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這樣一點:科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我覺得提得很好,很及時,很貼切,另外結合我鎮的16字教學模式,我是這樣做的: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心理規律,爲學生搭建良好的發展平臺,創造性的組織教學工作。現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談談: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一、 教師要鼓勵學生敢問、敢答。我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加以改革、更新,採取16字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髮揮主體性,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第一次接觸,有的內容他們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爲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把所思所想拿出來。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合作探究。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略遠或者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我們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們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啓發啓迪,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我們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防線,解放他們,鼓勵學生敢問,愛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親歷科學”這一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教育學生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敢問敢答就是成功的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提問的過程中,自己才能得到發展。

二、結合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初涉《科學》的學習,三年級學生開始不會提問,只是感興趣,因爲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我們應注意通過教師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啓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啓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科學課的課題上提問

在科學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學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如科學《校園裏的小動物》,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蝸牛是什麼們樣子的?它怎麼爬呀?它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呢?

2.從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處提問

對授課內容重點、難點的提問,既有利於小學生研究知識,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提問組織教學。如《水》一課,一個學生提到:“水還可以以降水的形式存在”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爲什麼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對水的存在形式的講解,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通過科學課的教學,我覺得不僅要考慮科學本身的特點,更主要的是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規律,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科學思考,提問,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爲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做一名小科學家》教學反思

這節課給我同時也給我的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一堂課,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維方式,能自己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真正做到主動的學習,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作爲教師,我儘可能的把課改後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融通在教學中,使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有了新的質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權力,不擺架子,尊重學生,主動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徹底改變過去教師唯上、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模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裏,作爲教師的我,對於學生提出的個別問題,並沒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緣於自己知識水平的限制。因此,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應當要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的同時,拓展自己的知識空間,以新課程改革爲契機,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科學是??》教學反思

《科學是?》這一課是整套教材的一個啓蒙,讓學生在理性上知道什麼是科學,即科學不僅是需

要學習的一堆知識,同時也是對過程與方法、技能思想上的一種積累。

首先,我在討論“科學”是什麼的環節上分成了三步,由淺入深。從觀察一些圖片知道科學是一些發明創造之類的大事情,同時逐漸引導學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回憶自己是否有過類似於科學家的研究經歷。其次,利用空氣佔據空間這個活動意識到平時“遊戲”的時候科學就伴隨着自己。在最後加入了“琴納與牛痘”的故事,深刻的讓學生理解“科學”是什麼。體會到科學並不神祕,它就在我們身邊。

其次,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科學,很多課堂的要求、習慣都不明確。老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強調常規的管理。但過多的要求可能又會制約學生的發展,限制他們的思維。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關注課堂。在我讓學生根據科學探究的過程複述琴納與牛痘的故事,爲防止有些同學在那無事可做,我提出要求,認真傾聽,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充、改進,既提出了課堂要求,又讓學生有事可做。

再則,我們要用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敢問、愛問、善問的精神。但與此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對於其他一些問題,不能不管不問,要尊重每位同學的思想成果。

《做一名小科學家》教學反思

《做一名小科學家》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都是科學家》中的第二課。該課是繼《科學是??》之後的一節延伸課,因爲第一課中讓學生領會到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但那只是看別人進行“科學探究”,自己並沒有真正參與進去,而這節課則不然,這節課是讓學生真正動手動腦搞科學探究。所以自我感覺這節課的一大成功之處在於上課之初老師巧妙的設計了一個情境:讓一隻紙鸚鵡站立在自己的手指尖上,一下子便把學生的好奇心給吸引住了,每一個學生都感到不可思議,也都想“一飽手福”,想親自試一試,接下來便順理成章,讓學生動手試試吧,因爲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當然學生的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更激起了學生的不解,這是爲什麼呢?我覺得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點撥要恰到好處,教師寫意般的幾句話便讓學生注意手中的紙鸚鵡掉下來時的樣子,從而想到是頭重腳輕的緣故,緊接着拋出第二個問題:怎麼解決紙鸚鵡頭重腳輕的問題?由於是三年級的小學生,受知識能力的影響,解決問題的辦法很是可笑,但是作爲一名教師應該有這種前瞻性,預測到學生的種種辦法,本節課我就從愛護小動物的角度出發把學生引到了在紙鸚鵡尾部加重物的辦法,而把用剪刀減去頭部以減輕重量的辦法給否定了,辦法可行但不採用,所以大量的問題拋給學生,通過學生小組內的積極合作,終於每個小組成員實驗都成功了,學生那種溢於言表的高興是教師怎麼手把手教、怎麼講都無法代替的。本節課第二大亮點是學生有了理論基礎後,如何把這個知識點應用開來呢?讓學生把常見的幾種物體也能像紙鸚鵡一樣立在指尖上,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名學生居然用一根鐵絲把鉛筆立在了指尖上,根據我們常人的思維對稱物體最穩當,可這名同學居然打破常規險中求勝成功了。這種做法給我給其他學生一個很好的啓示:要敢於創新,敢於打破框框的束縛。這是我在課前沒想到的,但學生居然做到了,我也真正體會到一句話“低估學生比高估學生更可怕”的真正含義了。仔細揣摩這節課有一處瑕疵有待解決:那就是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失敗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頭緒的時候,教師顯得有些急躁,如果下次再上這節課的時候,必須要沉着冷靜,靜待學生的佳音,不能操之過急。真正做到讓思維的火花碰撞起來,在碰撞中、在矛盾中解決問題。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學反思

