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上的明珠》教學反思

一、教材簡析

《南海上的明珠》教學反思

《南海上的明珠》是一篇批讀課文,以優美的語言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海南島的美麗和富饒。課文先敘述海南島的美麗富饒,再具體介紹了海南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一年四季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在介紹風景優美時,特別介紹了海南島迷人的椰林風光,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畫面。

二、失敗案例呈現

第一課時理清課文脈絡:

師:請5小組的孩子分段讀課文,其他孩子邊聽邊思考每段都講了什麼?

生:第一段總寫海南島。

師:總寫了海南島什麼?

生:總寫海南島的美麗富饒。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師:讀了第二段,誰能說說講了什麼?

生:第二段給我們介紹了海南島的物產豐富。

生:我要補充,還給我們講了海南島的土地肥沃。我是從第二段的第一句話知道的,它是這一段的中心句。

生讀第三段。

生:這一段給我們介紹了海南島的風景優美。

師:有人補充嗎?

生:(小聲回答)還有氣候宜人。

師:這一句同樣也是全段的中心句。

……接着逐段瞭解段意.

師:全文可以分爲幾個大段?爲什麼?

生:兩個

生:三個

生:我把一二段分爲一大段,因爲……

生:我把一段分爲一大段,因爲……

三、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結構非常清晰的課文,1段和5段總的讚美了海南島,2-4段具體的介紹了海南島的美麗富饒,2-4段全部採用了相同的構段方式——總分,每一段的第一句都是全段的中心句,比較特別的是文章的4段雖然也有中心句,但第4段是從屬於第3段的,第3段總的介紹了海南島的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而第4段着重描寫了其中最美麗的椰林風光。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首先沒有把握好中段教學的一課時目標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教學設計過於簡單,花了將近15分鐘的時間來進行讀文、概括段意,在概括段意時沒有注意方法的總結和段與段之間的關係的梳理,所以儘管耗時這麼長,也沒收到效果,在最後的分大段時,我原本以爲會一部瞭然的答案,學生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回答,充分說明了而設計的無效性。我在做這一設計時完全照搬了平日一課時的設計方法,而沒有針對這一課實際情況進行改進,特別是忽略了這篇批讀文旁批在結構把握上的引導作用。這篇批讀文有別於以往的旁批或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出閱讀中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或從學生理解和欣賞水平的實際出發,表達閱讀的心情,而是重點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了分析引導。如在第一段旁批上了“一開始就用燦爛的明珠讚美海南島”最後一段旁批上了“用聽浪、觀日的感受進一步讚美了海南島如詩如畫的風光”學生一讀,收尾呼應,兩次讚美,總分總的結構一下就清晰了。而第二段的旁批“先總後分地寫出了了海南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特點”直接點出了本段總分的構段特點。在結合旁批進行學習瞭解後,後兩段的段意自然清晰了。在易混淆的3、4段關係上,只需抓住4段旁批“在風景優美中着重描寫了海南島的椰林風光”,便可清晰的瞭解雖然4段單獨描寫了椰林風光,但它還是屬於對風景優美這一大特點的補充,再加上板書的梳理,學生對結構的把握自然會清晰明瞭。於是我又做了如下教學設計。

四、再實踐

師:請同學們結合旁批,再次默讀課文,思考每一段都給我們介紹了什麼內容?

生:第一段總的讚美了海島的`富饒美麗。

生:第二段給我們介紹了海南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特點。

師:來,結合旁批,看看作者是怎樣來介紹這一特點的?

生:作者用了先總後分的方法,先總寫,在用了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師:這樣的寫法有說明樣的好處?(清晰明瞭)

師:文中還有哪些段落採用了這樣的結構,給我們介紹了什麼?(3、4,勾畫中心句)

師:如果請你爲課文分大段,你會怎麼分?

師:爲什麼第四段的椰林風景要分到和3段一起,它不是也有單獨的中心句嗎?

……

將批讀點作爲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抓住這一重點,在孩子充分自主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批讀點進行思考,簡單清晰的就能讓孩子瞭解文中各個總分關係的的聯繫,劃清層次.

研究好旁批的教學點,用好不同批讀文中的旁批,才能更好的讓學生體驗與文本與編者與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體驗開闊視野,從而產生新看法的過程。這也是我在學習今後的批讀文時需要更加關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