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1

活動前,我們先進行了一會兒練聲活動,讓幼兒的嗓子處於放鬆的狀態。當我把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展現在幼兒面前時,馬上吸引了他們的眼球,“哪來的”、“好漂亮”大家小聲的嘀咕着。趁勢追擊,我馬上引出了今天的活動主題,孩子們顯得很高興。第一遍欣賞歌曲,我就播放了音樂視頻,好聽的音樂加上生動的畫面,馬上讓孩子進入了狀態,一致要求我多放幾遍,大家跟着音樂已經哼了起來。我又放了一遍,接着還是結合國旗的外形特徵、跟琴聲朗誦歌詞,並注重休止符的使用。眼前有實物,幼兒記起歌詞來特別快,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始學習演唱歌曲,對重點部分加強了練習和指導。由於時間關係,再用恰當的動作指揮他人演唱上做的不是很到位,打算用課餘時間把這個重難點補上。

在這個活動中,我首先出示國旗讓孩子們來認識。當我出示國旗的時候,孩子們很積極地說出這是中國的國旗,特別是景浩然小朋友,“老師,我知道這是中國的國旗,我還知道它的名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這是我爺爺告訴我的!”;班上最聰明的蔡沐涵也積極地舉起了手,“老師,在我爸爸的辦公室就有國旗,比你這個要大!”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了起來,有的還說要畫國旗!在演唱歌曲的時候,孩子們的表情更是讓我感動,有的小朋友不但帶上了表情,而且還根據歌詞自己加上了動作,讓整個歌曲更加的完整!本次活動中,我注重發揮孩子們的參與能力,讓孩子們自己解決活動的困難,我想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的理解歌曲,真正的從活動中學到知識!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2

每天,我們都會給小朋友們準備很多有意思的活動,這天,我決定先給小朋友們上一堂科學活動,活動的名字就叫做《洞洞裏的動物》,課堂上我首先請幼兒演唱歌曲“神祕洞”,接着請幼兒說說毛毛蟲喜歡住在什麼樣的洞裏?然後又提問:“你們知道小螞蟻喜歡住在什麼樣的洞裏呢?”

通過投影儀引導幼兒欣賞名畫“地下舞會”,觀察螞蟻的洞穴是怎樣的,通過談話活動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螞蟻邀請了有哪些昆蟲來參加舞會?他們甭提有多高興啦.(有蟋蟀,螳螂先生,蚱蜢,七星瓢蟲……)昆蟲們在舞會上做什麼呢?(蟋蟀們在唱歌,螞蟻們在跳舞、蚱蜢在拉小提琴、螳螂先生是指揮……)讓幼兒模仿了各種昆蟲們進行表演,感受了舞會歡樂的氛圍.接着我又進一步將問題拋給幼兒:你知道還有哪些動物喜歡住在洞裏?(幼兒先討論再回答)

課堂上小朋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松鼠住在樹洞裏;有的說蛇會鑽在地洞裏;還有的說老鼠住在洞裏等,小朋友還是有一些粗淺的知識經驗積累,爲了拓展小朋友的知識面,我給小朋友們佈置了任務,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通過上網、查閱書籍,更多地去了解還有哪些動物喜歡住在什麼樣的洞裏,並記錄下來,帶到幼兒園繼續交流分享。

