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箏》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箏》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風箏》的教學反思 篇1

【第一課時】

今天上第一課時,主要任務是將課文讀通讀準,並學習生字。導入以後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詞和句,發現學生讀課文讀得很慢,一遍課文就得五分鐘,然後單個分段讀大家一起爲其正音,然後整體理解課文,邊讀邊劃出描寫孩子們做、放、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在我檢查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聽講率不達標,一部分學生聽成了劃出寫這三方面的句子,沒聽到心情二字,不過看到不少學生很會抓重點詞,這一點我很欣慰。找出重點句後讓學生讀說說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然後讓學生把自已在讀書時的疑問提出來,有的學生就提了他們的情會什麼會變化呢?還提出一些難懂的詞。然後我就把學生趁機拉到了生字上,讓學生自學生字詞,聯繫課文中的句子學。然後小組檢查。並將難的詞班內交流。生字教學用了近十五分鐘,比以前節省了很多,同時也發現學生自學生字能力提高了不少,看來生字以後可以慢慢放手了。

【第二課時】

在上節課我和學生一起理清了本文的文理,此節課的教學任務就明顯多了,主要把重點放在對每一自然段的感情朗讀和對孩子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體會和把握上。所以,本節課就組織學生讀文並說說自已最喜歡哪一段,然後開始讓他說說爲什麼喜歡,從而指導朗讀,再指名讀,大家評一評他哪裏讀得好,哪裏需要改進,在教學時重在讓學生通過讀文理解並感悟,忽略了詞語,沒有把詞語抽出來單獨教學。課尾讓學生自已想象他們找到自已的“幸福鳥”了沒有,學生分成兩派,有的說沒找到,因爲風太大了,風箏又飛到了雲彩上表示飛得很高,所以肯定掉到別的村子去了,有的說找到了,因爲水磨坊就在村子很遠的地方,找不到他們肯定不會回去的等等,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都是在捉着課文中的詞句來說自已的理由,看來學生已學會通過反覆讀語言文字來理解課文內容。

《風箏》的教學反思 篇2

在本課的設計與教學中,我繼續遵循學生是課堂主體這一原則,引導啓發學生勇敢質疑、積極釋疑、大膽發言,最大限度的實現學生、文本、教師三者之間的相互對話。

初二學生理解魯迅的文章會有一定難度,但是他們之前有學習魯迅文章的基礎,對作者常識不陌生,自身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也有相當的發展,而且風箏作爲一種玩具是每個孩子都熟悉的,切身的生活體驗會幫助學生跨越時空的侷限去理解作者當時的思想。

我又運用“嘗試教學方法”,把嘗試分析探究和嘗試練習鞏固有機組織到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嘗試學習的過程中,讀思同步,討論交流,體驗積累。朗讀、看圖、聽曲、講解等教學手段的運用讓學生將形象思維、情感體驗和抽象思維結合,刺激學生心、眼、口、耳、手多感官運用,把語文學習和生活成長結合在一起。期間,我尤其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鼓勵他們大膽的多角度去發散思維,提出自己獨特的言之有理的見解,所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就避免了單一刻板,學生很自然的觸及到遊戲是兒童的天性,舊的封建思想會扼殺兒童天性,作者有嚴於自省的精神,作者與小弟間手足情深等主旨的多個角度。

在學生嘗試思考討論的同時,教師用板書梳理強化,穿插運用朗讀、抓關鍵詞句分析等方法把嘗試練習、學生思維、教師講解三結合,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逐層深入的體驗自己嘗試學習收穫成果的快樂,並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表達力。

《風箏》的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開頭寫景,結尾抒情,中間通過四件典型事例突出體現劉老師的人生態度。夾敘夾議。文章很長,仔細閱讀,可抓的點很多。但教學時間有限,每點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爲了能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上有所收穫,在思想情感上得到薰陶,在學習方法上有感性認識,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極參與,我採用了“長文短教,深入淺出”的方法,將教學過程分爲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題理解兩個層次,逐層深入,引領學生走向文本深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抓主線

課文列舉了四個事例來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劉老師的精神品質。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在品析這部分內容時,我以“你從中讀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爲主問題,以“劉老師,您在哪裏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爲情感主線貫穿事例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讀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對作者30年念念不忘劉老師的原因獲得感性認識。爲後面深化理解主題打下基礎。這樣,整堂課的教學,主線明朗,層次清晰,主旨明確。

二、品細節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敘述事例時,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進行生動細膩地刻畫,耐人尋味。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節,咀嚼品析,反覆朗讀,深入理解人物的內在品質。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讀出“笑”背後堅強樂觀的精神;第二件事領悟劉老師敬業執著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顯出甜蜜的笑”和追風箏時的動作、語言,逐層解讀,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三、破難點

文章的第最後小結是作者直接表達對劉老師讚美和思念。通過理解劉老師放飛的不只是風箏,而是放飛自己的理想,理解課題叫“理想的風箏”;第二層次理解劉老師放飛的不只是自己的理想,還放飛着我們的理想,從而理解我走上歷史學系的學習;第三層次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理解劉老師給予他一生的`影響。

教後反思:

初讀課文,就被劉老師樂觀、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細節描寫所打動。再讀課文的時候,我發現劉老師的形象在我心中越來越豐滿了,我被作者濃濃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動。三讀的時候,我被理想風箏的豐富內涵所感動。於是,細節——情感——內涵成爲我腦中的三個關鍵詞,這個課堂設計也便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展開。

