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1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這篇童話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巨人擁有一座美麗的花園,但當他看見孩子們在裏面玩時很生氣,把孩子們都趕了出去,在花園周圍築起了高牆,將孩子拒於牆外。從此,園裏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只有冬天永遠留在那裏,他的自私換來了花園的寒冬。之後經一個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園送給了孩子們,自己也獲得了快樂和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能夠體會到,能和大家一齊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運用比較進行寫作,如巨人回來之前和巨人回來之後花園的不同景色,春天來了花園內外的不同變化,孩子們進入花園和巨人趕走孩子們後花園的不同景色等等,因此,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運用比較進行教學。

我首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巨人不再時,孩子們在花園裏快樂玩耍的情景,巨人回來了,花園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然後引導學生開始學習後面的文章,在學生初步瞭解巨人的加入給花園帶來的變化之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句話從“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兩個方面進行閱讀。學生通過找句、品詞,慢慢的感悟到,巨人不願意讓孩子到花園裏來玩,所以春天永遠不會來到花園裏,是巨人的自私換來了寒冬,文章告訴我們有了快樂就應和大家一起分享。

其次是閱讀,我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這篇意蘊深刻的童話,讓每一位學生學有所獲。抓住巨人的言行細細品味,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巨人性格的變化。

最後我安排學生說一說,比如巨人趕孩子們的時候是怎樣想的,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小男孩會說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但他沒有說出來,又比如當巨人看到小男孩這種眼神後,他心裏火辣辣的,爲什麼火辣辣的,卻也沒有寫出來,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表達的潛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給大家聽,學生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2

童話,深受學生喜愛,它那動人的故事、曲折的情節和優美的語言,能把學生帶人美好的情境,使他們受到真、善、美的薰陶。教學《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時,我着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既領悟童話的寫法,感受語言的優美,又從語言文字中感悟做人的真諦,感悟快樂要和他人分享的幸福,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相融,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新局面。

課堂伊始,我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後,問道:“這篇童話寫得怎麼樣?”“太好了!”“太打動人了!”“太曲折了!”“曲折?”多好的能進發活力的一個詞語。隨即,我又問道:“你覺得哪些方面曲折?”“情節曲折。”面對其他同學的一臉茫然,怎麼辦?這麼好的能挖掘的詞語我不能棄而不顧。當即,我在黑板上畫了兩條線:一條直線,一條波浪線。我說:“是啊,故事情節就彷彿這兩條線,我現在給大家講一個童話故事:‘從前,一個巨人旅行回來,看到了許多孩子在自己的花園裏玩,他非常生氣,把孩子們趕跑了。後來,在一個小男孩的感動下,他再也不趕孩子們了,還和他們快樂地一起玩。’這個故事好嗎?”“不好,太簡單了,沒有情節,十分枯燥。”這時,一個學生看着那條直線,會意地說:“這樣的情節太平淡了,就和那條直線一樣。”“是啊,”我趁勢說道,“那麼這篇童話的情節到底曲折在哪兒呢?”學生大部分心領神會,急忙打開課本,細讀課文。一會兒,一個個小手舉了起來:“第三自然段中巨人回來很生氣,是一個曲折處。”我隨即在波浪線的第一個高潮處板書“很生氣”。隨着學生的回答又在第二個高潮處板書“發脾氣”,在第三個高潮處板書“大聲叱責”。接下來我又問道:“巨人生氣的前後花園有什麼變化?請同學們找到相關的語言讀一讀,體會體會。”

在學生的體會和交流中,我們共同歸納出了兩個字:“美”“荒”。然後引領學生通過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那麼由‘美“荒’讓人感受到的又是怎樣的一種氛圍呢?請同學們再找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用心去感受一下。”學生通過對“一縷陽光從窗外射進來”“明媚的陽光”“草翠花開”“孩子們的笑聲使花園增添了春意”“鮮花凋謝,樹葉飄落,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等詞句的品讀,感受並提煉出了“暖”與“冷”兩個字。“美”與“荒”,“暖”與“冷”強烈的對比寫法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通過板書,學生潛移默化地領略了作者寫作上的精妙之處。

接着,在第三個曲折處,我問道:“同學們,巨人大聲叱責後,是什麼讓巨人的心靈發生了變化。”“是小男孩的一雙會說話的眼睛。”“想想看,此時此刻,小男孩可能會說什麼?”很快,學生思維的閘門又一次打開。有的說:“巨人啊,快醒醒吧。知道嗎?是您自己首先封閉了您的心,才讓您的心靈變得荒涼、冷酷的啊!”有的說:“巨人啊,您知道嗎?世界是因我們才變得豐富多彩,是因我們才變得有滋有味,難道您永遠要讓自己孤單一輩子嗎?”有的說:“快打開您那顆外表任性、冷酷的心吧,其實您一定和我們一樣充滿愛心。”此時,學生不是在想小男孩可能會說什麼,而是在直接與巨人對話,已經完全融入到課文之中。一個學生滿懷激情地說道:“其實巨人拆開的不僅僅是圍牆,更是自己那顆冷酷的心,任性的心,是自己那顆自私的心,荒涼的心,是自己那顆曾經被黑暗吞噬的心。”這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我從學生那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他們正在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

