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教學反思

研究物質性質的時候,例如水,學生已經知道一些物理性質,我們可以讓他認識更多的性質,我們可以讓物質發生一些三態變化。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教學反思

問:水變了嗎?前面通過讓學生鑑別,利用學生已知的物理性質,如軟硬、溶解性、發生形態變化,讓學生知道要讓物質發生物理變化,可以讓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樣認識物質的物理變化就有了功能,有了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們接着問:還想研究什麼?學生一般想不到化學性質,我們要進一步認識物質的性質,就給他一個人爲的操作,給他展示一個奇妙的現象,例如讓鎂與溫水反應,再問:水變了嗎?讓他去解釋。只有在解釋的活動中,他纔會有一種動機,想了解現象背後的原因,這就是物質的化學性質決定的。是因爲這個物質有這樣的化學性質,所以它才能表現出這樣的`事實。那麼這個化學性質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再給他化學變化。這種變化的特點是什麼?它說明了這個物質的什麼特點?這種物質的性質在生活有怎樣的應用?這些都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爲了研究具體物質的性質而進行的變化,到最後我們才概括出來,反思一下我們剛纔經歷的變化到底有什麼不同?化學上認爲一類是物理變化,一類是化學變化。這樣我們從物質的性質和變化的認識維度建立一級框架,即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建立化學變化是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性質的,因爲我們要研究物質的性質,所以我們要讓它發生變化,讓他有初步的聯繫,這是核心認識發展的任務,就是關於物質組成與分類,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建立一級認識框架。

在此基礎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他們關心物質更多的性質,繼續進行鎂與鹽酸的反應,鎂條的燃燒,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在此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化學的研究方法: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實驗的現象,讓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再讓學生思考鎂條的燃燒及聯繫前面的“暖寶寶”,讓學生思考如何證明發生了化學反應?通過檢驗生成物進而證明化學反應的實質:生成新物質,這樣鞏固了學生對化學變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