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教學反思1

《草原》——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我着重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無限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讚頌之情,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激起了解西部,熱愛西部的興趣。爲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瞭解西部的興趣。2抓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直欲流,輕輕流入雲際。”等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爲了能更好地實現我的教學目標,首先,我在課前已要求學生查閱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收集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從而加深對草原的感知認識。其次,課始時我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視頻,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草原那高遠的境界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了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在初讀課文,感知課文脈絡的教學環節中,一方面,我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將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把草原的美景分爲三大部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圖畫,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另一方面,我還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由於品讀優美語句,

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於是,我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此外,我還出示優美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這些優美的句子,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畫面等方式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從而更進一步深入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感受相互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後,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走進西部,瞭解西部和熱愛西部。

這是我第二次教《草原》了,感覺每個環節的流程都比七年前在研究課上的那節課要成功得多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是多麼喜歡這篇課文,多麼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師生從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中、從文章字裏行間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麗和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但是,我們始終覺得未能親身到遼闊而又美麗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這一美麗的自然風光而感到有些遺憾。古人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確如此,我想:假如學生和老師都能親自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體會會比現在看圖片、看書、看錄像、讀書深刻得多。

草原教學反思2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從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創設情景,薰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課件,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欣賞着藍天白雲,碧草盈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結束,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歌》來結束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回過頭來美美的聆聽那草原的讚歌,再次受到美的薰陶。

二、 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景美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讀爲本,以自主發展爲靈魂的教學思想,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着重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研讀草原景色部分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自由讀、默讀、教師引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讀等,通過讀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落實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草原的遼闊壯美以及自己的喜愛之情。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尤其是寫作方法的點撥:用對比的方法寫出了草原的天的可愛,美麗;把寫景物和感受緊密結合起來;用比喻句,把羊羣比大花具體恰當地把羊羣在草原上的美表現出來。

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實際生活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第一段寫景語言優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戰,用自己的語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美景重新進行描述,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臺階。學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麼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進行描述,真正理解到爲什麼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而後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在讚揚聲中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這種境界,即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驚歎的是什麼?爲什麼會覺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爲什麼?分層次去理解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體會作者驚歎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爲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爲眼底美景沁潤着心田,引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然後拓展學生的思維,如果你就在老舍身邊,你將怎樣抒發你此時的心情?使學生深層次體會到草原的美。

三、 選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

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 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 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於形式。

3、 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 教師的點撥語,過渡 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草原教學反思3

許是因爲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投入了太多的專心,亦或是上課的過程中自己太過於精力集中,成功的講完這一堂課看着聽課的老師們微笑着滿意的走出課堂時,一陣心慌,一陣暈眩,一陣身心疲憊。設計這種以作文教學的方法貫穿整篇課文的教學這一想法,是學生開始進入三年級,開始接觸作文就萌發出來的。在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能有這種別出心裁的創意是我自己以前也沒有想到過的,主要是學生三年級之後一直想在作文教學上有所突破,也許是整日冥思苦想如何進行作文教學的緣故吧,於是就有了這種滲透寫作方法的創新教學。

整堂課上的很成功,學生認識到了先概括描述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式,學會了如何運用過渡段過渡句,學會了描寫一個優美的事物要用上一些優美的詞語,用上比喻句等形象的修辭手法。

也出現了一些非意料中的事情,開始的檢查讀生字詞,沒有想到叫起來開火車讀的一部分學生對一些生字的讀音都不夠準確。第二組出現的五個多音字很多學生都讀不準字音。關於這一環節,課前設計時沒有想到會有障礙,認爲學生一遍就能讀準確,強調一些注意事項很快就過去的。現在想想以往聽的一些公開課,這一環節都毫無障礙的順利通過純粹是花架子,那麼多的生字,學生怎麼可能全體都一下子就脫離音節熟記認識呢?而要上成實實在在的一堂公開課,就免不了要花費一些時間知道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學,通過指導有感情的朗讀來背誦課文,這一點做得很成功。野草、野花、湖水都是靜止不動的,這種描寫叫做靜態描寫,作者通過描寫展現了草原的靜態美,由此引導學生猜出相對的會飛會跑的事物的描寫就是動態的描寫,這一步做的非常成功。找出做橋樑作用的過渡段,認識過渡段的作用,也很成功!