這節課通過引入“一條直線”和“一條波浪線”讓我明白破解故事類文本的密碼之一就是“變換”。因爲文章以曲爲美,凡優美的記敘文,往往離不開一波三折的情節,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只有在情節的變化中才能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示。什麼是故事,故事就是情節的跌宕起伏。平鋪直敘,沒有意外,沒有變化,就沒有故事。這兩條線讓我明白文本中其實有很多樸實的東西等着教師去發現,去思考,也等着教師採取有效的方法去揭示,去幫助學生理解、運用。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3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四年級的孩子對童話還是比較感興趣的,本篇所講述的道理淺顯易懂,這是我選擇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下面就針對自己的教學談談感受:

一、課前插曲,自然導入

給學生出示幾張童話故事的插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談談這是哪一篇童話故事。學生的興趣很濃厚,激起了學習本文的熱情。

二、回顧

回顧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出示:巨人的花園曾經是一個( )( )( )( )( )的花園,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畫面,體會花園的美麗。

三、研讀,感悟巨人的冷酷

先讓學生找出原因,學生很輕易找出“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接着讓學生找出表現巨人冷酷、任性的語句,本來我設計的是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氣的三句話,但學生卻提到了“砌圍牆、禁止入內”,於是我把學生的回答加以整合,先出示表現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氣的三句話,讓學生抓住裏面的關鍵詞語“很生氣、又發脾氣、大聲叱責”,理解體會巨人的冷酷。先讓三個學生讀,在指導後再讀,學生竟然讀得好像自己就是那冷酷的巨人。然後再找學生表演冷酷的巨人。結合實際,讓學生談感想,學生能充分感知孩子們傷心、難過,似乎巨人與孩子們相遇的情景浮現在我們的面前。並再次出示句子“巨人的花園裏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巨人裹着毯子,還瑟瑟發抖。”讓學生再次感知任性、冷酷帶來的後果,再次讀“喚來寒冬的,是你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

四、思辨,感受不幸

讓學生明白最不幸的是巨人,原因在於“任性、冷酷”,並再次感知“喚來寒冬的,是你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讓學生找出變化,並明白原因:幸福來源於寬容、善良,願與人共享美好的東西,並板書“與人共享歡樂”,到此本篇文章的道理也很清晰了!

五、我的感受

本課教學,過程清晰明瞭,我嚴格遵循了課程標準,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感知。所以本節課,我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讀,採取了以讀代講,通過讀讓學生感悟花園的變化,感悟巨人的冷酷,體會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整節課算是成功的,因爲學生明白的快樂應該與人分享的道理。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4

新的一週,青年教師進行了第二輪的聽評課活動。

通過上一次教研活動,我在備課的時候,有了大體的思路,知道自己應該往哪方面靠,哪些環節和語言需要省略。因此,在準備《巨人的花園》這堂課的時候,我先多次通讀課文,先了解了課文的大意,查閱有關資料,再從中提取問題。在班老師和毛主任的幫助下,反覆琢磨、修改,才最終完成了本節課的設計。

上課之前,雖說不是信心滿滿,但相比上次講課,心裏已經有點譜了,但是整堂課呈現出的效果還是不盡人意。爲了增加自己的親和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平時上課的時候,我不會一直站在講臺上,而是走到學生當中,邊走邊觀察他們學習的情況,以及注意力是否集中,並且提醒走神的學生認真聽講。在跟學生互動的時候,不再板着臉,引導他們回答問題的時候面帶笑容,思維比較靈活的學生就更加積極舉手了,有時候說出的答案還會引得全班鬨堂大笑,老師笑容的力量很明顯。可是,也許我的親和力還是不夠,眼神中的期待表露的不明顯,所以在有其他老師聽課時內向的學生還是不太願意舉手說說自己的想法。我因爲部分學生不喜歡舉手發言這個問題非常苦惱,課堂死氣沉沉,像是隻給經常舉手的那幾個同學在上課一樣,其他人慢慢的注意力就無法集中,鼓勵他們也沒有什麼效果。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堂之外和學生們建立起一種“友誼”,讓他們知道並且相信,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並沒有什麼困難,反而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對於比較內向始終不願意舉手的學生,也不應該忽視他們,可以直接點名,幫助他們邁出第一步。我想他們不願意舉手的原因,不一定是真的不會,而只是不夠自信,沒有勇氣,這一點就需要老師在平日裏多多鼓勵,對他們多一些關注。

