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通用8篇)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商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商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通用8篇)

《商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

“商的變化規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最後一個教學內容。教材內容分兩部分呈現,第一部分是商變化規律,第二部分是商不變規律。這節課我認爲做得比較好的有如下幾個方面:

1、結合實際改變教材內容順序,使學生容易理解、掌握。

教材內容是先是商變化規律,然後纔是商不變規律,但在實際教學中,商變化規律是難點,學生不容易發現與表述,相對來說,商不變規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設計時我把兩個部分顛倒過來講,先講商不變規律,只有先使學生理解、掌握商不變規律,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商變化規律。

2、以遊戲形式導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爲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究商不變規律,一開始我就給學生講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3、結合生活中實例,探究商不變規律。

爲了探究商不變規律,我通過“猴子分桃”的故事,使學生明白,“桃子個數乘幾,猴子只數也乘幾(0除外),每隻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個數不變”。學生自然結合除法算式,得出結論:被除數乘幾。除數也乘幾(0除外),商不變。接着,我讓學生反過來看,即桃子個數除以幾,猴子只數也除以幾(0除外),每隻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個數不變。於是,另外類似的一個結論“被除數除以幾。除數也除以幾(0除外),商不變”學生也得出來了。

4、以教師位主導,學生爲主體,充分體現“活力課堂”。

我採取書上的例題中的除法算式,探究、揭示商變化規律。抓住“什麼沒變,什麼變了,怎麼變的”這一主幹線,完全放手讓孩子們自己遷移前面(商不變規律)方法主動去觀察,並口述規律,得出結論,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體現如下幾個方面:

1、時間安排的不太科學。

商不變規律是重點,也是難點,只花不到半節課的時間讓全班學生弄懂是不現實的,在學生對商不變規律還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讓學生探究商變化規律太過勉強,學生自然而然“囫圇吞棗”,無法當堂消化。如果分兩節課教學,第一節探究商不變規律,第二節課探究上變化規律,效果會更好。

2、沒有完全放手。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儘管只有少數學生進行探究發現彙報,但還是讓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教師只要稍微點撥,真得大膽放開手腳,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的暢遊。“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在教學中,教師教的應該主要是學習方法

總之,一節課下來,留給我很多值得繼續保持的方面,也留給我一些要注意改進的地方。揚長避短,我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多學習,多反思,多實踐,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商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2

商的變化規律是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前邊已經學習了“積的變化規律”,爲這節課打好了知識基礎,開始就抓住並利用了這一知識基礎:“我們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關係,既然乘法中有這樣的規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類似的規律呢?”

一句話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學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變化規律類推出了除法中的變化規律,找到了新知的切入點,合理的運用了知識的正遷移,那麼猜測是否正確呢?需要我們進行驗證。三次驗證是層層遞進的,引導學生在“猜”、“算”、“說”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被除數、除數、商他們之間的變和不變的規律,培養了學生認真觀察、敢於猜測、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數學學習的方法。藉助規律的發現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

這節課主要抓住兩個切入點:一是利用好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和乘法中積的變化規律的遷移,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提出猜測,進行探究學習;二是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吧猜測——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數學方法滲透給每一個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能力。

這節課用了連着的兩個課時,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把商變化的規律和商不變的規律分開來上,充分地聯繫更多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去發現理解商的變化規律。

《商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3

本節課,學習了商的變化規律,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交流——總結”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啓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在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機會,體驗成果的喜悅,感受自主探究的樂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也存在着明顯的不足:首先,在講解完規律過渡到應用時,銜接不夠自然;規律應用的過程中,講解簡便運算後,總結不到位。其次學生沒有足夠的探究時間。每一個環節看似都很民主,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探究時學生還沒有進行認真觀察、獨立思考,教師已經把他們的思維拉了回來。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揚長避短,精益求精,爭取做到更好。

《商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4

《商的變化規律》這部分是在學生學習過除數是一位數、兩位數的筆算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既爲後面學習簡便運算做準備,也爲學生今後學習小數除法、分數和比的有關知識做鋪墊。是小學數學中十分重要的基礎知識。