最後我把繪畫活動放在延伸活動中,下一堂課請幼兒大膽畫出自己知道的住在洞裏的動物,表現它們的洞是怎樣的,並想象添畫動物的有關生活.如果在課前事先發放”什麼動物住在洞裏”的調查問卷表,請家長協助幼兒從書籍,電視,網上等途徑瞭解並填寫問卷,孩子們會對洞洞裏的動物會有更多的瞭解,相信在課堂上孩子們也會有更加精彩的表現。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3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正處於數字化的時代,對幼兒來說,數學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作爲教師的我們必須做個有心人,以靈活、豐富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那麼怎樣在一日活動中引導幼兒發現數學?我常常以生活中的事物來引導孩子尋找、感知數學概念:瞧,電視機的遙控器上怎麼有這麼多數字?時鐘上也有許多數字,電話也是由許多數字構成的,不知道什麼地方也有數字呢?這些數字有什麼用處呢?幼兒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尋找着、發現着,紛紛交流着:我發現鞋子上也有數字,是告訴我們這雙鞋子有多大;針筒上也有數字,是告訴我們刻度的;書上有數字,是告訴我們書的頁碼……散步時,我會帶孩子觀賞周圍的各種房子,並引導幼兒說說誰能看得出這些房子上有些什麼圖形?在幼兒的活動中也到處有數學:如幼兒吃點心時,引導幼兒說“桶裏有許多的點心,我拿了一塊點心”以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幼兒上下樓梯時,引導幼兒邊走邊數梯子的數量, 正數一次,再倒數一次看看,一樣嗎?多有趣呀!玩玩具時,引導幼兒按顏色規律拼插,拼完後數一數拼了幾個?是不是對稱的?戶外活動時,引導他們通過滾、拍、摸球,感知球體的特徵,增添玩的樂趣;利用一切時間,如散步、勞動、散遊等,隨機引導幼兒數數、感知圖形……

在老師潛移默化的引導下,幼兒會逐漸發現在自己生活的周圍環境中有着這麼多的有趣的數學,不但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和關注周圍生活的良好習慣,更好地萌發了他們探索數學、學習數學的興趣。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4

最近,我們班有些小朋友因前幾天沒來幼兒園,有些常規教育跟不上。入園後,在教室裏亂竄亂跑,經常和小朋友爭搶玩具的現象時有發生。儘管教師盡心的看護,有的孩子有時還是爲爭玩具和小朋友打架,不細心會碰到別的小朋友。

一天早晨,謝雨辰的奶奶來幼兒園問我:“教師,誰是楊明浩昨日我的孫子說楊明浩打他了,今日也不願意來園。”就在這時,楊明浩進來了。一進門就說:“教師早”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楊明浩早”那位家長也迎上去說:“你就是楊明浩你打他了”她指指自我的孫子說。楊明浩先是看了看我,然後又看看那個小朋友,說“我沒有打他”。楊明浩媽媽說“楊明浩,你打小朋友了以後可不能這樣了。”楊明浩很委屈的說“我沒有打他”。看到這,我覺得楊明浩被冤枉了,因爲他好幾天沒來上學,再就是平時他真做錯了事,教師批評他都會說以後我不敢了、我聽話;但如果冤枉了他,就會據理力爭。

針對這件事我做了反思: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的孩子故意打人的現象確實不多,通常是玩玩具發生爭搶,走路碰撞或者向對方發出玩的邀請的時候發生的誤會,導致了有些家長不理解。所以,作爲教師應注意多觀察瞭解每一個孩子,注意這方面的常規教育,經過兒歌、故事等形式滲透到日常教育活動中,教育孩子們要慢慢走,別亂跑,學會正確的走路,而不是跑路,不推拉小朋友。玩玩具時不爭不搶、大家一塊分享。再就是多與家長溝通,請家長朋友遇到這樣的事情千萬不要着急、心疼,多理解別人的孩子,瞭解自我的孩子,不要輕易的冤枉孩子。共同爲孩子們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教育環境。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5

從上週開始我們大班進入了《拜訪大樹》這個主題,因此每次帶孩子們出去散步時,他們都喜愛把玩葉子。有些孩子揀拾不同形狀和顏色的葉子,有些孩子拿葉子當面具,有些孩子用葉子玩拉力遊戲……

在遊戲中,我們感受到大自然有奇妙的魅力,使我們的孩子們陶醉其中。因此,我們在實施這個主題的過程中,覺得樹葉隨手可得,很容易收集,家長也非常積極地參與進來,利用雙休,帶孩子到戶外走一走,找一找不同的葉子,還讓孩子把採摘的葉子帶來和同伴們一起分享。同時,我們區域遊戲也增設了茶館遊戲, 在茶葉店裏,琳琅滿目的茶葉讓孩子們大開眼界,他們知道了茶葉是一種葉子,茶有許多種,顏色、外形、味道和功用都各有不同,茶是中國人愛喝的飲料。每當遊戲開始時,我爲他們衝上一壺茶,讓他們看看茶葉舒展的樣子,品嚐一種茶的味道,當然每到這時茶館遊戲也是最熱鬧的。小顧客們還說:下次再給他們品嚐其它的茶葉。