由於陌生的生字比較多,多音字比較陌生,指導讀準字音上計劃外指出了幾分鐘的時間,顯得最後學習過渡段的教學環節顯得有些倉促。

草原教學反思4

寒假熟悉新教材的時候,我再一次被《草原》這篇課文吸引住了。它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初次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安排的是兩課時,按照作者旅遊的順序學習課文。但是,真正學習時,我花了三課時,對原有教學設計也作了一定的修改,從風景、蒙古人兩方面來感受草原的美,感覺較爲理想。

一、我班的孩子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採用多媒體導入。通過用多媒體播放七幅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一碧千里”,“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着白色花朵”等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採取了自由讀、小組讀、品讀……最後我又爲學生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收到語言美的薰陶。

三、感受蒙古人們的熱情好客時,我先讓學生找找從哪幾方面可以看出來,引導學生提煉:迎接、相見、款待、聯歡、話別;然後課件出示:激情、盛情、盡情、深情、熱情,讓學生加到適合的詞語前。學生在完成詞語搭配的時候,進一步感受到了“熱情好客”,因而在學習小組學習時,重點把握較準確,還能從教材想開去。

學完全文後,我覺得有一點還不夠到位,那就是學生的個別朗讀,情感流露未得到充分體現。

草原教學反思5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鍊的詩句總結全文,感受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文章篇幅較長,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採取了自由讀。

最後我又爲學生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找風俗民情。理解了“騎馬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鄂溫克姑娘們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澀地給客人們唱民歌”、“小夥子表演套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禮節,也就知道了內蒙古人民對“我們”非常熱情,非常友好,爲理解文章中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作了厚實的鋪墊。

草原教學反思6

《草原》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的一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爲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設計了看圖片想像美景、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看錄像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瞭解草原等環節。

單純地通過語言來想像從沒見過的景色是比較枯燥的,而且爲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就播放了圖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馬上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積極發言描述自己通過歌聲彷彿看到了什麼,我順勢要求他們用完整、優美的語言說說想像中的草原,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感受到文中優美的語言,這時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課文的句子,很自然的達到積累優美語言的效果。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最終讓學生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自主學習,並得到全面發展,取得學與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點設計了“美圖配佳句”這個教學環節,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教學這一環節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在小組中選出讀得最好的同學,在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章所描寫的意境,但他們腦海中抽象的畫面怎樣具體地再現在其他同學面前呢?再用語言來描述的話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語言大師的範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網上大量的圖片資源,讓學生選出他們認爲最適合所選句子。設計這個環節有個目的:一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出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並通過圖片再現在學習夥伴的面前;二是讓學生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我們不是通過字典來理解什麼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過鮮活的、真正的草原風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單純是感受,學生在理解的時候,實際是他們對文章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交流意見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鍛鍊。

正是有了讀和說的鋪墊,學生的理解才那麼到位。在學習蒙古族朋友的

熱情好客時,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來體會。在彙報中全班學生沒有丟掉一個知識點,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難點自然突破。

多媒體環境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課件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複雜的、具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和問題情境中展開學習,展開討論,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學得自信。通過一個階段的實驗,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體教學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單把知識呈現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與知識牽手,將學生帶入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的殿堂,爲他們以後的終生學習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知識海洋。

草原教學反思7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薰陶。作爲第二個課時的教學,我將目標確定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5段,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展開想象,感受“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的美好意境。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小組合作學習,體會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什麼?(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話別)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用~~~勾畫出來。這一設計便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2、開展活動,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A、創設情境,模擬蒙古包外見面握手的場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會說些什麼?假如你是主人,你又會說些什麼?

C、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來到美麗的陽城觀光旅遊,你們會怎樣招待我?