讀文多遍,內容多,挖掘點也多。怎麼上,我首先決定抓“主題教學”。我從文中找到了一條線,用這條線貫穿整堂課的教學,這條線就是文中的這句話:“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因爲這個句子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而且也最能體現劉老師放飛的不單單是自己生命的風箏,放飛的更是一個個學生生命裏的風箏,照應課題,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拎住這條線,我就拎住了這堂的主題,於是學生就緊緊地圍繞這條線,從關於劉老師的三個事例中找到相關的細節,品讀感悟,劉老師的形象逐漸豐滿,劉老師的人生態度逐步彰顯,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題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爲本”。“學生已經懂的不學,說了學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學”。我在課堂上給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這篇課文中,事例很典型,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難體會的是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點就放在讓學生通過細節的感悟,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情感,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但因爲這篇文章很長,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抓住了幾個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當然還滲透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方法學習新的內容。

一課上下來,覺得缺少了那麼五分鐘。

《風箏》的教學反思 篇4

《風箏》是新課程實驗教材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教學這課,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髮掘文本的空白點。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本,不斷交往的過程。文本,作爲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爲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中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便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本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本的豐富內涵,往往蘊涵在空白之中。對於空白美,明代哲學家王船山曾言:“唯此窅窅搖搖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內,可興可觀,可羣可怨”。因爲是空白,便有多種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經驗便會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爲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爲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呈現、發展的空間和領地。因爲是空白,課堂教學便極易流動不居,不會一潭死水,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蘊涵於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爲文本、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臺。語文課堂的交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便是師生依託文本,結合自身體驗,不斷尋求空白、填充空白、創造空白,併爲學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進課堂交往持續進行的交往點,就看怎樣去發掘。每篇課文,都有着很多的空白點。《風箏》的教學交往中,我引導學生如何發掘課文的空白點做得非常突出。

一、於看似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課文第二段寫做風箏時,將風箏稱作“幸福鳥”。爲什麼要將風箏稱作“幸福鳥”?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一詞之別,卻給了我們很多的拓展空間。在教學該段時,便圍繞風箏與“幸福鳥”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先讓學生默讀該段,初步感受做風箏的情景,並談談讀後想到了什麼;再根據學生說的情況,抓住幸福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談談如果是你,你把風箏叫作倖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樣的。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配樂朗讀,讓學生再次感受爲什麼把風箏叫“幸福鳥”。這樣,就爲全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圍。看似矛盾之處有着空白等着我們去發現。

二、於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作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此時正是將放未放之時,心情應該是很特別的,既有點擔心、緊張,怕放不下去,又充滿希望,希望一次就能放飛成功,更希望風箏能越飛越高。怎樣讀“放”才能把這種心情表現出來?很多學生都放過風箏,都知道該怎麼放,自然也就知道該怎麼讀,才能表現出這種心情。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了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時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境進行放大處理,情境就一下子凸現在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於言有未盡間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裏人看見了,說:“放得這麼高!”初讀這句,覺得沒有什麼,再多讀讀,覺得這句話只說了一半。村裏人這麼誇獎,放風箏的我們怎麼可能一點反應都沒有?作者沒有說出來的,便是很好的空白。聽着這樣的讚揚,放風箏的小夥伴心情肯定是不一樣的。在教學時便進行了這樣的設計。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點覺得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於無中生有裏發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會遇見誰呢?課文雖然沒有交代,我們自己根據課文可以設想。它會遇見飛鳥,它會遇見雲彩。天空中多了這樣一個新朋友,雲彩會高興地說什麼呢?飛鳥會怎樣跟它打招呼?學生的回答是精彩的,它們會把最美好的祝福、讚揚送給幸福鳥。創造性地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景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五、於意味深長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尤其結尾的“……”,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找到了小夥伴們會怎樣?找不到又會怎樣?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一個省略號,包含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與感悟。在學生不同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們會得到更多。

空白是有待師生去發現、填充的活動空間。爲學生的情感、思維世界提供了廣闊且具多種可能的空間,在較大程度上將尊重文本、尊重學生、尊重教師三者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空白點的發掘有着多種方法,以上幾法只是就《風箏》這篇課文而言。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們所尋求的這樣的空間。一個又一個的空白,可以讓課堂交往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動性、生成性更可以讓課堂交往豐富多彩。

《風箏》的教學反思 篇5

今天上第一課時,主要任務是將課文讀通讀準,學習生字,品讀第2自然段做風箏。導入以後同學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詞和句,發現同學讀課文讀得很慢,一遍課文就得五分鐘,然後單個分段讀大家一起爲其正音,然後整體理解課文,邊讀邊劃出文章層次。

在精讀做風箏並找畫出描寫小朋友們做風箏的心情的句子這一環節,我檢查的過程中發現同學的聽講率不達標,一部分學生沒聽到心情二字,不過看到不少同學很會抓重點詞,這一點我很欣慰。找出重點句後讓同學讀說說小朋友們的心情是怎樣的,然後讓同學把自已在讀書時的疑問提出來,有的同學還提出一些難懂的詞。然後我就把學生趁機拉到了難理解的詞上,讓同學查字典,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並將難理解的句子在小組內交流。我發現學生自學能力提高了不少,看來生字詞以後可以慢慢放手了,以後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朗讀課文指導方面,我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學會怎樣來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使自己的課堂語言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