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他人我快樂》教學反思

篇一:《找春天》教學反思

《幫助他人我快樂》教學反思

《找春天》是一篇短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個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麗,有着娕綠的秀眉和色彩斑斕的眼睛;她活潑,嫺熟地彈奏着動人的音符,快樂地蕩着鞦韆,興奮地叫着、笑着……文章呼喚着我們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天無處不在。

色彩繽紛的圖畫是低年級小學生最喜歡的,因爲他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與兒童的感官,符合低年級學生思維的特點。因而“圖文結合”成了小學低段語文教學常用的一種手段。不論是利用插圖或是簡筆畫,甚至多媒體課件,都只是一種簡單的形式輸入過程,學生只能被動的看,缺乏交流和表達。而低年級的孩子是多麼希望表達啊!他們最喜歡的方式就是畫畫。因此,我在教學《找春天》一課時,設計了畫一畫這個環節,讓學生拿起畫筆畫出閱讀後的感受,變被動爲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們讀着課文,會感覺自己就是那幾個脫掉棉襖、衝出家門、奔向田野的孩子,體會到尋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發現春天的欣喜。

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勝於抽象思維。在他們的語言和寫字能力尚未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畫畫可能是他們最直接和最輕鬆的表達的方式。所以,他們樂於畫畫,願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學生把抽想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們把這幅畫畫好以後,也就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感悟表達出來了。然後,再讓他們根據畫的畫說一說或寫一寫自己的想法,又是一個把感悟轉化爲語言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篇二:因特網信息的查找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是教材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起到一個承上啓下的作用,這是比較具體實際的獲取信息的過程,並且對下節內容“文件的下載”起到幫助作用,所以這堂課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高中一年級同學基本有了一些網絡搜索的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課本適當建設一些有難度的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關於信息查找也就是搜索的技巧方面的能力。本節課學生積極性較高,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在不同的班級,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採取不同的授課方式和授課內容。對程度低的多加一些基本性的知識,對程序高的學生進行拔高訓練。

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熱情,營造了良好的教與學的學習課堂,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到以學生爲主的課堂教學中來。爲以後此類教學積累了經驗。

存在的不足時是在這種教學中,設計初衷爲了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既要考慮到學生程度情況,又以適當難度的設計教學環節。再加上課時限制,這樣的話沒有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深入學習,探究。教學過程中開放式的教學環境,給予學生輕鬆的學習環境,但個別學生自制力差,容易在課堂中開小差。

在這種主題活動式教學中,學生思想積極活躍,就要求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把每個教學環節設計的緊湊,環環相扣。在學生活動的環節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活動中積極引導,並在過程中及時給予學生幫助與指導。要有隨機應變、駕馭課堂 的能力,能調動氣氛。當要各小組討論時,要能及時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巡視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肯定與表揚,進而帶動整個課堂的氣氛。課堂設定的評價機制要明確,活動要達成的目標要明確。在給予輕鬆學習環境的過程時,要配上一些強有力的控制手段,保證自制力弱的學生一心一意投入到課堂中去。 2011年9月21日

篇三:幫助學生“找詞”

學習完寫日記,我建議學生每週開始記週記。可學生總是覺得“沒詞”可寫。下一節將是我的語文課,我決定幫助學生“找詞”。

走進課堂,我便告訴他們:“你們覺得寫作文時總‘沒詞’可寫,今天,我來給大家‘找找詞’。”學生一聽,小眼珠立刻盯着我,不知道我的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你們喜歡拼圖嗎?”這一問,激起了他們的興致,全都笑呵呵地舉起了手。“誰玩過拼圖呢?”“我??我??”“我拼過。”??小傢伙們更加興奮了。“那有誰把這個好玩的遊戲寫到週記裏了?”剛纔還是又說又笑的,現在他們突然變得深沉起來。“告訴你們,玩拼圖這是多麼有趣的習作素材呀!把它記錄下來,這是何等的有意義啊!”