在教學的準備方面,我遵循便於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則,儘可能多爲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創設的氛圍中進行合作研究。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遵循兒童科學認識活動的規律,以科學探究活動來展開整個教學活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交流、彙報富有特色的記錄——探究、研討有生命的物體的共同特徵——拓展延伸、續寫科學詩,感受生命世界的無限美麗。

《校園裏的植物》教學反思

在《校園裏的植物》一課中,爲了讓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徵,我組織學生到校園裏觀察植物,並在記錄紙上記錄植物的特徵。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記錄習慣和文字能力還比較弱,我先帶領學生一起觀察一種植物,然後要求學生按照實驗小組組成觀察小組,觀察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這樣,可以集中多個學生的智慧,獲得取長補短的效果。但這是學生合作學習的第一課,而且在教室之外,如何把握好一個學習小組是需要注意的。從教學的實踐來看,關鍵是要明確目標,組織一個小組,並加強組長的指導。在評價中關注學生小組的表現,以小組的成功評價學生的表現,引導學生意識到合作的方法。在合作的活動中並不排斥個人的智慧,合作最重要的表現是在學生個人遇到問題時能提出各人的建議或看法,在討論交流的時候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否則,合作就會失去作用,教學組織就會混亂。

《植物、動物、人》教學反思

科學課重在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這節課我也設計了不少的活動,但40分鐘的課堂時間往往不夠用,雖說新的課程理念並不侷限科學課的時間,但拖堂在學校生活中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把未解決的問題留待下課繼續,既影響了教學效果又耽誤了教學進度,這是我在教學實際中遇到的一個難點,有待於今後去摸索、解決。

《校園裏的植物》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上節課瞭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展開研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進行。通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信息,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等方面的`知識。

爲了讓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徵,我組織學生到校園裏觀察植物,並在記錄紙上記錄植物的特徵。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記錄習慣和文字能力還比較弱,我先帶領學生一起觀察一種植物,然後要求學生按照實驗小組組成觀察小組,觀察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這樣,就集中了多個學生的智慧,獲得取長補短的效果。

在科學活動中,既然有觀察,就一定有記錄,我除了讓學生明白如何觀察外,還實施提醒讓他們學會記錄,養成一個良好的觀察習慣。本課的記錄可以是文字敘述,也可以採用畫圖的方法,把不知名的植物或葉子畫下來。

要學生養成既觀察又記錄的習慣不是說在課堂的四十分鐘就能完成的,我鼓勵學生平時多觀察,多寫觀察日記,引導他們在觀察中發現,尤其是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只有這樣不停的循環往復,才能養成好的觀察下習慣。

《觀察水》教學反思

從鑽研教材到進行教學設計到最後的上課,我從中發現許多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的地方。 減少老師的活動時間,預設彈性設計,提高課堂實效: 許多老師在課前預設的教學環節都很具完整性,可課一上下來,常常有許多我們預想不到的狀況發生,爲了處理這些狀況,我們經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又爲了不破壞課的完整性,所以只好拖課。而我這堂課由於知識性的內容較淺顯,所以課堂上沒有什麼所謂的“意外”發生,一節課下來,反而覺得時間很充裕,後面的總結顯得有意在拖沓了。拖課,學生沒興趣再聽下去,也影響了學生下節課的學習,不好。剩餘時間,沒有充分利用寶貴的40分鐘,也不行。