這些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昇華爲“民族情”,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草原教學反思8

《草原的早晨》教學設計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7個綠線條的生字只認不寫,認識三個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讀課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初步體會祖國的廣大,人民生活的幸福。

3、藉助相關材料,知道草原及牧民的概況,有意識的培養此方面的能力。 [重點、難點]

1、學習本課的生字,理解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看圖理解詞語,啓發想象,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麗的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快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這些天我們跟隨春姑娘認識了頑強生長的春筍,落在不同地方狀態會不一樣的小雨點,去過了可愛的小池塘,美麗的梅花山。今天,我們將要去一個新的地方。

2.板書:草原

(1)學習生字原。

①指名呼讀音節yuan。(複習整體認讀音節)

②教學廠字頭。

③指名說說怎樣記住原。(引導用熟字記憶)

(2)介紹草原:在我國的內蒙古以及西部黃土高原,有雜草叢生的大片土地,並有一些耐旱的樹木,這些地方適合放牧牛羊。

3.春天到了,草原的

早晨會是什麼樣的?(補充課題:的早晨)齊讀課題。小朋友們趕快打開課本讀一讀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自由讀課文,要求:看清字形,讀準字音,碰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多拼讀幾遍)並且把句子讀通順。

2.檢查自讀情況。

(1)(課件出示生字)剛纔老師看到大家書讀得特別起勁!現在,老師要考考你們,誰願意接受挑戰?指名認讀生字,讀對了,其餘學生跟讀3遍。有沒有生字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說。小老師領讀,齊讀。

(2)這些生字,哪些你已經認識了,是怎麼記住的?指名說。

羊和洋對比

無和元作比

處和外作比

用“民”組詞

(3)(課件出示詞語)生字認得不錯,這些帶有生字的詞語會讀嗎? 指名讀 開火車讀 齊讀

(4)這些詞語讀好了,讀課文一定沒有問題!

(5)合作讀,一個同學讀,另一個同學一邊聽一邊想象文字裏描寫的畫面。

(6)下面老師想聽聽同學們朗讀課文,誰願意展示一下?師生共同糾正字音。 讀後評議。

(7) 領讀幾個長句子,提醒學生注意停頓的地方。

“啪!啪!”響亮的鞭聲打破了黎明的寧靜。

一隻只羊兒涌出了圈門,蹦跳着奔向無邊的草原。

三、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1.師:課文讀到這裏,草原還在同學們心中留下了什麼印象?全班交流。

2.交流。

3.師小結:聽了同學們的回答,老師的腦海裏也彷彿出現了鋪滿新綠的草原,歡樂的牛羊,牧羊人那婉轉、悠揚、歡樂的歌聲,藍天白雲,這些美麗的畫面一定會深深的印在了同學們的腦海裏。草原的早晨真的很美,來,讓我們一起把文章再讀一遍。——————師生配樂讀文。

四、指導寫字。

處 打 動 牧

《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

《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着羊羣去放牧的情景,表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在教這課時,我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方面,從看圖入手,先引導學生按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畫面內容,然後再指導朗讀。通過熟讀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因爲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草原是陌生的,我就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掛圖來展現大草原的美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課文閱讀分析中,我緊扣了一個“情”字:

一、在導入課文時,激發動機——入情

由於我們的學生生活在現代化的大都市裏,到處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購物娛樂都很方便,但是對於草原確是陌生的。因此課的一開始,我即請孩子們聽着優美的歌聲,欣賞草原的畫面。孩子們被優美的歌聲和美麗的草原美景所感染。從孩子們的眼神中,我察覺他們嚮往這個美麗的地方,然後讓他們帶着嚮往之情去讀課文。

二、在感受課文的描寫中——動情

如何讓孩子們“動情”呢?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讓學生去感受課文的描寫。所以我主張“強化語感,淡化分析”。先讓孩子們自由誦讀,然後聽老師範讀,讓孩子們正確把握語氣,把握感情。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總是飽蘸着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用圖畫、音樂、表演的藝術形式,讓他們通過讀去品味。例如:我在處理課文歡樂踊躍這一場景時,想方設法用音樂和圖畫相結合的方法,讓孩子們體會“涌出的…”、“蹦跳的…”、“跨上的…”、“追趕的…”這一歡樂的場景。此時此刻的課堂,師生都沉浸在一個無形的充滿情感交流的草原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表情朗讀中——抒情