我們和孩子開展的活動就更豐富了,在聆聽了《葉子鳥》的故事以後,孩子們展開想象,創作出不同姿態、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葉子鳥在空中翩翩起舞,我們還將孩子的作品放在作品袋裏,孩子們不時地圍在那裏看看講講,指指點點,看看自己的作品同時也欣賞一下同伴的作品;在和孩子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樹葉以後,一起製作了樹葉粘貼畫、樹葉拓印畫;一起演唱了《小樹葉》、《大樹媽媽》等歌曲,還能聽着音樂用身體來表現葉子飄動和小種子成長的過程。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相信我們的孩子們會收穫更多,也能更深地領會到大自然中植物與人的密切關係。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6

我們班有一個“氣包子”——天樂,只要有一件事情大家做得不合他意了,他就馬上發脾氣,當然他不敢朝着老師發火,更多時候就是跟我們生悶氣,不參加我們的活動。家長對他的這點也很關注,常常與我們進行交流。通過平時的接送、溝通情況來看,其實天樂這種壞毛病,完全是家裏人管教過於放任、太過寵溺形成的。比如上次奶奶來接他回家,他在與同伴玩耍,覺得自己還沒玩得夠,就是不走,奶奶一直在旁邊催他快走,沒用,我們老師採取了強制手段,他就覺得是奶奶讓老師這麼對他的,就朝奶奶發火,還打奶奶,奶奶卻只是對我們說這孩子就這樣,一定要順着他才行。

在我們看來,孩子的好多壞毛病,跟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我們認爲,這並不是真正愛孩子,只會使孩子頑劣,亂髮脾氣,他們的慾望也永遠得不到滿足。現在的家庭中通常只有一個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整天圍着一個小寶貝轉,他們對孩子關愛備至,有時不管孩子提出什麼要求都從不拒絕。在天樂媽媽的聯繫本上也跟我們交流到,他們認爲就這麼一個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所以平時都順着他,不讓孩子受半點委屈。他們以爲這樣做,孩子幼小的心靈就受不到任何傷害,孩子就會很健康地成長。卻想不到結果卻是讓孩子對大人這樣沒有權威,亂髮脾氣,這點也讓他們很頭疼。不可否認,疼愛自己的孩子,是家長的本能和職責。但是如果一味地縱容孩子,就會使孩子養成亂髮脾氣的壞習慣,從而影響孩子成長。我們通過與家長的良好溝通,讓家裏人做到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時,要採取忽視,必要時可以採取一些懲罰策略,同時對他的好的講理行爲進行鼓勵和表揚,但不能只採取物質獎勵的方法。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7

教師思考:什麼樣的美術活動能吸引託班的孩子,託班孩子喜歡"玩",僅有將活動和遊戲結合,纔能有有效的收穫。

幼兒發展:託班寶寶的小手肌肉發展還不完善,握筆等技能比較欠缺,往往沒畫幾筆手就酸了,從而沒有耐心完成繪畫活動,針對這個現象,讓幼兒用整隻手來"玩畫",幼兒肯定喜歡。

理論借鑑:玩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們看到我將調製好的顏料端到桌上時,好奇的看着我:"教師這是什麼"。"這個是顏料,有很多顏色呢,我們來玩顏料好嗎""怎樣玩啊"孩子們的好奇心立即被吊起來了。