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我沒有先讓學生多讀幾遍句子,就讓他們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麼,所以感覺學生們並沒有通過閱讀,從心底裏喜歡上課文優美的語句,而是聽從老師的指揮,機械地讀出來,感情不夠強烈。在進行詞語的訓練時,沒有往下深挖,讓學生多說幾句,多表達自己的見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對很多詞語的訓練只是停留在表面,有的學生沒有思考,而且並不理解詞語的意思。如果在課堂中能有更多學生能站起來說出自己對詞語的理解,或者把課文裏的詞語換一換,加上聯想和想象,自己造幾句話,我想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今天姜老師提到一個問題,我們的思維都單單侷限在教案上,上課的時候光想着應該怎麼樣讓學生往自己的教案上靠,回答出自己想聽到的答案。可事實上,語文課堂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在於它能讓學生展開想象,暢所欲言,而不是按照固定答案發言。如果在課前,老師能對教材有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解,才能在課堂上靈活處理學生的問題。

在反思自己的不足的不足之後,我將從讀書入手,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教學當中,一點一點積累、進步。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5

本冊第三單元都是童話故事,因此我利用學校爲學生提供了許多課外書的契機,讓學生在十一長假中閱讀童話故事,並想想讀了故事後你有什麼收穫。上這一課前,我也佈置了生字等預習,爲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上課時,我重點放在了讀這一環節上。

1、初讀故事,談談故事主要內容,也可以談談讀了故事有什麼想說的。

2、再讀課文,掃除生字障礙,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與同桌夥伴分享你的收穫,有疑問的地方提出來,共同解決。這一環節花的時間不是很多,大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所以都做得很不錯。但因爲時間問題,不能照顧到全部中下生,只能按原來的老方法,要他們回家聽寫鞏固。

3、自由品讀課文 。

曾經聽過不少優秀課例展示,老師們都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自由品讀喜歡的段落,然後彙報交流,說說爲什麼喜歡,感覺課堂效果好,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高。我也曾多次效仿,但發現總是有點亂,不易調控課堂。所以上這節課時,我沒有硬性規定小組合作學習,而是自由品讀段落,說說你用怎樣的心情讀的,爲什麼這樣讀,讀了後想說什麼。

讀書的形式多樣,可以找同伴合作讀,也可以自己讀。在展示交流的時候,學術的積極性很高。因爲是自由選擇段落,所以沒有按課文順序逐段去讀去理解。本以爲這樣會把文章瓦解而顯得雜亂無章。但發現學生的感悟能力遠遠超過我的想象。第一個學生讀的是巨人瑟瑟發抖感到疑惑的段落。他的語氣還不夠。我相機指導理解瑟瑟發抖這個詞,並叫學生配以神情動作讀好這個詞,讀好這段話。接着我以導問導答的形式深入理解巨人的疑惑:“是啊,今年的春天爲什麼這樣冷?這樣荒涼啊?如果你在巨人身邊,一定會對他說————”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他們以自己感悟到的“花園需要孩子”,“快樂需要大家分享”等來解答巨人的疑惑。這一段落的朗讀感悟,我感覺自然流暢,收效不錯。

接下來,有很多學生朗讀了巨人無情趕走孩子的段落,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巨人很自私,很冷酷,最後導致了他很孤獨很可憐。當學生品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我問他爲什麼喜歡這一段。他說讀着這一段我感受到這花園一年四季都是那麼美,我很想去那裏玩一玩。藉着他的話題,我順勢導讀:“花園的美,你們都看到了嗎?請大家邊讀邊想象,把四季美麗的畫面呈現在腦海中。”在這樣的引讀,導讀過程中,我感到上這課很輕鬆,把以往過多的分析講解全轉換成學生自主讀文,自主感悟,學生學習興趣高,課堂效果也很好。

最後,我讓學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話寫在書上,結束本課教學。

上完這課,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師大可放手讓學生去感悟課文,不必事事都爲學生想透想全,爲學生安排一切學習活動。如果總是按部就班地安排學生讀哪段,接着感悟這一段,長此下去,學生不僅膩煩,而且養成一種等着老師“喂”的惰性。我認爲讓學生自主選擇段落感悟朗讀,老師要課前深備課文,要時刻有從細節入手統領全局的大氣,不然,就無法真正做到引導學生的充分感悟課文.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6

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充分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