學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發了,他們會情不自禁的進行抒發。我採用分小組進行賽讀、點名誦讀、小組選代表表情誦讀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盡情的誦讀,抒發他們內心的真切感受。這節課,師生的情感隨課文的情感起伏而推進、延續,使課堂變成了草原,孩子們成了羊兒、馬兒……

學完這一課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製一幅圖畫。《美麗的草原》,遠處,藍天下的一羣羣羊兒像朵朵白雲飄蕩……這是一幅多美的圖畫。在作業畫展中展示出了學生那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通過學生親手繪畫,即培養了他們愛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真正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草原教學反思9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語言,向人們生動展示了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風光和內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流暢,對場面描寫富有激情,細膩傳神,並且將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會極大的調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

對於每一篇課文,學生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感受,教師不能強加給學生。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整節課的教學,我始終把學生與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關注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自己則扮演一位聆聽者、鼓勵者、指導者、參與者,把學習、感悟、想象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大膽地說自己的話,說自己想說的話,力求將自己與學生擺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二、教師深層挖掘文本資源,力求借助文本內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種潛能。

教學中,從學生的閱讀欣賞—展開想象—品詞析句—自主感悟等環節,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體性、探究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我認爲孩子們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說,在體會“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

”這句話時,民主平等的氣氛讓孩子們打開了話匣子。我問:“爲什麼草原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時,有學生這樣回答:“作者初次見到草原,猛然間換了一個環境,心情豁然開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還看到了羊羣、小丘、駿馬,都是那麼美麗,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麼都覺得可愛。

”也有學生那喧囂的城市天空與草原的天空作比較,來襯托草原天空的可愛,從學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們身上的創造潛能被挖掘出來了,

不教語文不被語文這條繮繩拴。經常教語文的,有時侯會受語文的限制,在教學方法與過程的設計上有所侷限。當我拋開腦中的常規的設計思路來看《草原》這篇課文的時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樣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不斷涌現。從三維目標完成的效果來看,這節課既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受到感情的陶冶和薰陶,學生又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深入地品詞析句,領悟文本表達的內容孩子們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話語超乎了老師的想象。所以,課堂上,必須相信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這些,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得知識,提高語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語文素養。可以說,我最終的目的是藉助文本內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種潛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體性、探究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發展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主人,他們具備創造的潛能,他們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師善於激發,學生可以表現的更好。

對於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會現成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資源,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把提問的機會、解決問題的機會、朗讀感悟的機會,尋取學習方法的機會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會有一種受到尊重的感覺,會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他們的思維、思想、理解和感悟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課堂將充滿個性化的理解感悟,從而迸發出更精彩的思維火花。

三、巧妙使用多媒體教學,注重個性差異,將課堂還給孩子。

課件中所使用的圖片和音樂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很容易讓他們感受到美麗,最容易引發學生對美的享受。高年級的學生通過視頻音樂的欣賞,以及對文本內容的簡單閱讀,很容易就總結出草原景色美麗的特點,爲了讓學生內心深處有所觸動,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對文本內容個性化的理解和閱讀,隨時鼓勵學生對文本創造性地感悟和發揮,讓學生真正地參與了課堂,有效地進行了思維,他們結合文本中的語言情境展開想象,產生意境,並能夠使自己的理解感悟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感受,更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創造性的理解和感悟,這纔是以學生爲主體的語文課堂教學。如:“草原美景”這部分,我提出問題“草原哪一點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孩子門爭先恐後,有的說:“草原的綠太飽滿了,就快溢了出來,我真想接住它”有的說:“草原真是美的讓人陶醉,看,駿馬和大牛都靜立不動,它們也被這草原美景吸引住了!”……聽着孩子們的精彩回答,我真的被深深的感動了!也讓我對語文教學刮目相看!