在課堂上當我示範印手印的時候,我告訴孩子們:"今日要來用小手變魔術,小手小手變、變、變,變成紅手小兔等!"孩子們開心的歡呼起來,有的寶寶在喊:"教師,我也要印畫!"當孩子們的手上蘸上顏料印好手印,我們一齊欣賞的時候,他們不要教師引導,孩子們自我在欣賞中,說出了"大某小某"、"紅某綠某"等,同時也體會到了玩顏料的樂趣。我還沒收拾完畢,孩子們就問:"教師,什麼時候再印手印啊"幼兒的興趣還很弄我們設計活動主要是圍繞孩子的。託班幼兒年齡小,如果我們單純地用小班方式來做,收穫甚小,但以魔術的形式來教,效果會更加明顯。遊戲是託班幼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資料。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歡樂成長吧!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8

這天,我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一堂大班音樂活動,活動名字叫做“捏麪人”。在本節活動中,幼兒的興致十分高,活動中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說唱和京韻兩合體,是幼兒熟悉的故事情節,所以幼兒十分的感興趣,有了興趣,幼兒就能跟着我的步驟學下來。活動中我運用了觀察法、演示法、引導發現法、問答法、圖片法等方法幫助幼兒學習。歌曲中的唸白部分,也是歌曲比較重點的部分,把這個難點前置,爲後面的整體說唱打下基礎。活動中通過教師的範唱、角色表演、角色變化等方式學習歌曲。讓幼兒在形式多變的情境下練唱不覺得枯燥乏味。使課堂氣氛活躍歡快,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歌曲。

在本節活動的難點部分創編歌曲的唸白部分,在這一環節我通過幼兒喜愛熟悉的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爲幼兒提供素材,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培養了幼兒的創編能力以及大膽表現的能力。活動中幼兒創編出了“捏一個喜羊羊在跑步;捏一個美羊羊在化妝;捏一個懶羊羊在睡覺;捏一個沸羊羊在舉重……活動中通過圖片幫助和加快速度、拿掉部分圖片和脫離圖片,逐層讓幼兒不斷接受新的挑戰。整個活動在輕鬆之中結束,幼兒不僅學會唱原有歌曲,還在其基礎上學會了創編。但在活動中我發現也存在着不足:歌曲由“唱”和“說”兩部分組成的,在活動中我注重了幼兒“說”的部分和“創編”的部分而忽略了“唱”的部分,“捏出來的麪人把眼看花”這句是這首歌曲的難點,在活動中我將難點前置,但發現在學習中幼兒對於這句還是沒有很好的掌握,爲此,我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及時發現問題並揪出來幫助幼兒解決。活動結束後我又利用下午活動的時間鞏固練習了這首歌曲,幼兒能完整、正確的唱出整首歌曲。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9

“百數表”的教學是在幼兒學過讀數、寫數之後。教材的編排意圖是通過填寫100以內的數目表,使幼兒對100以內數的順序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瞭解每個數在數目表中的位置、與相鄰數的關係,對100以內的數的大小有比較清楚的瞭解。同時,通過對此表的觀察,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排列,從中可以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樣不但發展幼兒的思維,而且開闊幼兒的思路,提高幼兒的學習的興趣。

第一次觀察是完整的百數表,讓幼兒根據老師提供的百數表去觀察。讓他們快速發現百數表的橫行、豎行的排列都是有規律的。從中學會清楚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以此來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的能力。第二次觀察是遮擋百數表的部分數字,讓幼兒猜一猜,從而達到使幼兒對數的位置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利用百數表猜數活動。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知道數在百數表中的位置。因爲幼兒對數字間的相互聯繫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學中幼兒只要利用學會的方法對重排的數字進行推理論證,就能形成結論,從而突破本次活動的難點。本次活動還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採取階梯式的辦法――先遮擋一個數字,慢慢增加到遮擋四個數字,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掌握方法,使幼兒自然而然地掌握本次活動的重點。

開始找規律的時候,有些幼兒對規律的表述還是存在表述不清的。因此活動上中幼兒能說出最後一豎列都是10,20,30……,已經是很好的答案了。行列的規律的尋找,在上課的時候,引導得還是太快,有很多幼兒還是沒有很好的反應過來。幸虧練習的設計比較好,還是能幫助幼兒逐漸清晰數在百數表中的位置。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10