本篇課文是選自王爾德童話集的一篇意蘊深刻的童話。自古以來,童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章體裁,尤其受孩子們的青睞。這篇童話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巨人擁有一個美麗的花園,但當他看見孩子們在裏面玩時很生氣,把孩子們都趕了出去,之後他的自私換來了花園的寒冬,之後經一個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園送給了孩子們,自己也獲得了快樂和幸福。這篇童話要讓學生明白是巨人的冷酷剝奪了孩子的快樂,氣跑了完美的春光和快樂的花草樹鳥,教學生懂得待人要寬容,要學會給予、奉獻。

作爲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已接觸了不少童話,童話本身以其生動搞笑深深吸引了這些愛幻想的孩子。孩子對童話的濃厚興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師的精心引導,因爲孩子們畢竟沒真正掌握閱讀童話的技巧。

在教學時,我使朗讀成爲學生學習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這篇意蘊深刻的童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心靈都爲之一顫,爲他們點燃心中的一盞明燈,讓他們學有所獲。

具體的措施:

1、抓住巨人的言行細細品味,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巨人性格的變化。

2、讓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懂得完美的東西應與別人同享。

上完課後,蔡老師和石老師給我提了兩條寶貴的意見,第一,在學習“同一個花園,爲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色呢?”這個問題的時候,由於我爲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出示了“當巨人外出,孩子們在花園裏玩耍時,花園裏巨人回來後禁止孩子們玩耍,當春天來臨時,花園裏();當孩子們偷偷鑽進花園裏玩耍時,花園裏又當巨人訓斥孩子,孩子紛紛逃竄時”這一系列的填空,結果好心辦壞事,這些填空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教學過於死板。兩位老師認爲,就應在學生讀的基礎上,讓他們自由說說原因,再回到課文中去找答案。

第二,在抓住巨人的言行仔細品味時,總是從巨人看到孩子在自己的花園裏玩,心裏會怎樣想,進行朗讀指導,體會巨人任性、自私、冷酷的心,教學方式太單一。

要上好一堂課真的很不容易,今後要多上課,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7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他在花園周圍築起了高牆,將孩子們拒於牆外。從此,園裏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春、夏、秋都不肯光臨,只有冬天永遠留在這裏。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來,春天也就跟着孩子們來了,園裏立刻變得生機勃勃。當他把孩子們再次趕出花園之後,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後來,在小男孩的啓發下,巨人醒悟了,隨即拆除了圍牆,花園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本文的顯著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文中有許多處進行了對比,如,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感覺的對比,正是在這些對比中,故事的情節變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顯現出來。

小男孩在文中是一個奇異的人物──他一伸手,桃樹馬上綻出綠芽,開出美麗的花朵。是他使巨人幡然醒悟,他用眼睛專注地看着巨人,彷彿在跟巨人說着什麼,孩子用他那雙會說話的眼睛,給巨人帶來了怎樣的震撼?巨人從小男孩的.眼裏讀懂了什麼?課文中沒有寫出來,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但從後來巨人的變化,我們可以體會到,巨人從小男孩的眼裏,讀出了溫情,讀出了愛。

根據課文特點,圍繞“對比”展開教學。包括花園變化前後內容的對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內容的對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後的言行對比。通過變序教學法、想象情境教學法來實施教學,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感悟,尊重學生的學習意願,引導學生自瀆自悟、合作討論,關注課堂教學生成,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

具體操作如下

1、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介紹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看童話人物圖片。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音樂聲中,閉眼想象花園美景;想象巨人斥責孩子時的樣子:拆掉圍牆後,在黑板上盡情描繪你心目中美麗的花園。

3、以讀促學,讀中感悟。

巨人怎麼斥責孩子?他在斥責孩子時是一副什麼樣的神情?心裏會想些什麼?但學生參與面不夠廣,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

存在的遺憾也有很多。首先,因課堂容量較大,幾個環節浮於面上,如果讓學生多讀多說,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其次,情境的創設不夠到位,特別是在導入環節用填空的方式似乎顯得太理性,沖淡了童話的意境。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8

設計特點:

根據本文表達運用對比這一顯著特點,在教學中也運用對比的朗讀感悟方式,以情導讀,以讀促悟。

教學目標:

1、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及其心理變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學會愛,快樂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纔會真正快樂。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想象畫面,體會巨人在行動上和心理上的變化。

難點:在悟讀中初步體會這篇童話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大家喜歡讀童話故事嗎?今天就投你所好,我們來學習英國作家王爾德的一個有趣的童話。

2、揭題,齊讀。

二、初讀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

(1)、生字詞認讀:

洋溢、允許、喧鬧、破損、增添、訓斥、叱責、凋謝、臉頰、拆除、

發脾氣、北風呼嘯、隆冬來臨、綻出綠芽

說說:你知道的詞語的意思。

(2)、重點句子:

巨人裹着毯子,還瑟瑟發抖。

換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

2、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這些字詞,並思考:

你覺得故事中的這個花園怎麼樣?爲什麼?