所以,在學生不難理解的地方,大可以多讓學生對字詞句進行品讀,揣摩,反覆吟誦,推敲,質疑,其實,這就是語文能力的形成過程,也是學生深入瞭解感悟文本、情感受到陶冶所必不可缺少的過程,我讓學生通過視覺與聽覺,再加上想象能力的配合,感受草原的美麗,之後,我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感悟,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此時,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在想象,甚至他們還會有新的發現,有高於作者的感悟,對文本有新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

四、課堂中的不足,反而讓我有了更多的反思,更多的收穫。

首先,我覺得,教師要有一雙神奇的眼睛,要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從不同的方面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這節課,課堂教學很吸引學生,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圖片、音樂吸引了他們、感動了他們,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給了學生說真話的機會。但遺憾的是,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卻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爲合適的評價用語,來肯定學生,給學生更多的自信,給學生更多的學習動力。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於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覆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針對這項弱勢,我覺得,單純的學習幾句表揚的常用話語,是不會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的。學生是發展的,課堂是發展的,知識是發展的,所以深入學習新課程下的學生觀,瞭解學生的個性、氣質差異,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讓自己的眼睛充滿“神奇”的力量,能夠輕易的捕捉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挖掘學生的潛能,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另外,我發現,教師抑揚頓挫的語言也可以促使學生入情入境。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爲,只要聲音大而清脆,學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其實,並不是這樣,學生並不喜歡這種一個調子下來的聲音。幾年的教學經驗讓我越來越感覺到,語文教學是一個鮮活的生命,當執教者真正愛上它時,纔會由內而外的透出靈氣。語言是有血有肉的,激情澎湃的語言具有更大的感召力。有感情的語言可以吸引聽衆,更容易讓聽衆走入文本的情景。所以,今後無論是文本的示範朗讀,還是教學當中的話語,我都會努力錘鍊自己的情感,讓語言成爲一種藝術,無論在什麼時候都發揮它巨大的魅力。

草原教學反思10

本課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加強了有感情朗讀的指導。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讀,的確給同學們帶來了感官上的饕餮盛筵:草原一碧千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特別是第一二段草原風光的描寫十分出色,課堂上做到了句句細品,段段精讀,而且趁熱打鐵,做到了當堂背誦,效果特別好。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也比較到位,課前做到了充分的預習,課上帶着濃厚的感情來學習,來品析,草原的景色彷彿就在眼前,充分給了學生美的享受。

本文的語言十分優美,而且充滿瑰麗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應該在寫法上引導學生多借鑑。但是本課只注重了品讀,沒有細細分析語言到底美在那裏,這樣學生的寫的收穫會相對較少。另外草原的風光畢竟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遙遠,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邊啓發邊想象,還應該就着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改換一些比喻。如“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就像|……”以加強語言的訓練。

草原教學反思11

《草原的早晨》中的語句感悟 共飲一杯

昨天上午第一節課,重點指導孩子對這篇課文的朗讀,我把課文中的一些語句的朗讀權力放給了孩子們,不是我教給他們怎麼讀,而是讓他們認爲這些語句你應該怎麼讀!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講到“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是呀,從低年級就應該開始訓練學生的獨特的閱讀感受!因此,在這節課我就試着做了,結果讓我收到了一份喜悅!

如:“鋪滿新綠的草原醒來了。”我引導:“你讀了這句話,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該怎樣讀?”有的學生說:“我看到美麗的花兒醒了!”有的說:“草兒也醒了,伸了伸懶腰!”有的說:“我聽見羊咩咩地叫了!”“是呀,那你就讀讀你眼中剛醒來的草原吧!”孩子們自然把“醒來了”讀得各有各的特色!

有了上面的例子,當讀這一句時“一隻只羊兒涌出了圈門,蹦跳着奔向無邊的草原”時,孩子們好象知道該怎麼讀了,我說,當你讀這句話時,就把你看到的,感受到讀出來就行,練了一會,他們讀得還令我滿意,(包括中下生)問起他們爲什麼這樣讀時,他們興奮極了,“我看見羊都往外擠,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興,就這樣讀了!”“我看見大草原了,小羊撒歡往外跑!”幾個學生說完,真的象小羊一樣,擠出教室門外,嘴裏還咩咩地叫着!

剩下的內容孩子們自己就這樣解決了,我也上得很輕鬆,再不象以前那樣這樣引導,那樣引導,最後還氣得你半死,總還覺得他們沒讀到位!