“現在我們來一場拼圖比賽,怎麼樣?”“耶??”教室裏的歡呼聲有些震耳欲聾,看得出,小傢伙們對玩可謂是情有獨鍾,我請三位語文組長給每組同學發了一張白紙,孩子們的臉上寫滿了詫異,心想:難道這就是拼圖嗎?我一邊走下講臺,一邊解釋道:“要想進行拼圖比賽,就要先來製作拼圖。請你拿出彩色筆在這張白紙上任意繪製圖畫,充分發揮你的繪畫才能,畫一幅自己最喜歡的圖畫來。”剛剛說完,小傢伙們立即行動起來,藍天、白雲、綠樹、紅花、米老鼠??紛紛躍然紙上。一幅幅漂亮的圖畫,完全是學生內心美好情感的真實表露。看着那些精心創作的圖畫,我隨即請學生到前面展示。而後又給他們做了示範,把這16開大的畫圖平均分成16份,並整齊地把它們摞在了一起。小傢伙們也小心翼翼地“行動”起來,輕輕地折,慢慢地撕,很快,一個個拼圖玩具就這樣輕易而舉地“問世”了。

“拼圖比賽現在開始,你們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響亮的回答聲已經傳到了教室的外面。“開始。”小傢伙們迅速地將一小打拼圖攤開,不錯眼珠地盯着這些小紙片,有的小傢伙自言自語道:“這都哪跟哪啊?”言語中還帶有些着急。在那很短的幾分鐘裏,小傢伙們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認真與專注,在一次次的試拼過程中,他們也懂得了成功的背後需要的是付出與努力。一、二、三等獎相繼誕生了,並每人獎勵一支鉛筆,以資鼓勵。

接下來,每人再次發給一張白紙,請他們將剛纔的那一幕——畫圖、撕圖、拼圖,一五一十地記錄下來時,學生感到的是習作學習的簡單。因爲只有經歷了,纔會有切身的感受;因爲有生活,纔會有了習作的素材。

小傢伙們輕鬆地從組長手中接過一張白紙,等再交給我時,上面已經是密密麻麻的,寫滿了他們的內心感悟。

天津市南開區中營小學三年一班 虞穎懿 指導教師:王振剛 小的時候,遊戲的種類很多,其中我最喜歡玩的還是拼圖。但是,這次可不同尋常,因爲平時都是在家裏玩拼圖,而這次卻是在學校裏玩拼圖。

首先,王老師拿出一大打雪白的紙,然後讓各組語文組長髮拼圖。我們接過紙,驚奇地問:“這是拼圖嗎?”王老師笑眯眯地說:“我們先來做拼圖啊,拼圖做好了,我們還要舉行一個拼圖比賽,評選出冠軍、亞軍和季軍,獎勵獲獎者每人一支鉛筆。”

怎樣才能製作出漂亮的拼圖呢?王老師告訴我們,先在白紙上畫一幅圖畫,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大家聽了王老師的話,低下頭做起來。接着王老師又教我們撕畫,將這16開紙平均撕成16塊。隨着一聲“開始”,大家再次低下頭忙活起來。“拼完了。”宋晨高高地舉起了右手,冠軍就這樣產生了。緊接着顧乃睿、何佳也都拼完了。在一片掌聲中,他們從老師手中接過了一份小小的紀念品。

這節語文課上得真快樂!

篇四:找朋友教學反思

找朋友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它節奏歡快,歌詞短小,便於學生記憶。在這首歌曲的學習中,我重點要求學生記住歌詞,唱準音調。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一下幾個問題:

1、因爲這首歌歌詞短小,朗朗上口,學生對於歌詞的記憶還是不錯的。一類學生基本能比較準確的完整的唱完歌曲。二類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能唱出歌曲。三類學生還不能唱出歌曲。

2、在表演這一個環節,我讓學生全體圍成一個大圈,選擇一位學生站到圈的中間,讓學生邊唱邊選擇自己的好朋友,等選到自己的好朋友後,讓兩個學生一起走“敬個禮,握握手”的動作,接下來被找到的學生繼續做動作。學生邊唱邊做,既鞏固了歌曲,又練習了動作,還能增加同學之間的感情。學生們活動起來興趣盎然,意猶未盡。

3、在活動過程中還有極少數學生沒有參與到活動中來,以後在上課中,儘量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活動。

找朋友教學反思(二)