通過分析教材,我覺得三個規律要想在一堂課教學中完成,會顯得倉促,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三個規律中,商不變的規律是重點,商隨除數變化的規律是難點。只有把它弄清楚了,下面的學習纔會順利。因此我將這一節課分爲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教學商隨被除數、除數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總結出:“在除法裏,被除數不變,除數乘或除以一個數(0除外),商就除以或乘一個相同的數”。“除數不變,被除數乘或除以一個數(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一個數相同的數”之後,就進行鞏固練習;第二課時教學商不變的規律。總結出:“在除法裏,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這個性質,同時補充被除數、除數末尾同時有零時利用這一性質進行豎式的簡化。這樣就能夠使每一部分的內容都足夠完整,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計算——觀察——猜測——交流——驗證——總結”完成學習任務,獲得的知識足夠清楚明白。在學生參與發現規律、探究規律、總結規律、驗證規律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同時在觀察、思考、嘗試、交流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爲學生創造交流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一種寬鬆、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去探索交流,感受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進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商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5

《商的變化規律》是新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中最後一個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和筆算的計算技能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因爲它會爲以後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和簡便算法做好鋪墊。

今天這節課設計是通過三個表格的計算,學生自己發現規律,能用自己的數學語言表達出來。主要然學生明白理解三個規律。我能放手讓學生去研究,發言表達見解,有一部分學生能夠將規律簡單的表述出來,學生總結出來的規律,我你很及時的進行了總結,從本學期學習過的積的變化規律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三個規律一個接一個的逐個解決平均用力,花了很多的時間。

想到把這節上得更加生動有趣更加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特意安排了一個《猴子分桃》的小故事設計一個懸念,打算在完成所有的練習後,再讓學生用本節課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但是一節課下來,同學們所學會的知識並不是很好,對規律的理解沒有深入。在做練習時不會運用規律進行思考和表述。在講解規律時化了很多的時間去引導和提示,因此,一節課下來,沒有做上很多練習就下課了本來留下的懸念也沒有去解決。

總之,這一節課下來,學生收穫的知識並不多,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對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把握和定位一定要準確,採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上課,努力提高套教學的質量。

《商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6

“商的變化規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學內容。教材內容分兩部分呈現,第一部分是商的變化規律,第二部分是商不變規律。在呈現商的變化規律時,教材的呈現方式只呈現了兩組式題,讓學生計算下面兩組題,你能發現什麼?而把重點放在商不變規律的探究上。

但實際教學中,商的變化規律纔是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發現與表述,相對來說,商不變規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設計時我採用三個層次,扶放結合,以使學生充分地理解商的三個變化規律。抓住“什麼沒變了,什麼變了,怎麼變的”這一主幹線,在揭示第一組規律時採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得出結論的方法,而在後面兩組探究規律教學時則完全放手讓孩子們自己遷移前方法主動去觀察,並口述規律,得出結論,充分發揮師生雙主體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有許多的環節處理得不夠得當,導致學生的體驗不深刻,教學時間不夠,第三組規律沒有來得及探究。

反思有以下幾點欠妥:

一、讓學生舉的例子太少,學生感悟得不深刻。

本節課在積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學生對乘法中各個量之間的關係及其變化規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學能夠很快遷移過來,但也有一部分同學不能或不會遷移過來,因此,不能讓一部分同學的回答來代表全體同學的回答。而是讓他們回答過後,多讓其他的同學來說說相關量的變化規律。可以同桌說,說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按照一定的格式。

在學習商不變的規律時,讓學生通過猜想,被除數與除數怎麼變化,商纔會不變?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能夠很快地舉例加以驗證,但我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多舉幾個學生的例子加以說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匆匆而過,雖然學生大多能舉出例子來加以驗證,能夠得出:被除數與除數都要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才能不變。但因爲確少實例的支撐,得出的結論就顯得有點蒼白,而且對學生印象不夠深刻。

