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小鼓教學反思

這次展示課我上的是一節以科學活動爲主的整合活動《大鼓小鼓》,活動的目標主要有兩點:第一,體驗探索聲音大小的樂趣,樂於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感受;第二,在爲歌曲伴奏中,感受聲音的大小。活動主要由三個環節組成,第一個環節:聽聽生活中聲音的大小,在此我借用鼓這一孩子比較熟悉的物品來引入,由區分大鼓小鼓的聲音大小,進而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大小不同的聲音。第二個環節:探索讓瓶子發出大聲小聲。這一環節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探索怎樣讓空瓶子發出大鼓小鼓的聲音,幼兒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的探索空瓶子碰到手、頭等身體部位(軟的物體)發出的是小聲;碰到地板、椅子等硬的物體發出的是大聲。第二部分,探索瓶子裝豆後,怎樣發出大聲小聲,孩子們很聰明,很快就發現力度的大小決定瓶子發出的聲音大小。第三部分,由老師演示,引導幼兒發現裝豆的多少也影響瓶子發出的聲響。幼兒很快被老師牢牢的吸引住,得知裝豆太少發出的是小聲,太多沒有聲音。最後一個環節,糖果的介入,這完全是考慮到三歲孩子的年齡特點,引發幼兒一種新的探索的興奮點和興致,讓孩子的興致能後繼續延續下去。在這三個環節中,我用了一首《大鼓小鼓》的歌曲貫穿於整個探索活動中,我認爲音樂對三歲孩子來說是一種快樂的表現,在看似比較嚴謹的探索活動中,伴隨着三歲孩子的.那種呀呀的歌唱,比起一味枯燥的科學探索活動,會更爲孩子所喜愛,這也是爲什麼我會給這節課的名稱定爲《大鼓小鼓》的原因。

大鼓小鼓教學反思

在整合理念的指導下,我將簡單的識字:認識“大”“小”,4以內的點數以及認識軟硬等知識點融入課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知識,同時鞏固並運用了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整個探索活動中,我充分尊重了孩子,沒有刻意地灌輸知識,而是以孩子的主動探索發現爲主,老師只充當了引導者。孩子在碰一碰、玩一玩、嘗一嘗中體驗了探索活動的樂趣,並能將自己的探索結果表達出來,活動的目標基本上都能達到。

活動後,我意識到此次活動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孩子在將瓶子輕輕碰頭部時,可隨機進行一下健康教育。此外,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孩子將兩種聲音聽完,再進行比較可能會更合適些。最後一個環節中,當幼兒猜出哪個瓶子是大鼓的聲音,哪個瓶子是小鼓的聲音後,再追問一句“爲什麼?”,引導孩子總結出的結論,可能會更有意義。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注意活動中的每個細節,讓自己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