情感交流——我們都是好朋友是本活動開展前的鋪設。在《小公雞和小鴨子》生動>故事引題中幼兒 的“朋友”概念得到初步的認識和形成,如故事中教師提問幼兒:“小公雞不會游泳是誰救它的?”“小鴨子啄不到蟲是誰幫它的?”“它們是一對什麼樣的朋友?”孩子們都爭先恐後的回答,炫宸:“小公雞幫助小鴨子啄到蟲;”張睿:“小公雞和小鴨子是一對好朋友,小朋友也有好朋友;” 玥 琪:“弟弟是我的好朋友;”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孩子們在討論、回答中知道了好朋友應該互相幫助、相親相愛的道理。根據幼兒初步形成的“朋友”概念,我組織幼兒進行>自我介紹活動:我叫××,今年×歲,我是×孩,我想和小朋友一起??,以及自由交友活動。由於有了之前對“朋友”的粗淺認識,幼兒的自主性、參與性得到了激發,氣氛積極、活躍,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這裏也得到了鍛鍊和提高。孩子們非常的興奮,沉浸在交友的樂趣中。這些爲音樂遊戲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使幼兒對“找朋友、交朋友”產生了願望與樂趣。

由於有了之前活動的情感交流認識,在本活動一開始,我採取了直接導入的談話引題方式,孩子們的興趣馬上被調動了起來,開始悄聲的討論起自己的好朋友,形成了遊戲的氛圍。於是,我邀請了幾位事先排練好的小朋友進行遊戲的示範,孩子們看的津津有味,幼兒示範完後小朋友的遊戲熱情高漲起來了,林彬小朋友說“:老師,讓我玩吧,我要找好朋友,”??在這裏我發現到原來哭鬧的羽晴小朋友、不喜歡參與活動的卓凝、孫毅、藝磊等幾位小朋友在音樂聲、其它小朋友的熱情參與的積極性感染下也都不知不覺的加入到活動中,這是活動收到的一個好效果——“讓幼兒在與環境互動獲得積極的發展、”

“活動要以幼兒爲主體,促進每一位幼兒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上的不同發展。”但是由於幼兒的遊戲能力和年齡特徵存在着弱強性和差異性,孩子在遊戲的開展中能力強的幼兒能很好的隨音樂大膽、開心的遊戲,而能力弱的幼兒遊戲進行到一半就無法進行,而有一部分幼兒由於興趣、注意的轉移也停止了遊戲,這是本活動存在的一個不同能力、不同水平幼兒發展定位的困惑和難點,以及需要在今後的活動中注意加強幼兒遊戲能力訓練和培養幼兒大膽、活潑個性的重點。

活動結束後,在許多幼兒兩兩結伴的快樂臉上和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幫助自理能力弱的孩子穿鞋子、襪子以及遊戲中互相合作的現象中(雖然這種現象並不佔幼兒人數的絕大部分,但也說明教育成功的開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活動目的收到了好的效果。可在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和改進的方向需要教師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引起重視和關注,讓幼兒在交朋友樂趣中、在好朋友的快樂合作、互相幫助、相親相愛中戰勝入園焦慮、體驗交友的樂趣、愛上幼兒園 ,從而促進幼兒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找朋友教學反思(三)

《找朋友》這是開學初所學的第一首歌曲,因爲這首歌曲大家最爲熟悉,但考慮到放歌詞語句太長,放在託班上似乎難度很高。因此,學着親子班老師的話,“很多歌曲老師可以大膽地改編,變成自己想要的歌曲”,所以大膽地將《找朋友》這首歌曲的歌詞進行改編。(如:(問)找呀找眼睛,你的眼睛在哪裏呀?(答)在這裏,在這裏,我的眼睛在這裏!)希望這樣的方式會提高寶貝們的學習興趣!然而,重複唱3-4遍後,我發現個別幼兒的注意力開始下降,表現出異常的情緒,想要哭時,我馬上根據說唱到的器官增添一些擬聲詞及表情、語言,(如:找呀找呀找嘴巴,你的嘴巴在哪裏呀?在這裏,在這裏,我的大嘴巴在這裏,啊)使得所表現的器官能更加的形象、具體,同時吸引幼兒們的注意力。

想不到,這個方法非常地有效果,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小眼睛、小嘴巴、小手都開始動起來,邊說、邊找、邊一起動,學的非常的認真、開心。通過這個方法,我明白一個道理,今後在上託班的課程時不能完全原搬舊照,需要隨機、靈活掌握教學模式,以符合、吸引幼兒的興趣爲前題進行開展!這樣纔會使寶貝們學的愉快、開心、有所收穫!