3、交流個體感悟。

(生的幾種可能:漂亮、神奇、變化多端)

三、品讀感悟

(一)花園變化前後內容的對比讀

1、具體說說花園的神奇變化:

2、學生自由交流。

3、根據提示,規範說話:

當巨人外出,孩子們玩耍時,花園;

而當巨人回來,禁止孩子們玩耍時,花園卻。

再當孩子們偷偷鑽進花園玩耍時,花園又;

而當巨人訓斥孩子們離開時,花園卻又。

4、隨機點撥對比朗讀:

(1)、描寫花園漂亮的語句,讀出花園的美。

(2)、描寫花園因爲巨人的行爲而變得寒冷、荒涼的語句。

(3)、描寫花園又有了春意的語句。

(4)、描寫花園又變成了冬天的語句。

5、師引:這可真是一個神奇的花園啊!可是不知同學們想過沒有,同樣一個花園,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內容的對比讀

1、學生各抒己見,說說原因。

2、點撥,梳理:花園之所以有那麼大的變化,是因爲花園裏人的不同。

3、隨機引導去感受體會巨人和孩子性格的不同。

4、巨人的性格:

(1)、師:當巨人面對孩子們一次一次地進入他的花園,態度是怎麼樣的?認真讀課文,劃出有關語句。

(2)、交流,點撥:

態度:生氣

相關語句:誰允許你們到這兒來玩的!都滾出去!

①、理解四處逃散,想象理解巨人嚇壞孩子們的情景畫面。

②、讀好這句話的語氣,正確把握巨人的生氣程度。

好容易才盼來春天,你們又來胡鬧。滾出去!

①、理解紛紛逃竄,想象巨人傷害了可愛的孩子的情景場面。

②、正確把握此時巨人的生氣程度。

喂!你趕快滾出去!

理解叱責,想象此時此刻的巨人發怒的情景。

(3)、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讀這充分體現巨人性格的語句。

(4)、你覺得巨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5)、小結過渡:這樣的性格就像一年四季中的冬天。那麼孩子們呢?是怎樣的?

5、孩子們的性格:

(1)、結合課文,學着上述學法,找找,讀讀,品品,悟悟。

(2)、交流,暢談看法。

(3)、引導梳理:孩子們有着春天般美好的性格,會給人帶來溫暖。

結合文中語句朗讀。

(4)、隨機理解重點句:

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

想象補白:小男孩會對巨人說些什麼?

(三)、巨人醒悟前後的言行對比讀

1、再一次朗讀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無情。

2、找讀描寫巨人醒悟後言行的語句:

重點句:

(巨人說:)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

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3、梳理揭示寓意:不要自私,要學會愛,快樂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纔會真正快樂。

四、美讀小結

1、師引讀最後一小節:是的,從此以後,巨人的花園再也不變化了,它永遠成了孩子們的樂園。而巨人則和孩子們成了好朋友。瞧,他們多快樂!

2、齊讀最後一小節。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9

《巨人的花園》是一篇樸實的童話故事,本文的顯着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正是這些對比使故事情節變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顯現出來,但所有的情節變化都以牆爲線索,所以我在教學這課時,就以“牆”爲切入點。然後,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索出與牆有關的對比變化。結果,有的組發現巨人砌牆前與拆牆後花園情景有了很大的變化:之前花園風景如畫,之後卻花不開,鳥不來,還有的組發現巨人砌牆與拆牆態度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先前他表現的很自私,之後變得寬容了……然後我讓學生們把自己的發現用列提綱的形式板書到黑板上。最後,再根據學生提出的這兩個有價值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同學們都積極踊躍地說着自己的想法和體會。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整堂課上都是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爲取向,我只是充當了引導者,參與者。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10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著名的作家王爾德的童話作品,原文名叫《自私的巨人》。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幾點:

1、學會本課生字詞,能夠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關鍵詞提示的方法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感受到孩子對園子的喜愛,理解巨人由自私到無私的變化過程,體會到真正的幸福就是分享快樂,並能夠有感情讀文。

我採用了以下有效策略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一、詞語提示,整體感知內容。

在教學生字新詞,掃清讀文障礙一環中,我將與故事發展密切相關的幾個詞語提煉出來,幫助學生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它們是:(1)洋溢、允許、圍牆、告示牌;(2)覆蓋、增添、訓斥、逃竄;(2)凝視、火辣辣、拆除、愉快。

