就一個字兒,爽!但絕大時間還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課堂上不能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做出了一些既傷害孩子有無用的事情。切記,任何情況下都要剋制。

《認識圓》教學反思7

本單元而第一部分是圓柱體的認識、表面積、體積。我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爲簡,化抽象爲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始終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表面積、體積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在反饋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基本練習和有拓展性的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上比較靈活。有針對性的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拼、切、轉、摸等在動手操作中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表面積、體積有了直觀的認識和理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當然我的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部分學生不能說出道理;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部分的關係時,部分學生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操作不到位。在以後的幾何與圖形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設計小一點的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在實施中一定要落實到位。

《認識圓》教學反思8

一、聯繫生活,體現生活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說出身邊的物體哪些是圓形的,讓學生初步瞭解圓形的。課結束時引導學生開展遊戲活動,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養創新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我設計一些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如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於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發現圓的一些特徵;通過觀察、比較,自主看書,發現同圓中,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也相等,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教師適時引導,使學生懂得歸納知識的一般方法,同時學會了觀察、實驗、操作、發現等學習方法,並伴隨新知識的獲得,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認識圓》教學反思9

一大早開學第一節課上了圓柱的認識,發現教完後啥都沒輸送下去的感覺。

一、入題太慢,圓柱的認識時間浪費太多。該如何精簡一些呢?從正方體、長方體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引入到圓柱的特點,糾結太久,應該稍微快一些。我卻還在糾結他們圓是不是立體圖形上,這裏浪費了一些時間,但是不解決總歸又是不好的,還是學生基礎太差嗎?還是自己的結論下太慢各個需要學生討論呢?

二、環節把握不好。通過去年的教學,我知道孩子們對於面旋轉成體其實很難理解,所以第二個環節我把教學定在面旋轉成體上,讓學生多感受,可是沒有形象的課件,有課件放不出來,孩子們的空間想象能力還稍欠缺,導致這部分又沒落實好,卻又花去了很多時間。

三、圓柱側面積的滲透不夠。看了作業本發現,第二題是有關側面的,第三題已經是側面積的計算了。好暈。我只是利用了最後5分鐘,簡單地帶過了一張長方形紙捲成圓柱,長和寬和圓柱的關係這個知識點。對於已知半徑求周長,已知周長和高求側面積這些都沒涉及,可是作業本里有。

於是又困惑了,到底該如何定位呢?如何把握課的知識內容呢?側面積的計算這節課該不該進行呢?這樣一節課的內容有多少呢?進行多少是合適的呢?哎。估計下一次我還是會糾結這些問題。

《認識圓》教學反思10

《圓的認識》是一節概念課,之前學生學習的都是直線圖形,而這節課學習的圓是一種曲線圖形,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也是以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等的基礎,所以至關重要。通過課堂教學我感慨頗多,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失敗的遺憾,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成功之處:

1、聯繫生活實際,在課前讓學生蒐集帶有圓形的物品和剪出小圓片,並且相互展示,這樣上課前就給了學生豐富的感性認識,爲進一步學習打下了基礎。

2、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親自動手摺一折,畫一畫,通過自己的親身參與,瞭解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點。

3、讓學生自主探索圓的直徑與半徑的關係,通過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和同桌討論,與小組其他成員的探究,培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和能力。

4、抓住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在認識圓的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時,學生最容易忘記“在同一個圓裏”,我先讓學生自己量,然後與同桌比較,最後小組討論,從而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認識圓》教學反思1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高年級段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圓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幾方面來體現這一新課程理念:

1、讓學生自主探索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將學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貫穿其中。例如:讓學生 自主嘗試畫圓的方法;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探究圓的半徑和直徑的特點等。在各個探究活動中力求使學嶄露出他們的個性和潛在的創新意識,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例如: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圓形的;討論生活中的車輪爲什麼是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裏等環節,都注意了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3、以學生爲本

在對圓的概念的要求上,並沒有強加給學生圓的科學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學習,在頭腦中自然形成圓的概念。

《認識圓》教學反思12

教學下來感到基本比較順,在課中有幾點驚喜:

1、學生們的想象力已經初步形成,這對於學生們認識圖形很有幫助。這一點體現在:

(1)學生對“圓柱轉化成圓錐”的`認識很清楚:在沒有課件演示的情況下,通過老師的講解:圓柱的上底面收縮變小,在收縮變小,最後收縮成了一個點,這樣圓柱也就轉化成了圓錐。學生們通過頭腦中的想象,很快理解了這一知識點。

(2)對高的認識與測量:學生們通過觀察、測量,理解了圓錐側面積上的直線是扇形的半徑,但半徑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是看不見的,但是可以測量。

(3) 旋轉一週之後就是圓錐。

2、學生們的數學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通過學生們課上精彩的發言,體會到學生們已初步具備了推理的能力,並在利用這一能力進行新知的學習。

3、教師的靈感更閃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設計的是老師先進行演示圓錐的體積和圓柱體積的關係,之後再讓學生們進行自學。在進行教學中,學生們對圓錐體的基本特徵真正有了一定的瞭解後,自己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就是,先讓學生們進行實踐後老師再進行演示,效果一定會更好。果不其然,學習的效果真的很好。這使我再一次體會到老師靈活駕馭課堂會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益。

《認識圓》教學反思13

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我發現了一些成功之處:

一、將數學融入生活,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圓已經有了比較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時儘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氛圍中自然地進入到課堂學習中。

二、在生活中體現數學

在本節課中,爲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讓學生用手中圖形物體畫一畫,折一折形成圓形紙片,並在桌面上滾動,得到圓易滾動的特點;而且畫出的圓大小不同,是因爲實物不同。()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在教學中多次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意識的爲學生創設交流的平臺,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組員進行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通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圓使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美,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將學生的名字連成一個圓,使學生更深入理解圓的內涵,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

不足之處:

學生手裏有圓,互相交流,但是在折一折操作時學生跑去和其他小組說話,有的快有的慢,滾動起來收拾不住。

《認識圓》教學反思14

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教學目標是在畫圓的過程中認識圓的特徵,認識直徑和半徑;認識在同一個圓中,有無數條直徑,有無數條半徑,直徑等於半徑的2倍。教材先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圓,然後畫圓,最後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的做法,體驗感受圓的特徵。這也是我們一般教學的幾個環節。

上了幾節課,卻沒有體現出生生互動爲主的教學氛圍,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學,我覺得還存在這樣的問題;

1、生本課堂體現學生爲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管理者,引導者,合作者。自己的角色沒有真正的轉變,所以學生回答問題時,自己問的多,而沒有關注大家的想法,所以課堂缺少了學生之間的互動。

2、缺乏應有的教學機智。當學生回答與問題無關的問題時,教師應心中有數,不要被無關的問題牽着跑,從而離題萬里。

3、什麼時候該收,什麼時候該放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自己就是缺乏駕馭教材和孩子的能力。

4、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容易答不到點子的時候,總是再把學生的思維在拽到這裏,無形之中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總之,只有吃透教材,瞭解學情,具有靈活的教學機智纔是上好生本課堂的關鍵。

《認識圓》教學反思15

通過課後分析,感覺學生對於這部分教材要求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畫圓的方法掌握不錯。極少數學生不理解爲什麼說在同一圓內,課上我舉出兩個半徑不同的圓,來說明同一圓內的含義。我認爲教師課前應進一步加強對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對教學的合理、有效的設計。

整堂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學生的個人預習,還是小組同伴之間的互助交流,都比以前有所改進,在課堂教學中都有所體現。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很好。

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想對本課教學設計作出如下調整:

(1)、引課利用ppt幻燈片,使學生真正看清生活的圓確實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使學生在認識生活中圓的同時,更增添對於圓的特徵的認識。

(2)、對於圓的各部分名稱、圓的特徵、畫圓等環節的教學中,多次讓學生動手畫圓,多次合作交流,使學生逐步通過每一次畫圓對圓的認識、理解更深入一步。

(3)、畫圓環節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出畫圓的技巧、圓心的位置和半徑與圓的大小和位置的關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圓的半徑等。

我認爲課堂上再加入ppt幻燈片,課堂一定是生動直觀的,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