上課時,我就跟孩子們說今日我們要來比一比誰的小手最能幹,這時我一邊敲小鈴鐺一邊說誰的小手最能幹,大家都說我的小手最能幹,這樣一說效果還真不錯都拍起了小手,注意力也集中了,充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發揮其進取性、主動性。有的說我的小手能穿衣服,有的說我會做飛機,有的說我還會跳舞等等,都七嘴八舌的說開了,我加重了語氣,你們明白嗎教師的手也很能幹,“看,我變了什麼”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是他們生活中經常會回答的問題,所以孩子的熱情很好,都很進取的迴應教師。如何把孩子的思路拉回來到教師那裏時,教師就加重語氣,使得孩子要關注接下來教師要問的問題中了。教師告訴孩子,她的手會變魔術的時候,孩子的興趣給吸引了。學念兒歌這一環節,並不是教師直接告訴小朋友資料,而是教師做動作,請小朋友自我根據理解把兒歌的資料編出來了。學會兒歌以後,孩子對手影遊戲還是很感興趣,教師立刻滿足孩子這一願望,請小朋友自我學做魔術師,邊玩邊說。教師就在旁邊適當的引導,把孩子說的話整理一下,仿編成完整的兒歌。

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有話願意說。教師能夠根據教學的需求比如讓小孩子圍成一個圈子,能夠根據故事情節給幼兒供給一個簡便和諧的環境,讓他們自由暢想、表演,教師改變以往的身份以魔術師出此刻孩子面前。時而用神祕的聲音,時而用重重的聲音吸引着孩子。給孩子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沒有顧慮的邊做邊說,不怕說錯,只要把自我喜歡的說出來就能夠了。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11

和劉老師配班快一年了,從劉老師身上我學到了很多,下面我就列舉幾個“劉氏法”給大家曬曬。

一、“大鳥餵食”法

從開學到現在每天中午孩子們吃的飯菜有限,到最後剩下的,倒得很多,看的劉老師心疼死,同時又爲孩子們擔心——沒吃飽!有一天,在我分菜的時候劉老師將我分剩下的菜盆搬走了拿到孩子們的面前,“青菜味道可好了,多多(前一天故事中的小男孩)什麼都愛吃,最愛吃的就是青菜!”邊說邊往孩子們的嘴裏送青菜,沒想到啊每一個孩子的嘴都張的大大的,嘴裏塞得滿滿的,不一會兒就把剩下的菜全分完了,我高興了就說:“小朋友們,轉身搬小凳子過來吧,好吃的青菜呀你們的盤子裏還有哦!”我以爲今天的菜應該發揮大的作用了,可是沒想到到最後還是有很多的青菜生下來,我真的很納悶,剛剛不是還吃的好好的嗎?到了第二天,我乾脆就不分菜了,直接讓劉老師先餵食,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只要是喂到嘴裏的他們全都吃!看來這些“小鳥”還挺懂得搶着吃好吃的道理的!

二、“眼皮加壓”法

每天中午我們班的孩子都睡着的,能有這樣的效果要歸功於劉老師的“眼皮加壓法”。我們班有一個身體狀況比較特殊的孩子中午不要睡覺,一個人在那裏自言自語,還會踢掉被子,甚至頻繁上廁所十來次,這樣的狀況不僅嚴重影響孩子自身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會影響其他孩子的睡眠,有一天劉老師在循循善誘n久之後,實在無奈,忽然想到了一個辦法,用手指輕輕順着他的額頭一直向下捋,一下一下,沒想到不到十下他就睡着了!第二天我親自嘗試了一下,發現這個方法真的很有效,到後來還沒等我們“動手”他就已經睡着了。後來劉老師還告訴我,這一辦法模仿於育嬰師培訓中學來的“嬰兒撫觸法”,呵呵,看來是劉老師的靈活運用呀。