我將這三組詞語分別出示出來,既教學了生字新詞,又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可謂一舉雙得。

二、入情入境地讀童話。

在這裏,我尤其強調的是“讀”,怎麼讀呢?不是照本宣科地放聲朗讀。而是想辦法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獲得良好的語感。

在課文的第一段這樣寫到“從前,一個小村子裏有座漂亮的花園。那裏,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陰,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村裏的孩子都喜歡到那裏玩。”我讓學生大膽想像花園裏四季的美景,並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個季節說說喜歡的原因。孩子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置身於這樣一個“美麗”的花園中,觀看美景,呼吸着新鮮的空氣,感受着大自然的美。“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此時,正是朗讀的好機會,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後,又將“這裏的孩子”改成第一人稱“我們”,用了“巧換人稱”的方法,學生讀得更入情入境,彷彿自己就是在花園中游戲的孩子。

三、巧設疑問,將閱讀引向深處。

在感知花園的美麗之後,我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了巨人。“突然,巨人回來了,他說了些什麼?快速默讀課文,用橫線將巨人的語言畫出來。”學生讀文後,首先找到的是巨人訓斥孩子的句子:“誰允許你們到這兒來玩的!都滾出去!”“好容易才盼來春天,你們又來胡鬧。滾出去!”“喂!你趕快滾出去!”顯然,有些孩子因爲語言不美,對於“滾出去”不願張口讀出來,所以此處不適合朗讀。但,在課堂上,我卻讓學生反覆讀這幾句話,留下了不少遺憾。

讀過這幾句,我讓孩子說說,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巨人?孩子說到自私、兇惡、惡毒等等答案。當學生對巨人已經完全失去好感時,我又轉而設問:“真的是這樣嗎?在課文中,除了對孩子們的訓斥,巨人還說了些什麼?”孩子又找到了“噢!是這麼回事呀!”“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將永遠被我趕走了。謝謝你。!”讀過這些句子,我又問,他真的是那樣的自私、兇惡、惡毒嗎?孩子顯然產生了懷疑,紛紛說到“是呀,巨人不那麼自私了,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是呀,讀到此處,對比着巨人剛剛的自私、惡毒,你有什麼疑問嗎?”“巨人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呀?”這是多有價值的問題,這正是真抵文章核心的問題。但,這樣的問題太大,不具體,怎麼辦?我又將學生的關注點落在具體的詞句上。“是什麼使巨人有了這樣大的變化呢?”學生自然在第八自然段找到了具體的詞句“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不知怎麼,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裏感到火辣辣的。”“這個小男孩在樹下一伸手,桃樹馬上綻出綠芽,開出許多美麗的花朵。”學生理解到是這個具有神奇力量的小男孩使巨人知道“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然而,我並不滿足於這樣的理解,又繼續引導着這段話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呢?有些好孩子就能夠幫助其它的孩子將關注點落在“火辣辣”上,“巨人心裏爲什麼會感到火辣辣的呢?”我在充分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後,又補充到“是呀,巨人看到這個小男孩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使他彷彿回憶起了以前的哪些畫面,纔會覺得心裏火辣辣的呢?”我讓學生第三次帶着問題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相關的句子。答案是豐富而多元的,“我覺得巨人一定回憶起了孩子們愉快遊戲的情景,是他的冷酷趕走了孩子們的快樂,所以,他覺得很後悔。”“我覺得巨人一定想起了春意盎然的花園和終日寒冷的花園,這使巨人明白,原來,有孩子們的地方纔有春天,它看見男孩清澈的眼神,一定很後悔這樣做。”“巨人一定想起了自己建起圍牆、立起告示牌時的畫面,他是多麼粗暴地趕走了孩子們呀。”此時,我再讓學生朗讀巨人的話,學生的理解就更深一層了。

這樣層層深入的理解,是我順勢而導,少而精的設問帶來的教學價值、教學效果,這樣的設問,問在關鍵處,不重複學生的思想,而是每一問都給學生再次深入思考的機會,這也就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過程。

四、不一樣的“幸福”。

童話故事之所以美好不僅僅是因爲它勾勒了美好的想像世界,更在於它有一個令人溫暖的結尾:“從此以後,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這篇童話也不例外,“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伴着優美、緩和的音樂,我與學生一起朗讀最後一段。當孩子們沉浸在幸福中時,我又設問:“是什麼讓巨人感到無比的幸福呢?”答案也是多元的“美麗的花園”“美好的春天”“孩子們的陪伴”“歡快的笑聲”,此時,如果有理解能力強的孩子能夠說到“分享與快樂”最好,說不到,也不強求了。因爲,我要讓幸福的感覺留存在孩子心中,而不是又將它變成假、大、空的說教和虛僞的崇高。