二、習題的設計不夠精當,難度不當。

本節課是新課,要學習商的三個變化規律,教學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練習的設計上不易過多、過難,以使學生不適應。本課在學習完前兩個規律後,出示了有關的六道題,主要是被除數與除數、商的之間的變化情況,因爲確少了具體的算式的支持,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此雖然花費了不少的時間,但效果不夠好。

我想作爲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同時,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他們的興趣水平、理解能力爲出發點去精心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少走歪路,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牢固,真正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商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7

《商的變化規律》這堂課的內容跟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學階段,商不變的性質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給今後分數和比的性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堂課由學生先學習“商不變的性質”延伸到商的變化規律一、二,學生自始自終的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數據都來自與學生,比較真實,讓學生參與發現規律、探究規律、總結規律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獨立思考是小組合作的前提,只有經過獨立思考才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他們獨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組合作幾個環節,讓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合作歸納出商不變的規律,並讓學生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體驗探究與成功的快樂,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學習了商的變化規律的三條規律,每一次都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交流——總結”完成任務,最後,一個環節,我都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板書,用數學語言自己總結出規律,這樣,更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記憶,理解。

這次教學實踐,讓我深深體會到只有關注課堂的活,關注學生的學,才能使課堂教學由單一傳輸轉向雙向的互動;才能由重知識的落實轉變爲重人的發展,由重學習結果轉變爲重學習過程,這樣才能真正上好一節課。

《商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8

一、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數學課中,教師要爲學生創設各種不平衡的問題情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探究、猜想、思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不求十全十美,只求一得。因此,我在這節課中儘量體現這一點。由故事導入新課,當學生回答:“誰是聰明的一笑?”之後,我讓學生說出原因(算式),隨機板書算式,然後讓他們分小組討論,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一起總結出“在除法裏,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接着,出示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二個環節,我還是應用剛纔的故事,給學生限定被除數800,然後讓學生把800個桃子分給不同只數的小猴,(即改變除數),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接着計算,並提出問題:“通過計算你能發現什麼?”每個學生自由計算,思考,小組討論總結,最後進行全班彙報。

學生通過計算、發現、交流、辨析、整合,發現“在除法裏,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縮小)幾倍,商就縮小(擴大)幾倍”。第三個環節,我拋出問題:“你還能自己設計一組除數不變的算式,通過計算,找出一些規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運用知識的遷移,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探索空間,學生通過嘗試、探究、猜想、思考,總結了“當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或縮小几倍,商就擴大(縮小)幾倍”的變化規律。這堂課由學生先學習“商不變的性質”延伸到商的變化規律一、二,學生自始自終的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數據都來自與學生,比較真實,讓學生參與發現規律、探究規律、總結規律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同時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嘗試、交流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二、改變了教材的編排順序。

教材先是安排學習商的兩個變化規律,然後,由填寫表格,學習商不變的性質。在教學時,我改變了教材的順序,先講商不變的性質,再講商的兩個變化規律。符合由易到難的特點,學生易於掌握。

三、注重培養學生總結知識的能力。

本節課,學習了商的變化規律的三條規律,每一次都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交流——總結”完成任務,最後,一個環節,我都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板書,用數學語言自己總結出規律,這樣,更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記憶,理解。

四、(這一個環節,由於意外,沒能夠按時完成)在鞏固練習時,創設了學生敢興趣的遊藝宮的情境,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四個欄目(輕鬆園地、知識窗、競賽廣角、益智園)。將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幾個數學活動進行應用,既有雙基內容的知識訓練,又有發展學生能力的益智園,通過輕鬆園地、竟猜廣角的訓練,使學生對基礎知識得以鞏固,通過知識窗口、對規律的判斷、對規律的填空,使學生對商不變的規律得以辨析,通過對益智園的解答,使不同學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將不同的數學遊戲和數學知識有機結合,使學生能較好的鞏固商不變的規律。

五、由於,這節課的課堂容量比較大,因此,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面花的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時間較少;回答問題沒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氣憤不夠活躍,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不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