篇五:找因數教學反思

這節課上下來以後我感想很多,感觸也很深。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爲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教學思路,才能更好達到教學目標。下面我就說說我對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學生在找一個數的因數時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學生怎樣按一定順序找全因數這也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以在學生交流彙報時,我結合學生所敘思維過程,相機引導並形成有條理的板書,如:36÷1=36,36÷2=18,36÷3=12,36÷4=9。這樣的板書幫助學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題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質疑的。教師能像教材中那樣一頭一尾地成對板書因數,這樣既不容易寫漏,而且學生們隨着流程的進行,勢必會感受到越往下找,區間越小,需要考慮的數也就越少。當找到兩個相鄰的自然數時,他們自然就不會再找下去了。書寫格式這一細節的教學,既避免了教師羅嗦的講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我相信像這樣潤物無聲的細節,無論於學生、於課堂都是有利無弊的新課標實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探究、研究和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獨立思考、交流探討,學習研究,與學生平等對話,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前進。

“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向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會說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會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併爲後面學習分數的約分打好基礎。一節公開課我講了《找最大公因數》,反思這節課我認爲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精心設計導學案,讓學生大膽探究。

1、課前熱身:在課的開始複習了一個數的因數有什麼特點?(一個數的因數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通過小活動喚醒學生的舊知,以便於更好地過度和接受新的知識。

2、導入環節: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精心設計一個鋪地磚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幫助王叔叔選擇地板磚。讓學生在獲取新知的同時,切實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在自主學習中,我單刀直入,讓學生完成課本里12和18的因數,,然後填進圓圈裏,重要的是當兩個圓圈交在一起時,學生無法理解圓圈的意思,這個步驟,得引導學生說出:交叉在一起的圓圈是共有的數字(也就是公因數),外面部分是填上獨有的數字,當共有的數字寫完後,不要再把共有的寫在外面。

4、在展示互動和反饋練習的環節中,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讓學生學會找兩個數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並對找有特徵的數字的最大公因數的特殊方法有所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注意三種情況:1、兩個數具有倍數關係2、兩個數爲相鄰的自然數(0除外)3、兩個不同的質數,雖然沒辦法讓學生直接歸納,但也必要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這樣完成課本第四題學生就會發現:這裏的第一行兩個數的公因數只有1,第二行兩個數是倍數關係,對於這樣有特徵的數組,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現,但不要歸納成固定的特徵讓學生去記憶。對於找公因數有困難的學生,從方法上作進一步指導,小組長幫助,生生互幫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沒有出現短除法,但我覺得短除法相對簡單,所以例舉法完成後,我還是把短除法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選擇最佳的找最大公因數的途徑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課中,我努力將找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教學課,設計成爲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各個環節的學習流程,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提供數學學習的材料;引導者——引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找到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討規律。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尋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是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以及不斷地中驗證得到的,所以整節課學生個性得到發揮。

5、最後的評價環節,學生的互評很到位,如我問:“這節課你認爲展示之星應該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王潔!因爲本節課她發言最多,那些特殊規律她能概括出來。”

二、找出不足,以便提高

我認爲這節課還算是比較成功,可是從導學案上來看,內容很少也很簡單,並且學生展示方法少,可我卻用了兩節課才完成任務。所以,我一直困惑的是:爲什麼我不能按進度高效率的完成教學任務呢?這一直是我在教學中存在和感到困惑的問題。我想還是我在處理某些課堂環節上浪費了時間,本來有些問題可以不必讓學生討論,而我卻是什麼問題都要學生討論,非得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不可。對於有些概念,完全可以讓學生探索歸納,然後老師總結得出。不必要非得讓學生自己得出概念。