草原教學反思12

本次新上崗教師彙報課由我執教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西北地區草原風情一課。在備課方面,我認真閱讀了教學參考書,仔細查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針對教科書的教學內容,我制定了翔實有序的教學設計。

課前提問的內容是我國一共有多少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有多少個?並且讓學生列舉出他知道的5個少數民族的名稱。這道題我選擇的我們班級後三分之一的學生來回答的,不僅這道題是和我們學習的新課有關,能使學生用已有的舊知識對新知識形成遷移作用,而且關注後三分之一的學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地位,讓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並沒有受到歧視而遭到老師的放棄。課前提問的第二個題目是我國分爲哪四大地理區域及其想對應的氣候類型是什麼。這個題目爲我們進一步掌握內蒙古自治區的自然環境做了鋪墊。總體上課前提問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的查漏補缺。

在導入環節,我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了視頻《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後讓學生對這一視頻所播出的畫面進行描述,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並且調節了課程氣氛,爲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奠下了基調。由此導入第三課草原風情的學習,自然而然過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草原風情比較獨特的省級行政區,緊接着分析內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氣候降水等特徵,爲下面學習自然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埋下了伏筆,可謂一環緊扣一環,銜接緊密。掌握了自然環境特徵以後,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習俗方面的特點與草原環境的關係是本課的重點。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將全班的30人平均分成六組。充分利用導學案,交流課前準備的資料。這樣提高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然而我覺得最大的好處還在於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展示了學生學習的能力,還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同學之間團結合作相互補充交流,教師總結評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取了知識,相信這種自己主動建構的知識一定會讓他們終身難忘的。探究之後整理出了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決定性作用,並通過視頻《敕勒歌》的欣賞,感受到草原牧民在這種環境中的幸福生活。接下來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草原的沙漠化成因及其對策是什麼,如此開放性的試題既常見又結合了當前的熱點,發散了學生思維。在由此聯繫到我們現實生活之中在創建省級文明衛生城,你作爲學生會怎麼做,可以說是無形之中進行了德育教育。草原牧民的現代化生活方面我讓學生舉了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羊毛衫的一些例子,使學生對畜牧業基地產品深加工的含義加深了理解。在新課小結之後我按照一定的坡度難度設計了相對應的習題,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並在最後還對學生的收穫進行了詢問。

不足之處:

教學設計在準備的時候雖然很充分,自己也查閱了很多了資料,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階段,有的預設是沒有想到的,所以在這種沒預設而生成的方面,我還是沒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去應對。在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時,雖然評價語言可能很具體,但是這樣也佔用了一些時間,再加上學生課堂氣氛並沒有被我充分的調動,作爲班主任這種活躍的課堂氛圍的養成應該在於平時,而不僅僅在於這次課的“彙報”,所以在這方面檢驗學生自學和合作能力的時候啓發學生佔用了時間,造成了課堂鞏固的習題只能在下次課完成的局面,這可以說是最讓我無法釋懷的地方了。也許這不是最精彩的一課,但是我相信經過我的努力,在各位領導老師前輩同行的指導下,我一定能上出最精彩的一課。

草原教學反思13

此歌曲是一首蒙古族民歌,音樂語言十分簡練,節奏舒展,旋律優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抒發了牧民舒暢愉快的心情,刻畫了他們爽朗豪放的性格,傾吐了牧民對家鄉無比的熱愛和讚美的情感。

爲了孩子們能夠理解歌曲所表達的含義,也爲了能夠讓他們用不同的音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利用教材上的童謠《河裏有隻小青蛙》的內容,幫助他們辨別音色並能夠選擇合適的音色演唱歌曲。

首先,鞏固唱名、音名知識,讓他們跟琴視唱童謠《河裏有隻小青蛙》的旋律,接着填唱歌詞。在演唱歌詞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用不同的聲音,表現小青蛙、大青蛙、小鈴鐺、大鈴鐺發出的聲響,通過演唱他們基本掌握了兩種不同的音色,接下來視唱歌曲《草原上》旋律,並向他們簡介歌曲創作背景及蒙古族人民的風土人情和他們音樂的風格特點,然後填詞學唱歌曲。歌曲演唱熟練後,我首先用明亮的、粗獷的兩種音色範唱歌曲,接着讓他們選擇合適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聽着孩子們粗獷、豪放的歌聲,我們彷彿來到了大草原,置身於藍天、白雲和綠草間,合着奔跑着的馬羣、羊羣,大聲歌唱!

