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

《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1

《口哨與小狗》是人音版二年級上冊教材中的一篇欣賞課,所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小朋友。在課堂組織教學方面,低年級的孩子們年齡小,接觸的其他方面的知識不如高年級的孩子多,自我控制能力不夠強。注意力容易分散,隨意性大等等,都給課堂組織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欣賞課,更多的是要求孩子們能認真仔細地聆聽,並會對音樂做出反映,能對所聽到的音樂有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能在反覆聆聽音樂或者模唱後,對音樂主題有印象。那這就更要求孩子們能緊緊隨老師一步一步來,若要完成教學目標,對課堂組織教學的要求勢必也更高。針對這些問題,在課堂組織教學上,我作了一些嘗試,也得到了一定的認可與好評,但是通過實踐,發現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用一個音樂遊戲《我的朋友就是你》來導入,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走進課堂,同時又對之前學過的音符的唱名與音名做到了鞏固複習。用7個小主人的頭飾扮演音名,用7個小動物的頭飾扮演唱名,將遊戲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小動物找主人的情境中,也對接下來的《口哨與小狗》中要關注的人類與動物好朋友的這樣一個人文主題做了比較好的鋪墊。遊戲的用意還是不錯,可是在實行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不足,我在自己示範了一遍以後,只選擇一小部分同學參與到遊戲中來,玩了一遍後我就結束了遊戲,這樣沒有讓更多的孩子們參與進來,而且給了孩子們意猶未盡的感覺,好像剛剛有了熱情和積極性,一下子游戲又沒了。通過反思,我認爲遊戲可以多做幾遍,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親身體驗遊戲帶來的快樂,還可以變換花樣玩,不一定就是單純的小動物找小主人,還可以設計在找到小主人以後,7對小朋友,按照老師唱的音階的順序來排排對,或者老師來隨意點唱,唱到哪個音的時候,代表那個音的那組小朋友就做一個動作等等,這樣或許會使得遊戲更加豐富,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會更高。而不會有戛然而止的感覺。在遊戲中還有沒注意到的是,遊戲結束,如果能夠做出更多鼓勵的評價,孩子們的積極性會更高,對之後的課堂教學會更有利。

《口哨與小狗》這個管絃樂曲的素材,我認爲是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孩子。音樂的主題鮮明,色彩明朗,情緒輕鬆愉快。對於這個新課教學,的教學目標設定得也很明確簡單,在聽賞管絃樂曲《口哨與小狗》的活動中,體驗輕鬆、愉快的情緒,並能用形體動作隨音樂大膽地參與表現,晏敏老師之前給我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給低年級的孩子們聽賞音樂學生聽音樂是玩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但是他不一定要死板地知道這段音樂是什麼,音樂本身的不確定性,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展開想象的翅膀。

雖然在教學組織上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抓住孩子們由於年齡小,單純天真,想象力豐富,表演慾望強烈等等這一些優勢,都有利於教學設計的展開。課前和課後,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怎樣使欣賞課堂活而不亂?由於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爲還是有一些遺憾,尤其在教學設計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隨着音樂動一動,由於音樂本身的情緒的感染,孩子們都不由自主地從座位上下來在教室裏面模仿小狗與主人散步的情景,孩子們在用自己的表演來展示自己的想象,這樣很好,可是整個課堂就顯得有些“亂”。那怎樣讓孩子們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音樂中飛翔,但又不讓課堂看上去有些“亂”呢?

通過反思,我發現還是自己的組織教學有一定的漏洞,孩子們的想象都不同,音樂帶給孩子們的感受與畫面感也都不相同,所以所做出來的表演肯定不會一致,這一點,早之前就應該預料到,要避免孩子們爲了表現聽到音樂後就都沒秩序地離開座位自由地走動,老師在活動之前,就應當交代清楚,怎樣即不影響孩子們發揮表演又讓整個課堂有秩序呢?我覺得還是可以設計得更清楚一點,讓孩子們首先確定好自己的角色和搭檔,點一部分孩子出來安老師大致指定的路線表演散步,其他孩子要求坐在座位上輕聲哼唱活隨着音樂擺動,或者根據音樂主題出現的次數將孩子們分爲若干個小組,分組表演,總之在活動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提出要求,讓課堂組織有秩序,而孩子們也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與想象。

《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2

本週星期三上午第二節課我參加了四校連片的音樂展示課。從以往教學來看二年級的孩子對《口哨與小狗》這節音樂欣賞課興趣濃厚,而且我自身也非常喜歡這首樂曲,所以我重新將這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整合並拓展。