最後,我又讓學生結合“幸福”來說說自己的感到最大的“幸福”是什麼?“是努力學習後獲得的滿分。”“是媽媽、爸爸能抽出時間陪我出去玩。”“是和小夥伴在一起。”“是天天吃最香的菜”這時,我已經在孩子心裏埋下了幸福,並真誠地祝福他們一生都能夠幸福地生活。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11

說來慚愧,對王爾德的認識在上課前並不多,只是以前在翻閱童話書時偶爾讀到他的幾篇童話。作文本細讀時,瀏覽了他的一些介紹,細讀了他的一些作品,才感受到他是一位極有個性而情感細膩豐富的人!《巨人的花園》改編自王爾德最經典的童話之一《自私的巨人》,編入教材時,編者爲了單元組文本的教學意義指向及言語的學習,文句上做了較多的刪減變動,改編後的《巨人的花園》已經跟原文有很大的出入。課畢,結合幾位聽課老師的建議,思考如下:

從第一教時的教學意義出發,我以“挖掘巨人的任性和冷酷”爲切入點,在體悟巨人的任性和冷酷中來折回感悟“快樂應該與別人一起分享”的文理,透過文本的反面語言現象去抵達正面的教學意義。雖然整個設計看來完滿,但是實際的操作卻顯得很吃力,特別是指導學生對巨人的生氣、發脾氣和大聲斥責等幾處語言的朗讀,顯得更爲茫然無力。因爲巨人的任性和冷酷,是孩子們一下子所體驗不到的,更不用說處在他的角色上去揣度,所以,幾番的引領指導,孩子們的朗讀在分貝上是不斷的提高,在“生氣”、“發脾氣”、“叱責”的詞性認識中越顯明晰,但是在朗讀情感的表現上卻並無改進。看來,讓孩子們站在巨人的角色上去體悟、去感受是繞了遠路了。那麼,換一種思路,從孩子們的角度上去解讀會不會有更簡單有效些呢?——後續思考:抓住“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從感悟巨人三次訓斥孩子以及三次巨人花園周遭環境的變化的語句對比中,去一次一次的接受“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的洗禮!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12

《巨人的花園》是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便趕走了孩子,在花園周圍築起了圍牆,不讓孩子進入花園。但是,從此花園裏,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去,園裏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將孩子們趕出了花園。之後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之後,在一位小男孩的啓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圍牆,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能夠體會到,能和大家一齊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運用比較進行寫作,如巨人回來之前和巨人回來之後花園的不同景色;春天來了花園內外的不同變化;孩子們進入花園和巨人趕走孩子們後花園的不同景色等等;正是在一次次的比較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因此,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運用比較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巨人不再時,孩子們在花園裏快樂玩耍的情景,然後,話鋒一轉:巨人回來了,花園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開始學習後面的文章,在學生初步瞭解巨人的加入給花園帶來的變化之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句話從“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兩個方面展開閱讀。學生透過找句、品詞,慢慢的感悟到了文章的主題:巨人不願意讓孩子到花園裏來玩,所以春天永遠不會來到花園裏,是巨人的自私換來了寒冬,文章告訴我們有了快樂和完美的事物就應和人分享。就應說,透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學生的語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對文章主題的感悟也是在自主閱讀,充分思考基礎上,水到渠成的結果。

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有一些遺憾,首先,在引導學生對“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的相關句子進行比較閱讀的時侯,注重了朗讀的訓練,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描述冬天的詞雪花飛舞、狂風大作、鮮花凋謝、樹葉飄落、冰雪覆蓋和描述春天的詞如陽光明媚、草翠花開、綻出綠芽等這些詞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運用,也沒有讓學生進行積累。其次,是在討論問什麼巨人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耍這一問題時,有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這一明顯不貼合文章主題的答案時,沒有及時的引導,所以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在最後引導學生對冷酷的巨人說話的時侯,許多學生都告訴巨人自己不會損壞花草的,而不是針對巨人的冷酷進行勸說。事後想來,當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而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的時候,只要引導他們再去讀一讀,巨人回來之前孩子們在花園裏玩耍的完美景色。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13

《巨人的花園》是一篇童話故事,童話故事是學生喜歡閱讀的一種文學體式,特別是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變化能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教學這樣的文章一定要抓住學生的心理,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學習、閱讀、感悟,教師要做好引領作用。