三、“你爭我搶”法

每天下午起來的點心時間,小朋友是最喜歡的時刻。因爲我們採取“競賽”的方法。這個辦法來源於那次吃麪包,我和劉老師說:“小朋友是不是不喜歡吃麪包,我看他們沒有一個人把一片面包吃完的!”“恩,是不是麪包太乾了?”劉老師說。那天中午又是吃麪包,看着每人一塊的麪包,聯想到被丟棄的麪包,劉老師開始又心疼地說:“這樣浪費可不好,我們得想個辦法。”我說:“是的,那有什麼好辦法呢?”見劉老師略微思索,不一會兒她就想出好辦法了,只見劉老師將一片面包分成四份,先讓每個孩子吃四分之一的麪包,一邊分還一邊誇張地說:“喲,又香又軟的麪包真好吃喲,大家快大口大口地吃喲。”於是小朋友們紛紛伸出小手要麪包,然後真的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我心裏不禁暗暗竊喜,想這個辦法還真不錯。曾當我想着,我又聽到劉老師在叫喚:“買麪包嘍,買麪包嘍,誰還要麪包?誰還要麪包?”呼啦一下“我還要!我還要!!”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說“我還要!”“好的,還要得小朋友到老師這裏拿……”接着再給他們四分之一的份兒,一次類推,結果就是那天的麪包所有的孩子都吃完了,有的還意猶未盡“老師我還要!”在之後的幾天我們也用同樣的原則進行吃粥,吃麪條……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會說出那句“老師,我還要……”

其實孩子的天性單純,只要我們用心就一定會願望成真的!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12

小牛哞哞,是中班的一個集體教學,是視覺、聽覺的藝術,是一種表現音樂元素的創意舞蹈,在教學中,鼓勵幼兒把看到的小牛形象、聽到的音樂表現出來,體驗音樂節奏的速度、力度、時值變化等。

宋老師在設計這個活動的時候,思考的是如何來改變以往舞蹈活動,她整個活動分爲三個部分:前面是我喜歡的動物,中間部分活動重點小牛哞哞,最後是音樂遊戲“逗小牛”。這三個部分凸顯幼兒的興趣、活動的有趣、學習的主體。

在活動過程中,宋老師利用故事闡述來營造輕鬆氛圍,還通過圖形畫面演示讓幼兒自由根據圖形特徵猜測會是何種動物,充分提高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也能讓幼兒根據小牛形象創編動作,又以圖示幫助幼兒理解、整理、記憶小牛舞蹈基本動作。特別是最後的一個遊戲環節,在遊戲中讓孩子學習舞蹈動作,我認爲非常好,我們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可以借鑑。

但活動中,我個人認爲有不足之處:

1.教案上呈現的是幼兒創編,可在活動中呈現的動作還是老師預設好的,只要孩子說出一點老師就直接帶入了動作讓孩子們學習,在主體性上老師沒有把孩子的位置放正。而且由於動作基本都是老師給的,孩子說的動作沒采納。特別是有關洗澡的動作,可以採納小朋友說的洗澡動作引導幼兒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進行練習,可老師偏偏說給小牛捏捏。

2.對於小朋友的動作創編,只是停留在牛角,洗澡上。可見,孩子們平時們對小牛的各種習性和動作並不是特別熟悉,前期經驗不足,因此在創編的時候很貧乏,沒有能夠出現多樣性的動作,要孩子自編動作,首先孩子要有這方面的經驗,纔能有更多,更美的動作。

3.教師在語言描述上不貼切。如:“牛是不說人話的!”

如何把幼兒的不成熟的經驗和動作,更好呈現出音樂藝術,更有效的組織、引導,就需要我們老師有一定的音樂素養和教學智慧了。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13

這是一首較活潑的原創歌曲,我根據小班幼兒關於各種糖果的原有經驗,以及認識、品嚐過跳跳糖並會用動作表演跳跳糖的經驗選擇了跳跳糖這個主題,本首歌適合小班幼兒演唱。上完這節課,我有許多想法:

1、增強環節意識,把目標具體地落實到各個活動環節中,使每個環節的目標更清晰。如讓幼兒在遊戲中感受歌曲的過程中,第一個遊戲是讓幼兒首次跟隨音樂模仿跳跳糖跳舞,幼兒跟着老師變換跳躍的動作,興致很高。但是幼兒的跳躍聲有些蓋過音樂聲,如果引導幼兒跟隨音樂的節奏來跳,應該可以在遊戲的同時更好的感受音樂的節拍,音樂也可再稍稍加長一些。

2、增強問題的有效性。如第三個遊戲“手指跳”,受幼兒前期經驗的影響,手指跳舞變成了用手臂跳舞,作爲教師的我提出要求應再明確一些,問:“手指做跳跳糖可以跳到哪些地方?”而不是問:“手可以怎麼跳?”