草原教學反思14

本次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首先,我考慮的是如何讓幼兒用水粉畫在溼紙巾上畫小草和花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爲幼兒提供了一個作畫的空間和時間。其次,在材料的提供上也作了認真的準備,如:顏料和油畫筆的擺放和材料的提供是否合理有效,幼兒便於作畫。最後,本人認爲中班的幼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握筆姿勢和大膽選擇顏色作畫的基本能力,在引導幼兒繪畫的同時,讓幼兒嘗試進行想象作畫,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爲此,我在提供給幼兒每人一張溼紙巾的背景紙中,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範圍中作畫,並利用兒歌的形式,幫助幼兒規範作畫常規和技能技巧。例如:拿筆蘸顏料說:筆寶寶,手中拿,XX顏料裏洗個澡,伸出腦袋擦身體,再在紙上跳個舞。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提示,讓幼兒從中感受到作畫的快樂,特別是每次活動後,幼兒都覺得自己彷彿好像真的是在與筆寶寶一起做遊戲。所以,幼兒的每一張繪畫作品都很有特色富有童趣。

總之,我一直覺得“孩子只有在自身豐富的體驗表達時,纔會有真正屬於孩子自己的繪畫”。通過本次的繪畫活動,使我感到對於中班的幼兒來說,讓幼兒畫草和花已不是教學的重難點,而是幼兒對花的位置和形狀的掌握纔是需要突破的重難點,在形狀的把握上我利用兒歌讓幼兒學習。如:從下往上長出一棵草,再長一棵草,長出一片草,然後開出各種各樣漂亮的小花。就這樣,教師一邊示範一邊用語言提示,大大地增強了幼兒的作畫興趣和積極性。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學習中,教師只是起着一個引導的作用,更多的是讓幼兒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現,以及幼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不是老師說教式的灌輸,而是幼兒自我體驗後的感悟作畫,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草原教學反思15

……

師:小朋友都讀得很好,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在老師讀的時候,小朋友可以閉上眼睛,一邊聽老師讀課文,一邊想:你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生交流。

生:我好象看見草原很大很大,草原上長滿了很多嫩綠的草。

生:我好像看到很多羊衝出圈門,奔向草原。

生:我好像看見牧羊人騎着駿馬一邊放羊,一邊唱歌。

師:小朋友聽得很仔細,想像真豐富。

生:我想去大草原看看,那兒是不是真的像書上寫的一樣。

師:老師也很想去大草原看看呢,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草原,去看一看那裏的景色。

(多媒體播放一段草原風光片)

師:小朋友,你覺得草原怎麼樣啊?

生:草原真大啊!到處是碧綠碧綠的草。

師:你說得真好。“碧綠碧綠”這個詞用得不錯。草原是很大,書上用了一個什麼詞來寫草原的大?

生:無邊的草原。

師:說對了,草原大的一眼望不到邊。所以說草原是——無邊的草原

生:我看到草原很美麗。天藍藍的,白雲在天空中飄動。

師:你說得真精彩。其他小朋友你們覺得草原怎麼樣?

生:我也覺得草原很美麗。草原上到處都有五顏六色的小花。羊兒很多,像天上的白雲一樣多。

師:你的語言真豐富,還說了一個打比方的句子,把草原上的羊羣比作藍天上的白雲,真了不起。看來草原不僅大,而且還很----美麗

生:我聽見牧羊人在唱着響亮的歌,他們肯定生活得很幸福。

師:你不僅會看,還學會思考了。

……

反思:

這是我在教學《草原的早晨》中的一個片段。草原對於江南水鄉的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要讓學生感悟到草原之美,並進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有一定的困難。上課時,我先範讀課文,讓學生在老師的朗讀中無拘無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讓學生欣賞一段優美的草原風光片。老師的朗讀爲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像空間,多媒體的播放給學生展示了真正的草原風光,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幫助學生構建起草原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語言來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的語言正確而富有個性,他們好象融入了美麗的大草原中,加上老師及時的評價和鼓勵,使發言者深受鼓舞,也激起了其他學生的競爭熱情,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