那麼該如何把握課堂40分鐘,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做了以下幾點思考:(1)、減少老師的說話時間。科學探究課要把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老師經常是放不開,怕孩子偏離了主題,所以經常反覆嘮叨實驗要求、注意事項,浪費了很多時間。老師在課堂上要做到廢話少說,長話短說。教學語言要簡潔有力,不重複,不提一些無效問題。提出問題時,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在選擇要叫哪個學生回答上面。只要我們多注意,一定能在課堂上節省出許多時間來給學生進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動。(2)預設彈性設計。比如我這堂課,如果不把運水比賽從這節課刪掉,而是預設在最後一個環節,看到時間還充裕,那麼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活動,這樣我在後面的時間就能充分利用了。時間是寶貴的,要想提高課堂時效性,那麼教師應先學會把握好課堂40分鐘,提高時間的利用率。最後在遊戲活動結束,我沒有注重學生的總結,匆忙結束了課程,使遊戲的最總目的沒有達到。

實驗是課堂的重要部分,實驗是爲了尋求真相,但有些實驗,特別是對比實驗,要控制變量,經常會導致實驗結果與現實有所出入。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實事求是地面對現實,及時分析是什麼原因,還可以藉機生成二次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觀察水》教學反思

學生是在經歷了對動植物及自身的科學探究之後,對科學探究有了一定的認識,掌握了一定的感官觀察的方法。他們每天的生活都要接觸到水,根據生活經驗,他們對水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但就是這最平常不過的“水”,孩子們很少有意識的去觀察它、研究它,可以說,他們對水既是熟悉又很陌生。

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實驗,未能充分讓學生參與科學活動。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學生在科學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科學有規律存在,體驗着科學知識的形成。三年級學生對周圍世界好奇心比較強烈和積極,但是由於教師教學目標定位不夠完整、高度不夠,教學設計沒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科學的探究活動中去。具體體現在:在讓每一個小組到講臺前面來找水的過程中,教師沒能照顧到臺下更多的學生都只能進行等待,在壓抑着自己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慾望,這樣的設計和教學就讓這節課的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同時學生充分應用自身感知手段認識事物特徵的的過程就顯得“蒼白”、“消瘦”。因此,在以後教學預期學習目標定位上要有足夠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選擇更優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科學能力。

《神奇的水》教學反思

科學課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回顧我整節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材料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的教育理念,爲學生自由地展開學習過程,提供了適當的條件。《神奇的水》一課,着重使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根據餐巾紙和水相互作用的結果,認識毛細現象發生的原因;同時使學生認識水的張力的大小。本課的教學特點,要把認識因果聯繫的思維過程設計得生動。基本過程是:觀察水沿餐巾紙上升,引出問題:“水往低處流。水沿餐巾紙上升是怎麼回事?”有能發生毛細現象的,要體現 “孔”、“隙”的多樣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紙那樣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樣的孔、隙。

本課中,我首先讓學生解釋水沿餐巾紙上升,解釋後又讓學生找出與餐巾紙類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體,說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怎樣思考,怎樣驗證自己的解釋。經過這樣思考: (1)

(2)經歷了一次由此及彼,學習全面思考的過程。

(3)通過思考爲“用什麼材料進行實驗,怎樣進行實驗,實驗中觀察什麼等後續的學習活動” ,建立了充分的基礎,特別是爲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礎。

在教水的張力的時候,讓學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滿,忽視了強調實驗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滿”這一環節,以致於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有些混亂,實驗結果出現了誤差。在後來的課上我就儘量做好實驗前的強調工作,如怎樣減小誤差等,學生聽後,在實驗中就能注意到,實驗效果也好些。學生在做實驗到後期時耐心就大大減少了,開始還能一個一個地放回形針,到後來就一下子放很多個,結果就有誤差,這樣對水的表面張力的認識就不夠深刻。而且有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意識到了某些問題的存在卻不能引起重視,對實驗結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實驗時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來。

總之,這是一節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設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觀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

《神奇的水》教學反思

從幼兒園到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在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已經對水、水的神奇有了一定的瞭解,這些零碎的、模糊的信息爲學生研究《神奇的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總的來說,這是一節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設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觀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親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東西,更多的收穫應該是經過歲月沖刷而根植於他們頭腦中的東西。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地球上的水》是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後一節課,本課是在前面認識瞭解“水的各種性質”之後,來了解地球上水的分佈,通過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以及瞭解水污染的現狀。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優點: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採用了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地球上水資源分佈的廣泛,感受到水體的美麗。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而且通過課件,把一些抽象的數據形象化,讓學生體會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並通過學生動手活動,再進一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球上水資源雖豐富但可直接開發利用的淡水卻少之又少。利用課件、視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覺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節水習慣。在教學中以觀察、提問、小組討論研究、學生動手活動等爲載體,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地學習,在教師引導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感悟、內化。

不足:

1、科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淨化水的實驗,比較簡單,可以嘗試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

2、節約用水的措施因爲時間關係,學生談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業、農業方面沒有涉及。如果涉及,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科學改變生活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