在教學設計中,我意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會聽、會想、會說、會演。按照這個思路,課堂上我一是引導學生進行對“小主人”、“小狗”等角色的模仿,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創編的樂趣;二是通過學習舞蹈的動作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初步瞭解樂曲的結構、旋律和內容;三是把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喚起學生對於寵物的愛心情感,這種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孩子們沉浸在了一種遊戲般的歡快之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堅持以音樂爲本,倡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並將其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但是,要培養二年級學生認真、安靜聆聽的習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想象”的方式,用舞蹈、即興表演等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聆聽的興趣。而培養聆聽音樂的好習慣,最主要就是讓學生會聽音樂,熟悉音樂。於是在課的一開始,我沒有過多的語言介紹,也沒有運用過多教學手段,採用開門見山式的導入,設計問題,直接讓學生坐端正安靜的初聽全曲,奠定了學生安靜聆聽的基礎。

當然聆聽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聽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欣賞時,每一遍我都提出要求,隨着遍數的增加問題逐漸加深難度,讓學生不斷提高。例如在感知全曲的'旋律後,我先讓學生對樂曲結尾的口哨聲和狗叫聲,進行想象討論,從而引入到A段主題音樂,然後讓學生熟悉A段主題音樂,用動作表示聽到主題音樂的次數,孩子們很喜歡這樣聽節奏走動,會跟着音樂的變化做一些自編自導的動作,甚至表情。讓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活動,能在很大程度地減少學生的習慣性模仿和從衆,真正輕鬆愉快的學習。

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我在課堂的語言還是需要再精煉一些,學生的活動再豐富一點,趣味一點。

《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3

該作品是美國作曲家普萊亞(1870—1943)創作的一首通俗管絃樂小曲,樂曲描繪了小主人邊吹口哨邊與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漫步的情景。

考慮到孩子剛入學,對學校的一切都很陌生,音樂課雖然孩子還比較喜歡,但是一味的唱歌,或者安靜的聆聽,孩子根本沒辦法堅持。特別是欣賞課,孩子沒有長時間的訓練,形成不了好的聆聽習慣,更別提以後的聽賞了。所以我特地花了一課時的時間,帶孩子圍繞《口哨與小狗》來認真的聆聽。

首先,我請小朋友完整地聆聽一遍《口哨與小狗》,提示:這裏面有小狗的叫聲,聽到後請舉手。孩子興趣很濃,聽完後紛紛表示音樂特別有意思,裏面還有口哨的聲音。接着我請學生邊聽邊想,你覺得口哨與小狗之間會發生什麼事?再給這段樂曲編個小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果然很好,把作曲家的意圖真是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然後我再請學生當一當小狗和吹口哨的主人,來個散步,教室裏氣氛熱烈,孩子也在音樂中盡情的表演了起來。最後,我再請孩子們邊聽音樂邊把你想象的故事簡單的畫出來。

就這樣,一節枯燥的管絃樂欣賞就變成了動與靜的結合,姐妹藝術的融合。孩子也感受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樂趣,使他們愛聽,樂聽,以致形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4

不久前,幼兒園組織了一次教師課堂教學比武活動,雖然這樣的活動每年都會舉辦,而每次也都會讓我煩惱、忙碌好一陣子。但也正是這樣的活動,每一次總能帶給我教學上新的思考、新的啓發,所以,教學比武,真是讓我歡喜讓我憂啊。不過,這次的比武,我在心態上就有了很大的調整,我不再太在乎活動的效果,能不能得獎等,而真正地從本身的專業提升來考慮和準備比賽了。

心態不一樣了,首先在對執教領域和教材的選擇上,出發點就不一樣了。應該說,我本身在語言領域的教學上是有一定優勢和經驗的,如果選擇語言領域的教學內容,我是比較有把握的。但這次我不想再重複自我了。我想試着挑戰一下自己,從自己並不擅長但卻很有興趣嘗試的領域入手來設計活動。其實,我一直對音樂活動,尤其是奧爾夫音樂活動很有興趣,再看到身邊很多同事,在音樂教學方面都有了很多收穫和建樹,就特別羨慕,也一直很想在音樂教學方面進行一些嘗試和鍛鍊。所以,我就打算利用這次的機會,放下包袱,嘗試走進自己並不擅長的音樂教學。就算失敗也無所謂,只要嘗試了、努力了,就是對自己的一次鍛鍊和提升。

領域定下來了,接下來就是要尋找合適的音樂素材了。由於之前在這方面鑽研比較少,所以音樂素材的積累也不多,幸虧組裏的同事很熱心,向我推薦了很多優秀的音樂素材。於是,在反覆地傾聽和尋找中,發現了這首《口哨與小狗》,輕快的曲調,清晰的段落,讓我一聽就很喜歡,很想把它推薦給孩子們欣賞。但作爲一首優秀的管絃樂作品,如何讓還處於低齡期的孩子欣賞它、感受它、理解它,併產生情感共鳴呢?我覺得光靠教師的表述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能加入一定的故事情節,就能幫助幼兒更好地來理解音樂。而且這首樂曲本身就是很富有情節性的,a段的輕鬆愉快,b段的緊張慌亂,給出了一條清晰地故事線索。所以我就以主人帶着小狗出去散步,路上發生了什麼有趣的故事呢?來貫穿整個活動,讓幼兒在猜測、想象、表達、表演的過程中充分地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真正感受到音樂活動帶來的樂趣。