3、在創設好的情境中,幼兒的角色也應該貫穿始終。活動中,我有目的地創設了場景,以便幼兒能更加投入到跳跳糖的角色中。但是在活動中,幼兒角色多次轉換,一會兒是幼兒,一會兒變成跳跳糖,一會兒又變成幼兒,給人一種摸不着頭腦的感覺,也影響了幼兒的投入程度,影響了活動的效果。

4、在創編環節,幼兒沒有創編的前期經驗,對幼兒來說難度較大,教師可以先做一個示範,再讓幼兒模仿創編。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和想法!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14

今天我讓幼兒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在交流中張揚個性,在主動探索中學習數學,解決問題。正如《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慾望,培養探究能力。”

一、創設主動探索學習的精神環境。

興趣是促使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能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快樂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幼兒的年齡特點,準備了充分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了對兩個維度對圖形進行分析和綜合的能力。由於學習的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因此幼兒能自覺接納新知識,幼兒從熟悉的顏色、形狀入手,讓幼兒能深切地感受到數學原來就在身邊。

二、創設主動探索學習的物質環境。

材料是引發幼兒探索的刺激物,又是幼兒實現對數學認識的橋樑,幼兒藉助於對材料的直接操作實現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整個活動,我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顏色還是形狀,都賦予了有趣的生活情境。我給幼兒提供了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擺弄,逐步體驗到抽象的分類概念。在操作過程中,我注重給幼兒充足的操作時間,讓幼兒動手動腦進行積極探索,最終達到掌握數學知識的目的。同時我注重個別差異,讓能力強動作快的孩子輔助能力弱動作慢的孩子,讓大家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幼兒在探究中成長。

在探究中,同伴討論合作能開拓幼兒的思維,促進幼兒的相互學習。在活動中,幼兒對操作的結果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沒有簡單的加以肯定或者否定,而是把空間留給孩子,讓孩子交流分享,討論出正確的答案。今天的活動幼兒是在互相學習互相評價中進行的,也給了我意想不到的驚喜。當孩子爭先恐後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時,無疑不難看出孩子的自信和學習數學的快樂。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帶班中的點滴經驗15

1、時間分配要合理.

大班的一個活動只有30分鐘的時間,怎樣讓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作用呢?我認爲美術活動要注意精講多練,教師的講解、示範要精練,根據重點進行示範,不必面面俱到。一般講解演示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這樣可以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孩子操作和練習,否則就會本末倒置,導致幼兒在老師的多次催促下急急交差了事,有的根本還沒有成形,失去活動的效果。

2、確定難點,並提供解決策略。

本活動是讓幼兒學習用橡皮泥製作花瓶。那麼這個活動的難點是幼兒學習用細長條繞圈來製作瓶身,這是幼兒以前不曾接觸過的。所以教師要考慮到幼兒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並提供相應的策略。如通過提問“怎樣讓橡皮泥變得又細又長”來引發幼兒探討搓泥的技能,可以雙手五指張開同時搓動,幾下後移動手的位置再搓,使橡皮泥粗細均勻;通過提問“怎樣讓瓶身的形狀可以凸出來或凹進去”來引發幼兒探討瓶身變形的方法。這樣肯定是平淡的講解所不及的。

3、注重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避免時間的浪費

美術活動常常需要用到很多的材料,這些材料怎樣分發,由誰分發?怎樣又快又省力?我想老師是需要有個考慮的。大班的孩子完全能勝任也應該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我們可以以小組爲單位裝置物品, 每次輪流讓小組長來取物、放物,既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他們樂意爲集體做事的品質,又使老師輕鬆省力,更是杜絕了時間的隱形浪費,真是一舉多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