我在教學中就是這樣做的,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學習生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詞語,瞭解課文的內容。根據課文特點,圍繞“對比”展開教學。包括花園變化前後內容的對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內容的對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後的言行對比。通過變序教學法、想象情境教學法來實施教學,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感悟,尊重學生的學習意願,引導學生自瀆自悟、合作討論,關注課堂教學生成,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學生獨立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人物態度的變化、感情的變化和花園情景的變化來理解課文內容。再通過朗讀和想象的方法,如:如果你是巨人花園裏的一草一木,看到巨人這樣做,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呢?讓學生緊緊抓住巨人的表現與花園裏的情景變化來理解感悟童話所揭示的道理。在學生的充分朗讀和想象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交流讀後的體會。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興趣濃厚。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體會到了: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一理念的正確性和現實意義,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教師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的重要性。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14

《巨人的花園》是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便趕走了孩子,在花園周圍築起了圍牆,不讓孩子進入花園。但是,從此花園裏,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去,園裏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將孩子們趕出了花園。之後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後來,在一位小男孩的啓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圍牆,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運用對比進行寫作,如巨人回來之前和巨人回來之後花園的不同景色;春天來了花園內外的不同變化;孩子們進入花園和巨人趕走孩子們後花園的不同景色等等;正是在一次次的對比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因此,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運用對比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巨人不再時,孩子們在花園裏快樂玩耍的情景,然後,話鋒一轉:巨人回來了,花園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開始學習後面的文章,在學生初步瞭解巨人的加入給花園帶來的變化之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句話從“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兩個方面展開閱讀。學生通過找句、品詞,慢慢的感悟到了文章的主題:巨人不願意讓孩子到花園裏來玩,所以春天永遠不會來到花園裏,是巨人的自私換來了寒冬,文章告訴我們有了快樂和美好的事物應該和人分享。應該說,通過這樣的對比閱讀,學生的語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對文章主題的感悟也是在自主閱讀,充分思考基礎上,水到渠成的結果。

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有一些遺憾,首先,在引導學生對“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的相關句子進行對比閱讀的時侯,注重了朗讀的訓練,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描寫冬天的詞雪花飛舞、狂風大作、鮮花凋謝、樹葉飄落、冰雪覆蓋和描寫春天的詞如陽光明媚、草翠花開、綻出綠芽等這些詞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運用,也沒有讓學生進行積累。其次,是在討論問什麼巨人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耍?這一問題時,有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這一明顯不符合文章主題的答案時,沒有及時的引導,所以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在最後引導學生對冷酷的巨人說話的時侯,許多學生都告訴巨人自己不會損壞花草的,而不是針對巨人的冷酷進行勸說。事後想來,當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而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的時候,只要引導他們再去讀一讀,巨人回來之前孩子們在花園裏玩耍的美好景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15

一開始,拋出學生都感興趣的話題,激起學習興趣。此舉不錯。

於永正老師說:“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於朗讀。”那麼我想,首先第一層次的讀就是讀準字音,能讀通課文。所以,我設計了這麼一個環節,旨在糾正、鞏固學生的字音朗讀。但我忽略了一個問題:教學環節設計是否有其實實在在的有效性?生字詞檢查不能爲了檢查而檢查,應突出重點。如可加強個別字詞的理解等。

從課題中的“花園”着手,由表及裏、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符合中段小學生的學習生理和心理的特點。讓學生多多接觸文本,結合課文重點語段, 在具體的語境中,以情導讀,以讀促悟。同時,這一環節我重視學生的說話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說得有所得,並關注學生的學習實際,安排了提示,給以適度的階梯,讓學生去感受“跳一跳摘到葡萄”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描寫花園變化前後的對比朗讀,使學生對此篇文章內容表達運用的對比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此舉可謂是“春雨潤物細無聲”啊!只可惜,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字詞,如果能緊扣重點字詞來指導朗讀,那會更好,語文味就會更足。

這個環節的設計在紙上談兵時,不覺得什麼,一進行實踐教學,卻是漏洞百出。課文描寫巨人冷酷、無情的語句是文章朗讀品悟的重點,這個地方的理解好壞直接影響到後面重點句:“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的理解。

課後仔細一琢磨,發現如何才能很好地對這些語句進行朗讀指導:除了根據巨人的語言表面來想象當時巨人的想法、表情外,還應聯繫上下文,結合巨人的言行對他所斥責的對象——純潔、可愛的孩子們所造成的傷害來理解、體會。緊緊抓住“四處逃散“、”紛紛逃竄“等詞,從多方面來感受巨人的冷酷,爲後面的揭示中心打下結實的基礎。

在課堂上,我還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那就是:教師應該淡化預設。因爲在現實的課堂上,學生時常會跳出教師預設的規範性的框架,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教師應尊重學情,利用教育機智,及時地捕捉生成的課堂資源。教師只有讓學生的問題成爲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我們的課堂纔會呈現出豐富精彩的畫面。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並在實踐中反思,進行再創造,纔能有所得,有所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