領域定了、素材定了、大致的想法和框架也定了,接下來就要好好考慮具體的環節、教學的策略了。我選擇的管絃樂《口哨與小狗》,又譯《吹口哨的少年和小狗》。它是美國作曲家普萊亞(1870-1943)於19XX年創作的一首通俗管絃樂小曲。它描繪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調輕鬆、活潑、形象逼真、可愛。特別適合幼兒欣賞和表演。整首樂曲的結構爲abaca,但考慮到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一個活動中,要讓他們理解abaca的曲式結構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掐掉了後面ca的部分,只節選了前面aba的樂曲部分,這樣可以讓幼兒更好地理解樂曲的曲式結構,也可以使幼兒更充分地感受前三段音樂所描述的內容和表現的情感色彩。

在具體的欣賞環節中,我採取了“講故事導入——聽故事欣賞——聽故事表演音樂”的教學模式。先請幼兒完整欣賞音樂,感受音樂講了個什麼故事,有沒有找到什麼有趣的聲音,從而讓幼兒發現樂曲中最有特點的元素——口哨。接着再分段欣賞的過程中,讓幼兒感受音樂中的小狗和主人碰到了誰?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最後再完整欣賞時,請幼兒扮演音樂中的角色進行表演。

在分段欣賞這一環節中,我採取了有節奏地拍手、小手走一走、小腳踏一踏等方式,讓幼兒充分感受a段的音樂節奏。再通過大膽想象、創造性地表演,讓幼兒多方位地理解b段音樂的特點。爲了讓幼兒更清晰地瞭解樂曲的節奏和結構特點,我還精心設計了相應的圖譜,可以讓幼兒清晰直觀地感受音樂主旋律的節奏和aba的曲式結構。

一切準備就緒,終於輪到我上課了,因爲本身保着學習的態度,沒什麼心理包袱,課前的準備也很充分,所以活動時,我特別輕鬆,孩子們的表現也很配合,一切都很順利,孩子們在聽聽、玩玩、演演中,感受了音樂的美,收穫了音樂帶來的快樂。

活動結束了,總的來說,效果不錯,活動的目標都達到了,解決了重難點,也讓幼兒瞭解了音樂所表達的內容,理解了樂曲的曲式結構。幼兒也都能參與到教學情境中來。但細細想來,自己覺得還是有很多細節的地方處理地不夠妥善。環節的銜接也存在很多缺陷,還有在對幼兒情緒的掌控方面還不夠自如,這些都需要在日後的教學活動中慢慢改進。

不管怎麼說,我很慶幸,這次我能大膽地挑戰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這讓我有幸能意識到自己在進行音樂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知道了以後要在哪些地方進行加強和鍛鍊,這比得多少獎都更珍貴。

《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5

20xx年5月19日上午第二節課在學校四樓電教室,我參加了學校“適度教育綠色課堂優質課比賽”。從以往教學來看,一年級的孩子對《口哨與小狗》這節音樂欣賞課興趣濃厚,而且我自身也非常喜歡這首樂曲,所以我重新將這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整合並拓展,參加了這次優質課比賽。

在教學設計中,我意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會聽、會想、會說、會演。按照這個思路,課堂上我一是引導學生進行對“小主人”、“小狗”等角色的模仿,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創編的樂趣;二是在打擊樂演奏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初步瞭解樂曲的結構、旋律和內容;三是把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喚起學生對於寵物的愛心情感,這種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孩子們沉浸在了一種遊戲般的歡快之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堅持以音樂爲本,倡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並將其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但是,要培養一年級學生認真、安靜聆聽的習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想象”的方式,用舞蹈、即興表演等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聆聽的興趣。而培養聆聽音樂的好習慣,最主要就是讓學生會聽音樂,熟悉音樂。於是在課的一開始,我沒有過多的語言介紹,也沒有運用過多教學手段,採用開門見山式的導入,設計問題,直接讓學生坐端正安靜的初聽全曲,奠定了學生安靜聆聽的基礎。

當然聆聽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聽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欣賞時,每一遍我都提出要求,隨着遍數的增加問題逐漸加深難度,讓學生不斷提高。例如在感知全曲的旋律後,我先讓學生對樂曲結尾的口哨聲和狗叫聲,進行想象討論“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讓學生熟悉A段主題音樂,用動作表示聽到主題音樂的次數,孩子們很喜歡這樣聽節奏走動,會跟着音樂的變化做一些自編自導的動作,甚至表情。讓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活動,能在很大程度地減少學生的習慣性模仿和從衆,真正輕鬆愉快的學習。

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我在做手偶表演講故事時,樂曲音量太大,如果戴上隨身話筒,這個環節效果就更理想了。另外,爲了追求節奏的動態效果,我採用了在黑板上隨音樂直接展示圖譜,夠直觀但不夠美觀。這些細節都是以後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總體來說,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